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括牧场和牧草地)为2100万英亩。因此,18世纪的圈地运动对全国影
响极大。
经过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圈地运动,英国农村面貌已彻底改观。原来的小
农在这历史性变革中已经消亡,他们本身也起了分化:部分自耕农将自己土
地卖给大土地所有者,以所得作为经营资本,成为农场的大佃户;拥有一定
财产的人则寻求在大机械工业中充当工厂企业家;财产微薄的自耕农和茅屋
农,由于共有地被圈占,成为无法饲养家畜的贫农,他们有的沦为农业工人,
有的流入城市或移往国外。至此,英国土地关系中的共有地消灭,英国农民
作为一个阶级也不复存在。对于18世纪的圈地运动和小农的消亡,历来有许
多更为激进的评论。然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指出这
一点就足够了。
(3)农业革命与垦荒
以一分为二观点考察历史事件,圈地运动也可以说是一场土地革命,它
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圈地运动给英国农民带来毁灭性打击,同时也为
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英国近代农业的发展所以能走在世界各国
的前面,主要是它率先摧毁了农业中的小生产传统,为大量的资本投入、农
机应用、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创造了条件。英国18世纪开始的农业革命与同
期的圈地运动存在深刻的因果关系。
英国的农业,于 18世纪在技术条件和生产能力方面都出现了重大的转
折。对外贸易统计表明,剩余谷物和面粉的出口,自1700年以后呈大幅度稳
步上升趋势,到1750年达到20万吨,按当时英国人口660万计算,人均30
公斤。在此50年中,其他农产品和畜产品出口量并未下降,而羊毛制品甚至
… Page 10…
显著增加。这说明,谷物出口并未代替其他农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英国
在同一时期的人口大约增长5—7%,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比例相对缩小。
这一切足以证实,在土地革命基础上以耕作方法改良为特征的农业革命起着
重大作用。
英国18世纪的农业革命,可概括为:改进传统农具和引进新农具;废除
休耕地,代之以轮种制;引进新的大田作物;以及运用新的饲养方法。而所
有这些,又是同当时从事农场经营管理的“绅士农场主”的热心倡导和推广
有密切关联。1701年,伯克郡的塔尔发明了机械化条播机,1731年又发表了
马锄除草法著作,这些革新无疑大有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诺福克的汤斯
亨德子爵采用塔尔的方法播种和耕锄,通过大田实验促进了新方法的推广。
同时,他采用轮种方法,变有休耕的三年轮作为无休耕的轮作,这意味着可
使耕种面积增加50%(英国在农业革命开始时约有45%可耕地任其休耕,而
在五十年后休耕地的比例下降到约20%)。新的根茎作物与苜蓿的引进,为
土壤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化学物质,而且也为牲畜提供了冬季饲料。汤斯亨德
的耕作法被誉为“诺福克道路”,并最终为英国大部分地区所仿效。从1730
—1760年的30年间,诺福克的地价上升了10倍。
随着轮作制的发展,畜牧业也取得了类似的成绩。过去,农村的牲畜饲
养方法都是依靠公共草地,入冬前由于饲草缺乏而不得不忍痛将大部分牲畜
屠宰并加工成腌制品。莱斯特郡的贝克韦尔针对这种情况改良了饲养方法。
他合理地安排谷物、块根植物和牧草种植,使人工牧场为厩养家畜提供充足
的饲料,厩养牲畜又为土地供应自然肥。特别在公共牧场废除后,这种科学
饲养法就更显得重要。此外,在农业中广泛使用马匹,马匹牵引速度平均超
过牛的牵引速度50%。17世纪使用牛每天可耕地0。4公顷,采用马耕后,可
达到0。6公顷,到18世纪末,由于犁的改进,马耕效率达到0。8公顷。
开垦土地是农业史上的一贯特色。18世纪上半叶,随着城市对牛奶、肉
类需求的增长,开垦了一大批牧场。18世纪后半叶,1760年后小麦价格上涨,
特别是 1793年爆发了对法战争,进一步推动了开垦和围圈荒地的运动。在
1688—1795年间,英国耕地增加了400万英亩。
据资料记裁,1700—1800年间,英国每一农业工人的产量上升约100%。
英国的农业革命不但解决了工业革命所需的粮食资源和工人,而且为工业革
命早期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和企业家。从历史看,在19世纪中叶前,在我们称
之为前工业社会或传统社会中,一个国家若没有农业的先期发展,任何重大
的工业增长都是不可能的。在这意义上,英国的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铺平了
道路。
(4)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或工业化是国际性的现象。从阿诺德·托因比于1884年最先提
出“工业革命”以来,这一概念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一般可分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工业三个历史阶段。在16
—17世纪,英国已经历了一个史学家称之为“小工业革命”的工业高涨时期。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17世纪,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英国工业生产已在地理布局上形成专业
化,当时工业的效益,基本上是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技术变革仍不是主要因
素。1750年前,英国的工业和手工业已有了固定的中心。如煤炭工业集中北
… Page 11…
方郡,在坎伯雷和泰恩萨,纺织业主要集中在兰开夏郡和约克郡,炼铁业集
中在希洛伯郡的林地地带,五金制造业集中在斯塔福德郡和伍斯特郡。而作
为英国民族工业的毛纺织业,还实行了地区间的分工。
其次,由于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细化,促进了工具的专业化,如 18
世纪英国金属加工工场内,已发展有500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这对手工业
作坊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英国工业革命前手工业的发达,还体现在容易获得大量的工业投资。18
世纪初期,制铝、制盐、榨糖、酿酒、造船、炼钢等行业已成为资本集中的
工业。1736年,一个大型呢绒工场拥有600台织机。1750年,在煤、铁工业
中,雇用数百人的大规模生产比比皆是。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
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
(5)工业革命的发生
工业革命或广义的产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巨大的经济革命,其主
要特征是以机器代替人工,以蒸汽力代替人力与自然力,并由此大大节约人
的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革命同时是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社会生
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制度由此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业革命前的社会被看作农
业社会,工业革命后的社会被称作工业社会。在探讨工业革命的起因或发生
时,把工业革命看作是总的经济运动的结果是合适的。18世纪出现的种种技
术革新和发明,程度不同地都带有时间、地点和条件特征,如果条件不成熟,
即使在同一英国的某些地区,新技术也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这样的例子是
很多的。因此,谈工业革命的发生就要谈发生的背景。
①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 1642
—1646年和1646—1648年两次大规模内战,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把查理
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在1649—1652年,英国成了没有国王和上院的共和国。
1653年,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克伦威尔出任护国主。长期国会(1640
年11月3日至1660年3月的国会)在与英王发生冲突的初期阶段即废除了
地方议会政府,从此,由英王枢密院行使的行政和立法权再也没有得到恢复。
1660年查理三世复辟,但直到1688年宫廷政变,即英国历史上所称的“光
荣革命”,终于使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巩固下来。尽管这些革命带有新兴资产
阶级对地主贵族的妥协性,革命结果是实行两个阶级的联合统治,作为基本
革命力量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并没有得到真正好处,但毕竟新的政治权力已明
显有利于商人、银行家、资本主义农场主和工业资本家。1689年颁布的《权
利法案》,使国王的权力大受限制。这也是英国历史上为限制君主权力所进
行的长期斗争的结果。从此,国王再没有权利中止法律的效力或对法律作解
释。当时代表两大势力轮流执政的是托利党和辉格党(1830年起分别改为保
守党与自由党),托利党代表土地贵族利益,辉格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但由于辉格党当政时期较长,通过了不少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法案。另外,英
国的宪法和惯例,在理论上是保护土地所有者利益的,实际上由于政府的借
债和下院的腐化,而逐渐让金钱和金钱持有者把持了这个国家。
英国18世纪的议会成员主要是地主、乡绅、律师、军人、银行家、政府
合同承包商和一些文职官员。当时的一些企业家、巨商在议会里都有他们的
代表人物,在制定经济政策上,这些议员对议会有足够的影响力。在工业革
命前,企业主和金融家通过税收政策和国债大大加强了资本原始积累。
… Page 12…
1755年,政府关税收入超过150万英镑,消费税超过350万英镑,与1688
年相比,关税收入增加近一倍,消费税则几乎增加了五倍。据当时估计,18
世纪中叶,英国人每20先令的开支中,有10先令以消费税形式纳入国库。
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在公债发行中政府是主要债主。1749年,英国国
债达到8100万英镑,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开始时,国债高达12200
万英镑。金融资产阶级年债息收入达500万英镑。至于英国通过殖民与贸易
所攫取的原始积累,直到1759年应该说还是极为有限的。
与此同时,议会的立法和经济政策扩大到了爱尔兰和苏格兰。17世纪通
过博纳战役,英格兰再次征服了爱尔兰,爱尔兰的遭遇无异于一个殖民地。
苏格兰通过1707年的和平同盟合并于英格兰。自此,英格兰的经济政策便成
为大不列颠的经济政策。
②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是因为它具有当时
大陆社会所缺少的制度上和经济上的优越条件。资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后,便
利用它对法律、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在几代人的时间里营造起一个足以
掀起工业革命的社会结构。概括来说,这些优越性表现在政治稳定、社会协
调和有一个厚实的经济基础。而所有这些,又是与一个民族的特性或素质分
不开的。
英国 17世纪内战结束后,不同政治势力之间即表现出很大的妥协性。
1689年出台的谷物条例,使土地贵族得以谷物出口补贴,来抵偿捐税提高和
羊毛出口禁令所造成的收益减少。而土地贵族也开始以商业的眼光来看待土
地,如果他们不能顺应资本主义的转变,那就会被新兴力量所排挤。对于一
个注重实利的民族,他们懂得在上层保持利益均衡是重要的。
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能得到保障。英国虽
说是欧洲行会组织最先没落的国家,但在整个17世纪里还向许多行会颁发特
许。如1605年的造船业,1622年的淀粉制造业,1629年的纺丝业,1638年
的玻璃制造业、枪支制造业、肥皂制造业,直到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后的1656
年的制针业,1670年的锡盘制作业,等等。行会不仅垄断一个行业的生产加
工权,成为技术进步的障碍,还往往将这种权利滥用为限制人身自由的垄断
权。这一历史现象从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直延续到查理二世统治时期。一些
史学家认为,工业革命能在英国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行会的衰微。英国早在
立法取消对行会的任何保护之前,工场手工业已经享有普遍自由。
英国早期的政治与行政的统一,有条不紊的法律,加上统一的货币、税
收和关税制度,为工业发展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市场和宽松的自由竞争环境。
在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上,也许有一种观点最适合于解释英国工业革命前
的社会心态,那就是社会要求增加财富的欲望是财富增加的最必不可少的条
件。18世纪的英国社会正在向高度世俗化方向发展,人们对17世纪教义方
面的论战已抱冷漠态度。相反,英国清教徒的“禁欲主义”却对英国人素质
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禁欲主义不允许人们做任何可能导致挥霍金钱的
事,而要求人们不断积累资本,因为据说,在虔诚与富有间有一种奇特的联
系。马克斯·韦伯对加尔文教派的伦理学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曾作过
精辟的分析。尽管它的作用往往被夸大,但确实,资本主义精神在这里找到
了切实有效的支持。
到18世纪中叶,这个民族尽量过着节俭生活,以便把省下的钱去作资本
投资。利润动机模糊了阶级和职业界限。人们可以对这种心态下这样或那样
… Page 13…
的定义,但英国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在长时期内保持对邻国的经济优势。
从16世纪到工业革命前,毛织品生产和出口始终是英国财富的真实来源
和经济支柱。英国上议院议长的座位是一个羊毛袋子,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17世纪末,毛织品的产值为700万镑,在英国总出口额中,毛织品出口额差
不多占 1/2。英国其他许多出口商品都需要仰赖外国原料,英国能保持巨大
的贸易顺差,就因为有毛纺织业的深厚基础。从17世纪末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到七年战争,战事连绵不断,然而战争没有妨碍经济发展。在历次战争中发
行量愈来愈大的国债,不但未造成危害,反而通过英格兰银行信贷的扩大变
成了内外经济扩张的一个动力。这种奇迹的出现,除了英国必须是常胜国外,
还必须具有经济实力。
③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条件。17—18世纪,一些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与
英国工业革命有密切联系。人类历史上有两次重大技术革命。第一次约在公
元前8000年,以农业为开端。第二次从10世纪开始。17—18世纪的许多技
术并非新的起点,而是历史的继承和发展。然而,要有发明,就不能离开科
学的专门知识和特殊工作方法。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在上升的资本主义影
响下和资产阶级对当时存在的伪科学思想进行革命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就使
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具有新的特点:它再不是那些无数的、微小的技术改革,
而是在人文学知识与专业技术知识相结合基础上的技术革命。
以蒸汽机为例,蒸汽机利用蒸汽在汽缸内膨胀,推动活塞作往复运动而
发生巨大热能。蒸汽原理早已为人所知,但蒸汽机活塞、联动齿轮、螺旋线、
轴承以及各种几何图形的传动部件,无不要求精密科学的计算和装配。可以
说,在需要科学的地方,科学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还在16世纪末,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就十分重视科技的发展,那时有大批
医生、牧师和商人去欧洲大陆进修。16—17世纪,由于经济中已产生强有力
的资本主义部门和1688—1689年革命中取得的新自由,英国必须和能够以空
前规模的技术革新回答日益扩大的市场的挑战。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
皇家学会,著名科学家牛顿与戴维曾先后任该会会长。这时伦敦成了欧洲的
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丹尼斯·帕平的一些研究,曾分别
在《科学家杂志》和《皇家学会会报》上发表,他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
了重大作用。英国的创造发明,在17世纪90年代已蓬勃开展,不久就出现
第一批成果,如纽科门蒸汽机,达比焦炼熔炉。
促使纺织工业发生巨大变化的水力机和走锭精纺机,与科学没有多大关
系。然而,布匹的生产必须通过化学处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漂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