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抹杀的楚国楚人,又索隐推断,连接战国,指出秦楚汉间的历史特点,是战国末年以秦楚关系为主的列国关系的重演和发展;这种重演和发展,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楚承秦重新走向统一,“张楚之立,重新开始了秦楚之争;刘邦灭秦,完成了张楚之军西击强秦所未曾完成的任务。秦楚之争,最后的胜利者是楚。胜利的楚以刘邦为代表,转化为汉的皇权,这同时又是秦始皇已开其端的统一的回归,帝业的胜利。”何等深刻的史论,卓识远见,拨开两千年史识之迷误,引导我解读秦楚汉间的历史真相。 
    总而言之,在战国以来的秦楚角力中,最后的胜利者是楚人,而成就楚人最后胜利的三位功劳者是陈胜、项羽和刘邦,这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真正意义。我由此承继生发,着眼于秦楚汉之间的历史连续性,有后战国时代论。秦末历史回到战国,从秦楚之间一直到西汉初年,历史进入后战国时代,类似列国并立纷争,诸子百家、游侠豪杰重现,王业—霸业—帝业转移的种种历史特点,延续变迁约有六十年之久。直到汉武帝即位,第二次统一完成,历史才又进入新的统一帝国时代。不过,这又已经是后话了。 
    眼下的历史,正进入六国复活、七雄纷争的门坎,后战国时代到来。 

项羽的崛起
                  
失衡的帝国防务
    统一六国以后,中原息兵,南北对百越和匈奴开战,秦帝国的军事重心由中原向南北两边境转移。整个秦帝国的军事布防,成一外重内轻的格局。 
    秦从统一天下(前221)到始皇帝去世(前210),十二年间国内承平无战事,销毁民间兵器,撤除六国关防城郭,统一文字货币,整齐度量衡,整备交通道路,推行郡县户籍法制,举国上下,专心致力于统一帝国的内部建设。始皇帝五次出巡,祭祀各地山川神灵,安抚黔首庶民,刻石纪功,彰显息兵统一的伟业。峄山石刻宣称“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东观石刻明言“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琅玡刻石公布“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无不是由始皇帝亲临各地,宣告息兵和平,子孙万代,永享太平。在这种和平安定的环境当中,内郡各地,削减兵力,松弛武备,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另一方面,秦统一六国以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秦帝国的军事力量,由内郡向南北边境集结,开始准备对匈奴和南越的战争。 
    蒙恬一家,三代秦军名将。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驰骋统一战场上的名将。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蒙恬助王贲、李信攻灭齐国,再建军功。灭齐归来,始皇帝任命他为内史,统领重兵屯驻上郡,负责关中地区和首都咸阳的防务。上郡的治所肤施,故址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南。蒙恬领重兵屯驻陕北保卫首都,标志着秦帝国军事力量的布置,已经由东方转向北方,其攻防的对象,不再是六国,而是活跃于蒙古高原的匈奴。蒙恬屯驻上郡,首先是安定首都的北面,防止匈奴骑兵南下;同时,他奉命建造城塞,加强边防,修筑道路,囤积军粮,为与匈奴开战做事前的准备。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始皇帝下令进攻匈奴。他任命蒙恬为大将,统领三十万大军出击,占领了河套地区。次年,蒙恬军渡过黄河,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阳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今内蒙古黄河河套以北,阴山山脉以南的地区),夺取了整个阴山地区和贺兰山高地,迫使匈奴撤退到阴山以北、贺兰山以西,失去了南进的基地。蒙恬军取得军事胜利以后,大军继续屯驻,在河南地区设置九原郡,移民作永久性的占领,沿边大规模修筑城塞亭障,建立起设防的边境;又修筑从九原通达咸阳的军用高速公路——直道,将首都和北疆直接连接起来。匈奴虽然一时被迫退出河套地区,势力依然强大,其所控制的地区,西起阿尔泰山,东至辽河流域,秦帝国的整个北部和西部边境,几乎被匈奴包围。接受始皇帝的命令,蒙恬进而将旧秦国、赵国、燕国的北部长城全部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建立起统一的北部边防。负责帝国北部边防的三十万屯驻军,称北部军,总部设在上郡,由蒙恬指挥。 
    秦攻灭楚国以后,对于过去臣服于楚国、由当地氏族首领和部落君长们自治的广大百越地区,开始实行军事攻击。在军事占领后,比照郡县实行直接统治。当时的所谓百越,是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直到东南亚的古越族。分布于今浙江绍兴一带者,称为于越;分布于今温州一带者,称为东越;分布于今福建福州一带者,称为闽越;分布于今广东及其以南者,称为南越;分布于今广西及其以南者,称为骆越(又称西瓯)。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将王翦挟灭楚之余威,渡江攻灭于越,设置会稽郡,开秦用兵百越之端绪,军威逼近东越和闽越。同时,王翦军别部由湖南、江西方向灭楚南下,军锋已经抵达楚越交界的岭南地区,与南越和骆越有所冲突。 
    秦帝国第一次全面攻击越人的军事行动,大约开始于秦始皇三十年。当时,秦始皇任命屠睢为大将,统领数十万大军南进。屠睢军从三个方向,兵分五路,西南方向两路进军,分别走今越城岭(今广西资源和兴安县间)和今萌渚岭(今湖南江华),攻击骆越;中南方向兵分两路,分别走今骑田岭(今湖南宜章和郴州间)和今大庾岭(今江西大余与广东南雄间),攻击南越;东南方向一路,走今江西余干南之信江,攻击东越和闽越。东南方面军顺利进军,攻灭东越和闽越,设置闽中郡,实现了秦的直接统治。中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遭到南越和骆越的顽强抵抗,屠睢战死,大量秦军阵亡,秦军深陷于越人游击战的泥沼中达三年之久,无法完成对南越和骆越的占领。 
    秦始皇三十三年,始皇帝任命任嚣为大将,开始第二次大规模对越军事进攻。这次军事行动,增兵移民超过五十万人,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断地投入南越和骆越战场,终于攻占了岭南地区,在骆越地区设置了桂林郡,在南越地区设置了南海郡和象郡,长期屯驻军队,实现了对百越的直接统治。秦帝国屯驻岭南的军队及其辅助人员,数量以五十万计,称为南部军,先后由屠睢、任嚣和赵陀统领,大本营设在番禹,就是今天的广州。 
    秦自建国以来,关中地区是国本所在的根据地,军事布局的重中之重。秦长年东进扩张,攻击和防卫的目标指向关东六国,扼守关中东部门户的函谷关是最重要的军事要地,也常年屯驻重兵。随着东进扩张的顺利进行,秦的军事重心逐渐东移,荥阳一带成为新的军事重地。统一六国以后,中原息兵,南北对百越和匈奴开战,秦的军事重心由中原向南北两边境转移,上郡以北、五岭以南成为重兵屯驻的要地。整个秦帝国的军事布防,成一外重内轻的格局,不仅内郡空虚,秦帝国本土——关中地区的防务也松懈下来。 
                  
英雄周文
    秦军的精锐,使周文震惊;秦军的布阵,使周文缭乱。周文凭借他丰富的军事经验,意识到眼前的秦军非同一般,当是秦军精锐中的精锐,也许就是传闻中的始皇帝的近卫军团。 
    陈胜、吴广起兵于泗水郡大泽乡,其地远离关中咸阳靠东,远离南北两疆在中,是帝国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中最空虚薄弱的地区之一。 
    陈胜七月起义,九百人攻占大泽乡及其所在的蕲县。不到一个月间,先后攻克铚、酂、谯、苦、柘等数县,拥有六七百乘战车,一千余名骑兵,步兵数万人。陈胜进而一举攻下陈郡郡治陈县,称王,建立张楚政权。陈胜军的迅猛发展,楚国故地民众的响应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不过,陈胜军若入无人之境的军事进展,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武备松弛的内郡各级秦政权,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张楚政权在陈县建立以后,迅速做出了主力西进关中夺取咸阳、分部四面出击的军事部署。西进的张楚军由两支部队组成,一路军以吴广为假王,统领张楚军主力进攻荥阳,指向关中的东大门函谷关;一路军以宋留为将军,领兵攻取南阳,伺机夺取进入关中的南大门武关,两路进军的目标都是关中咸阳。荥阳在三川郡境内,是由关东地区走三川东海道通向关中的第一道门户,控制东西南北交通的关口,秦王朝驻有重兵防守。紧靠荥阳东北部,秦帝国建有著名的粮食储备基地——敖仓,大量存贮战备用粮。荥阳的屯军和敖仓的粮食,构成秦帝国控制关东地区的战略基地。 
    吴广军一路顺利,击败沿途的秦军,包围了荥阳。当时,秦王朝的三川郡守是李斯的长子李由。吴广军逼近,他由郡治洛阳抵达荥阳,统领荥阳驻军,死战坚守。吴广军虽然围困了荥阳,却无法攻克,战局陷入了胶着状态。另一支西进军的宋留部队虽然顺利地进入南阳郡,也遭到了南阳秦军的阻击,无法迅速逼近武关。西进军的这种胶着形势,引发张楚政权作出一项新的战略决定:绕过荥阳,直接进攻函谷关。英雄周文,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周文,又名周章,是陈县的豪杰贤侠,曾经在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楚国春申君的门下做过门客,自称熟习兵法。秦楚战争中,他从军抗秦,曾经入项燕军中服役参战,做过将军幕府的视日,相当于作战参谋,负责天气地形、占卜预测,有相当的军事经验和才能。陈胜军攻克陈县以后,他以地方豪杰的身份参与了张楚政权的建立,得到陈胜的信任。绕过荥阳的战略,也许就是周文的建议,得到了陈胜的赏识和赞同。张楚政权任命周文为将军,另外率领一支军队绕过荥阳西进,直奔函谷关而去,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破关突入关中,夺取咸阳。周文的军队,得到围困荥阳的吴广军的支援,顺利进军,突破洛阳、新安、渑池一线的秦军防线,一举攻破函谷关。 
    函谷关是关中的东大门,是秦扼守关中本土的咽喉要地、军事重镇。战国以来,秦与关中六国争斗,有胜有败,有进有退。不过,秦军的进退有一条基本的底线,就是函谷关从未丢失过,始终能够将诸侯国军阻止在函谷关下,保障关中本土不受敌军的侵入蹂躏。秦最终能够战胜六国,因为守住函谷关而保有稳定的关中根据地,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本条件。周文攻破函谷关,是秦建国以来从来未有过的重大失败,也是张楚军的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关中震动惶恐,反秦军鼓舞欢腾。函谷关被攻破以后,关中八百里平川,几乎是无险可守。入关后的周文乘胜进军,沿渭水南岸的大道急速西进,过宁秦、郑县,几乎是毫无阻拦,一直打到咸阳东郊,骊山脚下的始皇帝陵旁。周文的部队浩浩荡荡,拥有兵车千乘,步兵数十万人,西望秦都咸阳,大有一举消灭秦帝国之气势。 
    然而,就在周文军抵达骊山东面的戏水时,一支精锐的秦军部队,已经静悄悄地在戏水西岸严阵以待。战国末年,周文参加过项燕对抗王翦的大战,秦楚两军百万雄师的战阵,他是见识过的。秦末乱起,他身为张楚军将领统兵西进,一路上与无数秦军交战过来,可谓破关斩将,久经沙场。然而,当他观望布阵在戏水西岸的秦军时,不禁倒抽一口凉气,有不寒而栗之感。 
    戏水东岸的秦军,约有五万人,分为五军,排列成前锋后卫两阵。前锋三军,右军依托骊山布阵,左军旁靠渭水布阵,左右军之间,中军横列展开。前锋三军之后,后卫两军集结在前锋三军的结合部,作支援依托。五部秦军,每军万人,自成一独立军团,各军团布阵相同,分别列成右方阵、左曲阵、中方阵和军幕指挥所。 
    右方阵成长方形作纵深排列,约有六千人,是一支由弩兵、步兵、车兵构成的主体部队。方阵最前端是三列弩兵横队,每列六十八人,共二百零四人,军士不穿铠甲,手持弓弩类远程武器,组成军阵的前锋。前锋之后是车兵和步兵相间的三十八路纵队。车兵身穿铠甲,持戈、矛、戟等长兵器,分乘由四匹战马牵引的战车。步兵有不穿铠甲者,为轻装步兵;有穿铠甲者,为重装步兵,分持长短各种兵器。右方阵两翼,各有一列弩兵横队,分别外向排列,为右方阵的翼卫,防止敌军从两翼的袭击。右方阵的最后,有一列后向排列的弩兵横队,为右方阵的后卫,防止敌军从背后的袭击。右方阵的布阵,依据长兵在前、短兵在后的阵法,攻守兼顾,滴水不漏。 
    左曲阵是一个由四个分阵组成的曲尺形军阵,由九百名弩兵、步兵、车兵、骑兵混合编成。四个分阵分别为弩兵阵、骑兵阵、混成阵和车兵阵。弩兵阵突出于左曲阵的最前端,由三百三十二名弩兵组成。弩兵阵的阵表,即军阵的四面由一百七十二名立射弩兵组成,其阵心是一百六十名跪射弩兵,成八路纵队排列。弩兵阵后外侧是骑兵阵,是由战车六乘、骑兵一百零八骑编成的长方形军阵,战车在前先导,骑兵跟随在后,战车以三乘为一列,骑兵以四骑为一组。弩兵阵后内侧是混成阵,是由车兵、骑兵、步兵混合编成的长方形军阵,十九乘战车排列成三路纵队,二百六十四名步兵编组跟随其后,阵后另有八名骑兵殿后。车兵阵侧接混成阵,前锋收敛与右方阵看齐,是由六十四乘战车和一百九十二名甲士组成的正方形方阵。六十四乘战车排成八纵列,每列八乘战车,每乘战车由四匹战马牵引,车上有御手一名,甲士二名,皆着重装铠甲。左曲阵阵形复杂,成所谓大阵套小阵,阵中有阵的布局。四阵组合自在,变换自如,特别是骑兵的机动运用,可谓是前所未见。 
    在左曲阵之后,是中方阵。中方阵的构成与右方阵类似,由三千名弩兵、轻重装步兵和车兵组成。中方阵也是长方形军阵,与右方阵不同的是,中方阵作横向排列,后卫左曲阵,右翼右方阵,是军团方阵的支援部队。军团的指挥部、战车帷幕、仪仗鼓旗,布置在左方阵和右方阵的纵深部,整个军团方阵的后方。 
    秦军的大营,在前锋三军团后面,依托后卫两军团移动,仪仗鲜明,警卫森严,传令骑士进进出出,金鼓旗帜变换有序,宛若灯影戏中幕后牵线的手,指挥各军团各军阵移动,如影随形。 
    秦军的精锐,使周文震惊;秦军的布阵,使周文缭乱。周文凭借他丰富的军事经验,意识到眼前的秦军非同一般,当是秦军精锐中的精锐,也许就是传闻中的始皇帝的近卫军团之一、拱卫帝都咸阳的京师中尉军。 
    以数量而论,楚军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由于地形的限制,数十万大军无法展开。周文不敢轻敌,他首先以楚军轻锐部队,筑便桥强渡戏水,由战车打头,步兵跟随,试探冲击秦军前锋三军团的结合处。秦军放任楚军渡河,待部分楚军渡过戏水时,三军团齐进,转换阵形,将九阵展开,合拢结合部,开始攻击。秦军首先由弩兵直立蹲跪轮番射击。万箭齐发之后,弩兵闪开撤至两翼,阵门开启,战车出动,步兵跟进,突入楚军军阵,直接攻击遭受弩兵射击后的楚军。就在车战交戟和步兵格斗展开之时,集积起来的秦军骑兵迅速由两翼扑出,突入半渡的楚军身后,焚烧破坏便桥,切断戏水两岸楚军的联系。楚军士兵,先遭秦军强弓劲弩射击,因伤亡而震恐,继而被秦军战车冲开军阵,队形出现混乱。当编队严整、击杀凶猛的秦军步兵方阵抵达眼前时,后方又因秦军骑兵的包抄而动摇,纷纷溃散,无法作有组织的抵抗,多成了秦军士兵据以报功的首级。 
    初战戏水的结果,楚军大败,渡过戏水的楚军,几乎无一生还。周文在戏水东岸稳住阵脚,不敢再轻易渡河攻击。他曾经试图引诱秦军渡戏水,准备利用数量优势在戏东与秦军决战。然而,秦军尽管初战获胜,却不乘胜追击,事后也丝毫不为周文军的引诱所动,只是坚守在戏水西岸。秦楚两军,相持在戏水。 
                  
戏水之战的秘密
    抵达戏水以后,迅速挥军西进,一举攻克咸阳,正是周文既定的战略目标,岂能有止军不进、贻误战机的稍许踌躇?合理地推想,周文军之所以未能渡过戏水西进,不是不进,而是不能;之所以不能,当是遭遇到了无法西进的意外阻挡。 
    周文军停留戏水未能迅速进军咸阳一事,因为史书缺环失载而成千古疑案。 
    从尔后的历史来看,周文军滞留戏水,是大泽乡起兵以来秦楚间军事形势的重大转折。对于张楚政权来说,乘风云突变之势,一举攻入咸阳消灭秦帝国的可能前景,宛若电光幻影转瞬即逝。从此以后,张楚军失去进取之力,节节败退,不久就被消灭。与此相对,秦帝国由此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