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1021-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恕K裕侍獠⒉唤鼋鲈谟谑欠衲苁谷死斫狻∏宄靼椎奈侍猓欠衲苁谷讼嘈盼蘅杀绮档穆鄣恪H俗魑硇远锘崦靼渍胬恚嘈拧≌胬恚魑春隙铮擞只峋鲂哪嬲胬矶L坝⑹染啤⑾胝加忻琅挠帷〈偈谷诵卸」芩窃诓扇⌒卸泵髅髦勒庋龌岣錾缁岬睦娲醇溲现亍〉暮蠊L热粝巳庥腔岷敛挥淘サ胤炊哉庵中形H舯鹑擞姓庵中形仕∶窃趺纯矗腔崃⒓从枰郧丛稹5绻怯腥庥蛟诰咛迩榭鱿拢春隙锏木觥《ɑ嵬耆煌诶硇远锏男拍睢�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这是正确的观点,而且理性与经验都证明这是正确的观点,那 么,葛德文先生在其著作的第7章有关强制问题的几乎所有论断,就似乎建立在错误的基 础之上。葛德文先生花费了一些时间嘲笑有人试图用殴打的方式使人相信理智,用殴打 的方式阐明模糊的命题。毫无疑问,殴打既是可笑的,也是野蛮的,斗鸡也是如此,但 前者要比后者与惩罚的真正目的有更多的关系。常见的(实际上是司空见惯的)一种惩 罚方式是判处死刑。葛德文先生恐怕不会认为判处死刑是为了使人相信理智,至少有一 点是很明显的,即用这种方式开启的理智不会给个人或社会带来多少利益。
  惩罚的主要目的无疑是约束和做戒。所谓约束就是把那些具有不良习惯而对社会有 害的社会成员监禁起来。做戒就是通过表达社会对某种罪行的看法,通过较为直接和明 显地把罪行与惩罚联系在一起,来维持一种道德动机,劝阻他人不要犯罪。
  在葛德文先生看来,监禁仅仅是一种权宜之策,他谴责单独监禁,尽管这实际上是 提高犯人道德水平的唯一最有效方法。他大谈孤独会使私欲膨胀,而生活在社会中则会 培育美德。但可以肯定他说,在犹如监狱的社会中,是不会培育美德的。假如能使罪犯 仅仅同有才有德的人生活在一起,则罪犯很可能会比单独生活进步得更快。但有可能做 到这一点吗?葛德文的聪明才智似乎更多地是用来挑毛病,而不是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 方法。
  譬如,他对惩罚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予以谴责。诚然,有些国家为了惩一做百,采 用了极其残酷和野蛮的刑罚,但是,一种方法被滥用,并不能成为反对该方法的充足理 由。在我国,一旦发生杀人案,警方必定会不辞辛劳地去侦破,对杀人犯绳之以法,这 使普通人感到,杀人案迟早会被弄得水落石出;杀人所必须承担的后果,使人不寒而栗, 迫使人在欲火中烧时放下屠刀,以免为了复仇而禁不住杀人。在意大利,杀人犯逃入教 堂,往往就可以免遭刑罚,因而人们并不那么害怕犯杀人罪,也就经常发生人命案。不 管什么人,只要对道德动机的作用稍稍有所了解,便决不会怀疑,如果在意大利杀人犯 一律受到惩罚,则人们在感情冲动时就会较少地使用短剑。
  谁都不会愚蠢到这样的地步,认为人类的法律可以十分精确地量罪判刑。由于人类 的动机莫测高深,因而要做到精确地量罪判刑是绝对不可能的,但这种缺陷,尽管可以 称作是一种不公正,却不是反对人类法律的正当理由。人类经常要在两种罪恶之间作出 抉择,这是人类所无法逃脱的命运。一种制度只要是防止较大罪恶的最佳方法,则这便 是采用这种制度的充足理由。毫无疑问,应作出不懈的努力来尽量完善这种制度。但最 容易的事莫过于给人类制度挑刺儿,最难的事莫过于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可悲的 是,有才能的人大都把心思用在前一件事情上而不是用在后一件事情上。
  即便是俗语所说的明白事理的人也经常犯罪,这就足以证明,某些真理虽可使人信 服,却不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适当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真理,按其性质来说,或许永远 不可能由一个人充分传达给另一个人。在葛德文看来,理智快乐优于感官快乐是一条基 本真理。若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我倾向于同意他的观点;但我如何把这一真理传达 给一个从未感受到理智快乐的人呢?这就如同要向瞎子说明颜色的样子。即使我有无比 的耐心,不厌其烦地、反反复创地劝导他,我也决不可能达到目的。在我们之间,没有 衡量事物的共同尺度。我无法一步一步地使他明白,因为这是一个从性质上说根本无法 加以证明的真理。我所能说的只是,一切时代的大仁大智者都无一例外地把理智快乐放 在非常崇高的地位;我自己的经验也完全证明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我发觉声色口腹之 乐是毫无意义,转瞬即逝的,总是让人感到乏味和恶心;而理智上的快乐却似乎有一股 清新之气,总使我感到年轻,使我无时不感到满足,给我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使我的 心灵长久地澄明和安宁。如果他相信我,那只是出于对我的尊敬和对我提及的人物的尊 崇,这是信赖而不是信服。我所说的不能使他真正信服。这与推理无关,而牵涉到经历。 他也许会回答说,你所说的对你自己和其他许多品德高尚的人来说也许是很正确的,但 就我自己来说,我在这件事情上却有与此大不相同的感受。我晚上拿起书来读,常常是 读着读着就睡着了,但若是参加舞会,或陪漂亮女人玩,我却精神焕发,感到真正享受 了人生。
  在这种情形下,推理和论证是毫无用处的。也许在未来某个时候,他会真正对感官 的快乐感到厌腻,或某一偶然事件会唤醒他的智力,这种经历在一个月内所起的作用, 是40年最为耐心细致的劝说也甭想做到的。
       

  人口原理  第十四章
  葛德文先生整部书的基础,是关于政治真理的五个命题,这五个命题是不成立的—— 我们何以能根据人口原理带来的苦难而认为,人间的罪恶和人类的道德弱点永远不会被 根除——葛德文先生所说的尽善尽美不适用于人类——人类究竟能达到何种尽善尽美的境界。
  倘若上一章的论断是正确的,那么葛德文先生根据人类的自觉行动源于信念这一命 题推论出的那些政治真理,显然就是不能成立的。他的五个推论是:“正确的推理和真理, 若能适当地传达,必将战胜谬误;正确的推理和真理是能够适当地传达的;真理是全能 的;人类的罪恶和道德上的弱点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人是可以完善的,换言之,是可以 不断改善的。”前三个命题可以说是一完整的三段论。如果所谓“适当地传达”指的是能对行为产生 适当影响的信服,则就承认了大前提而否定了小前提,在这种情况下,结论即真理是全 能的,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如果所谓“适当地传达”指的仅仅是人由于有推理能力而相 信真理,那就否定了大前提,而小前提只有在能够加以证明的情况下才是真的,因而结 论还是不能成立。据葛德文先生说,第四个命题即是前一个命题,只不过叙述方式略有 改变而已。若是这样,则它必然也就和前一个命题一样是不能成立的。尽管如此,还是 应该结合本书的主要论点探究一下,我们到底依据哪些特殊原因而认为,人类的罪恶和 道德弱点在这个世界上绝不会被根除。
  按照葛德文先生的说法,人是一种生物,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种样子,完全是从胚 胎开始发育的那一时刻起接受的连续不断的印象所造成的。假如能使人处于这样一种环 境,在该环境下,人不受坏印象的影响,那么尽管在该环境下是否会有美德是令人怀疑 的,可是罪恶肯定会被根除。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葛德文先生论述政治正义的本书 的主旨是要证明,人类的罪恶和弱点大都产生于不公正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如果能废除 这些制度,能进一步启发人的理智,则这个世界上便会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诱人作恶的 事情。然而(至少在我看来),正如前面已经证明了的,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念,不 管政治或社会制度如何,大多数人在固定不变的自然法则的作用下,必然会受到作恶的 诱惑,这种诱惑除了产生于情欲外,还产生于匮乏;根据葛德文先生对人的定义,此种 印象以及印象的组合,在这个世界上的散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坏人。按照葛德文 先生关于品格形成的见解,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使所有的人品德高尚,就如同掷一百次 骰子,想要得到一百回六点那样不可能。连续不断地掷骰子,可以得到很多很多不同的 组合,在我看来,这可以恰当地代表这个世界上必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品格,因为按照 葛德文先生的假设,人成为现在这种样子,是自从其存在的那一时刻起接受的各种不同 印象造成的。这种比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假设例外将成为通则,假设极其罕见的组合 会经常出现,假设各时代凤毛麟角式的大仁大智者会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是荒谬透顶的。
  我猜想得出,葛德文先生肯定会说,这种比喻在以下一点上是不准确的,就掷骰子 来说,前因或更准确他说前因出现的概率总是相同的,因而没有理由认为后掷的一百次 骰子会比先掷的一百次骰子有更多的六点。但是,人却或多或少具有某种力量,可以影 响那些形成品格的原因,凡来到世间的品德高尚者,通过其必然具有的影响力,会增加 产生另一个有德者的可能性,而后掷的一次骰子肯定不会比先掷的一次色子更有可能得 到六点。我承认,就这一点来说,我的比喻是有点不准确,但却不能由此完全推翻我的 比喻,经验已一再告诉我们:品德最为高尚的人虽然是有影响的,但影响力却很少能抵 御强烈的作恶诱惑。毫无疑问,有些人会受到影响,但比这多得多的人却不会受影响。 假如葛德文先生能证明,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消除作恶的诱惑,我就将放弃我的比喻, 或至少承认,人们掷骰子的方法会大有长进,以致每次都能得到六点。但只要影响品格 的大多数印象与掷骰子的方法一样,不受人类意志的支配,那么,虽说试图计算未来世 界上善与恶的相对比例,是极端愚蠢、极端狂妄的,可却可以十分有把握他说,从整体 上来看,人类的罪恶和道德弱点是不可克服的。
  第五个命题是前四个命题的一般推论,既然其基础已坍塌,它也就不攻自破了。按 葛德文先生对“可完善的”这个词的理解来说,决不能宣称人类是可完善的,除非能明白 无误地证明前四个命题是正确的,可完善性这个词还有另一种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可 以说人类是可以完善的。我们可以确信无疑地说,人类是可以不断地加以改善的,可以 确信无疑他说,人类过去决未达到过,将来也不会达到完善的顶点。但却决不能因此而 说,我们改善人类的努力总是会取得成功,更不能说,人类在绝大多数时代都以突飞猛 进的速度趋于完善境界。所能得出的唯一推论是,我们不可能知道这种改善的确切界限。 此处,我禁不住要提醒读者看到一个区别,这个区别我认为就目前讨论的这个问题来说 应特别加以注意。我指的是,无限的改善与无法确定界限的改善有本质上的区别。前一 种改善就人类现有本性来说,不适用于人类,后一种改善则无疑适用于人类。
  如前所述,人类真正的尽善尽美可用植物的尽善尽美来加以说明。富有雄心的花匠, 据我看,是想把花的大小、比例和颜色统一起来。即使是最为成功的改良者,恐怕也不 敢说他栽种的石竹花在这些方面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完美程度。他栽种的花再美。若加 以更细心的照料,改换土壤,变换阳光的照射,也会得到更美的花。不过,尽管他也许 知道宣称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是荒谬的,尽管他也许知道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现在这 么美丽的花朵的,但他却不敢肯定,采用同样的方法,花费更大的力气,是否会得到更 美丽的花朵。尽力改善某一品质,或许会损害另一品质。他若用更肥沃的土壤来使花朵 长得更大,这也许会破坏花萼,立即破坏其匀称。同样,使用高效力的肥料诱致法国爆 发大革命,使人类的心灵得到更大的自由,更具有活力,已胀破了人类的萼,致使社会 不再具有约束力;尽管单个花瓣长得很大,尽管少数花瓣很壮很美,但现在却是一个松 懈的、畸形的、互不相联的整体,没有统一、匀称和颜色的和谐可言。
  假如改良石竹花是有意义的,则尽管不能指望把石竹花养得和洋白菜一样大,但无 疑却可以指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比现在更好的品种。谁也不会否认增加人类的幸福是 重要的。在这方面,每一极微小的进步都有很大的价值。但有关人的试验与有关无生物 的试验大不一样。一朵花胀裂,是小事一桩,马上会有另一朵花顶替。但是,社会的约 束力被破坏,却会导致社会各组成部分严重分离,致使千百万人遭受巨大苦难,要经过 很长时间,忍受极大痛苦,伤口才能愈合。
  上面考察的五个命题,可以看作是葛德文先生构筑的大厦的基石,其实可以视作其 整部书的主旨,因而,不管他那显得不偏不倚的论证多么妙不可言,我们都不能不认为, 他所要达到的宏伟目标完全落空了。人的复合性质,给葛德文先生提出了种种难题,对 此他根本没有能力解决,不仅如此,我不赞成人类和社会的可完善性的论点也未受到其 论证的丝毫损害。我充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人和社会是不可完善的,不仅就葛德文 先生所理解的这个词的广义来说是如此,而且认为整个社会的状况与结构也不可能向着 好的方面发生明显而惊人的转变。所谓整个社会不可能向好的方面转变,我的意思是, 下层阶级,即人数最多因而从总的观点来看最为重要的那一部分人的生活境况,决不会 得到巨大而显著的改善。我敢断言,在任何古老的国家,不管富人作出多大的牺牲或努 力,下层阶级人民的生活也不会达到30年前美国北方各州人民的那种水平。倘若我能活 一千年,而自然规律又保持不变,则我敢肯定,决不会发生与我的上述论断相矛盾的事 情。
  在未来的某一时期,欧洲的下层阶级也许会受到比现在好得多的教育,也许会以更 好的方式利用自己所能支配的那点闲暇时间,而不是象现在这样把闲暇时光都消磨在酒 馆里,也许会在比以往任何时候和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更好、更平等的法律之下生活,而 且我认为他们或许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尽管这种可能性不是非常大),但是,从事物 发展趋势上说,他们却不可能很有钱,很富有,以致全都能早婚,确有把握能很容易地 养活一大家子人。
      

  人口原理  第十五章
  模式过于完美,有时反倒阻碍改进,而不是促进改进——葛德文先生有关贪欲与浪 费的论述——不可能把社会的必要劳动适当地分配给每一个人承担——嘲笑劳动在当前 会产生恶,将来也不会带来善——农业劳动总量的增加,对劳动者来说永远都是好事。
  在《询问者》一书的序言中,葛德文先生讲的一些话似乎暗示,自从他撰写《政治 正义论》以来,他的观点已有所转变。《政治正义论》是他多年以前的作品,因而我不 免想,我所一直反对的那些观点,大概葛德文先生自己也看出有必要加以修改了,不过 我认为,在《询问者》一书的某些文章里,葛德文先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以往一样刺眼。
  常有人说,虽然不能指望任何事情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但在眼前竖立起一尽善尽 美的模式,总是有益无害的。这种观点表面看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却远非如此。我 甚至怀疑它是否适用于一可能出现的最明显例证。我怀疑,年轻画家临摹完全画好的画 儿,是否能象临摹线条较清晰、涂色方法较易辨识的画儿收获那么大。但是,如果我们 所追求的完美模式不同于并强于自然存在的模式,我们肯定会向这种完美模式有所迈进, 不过,由于我们的双眼紧盯着如此完美的模式,我们在其他方面的进步很可能会因此而 受到阻碍。一种具有高度智慧而无需吃饭、无需睡觉的生物,无疑要比人类完美得多, 但人类倘若要模仿这种生物,不仅无论如何模仿不来,而且还会由于尽力模仿不能仿效 的事物,而损害他力图改善的那点理智。
  葛德文先生所描述的那种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从本质上说不同于世界上迄今所流 行的任何社会形态,就象不吃、不睡的生物从本质上说不同于人类那样。即使我们改进 当前的社会形态,我们也丝毫不会趋近于葛德文先生描述的那种社会状态,正如两个人 平行前行,永远不会走到一起那样。所以问题是,我们把这种社会形态视为北斗星,究 竟是会促进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