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贵族对王权旁落、小贵族特权不断扩大深感不安。他们趁新国王亚历山大
登基之机,迫使他颁布米耶尔尼克条例,把国家权力由小贵族手里转移到大
贵族手里。条例规定,波兰国王由高级官员选举产生,国家大权交给元老院,
国王得服从元老院的决定。小贵族反对米耶尔尼克条例,坚决要求亚历山大
取消米耶尔尼克条例,并在1505年腊多姆议会上又取得了对大贵族的决定性
胜利。小贵族在腊多姆议会上的最大成果是通过了一部新宪法。新宪法规定,
两院制全国议会是波兰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议会由国王、元老院和众议院
三个部分组成。国王名义上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有权批准法律,有
权任命官员,有权统领军队。但新宪法规定,没有两院的一致同意,国王不
得做出任何决定。齐格蒙特一世(1506—1548年)在贵族的逼迫之下,答应
由全体贵族选举国王。从此,国王徒有其名。
1572年,雅盖洛王朝最后一个国王齐格蒙特二世(1548—1572年)死后
无嗣,1573年4月,5万多名贵族云集华沙附近的卡敏村,选举法国王子亨
利为波兰国王。波兰贵族为了保证自己的特权,不让亨利把法国君主专制制
度移入波兰,迫使他接受波兰的政治制度的原则,这些原则称“亨利条例”。
条例的主要内容是:国王由贵族自由选举产生;国王必须每两年召集一次议
会,开会后6周内不得解散;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宣战、媾和,不得擅
自召集民军、征税;一切重大决策均由16个元老组成的御前会议决定;国王
任命的官吏只能在贵族提出的三名候选人中择一任命;国王无权逮捕贵族或
没收他们的财产;贵族有权任意增加地租,审判农奴;国王如果不遵守上述
原则,贵族可以不听从国王的命令。
这个条例实行不到一年,就传来亨利的兄长、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病故的
消息。亨利因不堪忍受波兰贵族的摆布,便于1574年6月18日逃回法国继
承王位。1652年起,波兰议会实行“自由否决制”,即议会决议必须由全体
议员一致通过,任何一个贵族议员都可以在议会中行使否决权。这种制度使
波兰的国家政权常常陷于混乱状态。由于波兰的王权微不足道,既没有常备
军,又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当周围邻国形成强大的中央政权后,波兰就成
了邻国的俎上之肉了。
(2)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的合并
早在1386年,波兰和立陶宛曾一度联合。由于波兰贵族企图兼并立陶宛
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土地,双方在1430年发生军事冲突,联盟破裂。
16世纪后期,波兰和立陶宛都面临俄罗斯侵略的威胁。1558年,沙皇伊
凡四世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权,发动了立窝尼亚战争。从1563年起,伊
凡四世亲率俄军进攻立陶宛,占领了西德维纳河上的波洛次克。面对俄军强
… Page 67…
大的军事攻势,单凭立陶宛的力量是不可能战胜俄国的,立陶宛贵族深深感
到有必要同波兰恢复联合。其实,波兰的小贵族在1538年就曾提出过恢复波
兰与立陶宛的合并,立陶宛的小贵族想取得像波兰小贵族那样的特权,积极
支持合并,但以拉齐维尔家族为代表的大贵族害怕丧失特权,极力反对,1538
年的合并没有成功。为了抵御沙皇的侵略,当合并的主张再一次提出来时,
齐格蒙特二世就积极支持,他决定于1568—1569年就合并问题举行两国联合
议会进行表决。
1568年底至1569年7月,波兰和立陶宛就两国合并事宜在卢布林举行
联合议会。两国与会的多数代表赞成合并,以红胡子米柯瓦伊·拉齐维尔为
代表的少数立陶宛大贵族反对合并,并擅自离开卢布林。3月6日,联合议
会通过了合并的决议。6月28日,双方正式签订合并条约。7月1日,举行
合并的宣誓仪式。合并条约规定:波兰和立陶宛联合为“波兰—立陶宛王国”
(波兰文的正式名称是Rzeczpospolita,意为“共和国”),设立共同的议
会,拥戴一个由议会选出的国王,执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使用统一的货币;
同时,双方又实行内部自治,分别设立自己的行政机关、法庭和军队。波兰
贵族趁合并之机,把原来属于立陶宛的乌克兰变为波兰的属地。
1569年波兰和立陶宛合并之后,波兰共和国成为欧洲仅次于俄国的第二
大国,领土包括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1596年,波兰首都
由克拉科夫迁往华沙。16世纪末17世纪初,波兰的天主教反动势力耶稣会
徒十分猖獗。他们在1596年的布勒斯特高级僧侣宗教会议上,强迫乌克兰和
白俄罗斯人民放弃希腊正教,改宗天主教。不久又趁俄罗斯内乱之机,于1604
年和1608年,两次支持伪季米特里侵略俄国。1648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举行反对波兰的起义。1654年,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不久,波兰与俄国发
生长期的战争 (1654—1667年),波兰失败。从此,波兰走向衰落。波兰与
立陶宛的合并也只维持到1795年。
3。瑞典政治
1389年,丹麦国兼挪威国的女王玛格丽特(1353—1412年)派军队深入
瑞典,活捉了瑞典国王阿尔布勒克特,强迫瑞典国务会议拥戴自己为国王。
1397年,瑞典、丹麦和挪威三国在瑞典南部的卡尔玛城结成以丹麦国王为共
主的联盟。由于丹麦对瑞典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瑞典人民开始了争取独
立的斗争。
(1)“斯德哥尔摩血案”和瑞典的独立
从15世纪开始,瑞典虽然附属于丹麦,但在内政方面仍然保持独立,有
自己的国务会议,可以制定新法律,决定税收。在卡尔玛联盟时期,尤其是
在埃里克统治时期,丹麦统治者罢免不少瑞典籍地方官,夺走他们的城堡和
封地,将其转送给新任命的丹麦籍和德意志籍的地方官。这一做法引起瑞典
贵族的强烈不满。封地易主之后,也大大加重了瑞典佃农的负担,引起农民
的怨恨。埃里克不断挑起对外战争,也增加了瑞典人民的赋税负担。1448年,
丹麦国王克里斯托夫去世,瑞典国务会议推举大贵族卡尔·克努特逊为国王,
称卡尔八世。瑞典贵族想借此机会把卡尔玛联盟置于瑞典的控制之下。但丹
麦的新国王克里斯丁一世竭力维持由丹麦主宰卡尔玛联盟的局面,出兵与瑞
典交战。1457年卡尔·克努特逊放弃权力逃回自己的芬兰封地,瑞典又一次
落入丹麦人的统治之中。克里斯丁一世在瑞典横征暴敛,引起农民和贵族的
… Page 68…
暴动。1467年,卡尔·克努特逊再度被瑞典贵族拥立为国王。三年后,卡尔·克
努特逊去世,克里斯丁一世便派军队进攻瑞典,企图恢复对瑞典的统治。但
在1471年10月10日的布朗切堡战役中,丹麦军队被瑞典人打败,克里斯丁
一世本人也在战斗中受伤。此后,从1471—1520年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瑞
典实际上由大贵族斯图尔家族统治。
1519年,摄政王小斯顿·斯图尔就一封地的归属问题与乌普萨拉大主教
古斯塔夫·特罗累发生冲突。丹麦国王克里斯丁二世以此为借口,于 1520
年初率军进攻瑞典,攻陷斯德哥尔摩。小斯顿·斯图尔身负重伤,不久便死
去。11月4日,克里斯丁二世加冕为瑞典国王。但是,在斯德哥尔摩、卡尔
玛等地进行的反抗丹麦人的斗争不断。为了灭绝反丹麦力量,11月8日,克
里斯丁二世在亲丹麦的大主教特罗尔的支持下,实行恐怖政策,杀死反对丹
麦的主教、参政会成员以及贵族、市民共82人。这一血腥行为,在瑞典历史
上称为“斯德哥尔摩血案”。
丹麦统治者的暴行促使瑞典人民的民族运动高涨。瑞典的 农民、市民、
矿工和贵族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反抗丹麦的统治。贵族青年古斯道夫·瓦萨
成为民族运动的领袖。古斯道夫·瓦萨的父亲、叔父以及姐夫均在斯德哥尔
摩血案中遇害,他本人在 1518年就被丹麦人掠去当人质。他从丹麦逃出来
后,来到汉萨同盟的主要城市卢卑克,并得到卢卑克市的资助。返回瑞典后,
古斯道夫·瓦萨把北部达尔卡连山区的农民和矿工组织起来,于 1521年发动
反丹麦的大起义。1523年6月,起义军攻占斯德哥尔摩城,古斯道夫·瓦萨
宣布瑞典脱离卡尔玛联盟而独立。6月6日,古斯道夫·瓦萨被推举为瑞典
国王,称古斯道夫一世(1523—1560年),瓦萨王朝正式建立。这时,丹麦
正处于王位更迭时期,对瑞典局势的变化无暇顾及,瑞典终于彻底摆脱丹麦
的统治,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2)瓦萨王朝的统治政策和瑞典在波罗的海地区霸权地位的建立
独立后的瑞典,工商业仍处于停顿状态,入不敷出,欠下卢卑克的贷款
又必须偿还。1527年6月,古斯道夫一世在佛斯特罗斯议会上宣布,按照路
德派的方式,改革瑞典教会,没收所有教会和寺院的财产,主教由国王任命,
新教会受国家政权管理。宗教改革加强了瑞典国王和贵族的经济力量。为了
加强王权,1544年,国王又宣布了王位实行世袭制。此外,国王还鼓励发展
工商业,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陆海军。
古斯道夫二世(1611—1632年)继位后,继续实行一系列改革。改革的
主要内容是:拟订议会组织条例;创设上诉法院,统一审判程序;设立财政
部、大法官厅、陆军部、海军部等中央机关;设立23个行省,行省下设区,
负责管理地方事务;成立土地测量署,专门负责测量全国的土地;发展采矿、
冶金等工业;改编整顿陆军。通过改革,瑞典的经济实力大增,成为北欧一
个强国。
从16世纪中叶起,瑞典凭借着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几乎和所有的邻国
都进行过战争,以建立自己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为了控制通往俄罗斯的
商路,古斯道夫一世的儿子埃里克十四世(1560—1568年)时,瑞典就参加
立窝尼亚战争,于1561年从俄国人手中夺取了芬兰湾南岸的爱沙尼亚和立夫
兰的一部分。1563—1570年与丹麦进行历时7年的“北方战争”,瑞典虽然
失败,但通过支付巨额赔款,赎回了被丹麦占领的埃耳夫斯堡。在约翰三世
(1568—1592年)和西吉斯孟德(1592—1599年)统治时期,瑞典与波兰结
… Page 69…
盟,在共同对俄战争中取得胜利。1609年,卡尔九世(1602—1611年)派军
队侵入俄国,占领了诺夫哥罗德。1617年与俄国签订《斯托尔波沃和约》,
俄国收回诺夫哥罗德,瑞典却得到了卡累利亚和英格尔曼兰 (英格尔曼兰的
地域在今俄罗斯的彼得格勒周围地区),从而控制了芬兰湾,大大加强了在
东波罗的海的地位。1621—1629年,瑞典对波兰作战,占领了立窝尼亚、里
加、东普鲁士等地区。1630年参与三十年战争,古斯道夫二世在1632年11
月6日的吕岑战役中受伤阵亡。根据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
亚和约》,瑞典获得了德意志北部的波麦拉尼亚、吕根岛、维斯马城、不来
梅和费尔登两个主教区,从丹麦手中收复斯坎尼亚、哥兰岛和挪威南部。波
罗的海几乎成了瑞典的内湖。瑞典跨进了欧洲强国之林,成为波罗的海地区
的霸主。
… Page 70…
六、东亚诸国的政治
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和日本,在世界近代前期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有所不同,中国是典型的专制主义国家,日本实行的是军
事封建主阶级的专政。
1。中国明代政治
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的中国历史是明王朝统治时期。明王朝是汉
族地主阶级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推
到了秦汉以来的最高点,社会经济发展超过了宋元时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并
从中酝酿着新旧交替的冲动。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萌芽,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晚期发展阶段。
(1)明王朝的建立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主要分为两支,一支起
于颖州(安徽阜阳),领导人是韩山童、刘福通;一支起于蕲州(湖北蕲春)、
黄州(湖北黄岗),领导人是彭莹玉、徐寿辉。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四方民众蜂起响应,芝麻李、赵均用、彭二在徐州,
布王三在南阳,孟海马在襄阳,郭子兴在濠州,徐寿辉、彭莹玉在蕲州先后
起兵。
在红巾军以外,1348年(至正八年),方国珍在浙东起义;1353年(至
正十三年),张士诚在泰州起义。这两支起义军的反元斗争,牵制了元朝的
兵力,有利于红巾军力量的发展。
当红巾军正和元军主力进行浴血奋战的时候,投奔郭子兴的朱元璋乘机
壮大自己的势力,夺取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成果。
朱元璋,原名重八,后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 (今安徽凤阳)人。
出生在农民家庭。1344年(至正四年)江淮大疫,父母兄相继死去。17岁的
朱元璋穷困无依,不得已入皇觉寺做和尚。因庙里缺粮,不到两个月被迫离
去,以流浪乞讨为生。1348年 (至正八年)底,朱元璋复返皇觉寺。1352
年,郭子兴在濠州领导红巾军起义。元将齐里克布哈(彻里不花)统兵3000
围攻濠州,但见红巾军势大,乃放火焚烧皇觉寺。朱元璋断了生活出路,遂
毅然投奔郭子兴起义军,充当九夫长 (小头目)。他作战勇敢,做事果断,
服从调用,颇得郭子兴的赏识。1354年 (至正十四年),朱元璋率领徐达、
汤和等24人南下定远,收编义军数万,随即进占滁州。1355年 (至正十五
年),朱元璋攻克和阳 (安徽和县),奉郭子兴命总领诸将。不久,郭子兴
死,朱元璋代领其众。这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毫称帝,建号
大宋,改元龙凤,委任朱元璋为左副元帅。自此,朱元璋所率领的农民起义
军正式成为北方红巾军的一支。同年,朱元璋渡过长江,一举攻占采石、太
平。1356年(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建立江南行中书
省,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充其势力。
朱元璋占据集庆以后,一面进兵各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建立巩
固的根据地,一面采取措施,恢复生产,以供应军需。朱元璋还特别注意争
取士大夫分子,筑“礼贤馆”,让他们议论军政大事,运筹帷幄,定计献策。
如随同他起义的幕僚李善长劝他效法汉高祖刘邦,元池州学正朱升为他制定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刘基、宋濂等更是得到朱元璋的特别
… Page 71…
重用。这些措施,再加上严明的军纪,为最后推翻元王朝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朱元璋占领浙东等地后,便和东边的张士诚、西边的陈友谅两大割据势
力交锋。1360年(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兵东下进 占太平,为朱元璋所
败。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会战于鄱阳湖,陈友谅中流
矢死,第二年,其子陈理投降。朱元璋解除西方威胁后,遂移兵东方。1367
年 (至正二十七年)攻下平江(苏州),张士诚被俘自缢身亡。这时,割据
浙江温、台、庆元一带的方国珍,为势所迫向朱元璋投降。同年,朱元璋派
将攻取广东、福建。朱元璋平定南方后,于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发布讨
元檄文,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决计
北伐灭元,统一中国。征虏大将军徐达率领的北伐军先后在山东、卞梁、潼
关等地打败元军。1368年 (至正二十八年),书、侍郎;地方设行中书省,
总管一省军政事务。很快,朱元璋即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太重,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