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山夜话-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态度,是非常错误的。我们不必要也不应该用现代的帽子,乱扣在古代人的头上;但是,我们却很需要从这个故事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事实很清楚地表明,唐宣宗对日本王子的款待,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古来好客的传统;顾师言下了“镇神头”的一着棋,也并不错;但是,看棋的那个官员却表现了大国欺负小国的恶劣态度;而“好事者”事后又画了《三十三镇神头图》,故意夸大炫耀顾师言的胜利,那就很不应该了。这样的坏风气,让它随同死去了的封建时代,永远被人们所唾弃吧!

爱护劳动力的学说

人的劳动力能够创造社会的一切财富;人的劳动力本身也就是最大的社会财富。因此,爱护劳动力是发展生产、使国家富强的重大措施之一。我们的古人,就已懂得这个道理了。
早在春秋战国及其前后的时期,许多古代的大政治家已经知道爱护劳动力的重要意义。当然,那个时候的人,特别是那一班封建统治阶级的人物,并不是真正爱护劳动力,而只是为了取得和维持他们的封建统治地位才不得不如此。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统治经验,却也发现了所谓“使用民力”的“限度”,实际上就是发现了劳动力消长的某些客观规律。
《礼记》《王制篇》写道:“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元代的学者陈澔注解说:“用民力,为治城郭、途巷、沟渠、宫庙之类。”其实,用现代的话来讲解,这就是指的各种基本建设所用的劳动力。按照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古人规定了各种基本建设所用的劳动力,大致只能占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一左右。现在看来,这个比例对于以农业生产为根本的古老国家是适当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个比例当然会发生变化,不过它变化的快慢和比例的高低,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有极密切的关系。社会性质和制度不同,比例也会有很大不同。
而且,即便在同一个生产水平之上,丰收的年成和普通的年成以及荒年,也不能按照相同的比例来使用劳动力。所以,《周礼》上又记载着:“丰年三日,中年二日,无年则一日而已。”这就是说,在丰年基本建设占用的劳动力可以达到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一左右;平常的中等年景,只能占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没有什么收成的荒年顶多只能占用百分之零点三左右。
对劳动力既然要注意爱护,那末,对于劳动力所支出的劳动以及它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同样必须爱惜,注意积蓄。《礼记》《王制篇》还有一段文字,很突出地说明了这个观点。它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虽然古人管理的国家未必都有这许多积蓄,这是极而言之;但是,当作一种经济思想和学说来看,这一段话却很值得重视。在农业上实现耕三余一,在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上保持三年以上的积蓄,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和学说,所以齐国的管仲主张:“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的确,有许多事情必须估量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决不可过于勉强。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得到的普通经验。
而在另一方面,如果认真地积蓄力量,估量能够做得到的事情,又必须全力以赴,保证它的实现。古人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晋国的狐偃为公子重耳策谋说:“蓄力一纪,可以远矣。”一纪是十二年。当时狐偃伴随着重耳正走过卫国的五鹿,他就预言:“十有二年,必获此土。”当时恰值鲁僖公十六年、后十二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即公子重耳)果然伐卫国,正月六日占领了五鹿这个地方。从这个故事看来,象狐偃这样的人,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总算是懂得积蓄力量的了。纪元前七世纪的古人尚且懂得这些道理,我们生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然就应该更清楚地懂得这些道理。
我们应该从古人的经验中得到新的启发,更加注意在各方面努力爱护劳动力,从而爱护每个人的劳动,爱护每一劳动的成果。

宇宙航行的最古传说

这几天,人们都在热烈地谈论着苏联载人的宇宙飞船胜利往返的伟大奇迹。人们谈到了关于宇宙航行的各种问题,真是有趣得很啊!
人类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到宇宙去航行的呢?我想谈谈这一个问题就很有意思。
如果把什么嫦娥呀,飞天呀,西王母呀,洪钧老祖呀,齐天大圣呀,这一切都搬出来,那末,可谈的东西就太多了,简直说不完;而且有很多是人们已经知道的,再说就太乏味了。因此,我不想谈这些,只想比较确切地谈一谈直接有关宇宙航行的最古传说。
我们中国因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最古的传说往往都从这里产生。关于宇宙航行的最古传说果然也不例外。
在公元第四世纪出现的一部古书——《拾遗记》上有一段记载:
“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
看来这是真正最古的关于宇宙航行的传说。似乎在远古时代,真的有这么一条船,经常在四海上出现。但是,它并非只在海面飘浮的船只,而是每十二年绕天一周,不断地环绕航行的。更重要的是古人已经设想到,这条船能够到月球上去,到其他星星上去,所以把它叫做“贯月槎”和“挂星槎”。
《拾遗记》的作者名叫王嘉,他是东晋时代的一个方士,凿崖穴居,有弟子数百人。他当时因为不肯做官,竟被杀害。我们把他记载的这个传说当做最古的关于宇宙航行的传说,不但是因为他的著作出现最早,而且因为他所记载的竟然是尧的传说。
还有一部书也记载了关于宇宙航行的传说,这就是《博物志》。据说它是公元第三世纪在西晋王朝做官的张华的著作;但是,实际上这部书是后人编辑的,可能比《拾遗记》成书的时候还要晚些。这部书上又有如下的记载:
“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诸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部,问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这是说,从海上坐船可以直通天河。不过这里没有“周天”、“贯月”、“挂星”等等的记载。如果把前后两则文字合起来看,似乎就比较完备了。
此外,在《洞天集》中另有一段十分奇特的记载:“严遵仙槎,唐置之于麟德殿,长五十余尺。声如铜铁,坚而不蠹。李德裕截细枝尺余,刻为道像,往往飞去复来。广明以来失之,槎亦飞去。”(按:广明是唐僖宗的年号,时间是在公元九世纪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仙槎”简直与飞船无异。它有五十余尺长,并且象是用特殊物质制成的。所谓“声如钢铁,坚而不蠹”,仿佛是比不锈钢、特种合金还要高级的物质。你看这不是很奇妙吗?

粮食能长在树上吗?

研究农业问题的人,常常希望有那么一天,粮食能够大量地长在树上,使农业耕作大为简便,受水旱的威胁较小,节约大批劳动力而又能够普遍丰收。这种希望有实现的可能吗?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会有这样的日子到来。那时候,不但树上能够长出粮食,而且到处都可以长粮食。无论高山、平原,麦子象野草一样,年年自己生长;甚至种庄稼可以不必土地,只要有水就行。许多在现时看来如同神话一般的事情,到那时候都将变成极其平常的普遍现象。这样的日子距离现在大概也不会太过于遥远了吧。
其实,照现在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说,生产粮食的方法就有不少,粮食的种类和来源也有许多,它们的发展前途将是不可限量的。
例如,苏联的学者不但试验了多年生的小麦新种;也试验了在水面上种值谷物的新办法。这些因为还在试验,且不说它。听说我国云南西双版纳还生长了一种面包树。究竟这种植物的果实是否真的可以当面包吃,我不知道。并且由于气候等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这种面包树也还不能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因此,这里也不说它。现在只说在大江南北的广大土地上,大量地生长着能够出产粮食的大树,这是特别值得珍视的。
我说的是栗子树和枣树。我国北方普遍生长枣、栗,南方也有,不过数量少些。北方的农民都知道,种一棵栗子树,大约十年左右就能长栗子,平常一棵树大约年产栗子二百斤左右。据研究果树的朋友告诉我说,栗子的营养素很高,它兼有小麦和大豆的长处,这是很可贵的。至于种值枣树,第二年就能结枣子,五年以后,一棵枣树就能打枣子五十斤左右。枣子不但能顶粮食吃,而且糖分很多。
这就无怪乎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栗子和枣子。特别是燕山地区,枣要生产又多又好。据《战国策》记载:“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矣,此所谓天府也。”《史记》《货殖列传》载:“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王充《论衡》说:“地种葵韭,山树枣栗,名曰美园。”这些都证明,栗子和枣子盛产于燕山地区及北方各地,从来被当做最好的食粮;有枣有栗的地方,曾被称为“天府之国”或“美国”。
尤其是栗子,古人常常把它当成最好的干粮。陆放翁有一首诗写道:“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我们由此可以想象到陆放翁早年当京官的时候用栗子当干粮,殊不知我国古代人以栗子为干粮,其好处决不下于巧克力。
不但这样,古人还认为栗子和枣子是老年人最好的滋养品。所以,《礼记》载称:“子事父母,妇事舅姑,枣栗饴蜜以甘之。”我们如果能够利用所有的荒野童山,普遍地种植栗子树和枣树,让这些树林长满了富有营养价值的粮食,够多么美妙啊!

植物中的钢铁

一般人只知道钢铁是最坚硬的一种物质,然而,谁会想起植物中也有同钢铁一样坚硬的东西呢?
当着我们称赞一个英雄的时候,用了“钢铁的英雄”这样高尚的词汇,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赞词呀!的确,钢铁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后形成的,它是值得珍视的。但是,我们却不可因此而认为只有钢铁是唯一的最坚硬的东西了。其实,世界上还有比钢铁更坚硬的东西。比如塑料中有的就比钢铁还坚硬。将来尖端科学发展的结果,人们总有一天要大量用塑料来代替钢铁。不过,这是后话,现在暂且不谈它。
这里只想谈一谈植物中的钢铁。它具有与钢铁同样的许多优点,而用处还比钢铁更要多些。
这是什么东西呢?也许有人猜测,这是说的沙漠里的梭梭树,因为它的树干据说连斧头也砍不断;也许有人猜测是其他的什么树木,因为世上还有一些树木的确坚硬得很,有的还可以做机器的零件。但是,我说的都不是这些,而是指的竹子。
竹子的用途极广,它那坚韧顽强的特性尤为难得。我们在南方到处可以看到竹子的房屋、竹子的家具、竹子的船只、竹子的车辆、竹子的绳索、竹子的桥梁等等,近几年有些现代化的大建筑也居然用竹子代替了钢筋。至于竹子可以做斗笠、做鞋、做床铺、做纸以至于当柴烧,更不用说了。这一切事实都是千真万确的,丝毫没有可以引起怀疑的地方。同时,我们还从古墓中挖出了竹制的器物,更加证明竹子即便埋在土里几千里也不会腐朽。
古人把竹子和松树、梅花合称为“岁寒三友”,称颂它们坚贞不屈的性格。按照普通的理解,这三者之中,松树最为倔强,梅花比较孤傲,竹子却很清高。这三者排列的次序是:松、竹、梅,似乎成了定局。但是,我们现在更有理由把竹子列为岁寒三友中的第一名。这是有充足理由的。除了上面说的以外,竹子还有许多比松树更突出的优点。比如说,竹子不象松树那样爱摆大架子,而是平易近人,只要房前屋后有一点空隙,它都可以安之若素,并且一年到头陪伴你而从不变色。它虚心劲节,坚贞不屈。特别使人感动的是,竹子年年生笋给人吃,供给你坐卧行动的各种工具,粉身碎骨地为人服务。这岂不是以最平凡的姿态出现,而做了最不平凡的事情吗?
正因为这样,人们从来对于竹子只有赞美,并无贬抑。历来无数的画家都画竹子,无数的诗人都咏竹子。这完全是理所应当的。如果要引证古来许多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关于竹子的作品,那是举不胜举的。但是,这里应该提到最早赞美竹子的诗文。首先是《诗经》《卫风》中的《淇奥篇》,它写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据朱熹等人的注释,猗猗是“美盛之貌”,青青是“坚刚茂密之貌”。这些字眼,都是用来称赞当时在淇水岸旁生长的竹子的。《诗经》中还有其他称赞竹子的诗句,也不必一一列举了。
竹子的生长并不限于南方,在北方同样可以生长,如果稍加培植,它将更容易适应北方的气候,生长将更茂盛,这将大大增加我们的工业和建筑业的原材料来源。

烂柯山故事新解

浙江省有许多闻名的山水,其中有一座烂柯山,位于衡县以南。我曾见许多朋友到浙江去就一定要看看烂柯山。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座山上果真有什么迷人的风景不成?事实并不是这样。他们所以要看烂柯山,无非因为这座山是由于一个神话故事而得名的。
据南北朝时期任昉的《述异记》一书载称:
“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奕。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已及百岁。”
虽然《述异记》这部书未必是任昉所著,可能是后人伪托之作,但是这一段故事却很意思。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故事倒很象是科学幻想,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不应该把它看成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王质,在山上只看完了一局棋,而砍柴用的斧头上的那根木柄就已经腐烂了,回到家里已经一百岁了。这种情形在我国古代大量流行的神话故事中,本来不算什么希奇。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神话故事,都是以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公式为指导来编写的。不过那些神话故事都没有烂柯山的故事这么著名罢了。现在值得研究的问题,倒是在于这个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之类的公式,究竟有没有科学意义?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应该采取肯定的语句。特别是现在人类向宇宙飞行的序幕已经打开的时候,我们对于烂柯山的故事尤其必须进行新的解释。
最近出版的《知识就是力量》一九六一年第三期上,刊登了苏联物理数学博士梅希可夫斯基写的《时间相对性的验证》一文。作者引述了科学研究的最新材料,来证明时间相对性的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按照这个自然规律,梅希可夫斯基说:“假设某一宇宙飞行家出发旅行的时候是二十五岁,家里有父母妻子和一个三岁的女儿,当他作了五年的星际旅行回到地球上的时候,他的父母和妻子都已去世了。前来欢迎他的是他的女儿,但是她不是八岁的女孩,而是一位白发苍苍、年近古稀的老太太了。”这虽然是假想的故事,可是它同烂柯山的故事多么相似啊!
未来的宇宙航行中,因为载人的飞船是以接近于光波的速度向遥远的星际飞去,所以对于飞船上的人来说,时间就过得特别慢,几年的时间就能走许多光年的星际航路;而地球还是照老样子慢慢地自转和公转,所以对地上的人们来说,时间反而过得快了,在星际空间只飞行了几年的时间,地球上的人却过了大几十年。这个时间相对性的自然规律,当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过人们也决不能任凭自然规律来摆布,人类将毫无疑问地要进一步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现代的科学家已经有了许多新的方法,可以控制自然规律,使它为人类更好地服务。在控制时间相对性的这个规律方面,现代科学家也已经想出了一些办法。比如用长期睡眠的方法,将会使宇宙航行家的亲人一觉醒来就过了几十年的时间,等到亲人回来还没有老。又比如将来宇宙飞船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一家人都可以去飞行,甚至地球和其他星球之间的来往日益频繁,你来我往的时间更加迅速和缩短。这样人们就会逐渐减少以至消除时间相对性这个规律对人的支配作用,烂柯山的故事将永远不会重演了。

起死回生

中国古代有许多起死回生的故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