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4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身的表相是礼义廉耻,我们的行为造作是仁爱和平,这是我们中国老祖宗传给我们,这是性德。我们能这样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是随顺性德,跟佛菩萨所教的没有两样。不但佛如是,我们现在接触许多宗教,读了许多宗教的经典,跟这十二个字统统都相应。我也用四个字把它总结,「诚敬谦和」,这做人的准则,要真诚、要礼敬、要谦让、要和平。诸佛菩萨、东西方一切的圣贤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能记住、能奉行,那就是禀尊如来的神力,就是随顺机宜。这个右手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这个意思。
  「诸佛随顺法慧说故」,这最后一句话把加的意思讲出来,是为什么?随顺法慧,这是法身如来随顺一切依正法故,法身如来是我们的自性。你看看,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心行差别也是无量无边,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说过。随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地方讲由法慧来代表,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所以直到读了这段经文,知道我们发真实心就能得诸佛菩萨威神加持,我们做事情才能够顺利,才能够圆满。我们做事情有时候不顺利、不圆满,我们一定要反求诸己,什么原因?我们的诚意不够,我们的心里头还有很多不善在障碍,不是没有原因,不是外面的障碍,是自己内心不圆满,所以才有外面的障碍。总要记住,「一切法从心想生」,就不会错,我们就能够一帆风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五七卷)  2009/11/9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5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今天看第三段「起分」,经文只有一句:
  【法慧菩萨即从定起。】
  这一科就这一句经文。前面我们看到『法慧菩萨』接受诸佛三业的加持,诸佛随顺法慧就如同大地能忍受故。顺,佛法里面常常用大地来做比喻,这个意思很深,什么叫顺?就是能忍。你看大地,你把香水洒在大地上,它如如不动;你把再秽污的东西洒在大地上,它还是如如不动,取这个意思叫随顺。我们中国人常讲孝顺,我们怎样显示出孝亲?那就是顺从。顺从也要像佛法大地来比喻,一切都顺从,没有一样不顺的。可是在人事上,圣人教导我们随顺要合乎义,如果不义,那你的随顺就陷害父母於不义,这是大不孝。那怎么办?就是父母的过失要劝导,一直劝导到父母明白、觉悟为止。这《弟子规》上就讲得很多,也讲得很好。义是什么?古人解释义,「义者循理」,用现在的话说,什么叫义?合情、合理、合法。与情、与理、与法相违背的那就是不义,这个原则要把握到。特别是佛门弟子,因为佛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要恒顺、要随喜,可是顺跟随喜都必须要与义相应,佛经上讲的情理法。可是情理法在佛法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深、讲得很广,那就是各个层次的水平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十信菩萨的标准跟十住就不相同,十住跟十行又不一样,这是圣人。凡夫?人间跟天上的标准又不相同,天还有二十八层,分三界,你才晓得义这个意思就太深太广了。这个我们慢慢学,一层一层向上提升,渐渐就明白了,到真正把烦恼,《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才真的开悟,这个随顺就做得圆满了。
  此地说菩萨起定,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出定;前面是入定,入定接受诸佛的加持,加持完之后就出定。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出定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三昧事讫故」,二、「已得胜力故」,你看入定的事情圆满了,得诸佛威神的加持;已得,已经受加(接受加持),为得殊胜的威力。这是一桩什么事情?这是为说法,没有殊胜的能力不能说法,说法一定要得诸佛威神加持,这已得,得到殊胜的能力。三、「说时至故」,佛力加持是什么时候?你升座说法的时候,这个时候出定了。最后告诉我们「定无言说故」,为什么在定中不说法?定中没有言说,但是定中可以以心传心。就像我们现在资讯的传递一样,没有言说,那个传递还很圆满。「此四」,前面讲的这四桩事情,「后后以释前前」,第二句是解释第一句的,第三句是解释第二句的,第四句是解释第三句的。起定我们就说到此地。
  现在看第四「本分」。说法,菩萨说法了。本分「文分为三」,它分三段。第一段「总显体相」,第二段「标以许说」,最后一段「别陈其名」。我们现在看第一段:【告诸菩萨言。】
  这是法慧菩萨告诉参加这次大会的诸菩萨,跟他们说:
  【佛子。菩萨住处广大。】
  这个住处就是十住,住处广大。
  【与法界虚空等。佛子。菩萨住三世诸佛家。】
  修学到这个境界才有住处,这个住处的体真的深广没有边际,跟诸佛如来没有差别。我们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注解,这个注解文很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实际上菩萨住虚空法界、『住三世诸佛家』,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现在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疏》,「然十住体,略有三种」,讲十住菩萨的体,略说。「一约所依,即前三昧,依此说於十住法故。论云,三昧即法体故」,这是说十住的体,第一种就所依。约翻成现在的话是就,约所依就是「就所依来说」,就是前面讲的三昧。为什么?如果要没有前面的三昧,你就无法说十住法。三昧是定。三昧是梵语,用中国意思翻,梵文称三就是正的意思,中国人称邪正的正;昧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受,正受。正受就是正常的受用。正常的反面就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受用是什么?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五大类,五种受,这个受是不正常的,特别是在六道里面。这个受是苦、乐、忧、喜、舍,六道众生五种受。身有两种,有苦、乐;心有两种,有忧、喜;身没有苦乐,心也没有忧喜,这个时候叫舍受。其实舍受就是三昧,但为什么不叫三昧?它保持不久,它的时间很短又起苦乐忧喜。如果是永远都能保持在舍受里头,保持著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就叫三昧。
  三昧有浅深等次不同,三昧就是定,所以定有浅深不同。这个地方法慧菩萨所证得的三昧,我们可想而知,他超越十法界,他在一真法界里面。我们一般的说法,明心见性之后到哪里去?他到实报庄严土去,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因为这个境界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菩萨,不是在十法界,十法界确实他还局限在一处,这个已经跟法性融成一体了。法性,『与法界虚空等』,这是法性。法性是体,法界是相,性相是一不是二。见性,他的生活空间就圆满了。生活空间多大?遍法界虚空界是他生活的空间。我们今天人生活空间,藉著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生活空间不能离地球,比起(不要说太远)一百年前,我们的生活空间大得多。一百年前在这个世间许多人没有离开他的出生地,一直到老死都没有离开出生地。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没有这些车船、没有资讯,走一百里路很远,怎么走那么远,千里要走上二十天,那是很长的距离。哪里像现在,现在飞机带来的便捷,环绕地球一周两天,二日游。所以地球变成地球村,就是这么个道理,不是地球缩小,是我们交通工具快速。
  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完全回归到自性,就是贤首国师讲的妄尽还源,还源就是回归自性,功德圆满,法慧菩萨就达到这个境界。往下他就是断习气。习气不能起心动念,那怎么断法?随其自然,时间久了慢慢就没有了,不能著急,这一著急,习气又加重。所以在这个时候修行叫无功用道,不但没有方法,连念头都不能动,你一动念头就迷了。念头都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了。所以说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理平等,事也平等,事上平等是净土经论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而净土经论里面常常说,这样殊胜无比的境界只有极乐世界圆满,其他诸佛世界都比不上极乐世界。这话有没有问题?好像有问题。佛为什么这么说?佛说法依据两个原则,第一个完全讲证得,如来亲证境界,第二种方便说。虽然是方便,他的目标决定是引导人回归自性,不是真的也是真的,真妄不二。从这个地方你要体会到,十方诸佛的刹土没有差别,跟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差别?佛说差别用意在哪里?是没有差别,你修别的法门你这一生不能成就,你修净土,净土往生靠什么?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你。这个很特殊,其他诸佛没有发这个愿,这是真的。所以境界虽然是相同,其他诸佛如来一定要破无明证法身才能入这个境界,西方净土不必破无明证法身也能入这个境界,这不可思议,这是真的。所以不仅是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你在《弥陀经》、在《无量寿经》看到十方诸佛都赞叹。这个事实你不能不晓得。
  这个意思就告诉你,你现在要想入华严境界,要想得到弥陀净土,你这一生的机会遇到了。只要你如理如法的去修学,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功,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他这个方法很妙,三个条件你具足就行了,这叫净宗的三资粮,信、愿、行。第一个要相信,相信什么?阿弥陀佛真有,极乐世界真有,不是假的。从理上讲不离自性,西方极乐世界唯心所现,唯心净土,阿弥陀佛是自性变现的,自性弥陀。弥陀是谁?原来是自己,不是别人。你怎么能不往生!现在我迷了,这个身是迷了的我,弥陀是觉悟的我,真假不二。我们不愿意再搞六道轮回,希望这一生能够回归自性,圆圆满满,你对净土、对这个法门、对阿弥陀佛、对极乐世界一丝毫疑虑都没有,这叫信,真信。有这个条件,你发愿、你真信,还不想去,那就没法子。信了之后怎么?真想去,要把求生净土看作我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
  我到这个世间来,这一次来是业力叫我来的,糊里糊涂来的。没想到很幸运,得人身之后能遇到这样殊胜的法门,这太难得,生大欢喜心,发大愿这一生当中决定生净土,这个重要。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念念不舍、时时刻刻在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他们两个在做接引人。极乐好像是佛教大学,他们两个负责招生,文殊、普贤负责在遍法界虚空界里头招生。招哪些学生?根熟的众生,真正相信发愿求生,根熟的众生。根熟的众生以后就要具备一个条件,那个是行。行是什么?行要靠自心,我们这个心上真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现在社会上一般大众,甚至於学佛的人都不例外,他心里有什么?你要问问,你们心里想什么?想钱。他心里头要钱,佛就没有了,所以极乐世界他没分。他心里虽然有,那个钱太大,把佛障碍住了。贪财,这个果报将来到哪里?这我们知道,这是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来生是饿鬼、是地狱。现在人心里头一个是财,第二个是色,贪财不贪色,饿鬼道;贪财又贪色,地狱道,这是两大障碍。这个障碍能放下,把它换成阿弥陀佛,那就是什么?那是佛道,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为什么不去佛法界,你要去饿鬼、地狱?你真能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就知道怎么修,你就知道怎样到极乐世界,这条路畅通无阻。
  我们在这一生里面,生活环境再辛苦无所谓,为什么活得这么苦?那是过去生中造作不善业的感召,这是我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欢欢喜喜的消业障,来生多殊胜、多圆满。诸位要晓得,这个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愈想你就愈感到无比的庆幸,真的不容易得到。经书里头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个世间假的不是真的,你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干什么?弥勒菩萨讲得那么清楚,慈悲到极处,把宇宙的奥秘揭穿了,告诉我们真的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虚妄应当要舍,阿弥陀佛是真实,阿弥陀佛是自性,念阿弥陀佛就是念自性。自性为什么叫阿弥陀?自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行、圆满的才艺、圆满的相好。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梵语,它的意思就是包括这些东西,梵文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完全用中国文字来翻译是无量觉,名号是这个意思。觉什么?觉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德能、本有的才艺、本有的相好,全部恢复了。这什么境界?这就是一切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就是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最后一句话,「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证得了。不起作用的时候,跟一切众生不起感应道交的时候,那就是常寂光;众生有感你就应,应就现实报土。实报土里面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功德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就是常寂光土。我们实在讲无比的幸运,这一生能遇到这样殊胜的大法,而且在我们条件具足了,这一生肯定能成就,只要你不再贪恋这个世间。所以念佛堂堂主的口头禅常讲,提醒人「放下身心世界」。这句话说得好,身心世界都不要贪恋。身,物质的享受;心,精神的享受,不能在这里头起贪瞋痴慢,要放下,随缘。随缘的心里面是正念,正念就是六字洪名,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不能不知道。真正抓住了,该舍的舍,舍得干干净净,身心清凉自在,你不再有业力、累赘。所以具足信愿行就能回归到性体。
  清凉大师在此地说,引这个论就是《十地经论》,「三昧即法体故」。三昧是禅定,禅定就是自性性德圆满的现前,自性里头,那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就是三昧。本无动摇里面就有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你看多有味道。遇缘,缘就是众生的感应,十法界的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这个应就是能生万法,这个万法就是《华严经》前面所讲的「华藏世界、世界成就」,都是讲这个。所以要晓得,三昧是法体。这句话我再换句话讲,大家就更容易体会到,三昧是真心,三昧的反面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妄心,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三昧就现前。三昧是真心,你就晓得真心是法体,一切法是心现识变,它是体。这个说法你就好懂。
  我们再看底下一句,「二者约本,即下所辨」,下就是底下经文,下面一段经文细说。第三「克性体」,我们中文讲克实而论,这是性体。「若约所缘,即真俗二境」,真是一真法界,俗是十法界。在一般大小乘里面也把四圣法界看作真,六道是俗,但是今天在《华严》,十法界统统是俗,都是凡夫。在圆教里面,称六道叫内凡,四圣法界叫外凡,那就是六道以外的还是凡夫。凡圣用什么标准?用阿赖耶做标准,阿赖耶是妄心,还是用阿赖耶的统统是凡夫。这就是说明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这十法界里最高的,他用的是什么心?还是用阿赖耶,不过四圣法界用阿赖耶他用得正,他的心是清净的、是纯善的,纯净纯善,四圣法界,跟性德相应,但他不是真心,这要知道。六道凡夫用阿赖耶用得邪、用得恶,六道里面与净与善相应的少,与染与邪相应的占大多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人间历史上能够体会到,古时候的社会,我们在许多文字记载下来的,社会风气非常善良,所以国家长治久安,人民都能够互相谦虚、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助合作,这个世界多美好,跟现在社会不一样。那什么原因?那个时候的人,人心接近清净、接近善良的多,所以这个世间美好。现在的社会,诸位想想看,接近染污、接近十恶的太多,举目尽是,所以这个世界从人身体上来说,多病、多灾、多难,从居住环境里面来说,多自然灾害,为什么?境随心转。这是就所缘上来说的。
  「若约能缘,即悲智二行」,能缘的。能缘是什么?能缘是心,现在讲什么?信息,宇宙的信息,自心里面信息。悲智都是性德,智是智慧,悲是怜悯,用我们现代话说,爱心、同情心、怜悯心,这是悲心。悲跟慈是连在一起的,悲是怜悯众生苦,慈是什么?帮助众生得乐。这都要靠智慧,没有智慧不行。所以这两种性德现前,它就能缘真境,这两种性德要是迷了,迷了怎么样?迷了就变成反面,智迷了就变成愚痴,悲心没有了就变成吝啬。恶业,他就造不善业;造不善业这是六凡,特别是六凡里面的三恶道,愚痴是畜生,没有慈悲心的是饿鬼、地狱。这是能缘。「二境既融,悲智不别」,不别就是没有分别。「境智冥契,同一法界也」,这是什么?高层次的人看十法界。哪些人?法慧菩萨,这一等人看十法界,十法界四圣也好六凡也好,同一个法界,同一个法性。法界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