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用蒸汽机作牵引力,1840年,理查德·特里维西克在彭一伊一达朗轨道线 

上作了一次示范,用一个名为“谁能捉住我”的蒸汽机车头曳引10吨矿石和 

70名旅客,驶行速度每小时5英里。1814年史蒂芬森用瓦特机造成一个车头, 

在舍尼尔沃斯煤矿示范,曳行8节货车,每小时驶行8英里。这预示着一个 

伟大的“铁道时代”的到来。 



     (7)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后果 

     关于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后果,这里只叙述工业革命早期,即到 1815 

年左右已然明显化的一些重大影响。它们包括英国经济区域的改变、英国工 

业结构的改造、工业资产阶级及工人阶级的出现和工业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①经济区域的改变。工业革命前,毛织品是英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毛 

纺织业主要集中在约克郡、英格兰西部,从格洛斯特郡到德文郡和东安格利 

亚。工业革命后,煤被用作工业燃料,东安格利亚和英国东南部由于煤炭资 

源匮乏而趋于衰落,而资源丰富的西约克郡 (以利兹为中心)得到了迅速发 

展。同时,由于纺织工业中棉纺织业的兴起,在紧靠约克郡的兰开夏 (以曼 

彻斯特为中心),既是煤区又有适宜纺纱织布的温度与湿度,又不受传统束 

缚,技术革命最终使兰开夏成为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英国拥有仅次于鲁尔的煤炭资源,煤矿藏主要集中在中部以北,与铁矿 

区较为接近。英国不缺乏铁矿,但长期以来铁依靠进口。17世纪英格兰制铁 

中心在萨塞克斯·威尔德和德安森林地带。到1750年转移到了靠近大湖区林 

地。总之,炼铁业离不开森林和作为自然动力的河流。结果是,熔炉远离矿 

石产区,锻造工厂远离冶炼厂。整个18世纪上半叶,英国有一大部分生铁依 

赖于瑞典和俄国,而南北威尔士和苏格兰低地的丰富资源却得不到开发。工 

业革命后,冶炼技术的革命将英国煤田 (也可说将世界煤田)与炼铁工业连 

接了起来。1759年,塞缪尔·加贝特和约翰·罗巴克在福尔柯克附近建立了 

卡隆铁工厂,1760年约翰·格斯特建立了道莱斯铁工厂。在以后半个世纪内, 

苏格兰和威尔士炼铁工业的发展,改变了英国重工业的布局,也改变了这些 

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到19世纪初,东安格利亚、南英格兰和西英格兰丧失 

了原有的工业优势,主要新工业区集中到了米德兰、北英格兰和南威尔士。 

    ②工业结构的改造。工业革命早期,英国工业中逐渐形成以棉纺织业为 

龙头,以冶炼和采煤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在这场贯串整个工业体系的革命中, 

发生过拿破仑战争,战争几乎把所有竞争国家的船只从海上赶出去,从而使 

英国的工业品在大西洋彼岸和欧洲某些市场获得实际的垄断地位。 

     英国在棉纺织业中的垄断地位,尤为明显。1810—1812年,英国棉纺织 

业机纺锭数为506。7万枚,法国为104万枚,德国为30万枚,美国仅为12。2 

万枚。而英国的纺工却比这些国家少得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英国100 

支棉纱价格1786年为每磅38先令,1790年为30先令,1800年降至9。5先 

令,1807年再降至6。75先令。产品价格的低廉,足以在世界棉纱市场将其 

他国家排挤出去。 

     英国的煤产量1770年为620万吨,1795年运河时期达到1000万吨(半 

个世纪后,1845年煤出口量达到2100万吨)。铁的产量,1788年为6。8万 

吨,1796年为12。54万吨,1806年为25万吨 (1825年为50万吨,1835年 

为100万吨)。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经不用木炭冶炼生铁,而其他国 

家,木炭炼铁仍占绝对统治地位。 


… Page 19…

    ③工业资产阶级及工人阶级的出现。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 

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技术,也改变了社会结构。英国工业革命造就了第一代 

工业资产阶级。他们不是由商人资本或金融资本蜕变而来,商人和银行家拥 

有的资本,有相当长时间不向工业投资(英国和法国直到19世纪中叶才向工 

业投资)。英国第一代工业资产阶级,来源于企业家。西方经济学家把工业 

革命早期的企业家定义为企业创办者或使企业具有活力的人,他们具有导致 

 “进步”的个人进取心、创造性和竞争性冒险精神。我们从工业化早期工业 

企业家的传记可得出相似的结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出身寒微。阿克 

赖特出身于理发师,“铁业大王”达比兄弟和博尔顿的父亲都是小农,黑乡 

 (英格兰中部工矿区)创始人威尔金森的父亲在签约到铁厂当工人前是个乡 

下人。工业资本是在办工业热时期围绕着结构最灵活、发展最快的纺织业和 

炼铁业大量积累起来的。阿克赖特在他提出发明 (1770年)到去世 (1792 

年)的23年间,个人财产超过1769年英国全部棉纺织品出口值的两倍。 

     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工业资产阶级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阶级意识在加 

强。1784年,博尔顿在抗议政府对原料征税的法案时,他的发言已不是单纯 

为自己,而是清楚地代表了这一阶级的利益。同年,在他领导下组成了英国 

制造业者总会。 

     英国第一代工业无产阶级,既有由于圈地运动限制农业人口而涌入工业 

城市的农民和农业工人,也有城市工业人口的第二代和被工厂挤垮的传统手 

工业者,而主要的是第一种情况。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英格兰和 

威尔士的人口从1750年的大约600万增加到1800年的900万左右。而这期 

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 (第一次 

人口普查)的35%。这表明,在农业革命有可能养活迅猛增加的人口条件下, 

工业革命正在愈来愈多地吸纳来自农村的劳动力。1750—1800年,曼彻斯特 

和利兹的人口增加了3倍,伯明翰和谢菲尔德各增加2。5倍和2倍。 

     工人在工业革命早期的工资水平,一般地说要高于大陆国家,但工人的 

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是悲惨的。在工资最高的伦敦,1800年在约100万居民 

中,有10万人以上没有赖以为生的手段。资产阶级从不承认由工业化造成的 

新的贫困,而把这个社会问题仅看作是救济问题或看作是道德问题。但工人 

阶级不会总是处于被动地位,1811年起在北部和西北部发生的大规模捣毁机 

器的“卢德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1824年英国出现了第一批工会。 

    ④工业革命对欧洲的影响。在英国工业革命早期,欧洲大陆国家的参观 

者纷纷结队来英国考察。法国实业家和海军军官参观了英国冶金工厂和制造 

厂,承认法国在技术方面,与英国存在很大差距。1776年法国政府正式邀请 

铁器制造商约翰·威尔金森的兄弟威廉·威尔金森去法国,后者不久成了法 

国克罗索铁工厂的创始人之一。克罗索工厂的创建,标志着法国新型重工业 

和军火制造业的崛起。此外,约翰·霍尔卡受法国纺织业界之聘,担任工厂 

总监;约翰·贝尔登在西里西亚国营铁厂指导炼焦炉的工作;查尔斯·盖斯 

科因应俄国之聘,指导皇家铸铁和机械厂的工作。 

     英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和资源输出,无疑在客观上为大陆国家的工业化 

创造了有利条件。至于英国由于工业革命而形成的对邻国的经济优势及深远 

影响,那不是技术本身的事。 



     (8)殖民贸易和商业诸形态 


… Page 20…

     ①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由于地理大发现,在 1500年还只是面向着地中 

海和波罗的海的欧洲,一下变成了面向大西洋的欧洲。随着世界商路由地中 

海向大西洋、印度洋以及太平洋的转移,在欧洲以外形成了与商路相联系的 

三大贸易区。第一个是从好望角经东非和印度半岛,直到东南亚群岛的印度 

洋地区;第二个是由设在西非海岸的商站到西印度群岛,直通西属美洲大陆 

的大西洋地区;第三个是在东亚与美洲西海岸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太平洋地 

区。远洋或跨洋贸易对欧洲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引起欧 

洲经济中心的转移。 

     16世纪内,位于欧洲大西洋沿岸的一些海港城市变得空前繁荣,16世纪 

中叶,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成了当时欧洲主要的商业与金融中心,这一中心的 

特征,在于横贯大陆的贸易同海上贸易的结合。16世纪末,低地国家在经历 

一场旷日持久的动乱后,安特卫普于1585年被帕尔马占领,离海岸只有几英 

里的阿姆斯特丹取代了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广泛的商业联系和从世界各地 

金银与硬币的大量流入,使之成为当时欧洲贵金属贸易中心,从而进一步巩 

固了其在商业上的主导地位。 

     16世纪时还没有迹象表明英国将走上经济增长的道路,因英国既缺乏法 

国的规模,又不具有西班牙的财政资源和荷兰的商业地位,但它正在悄悄地 

走自己的路。进入17世纪,它决心不顾西班牙的反对,赴全力于建立一个新 

大陆市场。到1640年,英国已在美洲建立了14个永久性拓居地,并通过一 

系列航海法力图将荷兰人从英国殖民地赶走。17世纪50—70年代,英国在 

同荷兰进行三场战争后达到了目的。伦敦,利物浦随着国内外贸易扩张而迅 

速发展,结果英国不仅是欧洲而且成为世界的商业中心。 

     ②英国近代商业政策特征。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贸易所发挥的重 

要作用在欧洲历史上是罕见的,西方经济史学家把这段时期称作重商主义时 

代。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不尽相同,当英国和法国由重商主义时期步入工业 

化时期时,普鲁士和俄国的重商主义政治实践刚刚达到顶峰。 

     重商时代的特点体现在经济体系上,在这个经济体系中,固定资本起着 

相对次要的作用,很大部分的财富由流动资本组成,资本的迅速周转能产生 

较高收益,特别是它使资本投资有广泛的选择机会。因此,贸易的重要性显 

然超过其他各种经济活动。此外,金融体系有赖于金银的流通,这种流通也 

取决于对外贸易情况。在重商时代,利用本国实力造成贸易顺差,并保证金 

银及其他贵金属的多进少出,就成为欧洲各国政府商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 

宿。 

     英国近代商业政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世纪前,取得贵金属是商业 

政策的决定性动力。当时所有欧洲国家无不为应付军备而在货币需求和货币 

收入间存在剪刀差。都铎王朝 (1485—1603)时期,为扩大其岁入而出售转 

让权和特权的做法,曾使16世纪成为商人资本的真正黄金时代。1600年英 

国贸易商成员估计有3500人,有决定权的少数大批发商,结成了销往海外的 

毛织品收购卡特尔和大陆商品的销售卡特尔。尤其,在资本原始积累初期, 

英国贸易商与海盗往往是二位一体。第二阶段,进入17世纪后,英国从西班 

牙与荷兰的对比中,开始突破货币即财富观念,从原始的重商主义过渡到成 

熟的重商主义。这一时期商业政策的新特征是以有利于振兴本国经济为出发 

点:对内发展市场自主权,排除加于商业贸易活动的种种限制,1642年的垄 

断法不仅禁止王室垄断,而且在法律中包含了一个鼓励创新的专利制度;对 


… Page 21…

外通过诸如海关法与航海法达到贸易顺差,其结果自然是金银流入英国,而 

不是从英国流出。第三阶段则是在工业革命已取得重大进展后,以 1813年取 

消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为开端的自由贸易政策时期了。 

    ③旧殖民体系与英国航海条例。所谓旧殖民体系,就是用武力夺取殖民 

地和垄断殖民地贸易,把宗主国变成殖民地产品的贮存库,并以自己的工业 

产品供应殖民地。同时,旧殖民体系只有当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交往是用 

自己的船只进行时,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旧殖民体系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强 

烈的排外性。 

    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开拓殖民地上的斗争就非常激 

烈,当时亚历山大六世教皇还为此给两国划分势力范围,即所谓的“教皇子 

午线”。16世纪末,西班牙开始衰落,葡萄牙则在此以前已被西班牙并吞 

 (1580)。而在16世纪末期挣脱西班牙专制统治的荷兰,到17世纪逐渐发 

展为海上霸主,它占有世界商船的3/4。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航海条例》,既是为适应旧殖民体系需 

要,也是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的涵义比它的名称要广泛得多。实际上 

这是一系列有关殖民地贸易与航海业的法令。《航海条例》第一次在1651 

年共和国政府时颁布,很快就引起了1652—1654年的第一次英荷战争。《航 

海条例》于1660、1662、1663年以及70年代续有修订和补充。1660年法令 

的基本内容是:1。来自殖民地的商品只能用英国或该殖民地的船只运载;2。 

欧洲商品同样只能由英国或该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载;3。不允许外国船只到 

英国沿海从事运输或捕鱼活动。1663年通过的主要商品法规定,西印度群岛 

的食糖,弗吉尼亚的烟草、大米、棉花、靛蓝和染料、木材等殖民地产品, 

只容许由英国运送到欧洲市场上去。航海条例和主要商品法使英国不仅成为 

殖民地销货的中心,而且也是向殖民地提供制成品的中心。从此,英国的殖 

民政策有了立法基础。 

     英国在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和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 

中,严重打击了荷兰的海上势力。但这以后,英国仍然对殖民地贸易实行垄 

断,并在1688年后出现了严格贯彻治理殖民地政策的倾向。1764年后甚至 

企图对殖民地实行征税,这就引发了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冲突。《航海条例》 

随着美国独立革命而名存实亡,它的实质影响只及于税率。《航海条例》于 

1849年被正式废除。 

    ④关税与贸易战。关税和商业战争,是近代西方列强用来保护本国经济 

利益和争夺财富的一柄双刃剑。英国在向海外扩张中后来居上,又是最先完 

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化的国家,因而在这方面最具典型意义。 

    重商主义国家要想运用统一的和灵活的关税政策,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 

件,即所有地区性的内部税卡必须废除。英国具有这一条件。这不仅因为历 

史上诺曼底王国不允许特殊权力机构出现,而主要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国 

会作为各经济利益集团的代表机构,总是使自己的立法适应这些利益,以方 

便工业和商业的资本积累。英国保护关税政策的实质在于:对制成品和粮食 

征收高额进口关税和尽可能不进口;禁止原料和技术出口;对商业和工业给 

予优惠和补贴。借助于这些保护措施,资产阶级才有可能在国内市场使自己 

生产的商品保持高价而以较低成本的工业品去参与国际竞争。此外,如果说 

禁止羊毛出口是将工业利益置于农业利益之前,那么对粮食进口征收高额关 

税或禁止进口,就是兼顾了大地主和农场主的利益。1778年,国会通过了一 


… Page 22…

项谷物条例,规定只有当每夸特小麦价格超过48先令时,方准小麦进口。1791 

年的谷物条例规定,每夸特小麦价格低于50先令时,进口小麦应征以高额关 

税。1815年谷物条例规定,每夸特小麦超过80先令时,方准进口。这同时 

也是对大陆粮食出口商的沉重打击。 

     英国在对外关税政策上,还具有掠夺性的一面。1703年,以英国谈判代 

表名字命名的梅屈恩 (一译梅森)协定,就是一个例证。英、葡双方在协定 

中达成协议:英国对葡萄牙的葡萄酒给予比法国葡萄酒更优惠的税率,以换 

取葡萄牙进口英国的毛纺织品。葡萄牙由于失去保护而不能再建立自己的毛 

纺织业,被迫进口毛织品的价值是英国从葡萄牙进口红葡萄酒所无法平衡 

的。英国此举也是对法国的抑制和打击。但是,像梅屈恩这样的协定只有当 

一国对另一国具有明显经济或政治和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