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M公司的董事长里尔是鼓励创新的“激进前者”,这位“探险家”出身的董事长认为:一个人若是从来没犯过错误,那多半是因为他毫无建树。他说:在3M公司内,有坚持到底的自由;有不怕犯错误、不畏惧失败的自由。有了3M公司总经理的“容忍失败”的管理风范,才有了该公司持续不衰的创新业绩。
工作并不总是顺利的,员工的失败很正常,可怕的是失败后没有勇气再试,总经理在员工失败时给予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次“下次努力”的宽容和激励,会打破员工沉重的失败感,解开束缚他心灵的挫折感,让他有敢于再尝试的勇气。
64.高层管理者要有政治家的胸怀和气量
无论是战争还是商业运作,都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较复杂的社会行动。因此,要求军事指挥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具备政治家的眼光和气量。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提到,官渡之战结束后,曹军打扫战场时,从袁绍的图书案卷中,捡出一束书信,皆是曹营中的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投降书。当时有人向曹操建议,要严肃追查这件事,凡是写了黑信的人统统抓起来杀掉。然而曹操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下令把这些密信付之一炬,一概不去追查,从而稳定了军心。
可见,曹操这位史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确有其非凡之处。尽管他在某些地方行事残暴,但在使用人才方面却始终表现出政治家的宽阔胸怀,尽管曹操多疑,但用人不计旧仇,还是可赞颂的。
除了官渡“焚书信”一事外,演义中还在其他几处描写了他豁达大度的政治家胸怀。例如宛城之战中,张绣率军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曹操自己的右臂也在乱军中被流矢所中。后来,张绣听从贾诩的劝告投靠了曹操。曹操热烈欢迎张绣的到来,不仅没有报杀子之仇,而且还与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并拜他为杨武将军。张绣十分感激,他在后来的作战中,为曹操统一北方,建立了汗马功劳。
可以肯定的是,凡是有大作为的人都有大的度量;完成大事业者必有大的胸怀,千古万世,莫不如此。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外逃十九年,得位后,平定了国内的乱党。为了安定人心,便让过去偷过他东西的仇人头须,作他的车夫,驾着车四处周游。那些曾跟着旧主子逃亡的人终于相信了文公是不计前怨的人。由此,晋文公赢得了国人的信任和拥护,社会迅速安定下来。
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并让爱妾许姬为大臣们敬酒。突然,一阵轻风吹灭了厅堂内的灯烛。黑暗中,有个人拉着许姬的衣袖调情。许姬不从,顺手扯下了他的帽缨,并告诉庄王,要求掌灯后立即下令查出帽子上没有缨带的人。庄王听了哈哈大笑,当即宣布:请百官们都把帽缨去掉,以尽情痛饮。待大家都把帽缨扯下,庄王才下令点灯。这样,究竟谁是行为不轨者,已无法分辨。许姬不理解,庄王说:“酒后狂态,人常有之,倘若治罪,必伤国士之心。”后来,在吴兵伐楚的战争中,有个人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为保卫楚国立了大功。此人名叫唐狡,他就是“先殿上绝缨者也”。有诗写道:“暗中牵袂醉情中,玉手如风已绝缨;说君王度江海量,畜鱼水忌十分情。”
汉光武帝刘秀在攻克邯郸平定王朗之乱后,也曾缴获郡县吏民与王朗往来文书“数千章”,但刘秀不屑一顾,命人全部销毁,并说:“令反侧子自安”,结果立即安定了人心。
具有大度量,才能团结人心,使用人才。而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商场上的胜利,都是与加强内部团结密不可分的。
就拿曹操来讲,其当时虽然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但是袁绍还占据着冀、幽、青、并四州的大片土地,曹操只有集结更大的力量,乘胜前进,才能平定河北,统一北方。同时,从整体战略大棋盘上看,曹操的正面有袁绍,背后和侧后有刘表、刘备以及江东实力雄厚的孙权,仍处于内线作战并未完全摆脱困境的状况,此形势正是急需用人之际。因此,只有从长远和全局的利益出发,转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巩固内部团结,才能继续胜利进军。
还需看到,当时秘密写投降书给袁绍的并不只少许人,而是一批人。试想,若是严加追究,必然牵扯面广,会造成人才大量的流失,也会对整体事业带来极大不利。例如一些企业或部门,由于主管领导的人事变动,初上任者一上来就是“三把火”,其中最重要的一把火往往就是先把“逆我者”屁股烧红、烧焦,或打入另册或干脆让其滚蛋,不论人才与否概无幸免。这种做法正好是曹操等当年的反证,其结果也就不难猜测了。
曹操烧密信,不但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人才损失,而且使写信的人越加佩服曹操的威德,效忠曹操。这样,一批被免去追查的人才所激励出的新能量,要比原来大得多。由于曹操是“未看密信就予烧掉”,也就无“秋后算账”或“兔死狗烹”的打算与迹象,可让人真正放心,充分表现出政治家的胸怀。
综上所述,我们同样希望现代企业家,应持有相当的气量,不仅向古代典范人物学习,能够大度地吸收其他群体投奔的成员,或允许本群体内曾有异心的人校正过来,且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利于整体事业的兴旺发达。
65.让有能力的人拥有权力
权力是一把利剑,有的管理者注意暂时放手,有的管理者则绝不放手。正确的方法是:让有能力者有权力!
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单位的管理者只是把负责人叫来说这样一句话:“其他的就由你和这位负责人一起作决定”,然后就安排另外工作的情形。这就是放手给有能力的人授权!通常领导者只决定个大概,其他细节部分则交给负责人处理,这是一个让负责人发挥能力的机会,而且,他们对工作细节的了解也比领导者多。
但是,有时当负责人决定的事情,已经开始有进展时,他的领导又突然出面干涉。结果,一切都要等领导裁决后才能运作。虽然他口头上说要把权力交给下属,但事实上,决定权还是在他手上。我们常听到看到一些领导连工作细节也要干涉。
所以,管理者事先要和负责人做好意见沟通,不能说好“都交给你”,还要过分干涉。一旦说出这句话,就要有绝不干涉的觉悟,否则会让下属失去工作热忱。如果是和单位外的人谈公务,又会牵涉到单位的信用,因此更要特别小心。
管理者如果没有“委托”的自信,“委托”之后又想干涉的话,那么最好整件事从头到尾都由自己决定。“委托”并不是件坏事,当自己决定将任务交给别人去做时,即使真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能再发表意见。当负责人由于无法对付某个问题而感到苦恼时,身为领导者不妨以个人的经验提供负责人一些方法。然而许多时候,情况往往在开始时便弄巧成拙,领导者虽想用温和的方式传达给负责人,但是语气上却隐含命令的意味,那么负责人表面上也许接受,心里却未必服气。因此,这一点必须特别注意。要知道,当负责人因为不知如何做而感到闷闷不乐的时候,管理者如果趁机在一旁干预,对于负责人而言,或许意味着对他不信任。
在此情况下,管理者不妨对负责人表示:“如果是我,我将这么做……你呢?”以类似的做法来指导负责人,不但可保持自己的立场,也可将意见自然地传达给负责人。甚至负责人极可能会认为领导者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这样,领导者说服的目的便达到了。
如果管理者硬是规定负责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那么负责人除了服从以外,便毫无选择可言。
其次,对负责人而言,只要服从领导者的指示,自己根本不必花头脑思考,反倒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事实上,领导者直接表示自己的方法,毕竟无法让负责人真正学到工作的实际技巧。
如果领导者能够指出多种方法,让负责人有机会加以思考,负责人一方面会认为领导者是给自己面子,另一方面则将提高对领导者的信赖感。
此外,领导者在指导工作时,有时也可稍加改变说话的方法及语气。例如可先考虑对方的立场,让对方了解我们的利益,也就是他们的利益。如此指导工作就可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大家知道讲课与演讲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在大学讲课,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只要有知识,人人均可以上讲台。然而,演讲则不然,为了使自己的思想能与听众沟通,必须“制造”刺激,换言之,就是在他们想学习的心态上点燃学习的火花。
在交往中“讲话和谈话”并不困难,但是领导者要让对方理解则不容易。就是说,要让对方用耳倾听并不难,要让对方用心思考则不是易事。在教导他人时,必须认识此两者的差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负责人有过失时,无法将前述二者划分清楚的领导者,便会一味地想把自己的知识告诉对方。例如向他们指出:过失的原因在于此时此地发生此事,经由某作用而产生某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做,如此就变成讲课了。话虽然进入对方脑中,但却不是对方切身需要的东西,因此无法吸收甚至容易将之遗忘。
所以,最好明确指出其过失所在,但暂时不必指导该如何做、以及如何追踪过失等方法,让对方有自我思考的余地。而当对方能自己思考,却又无计可施时,自然会发问:“这里该怎么办?”此时再给予适当的意见,才是最合乎实际的指导方法。
许多管理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往往希望以最简单的方式将知识传达给负责人,而不让负责人自己去思考,如此将无法培养出优秀的负责人,这是管理者必须注意的一个环节。
人大多有较强的自尊心、成就感和荣誉感,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某项工作或某种事业的要求和愿望。因此,管理者应该充分信任他们,授权之后就放手让他们在职权范围内独立地处理问题,使他们有职有权,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对他们的工作除了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和检查,不要去指手画脚,随意干涉。无数事实证明,这是一项用人要诀和领导艺术。信任人、尊重人,可以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只有上级信任下级,下级才会信任上级,并产生一种向心力,使管理和被管理者和谐一致地工作。相反,当一个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就会本能地产生一种离心力和强烈的情绪冲动,影响工作和同志关系。
授权与信任密切相关。一个管理者如果不相信下级,那么就很难授权于下级,即使授了权,也形同虚设。有的领导者一方面授权于负责人,一方面又不放心:一怕他不能胜任,二怕他以后犯错误,对有才干的人还怕他不服管。具体表现为:越俎代疱,包办了负责人的工作;越权指挥,给中层领导造成被动;不懂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却干涉负责人的具体业务;甚至听信谗言,公开怀疑负责人等等,凡此种种,都会挫伤负责人的积极性,不利于负责人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作为管理者,要想充分发挥负责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放权,使负责人在一定范围内能自主决断;另一方面要设身处地为负责人着想,勇于承担负责人工作中的失误,不能有了成绩是领导有力,出了过失即负责人无能。要言而有信,不能出尔反尔,言行不一,否则负责人就会对领导失去信任,领导者也会因此而丧失威信。
古人云:“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者应该充分地信任负责人,放手让负责人工作,这才是作为领导者授权应有的风格。
因此,管理者授权给负责人,一定要注意,既然他有能力,就让他大胆发挥手中的权力,让他动脑筋当自己的主人;同时,他出现难题时,还要在恰当时候给予指点。
66.中等人才最好用
并不是所有高级人才都是“千里马”。有些人本领高却没有实干精神,才能大却没有忠义之心,这种人极难驾御,感情约束基本无效,除非你能满足他的野心,否则他决不会对背叛抱有任何愧疚之感。你若是已经做成大商人,大概能笼络住他,若无把握,不如用中等人才。这就像乘坐马车一样,与其追求速度被一匹劣马掀翻车子,不如追求稳妥让一匹凡马平平安安送到目的地。
日本西武集团的掌门人堤义明有一条用人原则:宁用诚实人,不用聪明人。他的理由是:
聪明人在才智方面的确了不起,由于常被大家推崇,能谦逊自省者,少之又少。因而他们轻视身边的人,不易合作。
聪明人只是暂时的领跑者,他们却以为自己永远聪明,能勤敬自修者极少,常常成了落伍者,还自以为了不起。
聪明人的欲望较常人强烈,地位低时,心怀不平,容易制造麻烦;一旦掌握大权,很容易私心盖过良心,做出危害更大的事情来。
为了甄别聪明人与诚实人,堤义明规定:凡进入西武的新职员,都要先打杂三年。在三年打杂后,聪明人与诚实人便泾渭分明:
聪明人头一年态度认真,表现出众;第二年便开始投机取巧,追求远远超过自己付出的收获;第三年,聪明劲全用到歪道上,对工作毫无责任心。
诚实人头一年普普通通;第二年有了经验,能够顺利承担工作任务。他们不爱表现,对分内工作任劳任怨地去做;第三年,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的比聪明人更多,工作比聪明人更出色。
总之,聪明人往往变成懒惰不负责任的人,诚实人往往变成能干而敬业的人,因此,用诚实人不用聪明人,还是很有道理的。
聪明与诚实并不是绝然对立,“宁用诚实人,不用聪明人”,并不是绝对不用聪明人。相反,一个人既诚实又聪明,这恰恰是堤义明最看重的人才。只不过,他在选人时,始终把品德置于学识之前。
用上等人才,成本无疑比较高,道理很简单:一方面,千里马不易找到;另一方面,买一匹千里马,要用十匹马的价钱。所以,商人始终要有成本概念,如果中等人才可用的话,没有必要强求上等人才。
台湾塑胶集团掌门人王永庆,早年对人才要求极高,务求优秀。那时台湾人才资源匮乏,虽然费心搜寻,优秀人才也只是偶有所得。后来,他诚心聘请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谁知这些人在台塑“水土不服”,工作既不安心,业绩尚不如普通人。
如何找到合格人才呢?经过多年摸索,王永庆终于总结出两条经验:其一,人才要靠自己培养;其二,用中等人才。
所谓用中等人才,就是说,某个领域的某一职位,王永庆并不刻意选择顶尖人才,而是选取中等人才来用。为什么要用中等人才呢?王永庆认为,顶尖人才可遇不可求,决不是经营者强烈的爱才求才愿望可以促成的。既然可遇而不可求,只好退而求其次,用中等人才。
得到中等人才比较容易,他们经过培养训练,对工作也能胜任愉快,大可不必去争抢那些“一流”人物。
此外,中等人才比上等人才容易培训。那些聪明自负的人,一旦工作不顺心,就抱怨自己的公司,抱怨自己的职位。带着这种心态做事的人,责任心和工作热忱都不足。尽管他才能一流,若不发挥出来,还不如一般人才。
相反,中等人才没有骄傲的资本,谦逊好学,勤恳务实,他们很重视公司给予的职位,为工作竭心尽力,这样反而可能取得比上等人才更好的业绩,对公司的作用更大。
王永庆“用中等人才”的策略也不排斥顶级人才。正因为顶级人才求而难得,才以培养中等人才为主。如果能找到合用的顶级人才,王永庆也会想方设法收归囊中。几十年来,王永庆以重金或委以重任的方式从各界聘请了许多将才到台塑旗下。例如台湾化纤业的四大将才黄乾相、林振铃、张新井与邱明宏等等,都是一等一的人才。
用中等人才,并舍得花大价钱培养他们,使台塑永无人才匮乏之虞。深厚的人才基础,正是台塑集团称雄市场的最大资本。
“用中等人才”,依据的是特定行业的标准,即某一行的中等人才。比如搞科研工作,可用才具中等的科学家来干。若是用一个小学生滥竽充数,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对中等人才应值得花成本尽心培养,否则他们始终只是中等人才,难有优秀的表现。
67.成功企业总经理十大留才法则
总经理拿什么留住人才?是否还在嗟叹员工太不忠心,是否还在诅咒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