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人的振兴-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代。有些初级炮兵指挥军官缺乏训练,有的甚至不会正确填写战斗文书。合成学院院长佐罗托夫将军指出,由于某些指挥官缺乏实战指挥经验,不会正确组织部队的驻地警戒,致使战场上几乎一半的爆炸物(40%)在联邦军队控制的雷区内爆炸。车臣非法武装屡屡偷袭俄军驻地,伏击行军纵队,而且每每得手,也暴露出指挥官缺乏组织行军的经验。



  为了杜绝今后类似的悲剧,普京下令严办玩忽职守者。9月7日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俄罗斯国防部米…26直升机坠毁事故原因调查委员会已于6日结束了调查工作。根据调查小组的结论,国防部对此次事故负有责任的五名国防部高官予以处分。



  其中俄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科尔米利采夫上将因对下属部队管理不严和领导不力,受到警告处分;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员特罗舍夫上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飞行安全和预防人员伤亡,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另有其他三名国防部高官也受到了不同的处分。
  /* 72 */
  人质危机(一)

  人质危机(一)     2002年10月23日傍晚的莫斯科市秋风萧瑟。在莫斯科东南区杜布洛夫卡大街上的音乐厅建筑物上,几个用巨大的拉丁字母制作的灯箱广告闪着红蓝交错的灯光——“NORD…OCT音乐剧”。这座飞机形的建筑物,原来是莫斯科轴承厂所属的文化宫,一年前经有关部门的彻底改建,现在已变成一座设施极为现代化的演出场所。该剧院距克里姆林宫仅45公里。



  近一年来,这里一直在上演一部在莫斯科颇受欢迎的美国音乐剧《东南风》。此时巨

  大的剧场里座无虚席,1000多名观众大都是住在附近街区里的莫斯科市民。



  21时30分左右,就在音乐剧第二幕将要结束之时,一个大汉在50多名穿着传统的伊斯兰黑色长袍,蒙着脸,挥舞着手枪,身绑炸药的女恐怖分子——“寡妇军”的簇拥下突然出现在舞台,宣称接管了整个音乐厅,全体观众及100多名演员和文化宫的工作人员已成为了他的人质。



  他疯狂地叫嚣道:“俄罗斯军队必须在一周内撤出车臣,并要释放所有被俘的车臣战斗队员。否则,我就要引爆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大楼”,并警告说,如果警方敢采取强硬手段,那么他们每“牺牲”一人,就杀死十名人质作为抵偿。



  事件发生后,莫斯科警方、内务部和“阿尔法”特种部队马上赶到了现场,并将事发地区周围的街道严密封锁。在米尼科夫大街及其周围的街区,布满了上千名荷枪实弹、身穿迷彩防弹背心并且头戴钢盔的军警。在临近剧院的高层建筑物上,也安排下了狙击手以防不测。几十辆装甲车和消防车、医疗救护车停在街道两边待命。在剧院外围街道上,警方设置了几道警戒线,阻止行人通行,只允许军警车辆、消防车和医疗救护车辆进出。



  “紧急情况指挥中心”也在距剧场不足500米的地方临时组建起来。随后“阿尔法”成员化装成工人,在剧场附近以挖凿排污和供暖管道为掩护监视恐怖分子的行动。



  23时恐怖分子在近两个小时中陆续释放了近20名儿童和人质中的高加索人,并再次扬言,如果当局采取行动,他们就要炸平文化中心大楼。几位被劫持的人质也偷偷从大楼中给警察局打电话说,恐怖分子已经开始在楼中布置炸弹了。



  此时正准备出访德国和葡萄牙,并随后前往墨西哥参加亚太经合会议的普京总统在闻讯后立即取消了计划,责令莫斯科警方必须在24日1时前在出事现场成立指挥部,由俄联邦安全局副局长普罗尼切夫负责解救人质的行动,莫斯科内务总局局长普罗宁坐镇指挥。



  同时普京连夜召集了包括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内务部、俄南部联邦区、军队等部门的最高级别官员共同举行紧急会议,商讨解救办法。在会上普京没有像其他一些国家的元首那样,抚慰人质和受害者的家属,做出“俄将争取使人质安全获释”的承诺,而是强调了俄罗斯长久以来执行的“决不向恐怖分子妥协”的政策。



  普京在会上明确指出,这次劫持人质事件是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犯下的又一罪行,俄罗斯“决不会屈从”他们的挑衅。自此,普京每次在媒体上出现的时候都强硬地表示:“俄罗斯是不会向绑匪妥协和从车臣撤出军队的。”因为普京深知,如果政府妥协,让绑匪的目的得逞,那么将刺激更多的绑架事件。普京这样做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他的克格勃经历使他接受到都是有关“国家利益至上”的教育和培训,而非一些传统政客所接受的拉拢民心的观点。



  另外,在与国内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的同时,普京还积极寻求全球范围内的舆论支持。普京深知他所采取的这种强硬行动必将引起人质的伤亡,虽然特种部队艺高胆大,但与“破釜沉舟”的车臣匪徒作战,恐怕难以保证人质的安全。因此,普京从发表讲话起,就把这起绑架事件定性为“恐怖活动”,以求在目前全球反恐大形势下获得大多数国家的支持。换句话说,普京希望获得各国对特种部队即将采取强攻策略的理解。



  同时,普京还要求俄各方也展开积极的营救活动。在车臣武装分子劫持剧院事件发生一个小时后,俄罗斯车臣共和国在国家杜马的议员阿斯拉哈诺夫,就联合了俄罗斯原最高苏维埃主席,车臣族的政治家哈斯布拉托夫赶到出事地点,并来到剧院入口处,与盘踞在那里的车臣武装分子交涉,要求他们保持理智和克制,不要干傻事。他们还表示:他们愿意用自己去换取剧院里的无辜人质,以求事态的圆满解决,但遭到了车臣恐怖分子的拒绝。就在同一时间,生活在莫斯科的车臣人领袖也表示,他们准备前往被劫持的剧院,用自己的身体换取人质的安全,但同样遭到了拒绝。



  24日一大早,一名俄罗斯警察佯装醉酒,走进了剧院的中央入口,结果被武装分子开枪击毙。此外,武装分子还击毙了一名企图逃出剧院的年轻女子。在对峙过程中,从剧院中数次传出爆炸声,但警方相信未造成严重伤亡。



  到了中午,科布津和三名红十字会代表手持白旗进入剧院,同里面的车臣武装分子对话。稍后,一名60多岁的英国人质获准离开剧院,他看起来非常虚弱,并且显得忧心如焚。数分钟后,一名女子和三名儿童同时获释,他们都是俄罗斯人。



  据一名被释人质透露,武装分子在剧院内的座椅、柱子、墙壁、走廊和自己身上都绑上了炸药。俄罗斯国会安全委员会副主席古德科夫表示,除非武装分子开始杀害人质,否则俄保安部队不会攻入大楼。



  下午2时,普京首次公开声明说,这次人质危机是“外国恐怖组织中心策划的”。他命令特种部队“准备解救人质,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质的安全”。



  此时,人们对应如何处理危机也众说纷纭。被劫人质给普京写信,希望俄军不要动武,并从车臣撤出。全国电视台也公布了人质要求普京结束车臣战争的呼吁:“我们要求您做出明智决定,结束战争。我们厌倦了战争,希望和平。”50多名人质家属还上街游行,要求俄政府接受绑匪要求,停止车臣战争。国家杜马召开紧急会议,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强调,应同绑匪进行谈判。戈尔巴乔夫也出来说话,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人质危机。许多国家纷纷发表声明,在谴责车臣恐怖分子的同时,希望人质危机和平解决。



  但普京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强硬立场,并力主采用铁腕手段。普京宣布,俄政府决不向绑匪妥协,决不向车臣叛乱武装让步,决不让俄军撤离车臣。惟一的让步是“如果释放全部人质,可免绑匪一死,并将他们送出俄罗斯国土”。



  俄罗斯国家杜马也起草了一份呼吁书,要求车臣劫匪保持克制,不要感情用事,不要随意伤害无辜的人质。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也宣布了一份致世界各国议会的公开信,要求共同谴责令人发指的绑架人质事件,并且配合俄罗斯共同解决此次人质危机。
  /* 73 */
  人质危机(二)

  人质危机(二)     24日下午4时左右,一向与车臣部族头领保持良好关系的俄国家杜马议员卡伯松,在国际红十字会两名代表和一名英国记者的陪同下,走进被武装分子劫持的剧院,开始与恐怖分子接触。据卡伯松后来介绍,此次劫持剧院的车臣人“头脑十分清醒,说话也很有逻辑性”。他们强烈要求俄罗斯政府中止在车臣地区的军事行动,马上把部队撤出车臣地区,否则将与人质同归于尽。“他们这一次来,就没想活着回去。”不过武装分子同意释放三名儿童人质,并带给政府释放人质的谈判条件:外国人质获释须由各国大使馆外交官进入剧院进行谈判

  ;外国红十字会成员可以进入剧院抢救伤者;要求俄罗斯著名自由经济学家、亚博卢集团领导人雅夫林斯基和女记者安娜·波德利科娃进入剧院参与谈判。



  下午6时30分,两名女人质设法从一个窗户逃出。“寡妇军”向她们开枪,并投掷了手榴弹,其中一人被打伤。晚上,26岁的售货员罗曼诺娃在试图进入剧院时,被“寡妇军”开枪打死。“寡妇军”说,她们认为罗曼诺娃是政府派来的特工。



  10月25日早晨6时30分,七名男女人质被释放。中午12时30分,包括一名瑞士女孩在内的八名8~12岁的儿童被释放。但绑匪原先答应释放所有75名外国人质的诺言没有实现。下午4时45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长帕特鲁舍夫向媒体宣布,若绑匪释放人质将保证其生命安全。晚上7时,普京总统再次召开强力部门负责人会议,说这次危机的当务之急是“确保人质的生命安全”,表示愿意与车臣绑匪谈判,并授权总统驻南部联邦区全权代表卡赞采夫担负这一重任。8时,普京在电视上讲话,表示他对车臣战争的立场不变。10时35分,俄罗斯官员说,又有三名妇女和一名男性人质被释放,他们都是阿塞拜疆人。



  在人质事件发生后不久,俄罗斯情报部门就很快证实了此次劫持人质事件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是已被击毙的车臣军阀阿尔比·巴拉耶夫的侄子,非法武装“伊斯兰特种战团”团长马夫扎尔·巴拉耶夫。



  阿尔比·巴拉耶夫是个人人皆知的恐怖人物。此人是车臣最有名的匪首之一,其家族在车臣也臭名昭著。阿尔比·巴拉耶夫残忍狡猾,据说光是他亲手杀死的俄军官兵和俄罗斯车臣官员就多达170余人。如1998年10月,阿尔比绑架了四名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修理电话系统的工程师,在人质的英国雇主支付了1000万美元赎金后,他仍然残忍地杀害了这四名西方人质,并把人头弃置路旁。



  在全盛时期,巴拉耶夫家族控制了车臣利润丰厚的石油交易,以及一条贯通车臣全境的主要道路。阿尔比·巴拉耶夫通过石油生意大赚美元,公开地过着有钱人的生活。说起来许多人不会相信,阿尔比明明被莫斯科列为头号通缉的车臣恐怖头目,可他居然大摇大摆地时常出没公开场合,甚至公然举行了两场豪华的婚礼!2001年6月25日,阿尔比死于俄罗斯部队直升机的导弹轰炸中。



  在马夫扎尔“追随”阿尔比的过程中,越来越成为他叔叔不可或缺的帮手。很快,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就成了叔叔领导的那伙匪徒中的二把手。叔侄俩合伙干起坏事来可谓得心应手,在他们俩的“努力”下,其领导下的车臣非法武装很快成为集恐怖、奴隶贩运和走私于一身的恐怖团伙。



  更令人胆寒的是,马夫扎尔对杀过170余人的叔叔佩服得五体投地,发誓有一天“杀的俄军官兵人数一定要超过叔叔”!在上面提到的1998年的绑架人质事件中,“处理”这四名人质的任务就是马夫扎尔完成的。



  阿尔比·巴拉耶夫死后,马夫扎尔接管了“巴拉耶夫帝国”的剩余江山,继续进行绑架勒赎的勾当。



  马夫扎尔还当上了“伊斯兰特种战团”团长,并组织了一支专门由车臣妇女组成的敢死队。马夫扎尔招人的条件是,只招被俄军击毙的车臣匪徒留下的“寡妇”!这些“寡妇”对俄军有刻骨铭心之恨,加上衣食无着、生活没有希望,所以很快就被马夫扎尔招到旗下,然后接受诸如射击、埋雷、制造炸弹等恐怖技能的训练,同时接受了马夫扎尔的洗脑。马夫扎尔打的如意算盘是:车臣武装分子之前还从来没有招过女性,所以俄军警对车臣妇女完全没有防范心理,这样一击就能中的。



  2001年8月,俄军发动攻势清剿马夫扎尔·巴拉耶夫,并宣称已在车臣的阿尔冈将他击毙。而今,马夫扎尔却又奇迹般地出现了。



  在摸清情况后,普京命令“阿尔法”特种部队做好突然袭击的准备。



  25日午夜,为了迷惑马夫扎尔,俄罗斯著名的车臣战地女记者波利特科夫卡娅被任命为马夫扎尔和当局的调停人,并与马夫扎尔进行了面对面的会谈。会谈中马夫扎尔强调,如果当局不给出计划从车臣撤军的证据,他们将采取“最极端的措施”。“普京必须表态结束车臣战争,从车臣撤出一切军队”。



  10月26日2时30分,救护人员从剧院救出了被击伤的一男一女。3时30分,马夫扎尔提出的“最后期限”已到,于是他开始枪杀人质。一些人质见后试图逃跑,“寡妇军”马上举枪射击。顿时剧院内的枪声和爆炸声响成了一片。最后八名人质成功逃脱。



  凌晨5时30分,“阿尔法”特种部队开始发动袭击。他们从通风管道向剧院内施放了大剂量的“神秘气体”——一种强烈麻醉剂,并用炸弹在大楼墙壁上炸开一个大洞。冲入了剧院的“阿尔法”特种部队与“寡妇军”展开了激烈枪战。激战中“寡妇军”引爆了一些被绑在支撑天花板支柱上的炸弹。



  经过数分钟的战斗,包括绑匪头目马夫扎尔·巴拉耶夫在内的30多名绑匪被击毙。特种部队士兵无严重伤亡。7时,爆炸声和枪声沉静下来。7时10分,特种部队士兵将活着的绑匪押出剧院,许多被救人质也陆续离开。还有一些尸体被抬出。7时25分,国际文传通讯社报道,安全部队已经彻底控制该剧院,所有人质已经被解救。官员后来宣布:750名人质被救,34名绑匪被击毙。8时15分,内政部副部长瓦西里耶夫说,大多数绑匪被击毙,“一小撮绑匪”可能混在人质中逃跑了,不过当局已发布通缉他们的命令。



  这起历经57小时,震惊世界的事件至此总算落幕。



  26日晚,普京亲自到斯克利福索夫斯基医院看望获救人质,并逗笑了一名刚刚恢复知觉的获救人质。



  莫斯科人质危机的圆满解决,使普京再次成为一些媒体瞩目的焦点人物。他在处理绑架问题上的方法独树一帜,其强硬的态度得到了不少评论人士的肯定。据民意调查,有85%以上的俄罗斯公民对普京所采取的行动表示赞同。



  这次解救人质虽然获得成功,但也并非十分圆满,其间也出现了重大纰漏,主要是因为施放“神秘气体”。普京虽然强调,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人质的生命安全,但整个过程仍然导致128名人质死亡,还有500多名人质受伤,必须住院治疗。虽然有人说,人质死亡不超过20%,解救行动就算成功,但128名人质的死亡总归非同小可。
  /* 74 */
  人质危机(三)

  人质危机(三)     俄特种部队施放的“神秘气体”,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使绑匪失去抵抗能力,来不及点燃炸药就失去知觉或死亡;另一方面又导致大批人质死亡。这种“神秘气体”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不是某种生化武器呢?对此,俄当局严守“国家机密”,迟迟不肯说明真相,只含糊地说是一种“特殊物”,不肯公布其成分。虽有医生从侧面说,这是一种“催眠气体”,但仍有不少人怀疑这是“神经毒气”。后来,俄卫生部长出来澄清说,当时使用的是“医用麻醉剂芬太尼的衍生物”,并非“国际化学武器公约禁用的化学物质”。俄官

  员也辩解说,如不使用这种气体,人质可能全部丧生。而据美国专家说,这是一种麻醉神经的鸦片剂,其中含有毒品海洛因或吗啡的化学成分。



  但无论怎样辩解,“神秘气体”问题还成为了莫斯科大街小巷的热门话题和争论焦点,使俄政府面临着巨大压力。死难人质的家属表示了不满和愤怒,部分居民更是感到困惑不解。媒体则指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