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3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它产生了变态、变形。这个变态、变形是什么?就是十法界、六道、三途,这是变态、变形,不是正常的;正常的,那就是诸佛的实报庄严土,那是正常的。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都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变出来,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舍去,你把它断掉,你就恢复正常。恢复正常,然后你才晓得,所有一切境缘,物质环境跟人事环境,六根所缘的境界确实一实相,一实相是什么?就是一念。这一念里面虽然现相,但是这个相不可得。就像佛在《大般若经》上所说的,这是中文翻译佛经最大的一个部头,六百卷,佛经里头最大的分量。《大智度论》是《大般若经》的注解,我们在早年学习大乘教的时候看了一遍,我做了一个总结,我的总结很简单十二个字,六百卷《大般若》讲什么?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这十二个字就是此地所讲的四个字,「一实相理」,就这四个字。一实相理不好懂,我这十二个字你比较好懂,我这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初学的人还是难懂,可是我们学过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你就懂了。佛很善巧,提了一个问题问弥勒菩萨,一念,凡夫这一念动个念头,这一念里头有几念、有几相、有几个识?这个话,佛要是问我们,我们答不出来,甚至我们不懂佛的意思。弥勒菩萨清楚,弥勒菩萨回答「举手弹指之顷」,这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以这个为基数,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的念头,三百二十兆。佛问,我们凡夫动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有多少微细的念头?弥勒菩萨说:三百二十兆个念头,细念,是我们一弹指那个念头。「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质,念念生起物质现象。现在科学家发现,物质不是真的,无中生有,跟这里讲的不是一样吗?无中生有。存在的时间太短,一弹指的三百二十兆分之一那么短的时间,这不算秒。如果算秒,现在讲算秒为单位,我们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三百二十兆,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它存在的时间,就是物质现象存在的时间。这个概念,如果大家还不容易体会,我们就想电影,我想现在人都看过电影,不是电视,电影。你看电影放映机里面,它的胶片一格一格的,一格是一个画面,就是我们讲的幻灯片。放映机的镜头打开,这张底片照在银幕上,一张幻灯片,再关起来这一张拉上去,再打开镜头第二张幻灯片。第一张不是第二张,第二张不是第三张,张张是独立的。
  可是一秒钟开二十四张,这个镜头开关二十四次,你在银幕上看到这个电影,就好像是真的一样。你看到什么?相续相,相似相续相,为什么?它每张不是连起来的,它没有关系,张张独立的。弥勒菩萨答覆的意思跟这个有一点相像,我们从这里会体会到。现在我们看到电影放映的速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就一秒钟二十四个开合的速度,这个镜头打开、关掉,一秒钟二十四次。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我们现前这个环境多少次?一秒钟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所以你不知道是假的。你要知道,像这个画面上张张是独立的,根本没有相续的,所以说相似相续,好像是相续,它不是相续。只要你念头有,这个画面就存在;如果念头没有,念头没有这个画面就没有。没有是什么境界?没有是常寂光的境界,这叫一实相理。你想想看,一切众生所缘的这些境界,是不是这样子?才恍然大悟,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恶缘,统统不可得。但是凡夫无知,不了解事实真相,不可得里头以为有可得,这就错了。弥勒菩萨是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这个境界相我们没有办法执持,就是你没有办法得到,它的速度太快,所以大乘教里面常常讲这个境界叫不生不灭,我们要用心听这句话。真的如果是没有生灭,讲不生不灭不是叫废话吗?有没有生灭?有生灭,生灭太快了,生灭等於同时,你没有办法看出它的生灭。但是有人能看得出来,那个心要清净,清净到极处,佛经上八地菩萨他能看出来,七地以前没有这个能力。也就是说他那个心的震动速度比它慢,他看不出来;大概到八地菩萨心的震动的频率,跟弥勒菩萨所讲的境界相等,他就见到。到九地到十地、十一地,他那个微细震动比它快,他就看得很清楚。你没有它快你看不到,你比它快才能看到,是非常微细的震动。这是一实相理。
  「皆如金刚,不可破坏」,为什么?你没有办法得到它。我们讲控制、讲占有,不可能!你想控制它不可能,你想占有它更不可能,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想占有、想控制全是假的,全叫造业。你造业,你才感得六道里面的果报,感得三途果报,你说冤不冤枉?你造的业实在讲也不可得,为什么?它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不可能的事情。将来业报现前的时候,无论是六道三途,实际情况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依旧不可得。你天天忧虑,感觉那些苦受,不是冤枉吗?天人天天在这里享乐,天天歌舞升平也是冤枉,两个不同境界都是不可得!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清净寂灭相。这样你才能真正把一切诸法的真相看破,看破之后你的心是永远清净的,你才能真正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著,这个时候性德现前。性德是什么?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相好,统统现前。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是整个宇宙,然后你自己就晓得,整个宇宙是自己。我们中国古大德,老子就讲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他能说出这个话来,这个跟《华严经》讲的相应。所以道家它也不是消极,它讲到终极之处,「无为而无所不为」,你看这个话的意思,跟大乘教里面讲「无作而无所不作」,是不是一个意思?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是大乘圆教。
  这就是自己入了这个境界之后,自自然然与十法界六道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的方式现身说法,现什么样身不是自己意思,自己永远没有意思,他自己不起心、不动念,他有什么意思!所以现什么样身是众生的意思,众生喜欢佛来度我,他就现佛身。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是众生的心想生,我想观音菩萨来救我,观音菩萨就现前;我想地藏菩萨来救我,地藏菩萨现前。所以楞严会上,佛讲得好,诸佛菩萨现身在十法界,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是自己,自己没有,是随众生的心。在这个世界里头,在六道里头,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什么样的遭遇,你不要去问别人,与别人不相干,与佛菩萨也不相干,问自己,自己念头现出来。所以善念,现的都是善境界、好境界;不善的念头,现的都是恶境界。你是在三善道,还是在三恶道,是你自己心里念头现的,如果念头一转,转恶为善,恶的境界没有了,善境界现前。转染成净,六道是染污,六道没有了,四圣法界清净,道理在此地,转凡成圣,都是自己念头在转。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些事实真相,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转境界是自己的事情,他帮不上忙。所以佛菩萨是个好老师,老师不能把你的程度提升,你的程度向上提升是靠自己。老师只是教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样心态,你自己努力才行,这是佛法。佛法里头丝毫迷信都没有!
  我们再看下面第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这是佛菩萨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教化众生,绝大多数的众生耳根比眼根的能力殊胜,也就是看不大容易看得清楚,听容易听清楚,我们这个世界就属於这种人。所以楞严会上,佛叫文殊菩萨为我们世界众生选择法门,二十五个菩萨提出他们修行的报告,文殊菩萨选择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也是耳根能力最强,跟观世音菩萨的法门相应,所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统统是用言语讲经教学,那个时候并没有记载。每天讲,答覆同学们的提问,提问的很多有不少都有记载,特别是在小乘经里面。我们看到小乘经很短,有的时候一、二百个字,为什么?解答一个问题。看到佛的智慧,佛用什么教化众生?用音声、用言语,所以能以妙音。这个音怎么妙法?不用思考、不用分别,随问就随答,这个妙!我们碰到问题,问题要研究,要好好想一想,那就不妙;佛菩萨,你问他,他不要想的。
  所以佛在经典里面有用比喻,用钟鼓做比喻,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你不叩它就不鸣。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亦复如是,这里面有很深的意思。总的来讲,就是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攀缘你肯定是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你攀缘;随缘不是的,随缘是随顺众生,随缘不攀缘。用现在的话说,佛教化众生永远是被动,而不是主动的,你不感他不应,你感他就有应,他被动的。这个教育的意义非常之深,人人都能够守住这个原则,天下太平,没事。人怎么样?守本分,不生事,没有事。所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是什么?攀缘,想出这个点子,想出那个点子,其实都是惹麻烦,都是惹灾祸。庸人是个平常人,他不惹事生非,所以这个用意非常之深,这是什么?完全符合於自性,就是性德。攀缘想点子,想怎么搞的时候,这个性德里头没有,这个意思很深!特别是我们自己要想回归自性,想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永远回不了头,就是你要想怎样怎样错了,不可以,由不得你去想。
  现在这个世界这么样的混乱,众生这么样的苦,尤其我们看到老人没有人照顾,看到儿童没有受到伦理教育,这是什么?这是感。你看到、听到这是感,感了之后我们怎么应法?我们是不是也想很多办法来帮助他们?是的。我们的办法好不好?不见得。多少人想办法,把这个世界愈搞愈坏,那些人都是好心,你想为什么道理?这就是什么?我们自己用头脑在想什么方法来做,不行。怎么解决问题?到佛经上去找,到古圣先贤教诲里面去找,问题就能解决;你要不依靠古圣先贤的东西,你就没有办法解决。为什么?古圣先贤是从自性流出来的真实智慧。我们想出来的东西,都是从聪明里头出来的,会有后遗症。满清末年那个时代,这个世界上出了不少的思想家,看到人民痛苦,这个社会贫富不均,马克思想出了共产主义,都是想解决人民痛苦的。孙中山先生想到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修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好不好?国民党在台湾实行三民主义多少年!台湾的社会你们大家满意吗?很多人依旧不能满意。如果他找老祖宗,问题就解决!自己想,还得要依靠老祖宗。
  我偶尔也跟国民党人接触,我跟他们谈,三民主义为什么不能落实?为什么会变质?就是它里头缺德,缺少这个东西。德要到老祖宗那里去找,民族主义是大团结,好事情。我们今天要化解世界冲突,我们希望国家跟国家要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政党与政党,族群跟族群,宗教跟宗教,这四个都能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行不行?当然行。怎么才能做到?要靠教育。如果都有伦理道德教育,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人人都学会孝悌忠信,自然就团结。所以《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它起了作用。民权主义,外国人提出来的,中国人没有的,一百多年,一、二百年,在全世界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做得叫人满意,流弊百出,这什么原因?它没有礼义廉耻,民主毛病就出来;如果有礼义廉耻,真的民主,好民主。你看缺这四德!民生主义,没有讲究仁爱和平,所以它也出问题。我说这十二个字是三民主义的精神,民族主义的精神是孝悌忠信,民权主义的精神是礼义廉耻,民生主义的精神是仁爱和平,如果把老祖宗这十二个字搬回来,三民主义就活了,真好!所以老祖宗的智慧是真理,千万不能疏忽。离开老祖宗,想什么点子都会出毛病;依靠老祖宗,那些点子还都算不错。
  所以老祖宗教给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开会没用处,联合国开会想解决问题,解决不了问题;教学,办班教学就解决问题。我们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十几次,不能解决问题,联合国这个会议已经开了三十多年,世界愈开愈乱。我们在汤池小镇做了个实验,办班教学做成功。这做给联合国看的,不要再开会,好好办班教学,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人民是很好教的,人性本善。孔老夫子一生做学问的态度,我学到了,《论语》里头最重要的两句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夫子一生做学问的态度,述而不作,就是他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孔老夫子没有点子,老实人。他相信、他喜欢古人,古人大圣大贤,他们所作、所为、所说、所传,都是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实智慧。他没有自私自利,他没有名闻利养,他没有贪瞋痴慢,自性里流出来的真实智慧。我们不行,我们起心动念都想著自己的利益,夹杂著脏东西,夹杂著种种不善。所以想出再好的点子,都有严重的副作用,道理在此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那就是大道理,不能不遵守,遵守,你这一生才真正能够过著幸福美满,人生最高的享受。
  「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这是前面第二、第三所讲的,了知众生本来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众生,从理上讲、从性上讲,空无所有;可是从事上讲、从相上讲,这个现象存在,你不能说它没有,所以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有,不是真有;不是真有,他迷了,他才有这些现象出来,这些现象是不正常的,迷了他真受苦,他真受难。菩萨有慈悲心,像《孟子》所说的「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天性,看到别人受苦受难,他同情心生出来,这是天性,这是性德。你看,看到这些事情人会伤心流眼泪,甚至听到人说这个事情,或者唱一些歌曲,你听了之后你感动会流泪,这是性德的现前。菩萨既然众生有感,他当然就有应,佛法里面术语叫示现,自自然然的显现,显现有色相,不定是什么样子,是随你自己的感而现的。他虽现,他没有起心动念,这个了不起。没有起心动念,为什么他有感应?感应是自然的。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水没有起心动念,我们给它感,它为什么会回应?这个回应是自然的。像在山谷里面,我们长啸一声它马上就有回应,回应是自然的,道理在此地。
  佛菩萨的回应,能说一切法。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住世八十年,我们中国人算虚岁,外国人讲实足年龄,释迦牟尼佛灭度是七十九岁,我们中国人算虚岁八十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给我们示现的是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一生从事於教学,办班教学。众生根性不相同,我们看他一生教学的方式,你就能体会到。《华严经》不算,因为是在定中讲的,我们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这一入定时间很长,经上有讲二七日,有讲三七日,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经上有这个记载。到底是二七、是三七,我们不必去追究,追究没有人能解答,都有经典做依据的。我们知道佛在定中讲《华严经》,出定之后给我们人间讲经教学,第一个就是鹿野苑的五比丘,这是最早的。给他讲什么?给他讲小乘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四阿含。以后僧团不断的扩充,扩充到最后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变成世尊的常随众。他们过的生活是游牧生活,游不能说牧,游化的生活居无定所,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走到哪里讲到哪里,佛一生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舍得干干净净。但是他老人家很活泼没有执著,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有别墅、有花园,请他到那里面去讲经教学,他也接受。所以他在只树给孤独园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竹林精舍也住了好几年,最后老人家圆寂是在野外,在树林里面,这做给我们看。世尊一生没有建道场,这是教我们放下身心世界,在这个世间我们物质生活所需,只需要吃得饱、穿得暖就够!
  所以佛陀在世,这个僧团接受在家人的供养,只限於四桩事,四种,第一个是饮食,每天出去托钵,托钵不是说这一家人就给你一满钵,就让你吃饱,不是的,这一家人他吃下来多余的,可能就是一点点,也许只有半碗饭他就给你托,这个你吃不饱,你要到第二家走。佛允许托七家,七家托得还不够不能再托,再托你起贪心,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