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嘉诚如是说:深度解读李嘉诚的创业故事-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与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24.财富源自知识
  24.财富源自知识,
  知识才是个人最宝贵的资产
  2000年1月25日香港公开大学设港岛区教学中心捐款仪式。
  语录解读
  在捐款仪式上,李嘉诚说:“在这创新年代,财富源自知识。知识才是个人最宝贵的资产,我们应积极争取,它不仅是发展专业的工具,更是以教育年青新一代和透析新的经济结构,知识已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层次。”
  李嘉诚一生中无数次把握住获得财富的机会,每每都会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和垂青。究其原因,不过是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的必然收获。李嘉诚认为,知识并不意味着财富,但是有了知识可以创造更多获得财富的机会。他说:“我们身处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全球迈向一体化,科技不断创新,先进的资讯系统制造新的财富、新的经济周期、新的生活及社会。我们必须掌握这些转变,应该求知、求创新,加强自身能力,在稳健的基础上力求发展,居安思危。”
  在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多元化和国际化是现代大型企业必然的选择,在信息时代这种趋势更为明显。李嘉诚旗下的公司,无论是多元化还是国际化都非常成功。李嘉诚的业务遍及世界,全球雇员二十多万人,海上13%的集装箱在其港口内运载,拥有7500多家散布于中、法、英、俄等国的零售店;其控股的赫斯基能源每日产出34。4万桶石油,集团业务遍及五十多个国家;全球3G移动网络用户超1350万户。在李嘉诚看来,他经营多元化和国际化公司的秘诀,首先源于他的视野和思维的国际化。李嘉诚每天早上,会根据专门为他准备的全球新闻列表,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并借此思考全球经济局势、行业变迁和政策走向等。
  李嘉诚坦言,他每天都在思考明天、五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这些思考有助于他把握行业先机,赢取投资机会。比如他耗费近300亿美元进军3G领域,卖掉尚在盈利的2G业务时,很多人不理解,但这却是他基于对未来的判断。李嘉诚在进军一个新的行业时,总是为决策寻找尽可能多的资讯,即使获得90%的信息,他仍然要坚持找专家了解余下的10%,他认为,未知的10%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25.商界一定要跟随时代发展
  25.商界一定要跟随时代发展,
  今天要谨记知识与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
  2008年10月8日《首席执行官》文章《李嘉诚人生14定律对其自身的影响》。
  语录解读
  李嘉诚最重视的是知识。他深明知识与命运的密切关系,全力实践,不断充实自己。每天睡觉前,他都喜欢看书,往往是在书中入梦,梦中也都是书。他说:“一个人只有不断填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然你就会被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所超越。”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微软进入千家万户,比尔&8226;盖茨以数百亿美元的家产成为全球热点人物时,亚洲的经济评论家一致认为,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香港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那些靠地产、航运、港口等传统行业致富的富豪,将会很快被时代淘汰。然而事实证明,这些经济学家的预言是错误的。李嘉诚、李泽钜、李泽楷父子三人有着与时俱进的经营观念。在世纪之交,他们靠着网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足足赚了2000亿港元。李氏家族的总资产在世界排行榜中进入了前5名。李氏父子三人俨然成了亚洲高科技产业的新霸主。
  1996年,李嘉诚与女地产商周凯旋再度合作,共出资800万美元,创立了ALXUS公司,它便是Tom的前身。1999年,互联网热潮席卷亚洲。2000年2月18日,李嘉诚旗下的Tom发行新股,引起了香港前所未有的抢购热潮。此后,李嘉诚听从了周凯旋的建议,在2000年3月力推Tom网上香港创业板,周凯旋也因此成为香港的热点人物,顿时名气大增。据当时的报道,他们两人合创Tom时,周凯旋仅以30万港元入股,结果上市以后身价飞升至127亿港元,成为亿万富翁。
  进入21世纪的李嘉诚,虽然年纪渐长,但是他的经商头脑和精力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他并没有被社会所淘汰,相反,他在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在他经商的道路上,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并总是能够在恰当的时间恰当地转型,避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风险,使企业不断迈向新的台阶,把自己一次次地推上了成功的宝座。他旗下的几家上市公司所经营的行业,几乎囊括了香港市民生活的必需行业。

26.光读书不能把事做好
  26.光读书不能把事做好,不读书
  就去做事也行不通
  2008年10月8日《首席执行官》文章《李嘉诚人生14定律对其自身的影响》。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能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光读书不能把事做好,不读书就去做事也行不通。”
  李嘉诚不仅喜欢读书,也善于思考,尤其注重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行情,并根据市场的变化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当他从茶馆跑堂跳槽到舅舅庄静庵的钟表店里做学徒时,他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很快就对钟表市场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成熟的看法。他认为,瑞士的机械表生产技术炉火纯青,很难望其项背。日本人避其锋芒,瞄准空档,抢先开发了电子石英表的新领域。世界钟表市场就形成了这样的态势:高档表市场为瑞士人独霸,中档表市场由日本人占领,只有中低档表市场是可以开拓的空当。他建议舅舅迅速抢占这一块滩头。事实证明,中低档表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后来发展成为香港钟表行业的巨擘。李嘉诚的建议可以说起了很大的作用。
  李嘉诚跳槽离开五金厂时,也向五金厂的老板提了两条建议:第一,转行做前景看好的行业;第二,调整产品门类,尽量避免与塑料制品冲突,占领塑料制品不能替代的空当。五金厂老板最初没有听从李嘉诚的建议。没过多久,五金厂就奄奄一息,濒临倒闭。而这期间,李嘉诚一直关注五金厂的发展,他经常抽空了解五金制品的行情。一来他是想证实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确;二来,他感到五金厂对自己不薄,自己跳槽了,有些愧疚。经过一番调查分析之后,他发现没有哪一家五金厂专门生产铁锁,不存在竞争。他建议五金厂老板开发系列铁锁,避免跟风带来的竞争。这次,五金厂老板根据李嘉诚的建议组织人力开发系列铁锁,一年后,危机重重的五金厂盈利丰厚,焕发了勃勃生机。

27.今天的商场要以知识取胜
  27.今天的商场要以知识取胜,
  只有通过勤奋的学习,才能通往人生新天地
  2008年10月8日《首席执行官》文章《李嘉诚人生14定律对其自身的影响》。
  语录解读
  李嘉诚少年失学,学历不高却成为巨富,这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观点:知识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李嘉诚拥有和管理这个巨大的财富王国,靠的就是知识。
  李嘉诚认为,他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靠的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没有知识就成不了大事,李嘉诚在少年时期就产生了这样的潜意识。在时局动荡、生活无着落的情况下,他必须辛苦打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还给自己定了一个近期目标,即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每当李嘉诚回忆少年时期学习知识的“小智慧”,总免不了露出得意的神色,他说:“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太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被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别的旧教材。我既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少年李嘉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商业思维。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李嘉诚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这对他以后的成功是大有帮助的。比如他在做推销员的时候,李嘉诚就意识到,推销并不是单方面的意愿,需要寻找潜在的客户,并且要懂得建立客户群。对方有没有买的意图?需不需要你的产品?你如何寻找客户,联系客户?你与客户初次会面该说什么话,穿什么衣服?客户没有合作意向,你如何激发他的意向?建立了购销关系的客户,你如何巩固这种关系?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真正的推销艺术,大学课堂里学不到,任何书本里也找不到。推销的艺术,在于推销本身,只能在推销之中去把握和领悟。李嘉诚生性腼腆、内向而不喜主动交谈,但有了做推销员的人生经历,数十年后的今天,李嘉诚不知出入了多少高档场合,在这些场合中,他一定会谈锋犀利、滔滔不绝。假如没有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李嘉诚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28.竞争对手要做好一点
  28.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
  竞争对手要做好一点。就像奥运会赛跑一样,
  只要快1/10秒就会赢
  《李嘉诚为什么能成功》(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
  语录解读
  2004年6月28日李嘉诚在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题为《奉献的艺术》的演讲中,盛赞富兰克林以自己的行动推动社会变迁。成功后的富兰克林“帮助年轻人找到自己增值的方法”就是“Timeismoney,credit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信誉就是金钱)”。李嘉诚说富兰克林“将时间和诚信作为钱能生钱可量化的投资”。同样,李嘉诚在总结成功的经验的时候,也强调了时间的作用。“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点,便可赢得多一点。好像奥运会一样,如果跑短跑,虽然是跑第一的那个赢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胜出少许,只要快一点,便是赢。”“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对手要做好一点。就像奥运会赛跑一样,只要快1/10秒就会赢。”
  早在1957年,李嘉诚在香港洞察先机,快人一步研制出了塑料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步,也并没有因为抢占市场的先机而提高价格。经过成本预算,李嘉诚知道,大批量生产的塑料花,成本并不高。如果将价格定得太高,其他厂再一拥而上,长江塑料厂的市场地位就难以稳定。只有把价格定在大众消费者可以接受的适中水平上,才会掀起消费热潮。能够尽快占领市场,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的游戏规则。
  就在长江塑料厂生产的塑料花即将大规模上市的前两天,意大利塑料花也进入了香港市场,由连卡佛集团公司经销。连卡佛是老牌英资洋行,走的是高档路线。在香港只有少数富有家庭才消费得起。
  而李嘉诚生产的塑料花因为价廉物美,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塑料花在投放市场后短短几周内,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店中,几乎全都摆满了长江塑料厂生产的塑料花。李嘉诚的塑料花很快就掀起了香港消费的新浪潮,从此,长江塑料厂在香港商界渐渐有了名气。

29.竞争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
  29.竞争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
  2008年10月8日《首席执行官》文章《李嘉诚人生14定律对其自身的影响》。
  语录解读
  李嘉诚说:“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足、超越置地!”
  1976年秋,香港地铁公司发出公告,将对香港客流量最大的中环站和金钟站上盖的兴建权进行招标。此次招标吸引了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地产商、建筑商、财团,其中就有置地公司、太古地产、霍英东集团等大牌企业,长江实业只是一家在市区偏僻地段和荒凉的乡村山地置地建房的中小企业,当时并不被看好。
  李嘉诚在研究了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和地铁公司的招标意图后,得出结论:要想在此次招标会上中标,必须以现金支付为先决条件。在投标书上,李嘉诚提出将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的发展计划。除此之外,李嘉诚还想出了两点克敌制胜的招数:首先,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由长江实业公司提供现金作为地铁营建的费用;其次,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长江实业和地铁公司分享,并打破对半开的传统,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1977年1月14日,招标竞投正式开始。4月4日,香港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与长江实业集团董事长李嘉诚签订了地铁中环上盖发展物业协议。在当晚的新闻发布会上,唐信告诉记者:“若干家公司均对与地铁公司合作甚感兴趣,因而竞争很激烈。所有建议均经详细研究,结果卒为长实获得,因其建议对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李嘉诚之所以获胜,在于他的利人利己策略。长实提供资金盖楼,满足了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要,但在利益分享上却只占小头。1978年,长实开发的地铁上盖物业海富中心和环球大厦销售理想,地铁公司主席唐信公开表示:“中环、金钟地铁车站上盖地产发展,将为本公司二期、三期工程的车站上盖合作,树立了样板。”
  通过此次合作,李嘉诚不但以弱胜强,一举击败了置地等三十多家强势的竞争对手,而且在商业界获得了的声誉,为日后取得银行的信任、参与其他大型项目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30.我个人和公司都是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
  30.我个人和公司都是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
  2002年12月19日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与大师同行”系列演讲《赚钱的艺术》。
  语录解读
  李嘉诚在演讲中说:“当年,我事业刚起步的时候,除了我个人赤手空拳,我没有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优越的条件,一点也没有,这包括资金、人脉、市场等。很多人常常有一个误解,以为我们公司快速扩展是和垄断市场有关系,其实我个人和公司与一般小公司一样,都是在不断的竞争中成长。当我整理公司发展资料时,最明显的是我们参与不同行业的时候,市场内已有很强、具实力的竞争对手,担当主导角色,究竟‘老二如何变第一?’或者更正确地说‘老三、老四、老五如何变第一、第二’?”
  20世纪90年代,房地产竞争日趋白热化。房地产商们不仅在广告宣传、减价促销方面进行竞争,在银行的按揭方式上也有打折优惠。李嘉诚的长实和李兆基的恒基公司也进行了激烈的交锋。长实和恒基在新界、马鞍山都有大型商局楼盘,长实的叫海柏花园,恒基的叫新港城,两个楼盘仅隔一条马路。1994年底,李嘉诚率先减价推出海柏花园,很快卖出800余套,使新港城的看客锐减。1995年7月13日,新港城售价仅为4100港元/平方英尺,比二手价还便宜,恒基还推出九成按揭,住户只要交一成的房款就可以入住。李兆基同时还推出幸运抽奖,1/10的中奖率,奖品是十足的黄金。13日晚,当李嘉诚从媒体得知恒基的楼价后,马上向各大媒体报出海柏花园的楼价,4040港元/平方英尺。李嘉诚本来没有打算这么快推出新楼,但如果让恒基抢了先,会有一半买家被恒基抢去。16日,恒基的看客如潮,门庭若市,甚至有买家提前排队,连夜排队的人数达到180人。长实见势不妙,立即改变策略。17日夜间,就在排队等候新港城发售的队伍旁拉起一条醒目的横幅:“海柏花园每平方英尺仅售3275港元起!”这大概是房地产竞争最白热化的一次,香港人称之为“顶烂市”,这种公开竞争的方式确实很罕见。新港城楼市欠佳,李兆基有苦难言,但最终还是沉住气,不再与李嘉诚“顶烂市”。
  这次马鞍山之战,李嘉诚总算占得先机。在这场争夺中,出现了互相拆台和顶烂市的局面,这对两位超级富豪来说,显得有些丧失风度。李嘉诚在楼市上一路领先、独领风骚的时代已经受到挑战。在抢夺9号货柜码头的争斗中,李嘉诚败给李兆基,此后在对美丽华的收购战中,李兆基又半路杀出,使李嘉诚再遭失败。如果这次楼市大战中李嘉诚再次败北,势必会影响其形象和声誉,甚至会影响广大股民的信心,后果相当严重。所以,李嘉诚不惜一切代价,无论如何要打赢这一仗。
  李嘉诚非常清楚,商场如战场,要想在残酷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积极主动地抢占先机。

31.在竞争中,你输了,那么你输在时间
  31.如果在竞争中,你输了,那么你输在时间;
  反之,你赢了,也赢在时间
  《30岁之前登上财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