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跨越时空的舞台-东方戏剧史话-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戏的主角是熊野,由男演员扮演,戴假发,故为假发能。这是一出单式能,没有幕间休息,相当于现代的独幕剧。

  世阿弥除了剧本外,还写了大量的戏剧理论著作,涉及到编剧、表演、音乐、舞蹈等各方面的理论。世阿弥同他的父亲欢阿弥一起为日本能乐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了重大贡献。

  能乐在总的倾向上,反映了室町幕府时期贵族阶级的没落情绪。在现实生活中丧失了主导地位的武家贵族,只好借助于艺术,来抒发他们的精神空虚和哀怨。追求闲素典雅和古风的忧伤情调。所以,一般地说,能剧没有太尖锐的社会冲突和戏剧冲突。即使是象《熊野》那样的具有某些矛盾冲突的戏,也是通过叙述,而不是通过舞台行动来表现的。这是能乐这种戏剧形式的最大弱点。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能乐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成熟、完整的。它在日本戏剧艺术的发展中,起了推动作用。

  狂言

  狂言是在日本室町幕府时期和能同时产生的一种滑稽剧,属于科白剧,即对话剧系统,也是日本中世纪的主要剧种之一。它和能乐一样,也是在流传已久的“田乐”和“猿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狂言”一词,据说源物“狂言绮语”,意为夸大不当的言辞。用它来作为一种文艺样式的名称,意在表明它是诙谐的逗趣,而不是严肃的体裁。

  与能乐相比,狂言自有特点。能以唱为主,文辞典雅华丽,狂言则全是通俗白话。能多写悲剧性故事;狂言则表现喜剧性生活片断。能多描写过去之事;狂言则多反映现实生活。能主要歌颂贵族英雄;狂言专门嘲笑大名和僧侣。能乐受到武士贵族阶级的支持,进入了贵族的官邸,成为贵族阶级的专有物,而狂言还在广大的人民中间流传。

  狂言都是独幕戏,不分场。结构同能相似。主角也叫“仕手”,配角叫“挨答”。

  狂言演员一登场,首先是“报家门”,即向观众介绍自己的身份和来历。接着是“道行”,即演员在途中向观众介绍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前因后果,他自己的去向来由等等。狂言的结尾一般较急促,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和解结尾,一种是破绽结尾。很多戏的结尾都大同小异,如:“来人呀!抓住他!别叫他跑了!别叫他跑了!”等等。

  在能剧里,没有特别尖锐的矛盾冲突,很难区分谁是剧中的反面人物,但在狂言里,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是直接对立的。狂言一般按照主角所扮演的人物来分类,第一类为“胁狂言”,主角大都是神仙之类。是一般应景的戏,没有什么内容,也没有多少艺术价值。第二类是“大名狂言”,专门把地主作为讽刺对象,是狂言最主要的和最有价值的部分。第三类是新郎新娘戏。描写男女婚事,岳父和女婿的口角等等。此外,还有鬼狂言,山僧狂言,座头狂言等等,一般称为“杂狂言”。

  狂言是一种滑稽短剧,主要特点是它的讽刺性。狂言主要是对话,但也有时插入一些歌曲,叫做“狂言小曲”。但狂言中的歌曲,和谣曲不大相同。它并不是狂言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大部分狂言小曲都是民间流传的小调,也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狂言的服装,基本上是当时人们有生活中常穿的服装。化妆也很简单,一般不用假面。舞台动作也没有什么程式,比较接近真实生活。

  狂言来源于民间,它虽然长期与“能”并存,但开始并没有比较固定的文学脚本,一般都有许多即兴表演。1587年,出现了最早的一部《狂言集》,包括二百多篇狂言。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和能相比,狂言是更富有人民性的戏剧形式。它的强烈的讽刺性,使它具有较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和能乐相比,它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能乐走向衰退的时候,狂言则向前发展了。它不仅仅是能幕间休息时的插曲,而逐渐发展成了独立的戏剧体裁。成为一种独特的喜剧艺术,至今仍在日本发展流行。

  木偶净琉璃

  木偶净琉璃是日本一种独特的木偶戏。木偶戏在日本有很多种类和名称,如人形剧、操剧、操人形的及后来的文乐等等。每一个名称都有自己的来源,在演出上也各有特点,但都是傀儡戏。在这些傀儡戏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木偶净琉璃。它是由日本早期的木偶戏和净琉璃曲结合而成的。

  净琉璃原是一种说唱曲的名称。室町末期,有一外名叫小野阿通的武家侍女,奉命把牛若丸 (源义经幼名)和净琉璃姬的恋爱故事编成十二段曲演唱。主要内容是说,沙国一个富翁的女儿净琉璃姬,是一个十分美丽而多才多艺的少女。她精通古今诗文乐理,善弹琵琶。年轻的牛若在东下时路经此地,与净琉璃姬偶然相逢,互相产生了爱情。然而好事多磨,牛若因受坏人所害,在重病中被丢在河滩上。净琉璃姬闻讯寻找牛若,夜间在海滨哭泣不止。净琉璃姬的真挚爱情感动了上天诸神。在大小神灵的帮助下,净琉璃姬终于哭活了牛若。但牛若是一个有才略有报负的青年。他不得不与净琉璃姬暂时告别,继续东下。

  这个动人的故事是用刚刚从琉球传入日本的新乐器三味线来伴奏的。三味线又译三弦,原是琉球的民族乐器。琉球多蛇,这种乐器是用蛇皮制成,所以也叫蛇皮线。这就产生了净琉璃曲,但这还仅是一种有乐器会奏的说唱艺术。后来,在顺庆长年间(十七世纪初叶),盲人目贯屋长三郎和木偶师引田研究,才把净琉璃曲和木偶戏结合起来。创造了所谓木偶净琉璃这样一个新剧种。

  木偶净琉璃的题材逐渐有所扩大,除演唱牛若的故事外,也出现了宣传宗教信仰的《阿弥陀剖胸》和一些描写武士生活的战争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剧本的结构、词章、曲调等都不断得到改进。大约在1680年前后,宇治加贺椽在京都组织了木偶净琉璃专业剧团,他在词曲方面吸收了谣曲,和歌的许多因素,加强了“道行”段子,使净琉璃从说唱到戏剧化跨进了一大步。在日本偶净琉璃剧的发展中,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松门左卫门 (1653——1724),本姓杉森,名信盛,号巢林子,不移散人,平马等,出身于武士家庭,幼年时曾在近江的近松寺为僧,后至京都还俗,为官而又辞职,改为近松门左卫门,作了“浪人”(失去俸禄的武士),二十多岁从事文学活动,成了作家。1868年他为竹本义大夫(1651——1714)写了净琉璃剧本《最清出家》,才能超群,词品出众,世人以此作为古净琉璃和新净琉璃的分界。

  近松一生写了净琉璃剧一百一十余篇,歌舞伎剧本近三十篇。是日本德川时代最大的戏剧诗人,曾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他的创作活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三十一岁到五十一岁 (1682——1703),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景清出家》等,第二个时期是从五十一岁到六十二岁(1703——1714),是以世话剧为中心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从六十三岁到七十二岁(1715——1721),这是专为竹本座写作的时期。近松的作品大致上可分为四类;一、历史剧;二、世话剧;三、情死剧,或称殉情剧;四、折衷剧(历史剧和世话剧的结合)。

  《景清出家》是近松早期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剧之一。剧本主人公景清是平家的后裔,他企图刺杀他的仇人赖朝,不料被他的情人阿古屋告发。本来景清可以脱险,但因怕连累自己的妻子小野而自首投案坐了牢。阿古屋后来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没有得到景清谅解感到内疚,把她和景清生的两个孩子刺死,自己也自杀了。阿古屋的哥哥十藏来到牢房责骂景清,景清一怒之下打死十藏。赖朝下令砍掉景清的头,但景清没有死,被示众的是观音的头。赖朝见此情景,便释放了景清,并给与他俸禄。景清内心充满矛盾。他一方面感谢赖朝对他的宽大之恩,另一方面他没有报了仇,又不甘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再做出越轨的事,就挖掉了自己的双目,出家为僧。

  剧中主要人物景清和阿古屋两人一直处于内心矛盾之中,在矛盾中表现各自独特的悲剧性格。他们的内心冲突,推动了事件和戏剧动作的发展。从剧中可以看出,近松的这些悲剧,含有浓厚的儒教道德的色彩,具有中世纪悲剧的共同特点。

  近松的世话剧始于十八世纪初年。在 1703年,他以社会上发生的情死事件为题材,写了世话净琉璃 《曾根崎情死》。所谓世话剧,就是社会剧,它不同于历史剧,反映的是当前的现实社会生活。情死剧是描写爱情题材的戏,是世话剧的一部分。不过这种爱情戏,和中国的爱情戏有所不同,它不是以“大团圆”结尾,其主人公必须因爱情遇到困境而致死,所以叫情死剧或殉情剧,基本上都是悲剧。《曾根崎情死》就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因爱情受到挫折而双双死去。情死剧是近松戏剧创作中很有特色的一部分,这与近松的个人情感与思想有关。近松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爱的哲学,他热爱人生,热爱人生的美,他的情死剧多写爱情与理智的矛盾,但其结尾多以爱胜理,以身殉爱。

  近松的美学思想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他的“艺术皮膜说”。在艺术真实与世话真实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艺术位于实与虚的皮膜之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仅仅有了生活的真实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艺术家摆脱了生活细节,创作了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时,才能被人们喜爱。由此可见,近松并不单纯追求外形的相似,而主张作家必须赋予人物以丰富的思想感情。

  在和近松同一时期的净琉璃作者是,还有与他相对立的丰竹座的作家纪诲音(1665——1754)。纪诲音共写净琉璃剧本四十七篇,其中世话剧十篇,历史剧三十七篇。纪诲音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作家,他在创作倾向上与近松对立,因而他的作品大多缺乏热情而以理智见长。在近松与纪诲音之后,影响较大的是竹田出云(1691——1756)。竹田出云在创作上深受近松的影响,而又兼顾纪诲音重理的特色,从而使他的创作独具特色。他共写了三十四个剧本,其中十二篇是他一人创作,其余是和别人合写的。

  早期的木偶只有头和手,没有脚和腿。十七世纪的木偶只有手脚动作。到了十八世纪,木偶人的手指,眉眼,口舌等部位都能作出细腻的表演了。江户初期已有简陋的木偶剧场。十八世纪开始使田硬景。江户中期是日本本偶戏的全盛时期。明治以后,木偶戏开始衰落。木偶净琉璃开始向歌舞伎转化。这时比较著名的木偶剧团是大阪的文乐座。到现在为止,木偶戏仍是日本人民非常喜爱的演剧形式之一。

  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古典戏剧的一颗明珠,是东方传统艺术中一枝奇异的花朵,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骄傲。它形成于十六世纪末期到十七世纪初期,差不多和木偶净琉璃同时产生。中世纪的能乐和狂言对歌舞伎的产生曾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它也从民间艺术中吸取了很多营养,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演剧艺术。

  江户时期,出云地方一位名叫阿国的巫女创作了一种名叫“吟佛踊”的歌舞形式。她和丈夫名古屋山三郎组织了一个戏班演出,山三郎善唱俗歌,阿国则善于跳舞,他们的表演很受欢迎。阿国时期的歌舞伎是男女混合的,歌舞之间,还作出各种滑稽表演,打破了能和狂言那种悲剧与喜剧、崇高与滑稽的界限。这样,能乐和狂言的因素,以及当时民俗艺能的各种成分都渗入了歌舞伎。阿国歌舞伎一传开,大家争相模仿,出现了不少歌舞伎剧团。这时的歌舞伎以女扮男,男扮女为趣,观众主要是看男女姿色,不很重视技艺本身。而且,虽然歌舞伎剧团中有男有女,但演出时以女为主,所以这些歌舞伎被称为“女歌舞伎”。

  在女歌舞伎盛行的同时,大约在1624年前后,在京都田条河滩上,又有由青少年组成的所谓“若众歌舞伎”。这些剧团全由男青年组成,也叫“美少年歌舞伎”。为了投合时俗,他们男扮女装,专演妓女和嫖客的各种故事。这时,在京都和大阪等地,也出现了这样的剧团。1652年,官方指出青年歌舞伎是“蛮风”的媒介,下令禁演。后经剧团业主的请求,经官方同意,规定凡优伶必须剃去前发,以免他们作伤风败俗的表演。江户时代一般下层人民都剃去前发,将后面的头发向口梳成一髻,叫做野郎头。所以这时的歌舞伎被称作“野郎歌舞伎”。从此以后,歌舞伎伶人才开始专心练习技艺,而不再单纯卖弄姿色了。从此开始,歌舞伎逐渐成为严肃的戏剧。但歌舞伎的演员,一直还保留了剃前发的习惯。

  十七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即进入元禄时期以后,歌舞伎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如前所述,著名的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除写净琉璃剧本外,还写了不少歌舞伎剧本。近松以后,歌舞伎剧作并木正三,写了歌舞伎剧本近百篇,多写皇家暴乱和侠客题材。

  并木正三 (1730——1733)自幼就是一个聪颖过人,多才多艺的少年,他是并木宗辅的得意门生,先是净琉璃作家,后转到歌舞伎方面。其代表作有《倾城天羽衣》等。除了剧本创作外,并木正三还是舞台艺术的革新家和舞台美术家,他是世界第一个转台的发明者。他的弟子并木五瓶(1747——1808)和奈诃龟助也是有名的歌舞伎作家。并木五瓶后来从大阪到了江户,和樱田治助合作,奠定了江户歌舞伎的基础。其代表作品有《御摄劝进帐》等。

  元禄以后的歌舞伎,题材比以前更为扩大了。早期的歌舞伎剧本,很多还是根据能和狂言的情节改编的。在近松以后,剧作家们已经非常重视反映现实生活,剧本题材十分丰富。歌舞伎剧本大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竹本戏,或称义太夫狂言。因为这类戏的曲调由木偶戏大师竹木义太夫 (1651——1714)所创,故得名。这类戏的剧目,都是从木偶净琉璃剧目中移植过来的,如《倾城返魂香》、《国姓爷合成》、《天网岛情死》、《忠臣藏》等。

  《忠臣藏》取材于元禄十四年(1710年)的赤穗义士事件。原名《假名手本忠臣藏》,是日本歌舞伎中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剧情描写足利尊化将军和他的兄弟足利直义战胜了敌将新田义贞,成了幕府的最高统治者。他们为了炫耀战功,要从缴获的头盔中认出新田义贞戴过的一顶。善良的小诸侯盐冶判官说他的妻子颜世曾当过新田义贞的女官,她可以认出新田的头盔。颜世奉命来朝辩认头盔。幕府的执政官商师直是个好色之徒。他乘机调戏颜世,被颜世拒绝,恼羞成怒,借故逼死了盐冶判官。盐冶判官的总管聚集四十七位浪人,在一个风雪的夜晚,闯进幕府,杀死商师直,为盐冶报了仇。然后集体自首投案,自判身死。这是一出历史大悲剧。剧本在演出中还保留了一些木偶戏的特点,从而使木偶戏与歌舞伎相结合,达到更加丰富完美的艺术境界。(二)历史剧,或称时代狂言。这类戏在剧本结构,表演技巧,情节内容等方面表受了能乐的影响。如 《劝进帐》就是这一类。剧本描写源氏灭了平氏之后,取得了政权的源赖朝,又要除掉对他立下过功劳的兄弟源义经。义经被迫与他的家臣弁庆化装逃走。在弁庆沉着、机智的应付下,终于使义经逃出了安宅的关卡。《劝进帐》在剧本、演出、表演、音乐和舞蹈各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成为歌舞伎十八番中最优秀的剧目之一。(三)世话剧,即社会剧。剧本多以当代市民阶层的人情义理、恋爱故事为题材。取材十分广泛。(四)“所作事”,即舞蹈戏。“所作”一词是指有节奏的优美的动作。这类戏数量很多,“道成寺戏”和“石桥戏”即属此类。这类戏基本上都是从能乐的舞蹈戏衍化而来的。

  除以上几类,在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以后,还出现了所谓“荒事剧”和“白浪戏”。

  从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在歌舞伎创作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剧作家沙竹默阿弥(1816——1893)。他一生共写歌舞伎剧本约三百六十篇,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其代表作有《三人吉三巴白浪》、《加贺骚动》、《土蜘蛛》等,被称作江户末期歌舞伎剧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多带有劝善惩恶的说教色彩。

  明治初期的剧坛,仍以歌舞伎为主。河竹默阿弥改名为古诃默阿弥,写了一些新的剧本,即所谓“活动史剧”。明治二十二年,在东京修建了一座歌舞伎座,这是当时最新最大的歌舞伎剧场。在欧美化的影响下,产生了新歌舞伎和所谓“新派剧”。除整理改编旧的剧目外,也出现了不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