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团和支援部队。在6月德国进攻时,部分边界地区的改编工作业已完成。但是其它地区,在老的机械化军、坦克旅、机械化旅和步兵师的坦克营等各级编制里都有坦克。把坦克部队改编成师的工作在大战爆发后中断了,而且又回到军和旅的编制。坦克军有两个坦克旅和一个摩托化步兵旅,每个坦克旅有三个坦克营,共有坦克约一百四十辆,兵力有七千人。一个坦克军大体相当于德国一个坦克师。苏联的机械化军要大得多,有一个独立的坦克团和三个机械化旅,每个旅有自己的坦克部队,总共约有二百辆坦克和十二个摩托化营,共一万七千人。
苏联原先是仿制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坦克。但是,到1939年,苏军己装备了很多型号的坦克。因为坦克多半已陈旧,过量的生产使苏联陆军和空军一样自食其果。因为苏联迷信数量上的压倒优势,不可能让老的坦克退役。旧装备不是改作别的用途就是分配给不需要的部队去使用。大战开始时,正在使用的大部分坦克比德国的III型和IV型差,尽管苏联有些坦克上装有一门很好的高初速45毫米火炮,也有的装有一门76毫米近距离支援火炮。直到苏联大量生产T34、KV1、KV85和KV2坦克之后,这种落后状态才得到改变。坦克部队的战斗力不仅靠武器和装甲,而且要靠光学器材和动力装置、坦克内通话系统和无线电系统。苏联坦克部队和空军一样,由于缺少辅助设备,吃了苦头。即使在大战末期,苏联T34坦克营之间仍然主要靠旗语进行联络。1941年中期,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已投入生产。但是,据苏联人说,部队得到的T34坦克还不到一千辆,得到的KV1坦克不到五百辆。
1941年6月,几乎所有的部队都在进行改编,更新坦克。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方针是每支部队都分配一点。这大概是为了便于训练。然而没有一支部队能满足需要,没有几支部队能适应战斗。据说,6月15日那天,百分之二十的坦克在大修,百分之四十七的坦克正在进行中修或需要中修,只有百分之二十七的坦克在服役。改编工作的中断,使苏军在大战开始时,各级装甲部队都不齐装、都未经过试验。
除了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外,那时苏联陆军起码还有三十个骑兵师,其中有些已组成骑兵军和一些独立的骑兵旅。一个骑兵师只有七千人,包括三至四个骑兵团,有时还有一个配备坦克的机械化骑兵团,一个骡马牵引的炮兵团和支援部队。苏联是唯一保留骑兵部队的大国,因为它设想这些部队可以在任何地形,尤其在冬季战争中,成为一支机动打击力量。实际上,它的机动性在进行突破时证明是有用的。
德国在发动战争时团结一致,实力强大,它所对付的敌人领导无方,军事上没有准备。一事成功,万事顺利。成功本身就是对士气的激励。德国早期的好运多半是因为武器精良,训练有素,战术卓越,战地指挥有方,这就使德国人心目中更认为纳粹党有关民族优秀和德国人不可战胜的教育是对的。全国作为一个整体都从这一错误观念中吸取力量,得到安慰。尽管可以把不可战胜的说法看作是鬼话不去相信,因为单是德国空军的步兵师作战表现很差这一点,就证明德国人的成功不是和民族有关,而是同领导和训练有关,但是,人们一致承认,德国人不论在走运时或困难时都是无畏的战士。德军官兵关系极好。
1941年德国人的军事才能有些变化,但是从整个素质来说,人们很难察觉,因为从别的方面,特别是指挥和经验方面,得到了弥补。东普鲁士人和波美拉尼亚人,由于有波兰人或索布人的血统,通常比威斯特伐利亚人活泼,进攻时很敏捷,又因为长期与普鲁士打交道,喜欢打仗。威斯特伐利亚人和奥尔登堡人往往比莱因兰人和巴伐利亚人更不易激动和沉着。这些民族的性格不同,但都能成为好的战土。只有萨克森人可能被认为不太适于当兵。日耳曼族奥地利人通常比德国人差,因为他们比较懒散。德国军队之所以强大,因为他们是同一民族,都说一种共同的语言,地区差别甚微,所有德国人几乎任何时候都忠诚可靠。德国盟国的情况则相反。
芬兰人是轴心国里最好的勇士。在冬季战争和森林战争中不亚于任何人。芬兰只有四百万人口,决心不成为德国的走卒。罗马尼亚是对德国最忠诚,然而也是最不自愿的盟国。罗马尼亚军队装备差,主要是缴获来的陈旧的法国人的武器,因此,当然无法和德国人相比。他们的军官未经训练,不能胜任所担负的责任。军士也没有受过训练,占很大比例的士兵是文盲。他们对德国人和俄国人的战斗力过分敬畏。但是,罗马尼亚农民勇敢,不屈不挠。他们和俄国人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忍耐,临危不惧,能吃苦。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一样不缺胆量,但是装备差,军官没有受过很好的训练。匈牙利人是有长期战争历史的民族,但也不强。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把眼睛盯着他们真正的敌人罗马尼亚人,而不是为希特勒打仗。最精锐的匈牙利部队都留在国内未动。
倘若有军官和装备,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完全可以成为很好的战士,因为他们有持久的耐力。但是,他们认为打的是德国人的战争,因而几乎不感兴趣。在这点上,德国人挨了不少的骂。在1941年,德国政府、外交使团、武装部队,或许还有很多德国民众,被胜利冲昏头脑,表现得很傲慢和放肆。在希特勒的新秩序下,所有外国人都比德国人低一等。这样,用霍锡的话来说,德国人被看成是难以容忍、笨拙、粗鲁的人。1942年4月,人们在罗马轻蔑地注意到蹂躏了半个欧洲的德国人在为英国人的野蛮行为而悲天悯人。第二个月,意大利记者索伦蒂诺从俄国回来,讲了许多德国人屠杀居民、奸污妇女、杀害儿童之类可怖的事。纳粹德国开始为它的盟国所恐惧、憎恨和厌恶。在战场上德国官兵骄横跋扈,使盟国深恶痛绝。只有在芬兰,德国人的形象相反。在那里人们只是怀疑地注视着德国的战友们的所作所为。
1941年的苏联人口,包括新占领地区,共约一亿九千万。它由一百七十多个民族组成,操一百四十种不同语言。但有的民族很小。因为,其中十四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只有二十个民族人口超过五十万。大俄罗斯人达九千多万,乌克兰人约四千万,白俄罗斯人接近一千万。高加索人有大俄罗斯和乌克兰人血统,不是一个民族。
俄罗斯化的过程(也就是把大俄罗斯的语言和准则强加给少数民族),自十九世纪初就已开始,在共产党统治下更加迅速了。少数民族在参加党务、政务或接受高等教育前必须精通俄语。在军队里,唯一许可的语言是俄语。因此,在探讨苏军战士特点时,常常和大俄罗斯人的性格等同起来。无论怎么说,大俄罗斯是人口中一个最大的组成部分,而且在1941年的情况下,可能是多民族苏联的最可靠的战斗成员。苏联别的民族中可能会出现令人生畏的战士,但相对来说,数量很小,若没有共产主义这种强烈信念的激励,他们就会缺乏大俄罗斯人的爱国主义本性。在少数民族中,常常出现因失去自由以及强加在他们头上的俄罗斯化过程而引起的愤懑情绪。实践证明,亚洲民族的战斗力和大俄罗斯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苏联人口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乌克兰人。他们的民族性格和波兰人相似,聪明、机智、勇敢、乐观、自信,不象大俄罗斯人那样呆头呆脑。作为军人,白俄罗斯人通常不如乌克兰人和大俄罗斯人。尽管共产主义主张超民族的思想,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大俄罗斯人之间甚至在1941年仍有对立情绪。
大俄罗斯人的明显特点是顽固、狡猾、精力充沛。他们所在地区气候恶劣,土地贫瘠,再加上亚洲人的入侵和鞑靼人的统治,可能还大量混入了芬兰人的血统,所有这些,使这个民族具有自己的特点。大俄罗斯人确实勇敢,不屈不挠,不管是否真正的党员,通常都很爱国,深深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容易受骗,容易被他们的政委的宣传所左右。当然,不管是什么民族,大多数苏军战士都是如此。他们并不那么喜欢军人的生活,他们只能清心寡欲地忍受这种生活。倘若不是指挥员和政委的逼迫,他们的战斗力很差,人很脏,不守纪律,不好领导,冷漠无情。所有俄国人都难以揣测,脾气容易产生急剧变化。这种性格反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方式上。有时部队非常顽强地进行殊死的战斗,有时则自暴自弃,溜之大吉。通常,他们的防守比进攻强,但是往往反应慢,动作迟缓,优柔寡断,谨小慎微。他们历来消极被动,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这点在1939年到1940年的冬季战争以及1941年的夏季战争得到反映,在1940年的冬季战争中,他们惨败给数量上无足轻重的芬兰人。
沙皇时代,俄国人并不是不好的军人。大俄罗斯人比其他东欧和西欧的斯拉夫民族(波兰人除外)都更有天赋的军人性格。很难说他们比小亚细亚的土耳其人强,或者比芬兰人、芬兰血统瑞典人和德国人劣。这种估计完全基于单个人的特性,而没有考虑领导、训练和装备的作用,也没有考虑对苏联军人家庭成员生命的严重威胁,更没有考虑政委手枪所产生的作用。这些政治上的手枪可以确保士兵从麻木不仁和低沉的情绪中苏醒过来,并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战斗力。07第七章 战争爆发和波罗的海地区第七章 战争爆发和波罗的海地区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 1941…1945》'
德国军队于6月22日星期天拂晓就越过边界。而在这之前,炮兵开始对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军和其他苏军的驻地、指挥部发起轰击。空军则对远至列宁格勒附近的喀琅施塔得、比萨拉比亚的伊兹梅尔、克里木的塞瓦斯托波尔等地的机场、铁路枢纽、海港实施猛烈空袭。从凌晨三时至三时半,从波罗的海到匈牙利的边界线有多处被突破。德军有时遭到边防军的顽强抵抗。大批破坏分子、捣乱分子(其中不少是立陶宛人、乌克兰人)随德国部队一起越过边界。他们的任务是破坏电话线,捣毁通信中心,以及在公路、铁路两旁打伏击。
在边界的苏联一侧,局势混乱不堪。边境地区六十多个机场遭到持续不断的狂轰滥炸。不到中午,德国空军就声称击毁了敌机八百架,而自己仅损失了十架。苏军各边防师远离防御阵地,一直在执行着和平时期的日常任务;有些指挥员离开了岗位,许多炮团和通信营被派往靶场和兵种训练中心进行特种兵器训练。德国空军拥有无可置疑的空中优势,使苏军几乎不可能沿公路行动,而苏军前方地域的控制与通信系统完全遭到破坏,使那里的苏联部队陷于瘫痪。苏军的抵抗是不协调的、微不足道的。事态的发展把苏共政治局搞得晕头转向。尽管已经为时过晚,他们还指望制止战争。所以,他们于上午七时一刻发布指令,命令苏军不得进入德国,空军深入德方境内活动不得超过九十英里。同时,他们与德国外交部保持着无线电联系,还要求日本出面调解。到了下午,苏军参谋部和克里姆林宫已经了解不到战局的真实情况。这主要是因为通信联络陷于瘫痪。指挥员与部队之间、指挥员与指挥员之间都失去了联系,许多部队失去指挥。在大多数情况下,苏联将领不愿意、也不敢向上级承认,他们不了解实际战况,无法实施指挥。因此,战争爆发后的若干小时内,各军区和国防部不但以为自己了解实际战况,而且还相信他们所命令的反击正在切实进行。那天晚上十点钟,据说在莫斯科的总参谋长认为战局对苏军比较有利,因“敌人已经被击退”。根据命令,苏空军对普洛耶什蒂、布加勒斯特、华沙、格但斯克进行了反空袭。但因没有战斗机护航,反空袭损失巨大,收效甚小。
在战争的头几天里,苏联即改组了最高统帅部和苏军,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在1905年至1918年期间出生的共十四批的预备役人员被动员起来。前国防部长铁木辛哥被临时指定担任总司令。M·M·波波夫指挥的列宁格勒军区改为北方方面军;F·I·库兹涅佐夫指挥的波罗的海军区(由第8、第11集团军组成)作为西北方面军投入战斗;巴甫洛夫指挥的西方军区(由驻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的白俄罗斯第3、第10、第4集团军组成)改称西方方面军;基尔波诺斯指挥的基辅军区(由第5、第6、第26和第12集团军组成)编为西南方面军。奥德萨军区被改编为第9集团军,后来又成为新建立的保卫比萨拉比亚地区的南方方面军的一部分。面对德军的入侵,西北方面军、西方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将首当其冲。
在波罗的海地区,陆军元帅李勃指挥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国家的敌人,与芬兰军队会师,其最终目标是五百英里以外的列宁格勒。北方集团军群由屈希勒尔指挥的第18集团军和布施指挥的第16集团军组成,共有二十个步兵师,其中有一个师作为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后来又增加了三个保安师。此外,赫普纳指挥的第4装甲集群包括两个装甲军(赖因哈特指挥的第41装甲军和曼施泰因指挥的第56装甲军),共有三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化步兵师。北方集团军群得到克勒尔指挥的第1航空队大约四百架飞机的空中支援。
波罗的海国家的地形与东普鲁士的地形很相似,地势平坦,偶尔出现高地,有些地区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沙丘.数不胜数的湖泊、沼泽。只有沿海地区是肥沃的牧场。越往东北方向走,越是荒凉,森林越茂密。象样的公路寥寥无几,多数公路都很狭窄,而且很少维修,每逢夏雨连绵使无法使用。两条河流从东向西流入波罗的海,象屏障一样阻挡着德军前进的轴线。第一条是涅曼河,它除了下游做为梅默尔河流入东普鲁士境内外,其余部分距离德军出发线大约四十英里。第二个更为可怕的障碍是西德维纳河,从维切布斯克流向里加,距离东普鲁士边境二百英里左右。占领这条河流能防止敌人把它当作一条防线,还可以切断苏军部队与南部的联系。
对于苏军的前沿兵力部署,德国人是很清楚的。F·I·库兹涅佐夫指挥的波罗的海军区(战争爆发时改为西北方面军),只有两个集团军,据说离边界相当近,索宾尼科夫的第8集团军在右翼,离海岸最近,左翼是莫罗佐夫的第H集团军。据正确的估计,这两个集团军约有二十个师,两个摩托化军。但这个总数包括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原有的一些陆军师,这些部队在一年之前才编入苏军。德国人相信,这些部队不可能有出色的表现。李勃的进攻正面较为狭窄,只包括苏第8集团军的全部和第11集团军的一部。第11集团军的南翼则属于邻近的中央集团军群的攻击范围。李勃打算用第4装甲集群沿着北方集团军群的中央路线发起主攻,它左翼的德第18集团军和右翼的第16集团军随后跟进。第4装甲集群的右翼是曼施泰因的第56装甲军,它沿着一条非常狭窄的正面进行突击,只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可供它的三个师使用。曼施泰因必须前进二百英里,直达德维纳河的道加夫皮耳斯(迪纳堡)。赖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有两个装甲师(而曼施泰因只有一个装甲师),将在宽阔得多的正面上推进,准备在抵达德维纳河的克鲁斯特皮耳斯(雅各布斯塔德)以前,与据信处在左翼的苏第3、第12摩托化军交战。
德军的战术编组并不理想。第4装甲集群只有两个装甲军,两者齐头并进,后面不留预备队。在抵达德维纳河后,一个装甲军的行动要取决于另一装甲军的进展。两个步兵集团军将并肩全力投入战斗。李勃手下只掌握着一个步兵师,作为集团军群的预备队。这就象第4装甲集群参谋长后来所说的那样,是一位蹩脚指挥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第4装甲集群左、右翼侧的两个步兵集团军,一个要歼灭沿海地区的敌人,一个要占领考纳斯(科夫诺),然后向前挺进到道加夫皮耳斯。
第4装甲集群是从处于梅默尔河下游和边界的狭窄地带的第18集团军地域出击的。所有的装甲师通过提耳济特公路桥和两座在天黑之后架起的舟桥,于6月21日进入了桥头堡。由第18集团军调来的步兵部队在边界茂密的森林地区支援两个装甲军。凌晨3时零5分,步兵和坦克部队在六百门火炮的支援下,越过了边界,进入了林间通道。开始,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不过当天晚些时候,抵抗有所增强,尤其是在森林地区。但是战斗仍是零零星星的,是小股部队的行动,并不是协同一致的抵抗。天气晴朗而干燥,但是蜿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