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扫雷艇、十六艘鱼雷快艇、五十艘登陆艇和二十六艘猎潜艇。自1943年起,轴心国海军由驻索非亚的南方海军集群司令弗里克指挥,其属下是驻黑海的海军上将基泽里茨基(1943年11月以后是布林克曼)。这一部分海军的编成内有四个主要司令部:驻在刻赤的高加索司令部,驻在雅尔塔(后来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克里木司令部、驻在马里乌波尔(后来驻在奥德萨)的乌克兰司令部以及驻在康斯坦察的罗马尼亚训练司令部。1943年德国海军的编成内有六个潜艇分舰队、一个由十三艘鱼雷快艇组成的鱼雷快艇分舰队、两个由二十二艘扫雷艇组成的扫雷艇分舰队、一个设置障碍的分舰队、三个由猎潜艇组成的分舰队以及一些由登陆艇和护航舰组成的分舰队。罗马尼亚海军只有四艘驱逐舰、三艘鱼雷艇、三艘潜艇、三艘炮艇、三艘布雷舰、七艘浅水重炮舰以及十五艘摩托快艇。 负责与黑海舰队进行联系的英国联络官的职责之一,是提供有关轴心国运输船只动向方面的情报以及通报地中海的气象预报。他一再催促苏联指挥员对航行在乌克兰沿海的德国和罗马尼亚运输船只采取更富有进攻性的行动,但只是白费唇舌。他从苏方得到的总是千篇一律的回答,即苏联军舰没有空中掩护不能出海。这些英国海军军官的看法是黑海舰队的装备和训练都不行。至1943年,黑海舰队只有四艘巡洋舰、八艘驱逐舰、二十九艘潜艇和六十七艘鱼雷快艇,以及一支约有二百八十架飞机的海军航空兵。然而在此期间,克莱斯特已撤出库班河,而且德军第17集团军也已渡过刻赤海峡进行后撤,横渡海峡时并未遭到苏联海军的干扰。到4月份,驻在克里木半岛的轴心国部队中的大部分经由海路撤离,除了在快撤完时曾遭到空袭外,仍未遇到严重的干扰。 苏联海军缺乏胆略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决不能归于缺少航海经验或海军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海军装备陈旧,质量低劣,而且它的指挥水平、航海技术和技术训练远不如德国海军。优秀的军舰指挥员,特别是潜艇和较小型舰艇的指挥员,既要坚定沉着又必须具备主动性和独立自主精神,因为他们要长时间独立作战。当时在苏联海军军官身上这些特点肯定不十分突出。他们通常消极被动、逃避责任。根据与他们一起工作过的英国海军军官的介绍,他们有时好像受到与他们共事的政委的制约。甚至那些次要的决定也要请示莫斯科。 在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海军指挥员缺乏进攻精神时,某些提供情报的德国人士认为,斯大林可能想保存他的军舰以便到战后能对英美海军的优势进行挑战。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比较可能的倒是,这位独裁者除了想把军需品运到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以外,对海战毫无兴趣。苏联在1941年和1942年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陆战,因此,也可能是,即使苏联海军有能力和手段承担海战任务(其实它并没有这种能力和手段),斯大林也会认为没有理由让苏联花费力气为那些他认为拥有大量军舰和飞机的盟国的利益去肃清北极海上的德国轰炸机和潜艇。控制北极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海面的关键在于空军。直至1944年初苏联才在波罗的海和黑海获得决定性的空中优势。 如果斯大林肯让苏联舰队出海与德国海军交战的话,苏联舰队早就不计损失地出海作战了。但是,谁也不会相信,斯大林不想将苏联海军作为一支为陆战提供兵力的预备队。1941年6月至9月期间,就由波罗的海舰队调入组建了六个海军陆战旅(每个旅约有五千人)开赴列宁格勒作战,后来又从六个旅增加到九个旅,波罗的海红旗舰队总共为陆战输送了十三万名海军官兵。1941年10月,根据苏联国防委员会的决定,另外又组建了二十三个海军陆战旅。这样一来,海军输送给陆军的官兵总人数,便达二十九万名,远远超过仍归海军指挥的海军陆战旅的十万名海军官兵。海军这些陆战旅的人数由于伤亡而减少。其中许多旅最后仅成了徒具虚名的海军,因为他们常常是由陆军军官指挥,并从西伯利亚中部那些连海洋也从未见过的人中获得补充兵员。31第三十一章 欧洲的力量对比第三十一章 欧洲的力量对比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 1941…1945》'
1941年,艾登赴莫斯科作冬季访问,当时注意到斯大林已在要求知道苏联在战后能得到什么好处。斯大林要求英美两国承认1941年的边界,以及原先被莫斯科称作寇松线的波苏边界。莫洛托夫甚至暗示,苏联战后的边境线应该向西移入东普鲁士境内。同年7月,部分由于英国的怂恿,波兰流亡政府首相西科尔斯基将军与充任苏联发言人的苏联驻伦敦大使麦斯基开始谈判。1941年8月14日,他们就在苏联领土上组建与装备一支波兰军队问题达成了某种协议,但是关于解决战后苏波边界争执的问题则被搁置了下来。英美政府关于波兰边界所持的态度还不十分明朗,但它们看来基本上持这样的观点,即它们既不承认苏联对原来的东波兰的并吞,但也不保证或肯定支持恢复波兰在1939年8月的边界(在这条边界之内还居住着部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居民)。1941年12月,西科尔斯基赴莫斯科签署波苏友好互助宣言,但不愿就重新调整边界问题进行任何讨论。
1942年1月8日,丘吉尔写信给艾登说,在违背他们自己的意愿的情况下把波罗的海国家、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的人民交给苏联,是与英国为之战斗的原则背道而驰的。这样做将使英国的事业蒙受耻辱。丘吉尔认为,在战后和会召开之前,毫无疑问不应讨论确定边界问题。1942年5月20日,当莫洛托夫到伦敦时,丘吉尔政府认为,要求英国同意苏联对原来的东波兰的占领是与1939年的英波协定不相容的,从而它拒绝了这一要求。这些观点是与事后据说由英国政府在1944年表示的观点是不同的。
1943年1月6日,在成功地对斯大林格勒实施了反包围之后,苏联政府发表了公开的直率的声明,声称它把在东波兰早先占领的地区看作是苏联领土。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吁请美英两国政府反对这个声明。罗斯福在答复时不置可否,但也表示相信,东欧和中欧的边界将在战后和会上确定;看来他反对惹恼苏联,因为苏联当时正在奋力苦战。这与到那时为止在对德地面作战中贡献微薄的美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伦敦,据说与波兰流亡政府打交道的外交部,已经流露出不耐烦接至恼怒的口气。人们甚至指责西科尔斯基由于要实现他的抱负而惹事生非;而他的抱负则是确保英国政府在1939年曾经承诺保证的同一边界,德国对该边界的侵犯曾经酿成英国政府对德国开战的理由。伦敦认为波兰要求归还战前领土的愿望是不现实的。这时,斯大林已开始在流亡苏联的可信的波兰人中间,组织最终成为傀儡的波兰共产党政府。
1943年4月,在卡廷附近发现了埋有一万二千名被杀害的波兰官员的万人坑。以前有关这些人的最后消息是,1939年他们还活在苏军占领的那部分波兰领土上。这些波兰人究竟是死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之手,还是死于德国党卫军特别行动队之手,至今尚无定论。两者都同样有可能犯下这样的暴行,但是多数证据,连同苏联对这一罪行被揭露时所持的态度,都使人觉得苏联政府大概应该对此负责。可是波兰流亡政府成员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和义愤,以及他们要求进行独立的调查给莫斯科提供了久等不遇的良机来抛弃伦敦的波兰人。斯大林严厉谴责他们在未让苏联有机会来驳斥指控之前就按德国的污蔑行事。斯大林完全不为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劝阻所动,4月26日断绝了与波兰人的外交关系;这样苏联就为苏军一旦进入波兰领土立即建立起它自己的共产党政权铺平了道路。1943年10月6日,波兰驻华盛顿大使警告美国国务卿赫尔,苏联试图通过它自己的波兰共产党人统治波兰,他敦促美国和英国应共同保证波兰的完整,必要时可采取行动,在波兰驻扎美国和英国军队等等,以示诚意。
那年夏天,西科尔斯基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丧生,波兰农民党领袖米科拉伊契克接替他出任流亡政府总理。米科拉伊契克是持温和观点的,但他在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前往莫斯科出席外长会议前不久会见他时,用米科拉伊契克自己的话说,他被弄得目瞪口呆,因为艾登告诉他说,除非波兰政府同意放弃前波兰的东部地区,否则很少有希望能使苏联恢复与波兰的关系或同意把治理解放了的波兰领土的权力委托给波兰流亡政府。据说米科拉伊契克回答说,放弃这片领土可能仅仅是俄国一系列要求的开端。这次外交部长会议上几乎没有讨论波兰问题,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赫尔当时不想卷进波兰问题,可是莫洛托夫态度很明朗:波兰问题应该由苏联来解决,虽然苏联可能也听听别人的意见。据艾登说,他从俄同一回国,就让外交部为他草拟一项调解波…苏分歧的计划草案。艾登说,外交部向他建议采用寇松线,不过利沃夫应归属波兰,并把东普鲁士、但泽和上西里西亚划给波兰,作为它丧失东部领土的补偿。
在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详尽地阐述了他们对成立与大西洋宪章有关的战后和平组织的建议。据一份美国历史学家评论,当时罗斯福和美国政府的愿望是高尚的,但不切合实际。英国的倾向则是随风倒。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对英美关于战后安全的观点泛泛地表示同意,同时又十分明确地阐述了他们的领土要求:保留1941年6月以前苏军占领的全部土地以及包括柯尼斯堡的东普鲁士部分地区。丘吉尔和罗斯福步调不一,特别是由于罗斯福似乎急于得到斯大林的善意和尊重。罗斯福向这位独裁者解释,因为美国有六百万至七百万波兰血统的美国人,他不想失掉他们的选票。所以他就波兰问题做出任何坚定的决定的时机还不成熟。这样,在罗斯福缺席的情况下,波兰问题暂时就交给了丘吉尔和斯大林,斯大林表示只要把部分东普鲁士给他,他就满足于寇松线或1939年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线作为补偿,波兰人应得到奥得河以东的德国领土。丘吉尔同意将这项建议推荐给在伦敦的波兰人,他甚至进一步说,他认为波兰人对两度拯救了波兰的欧洲大国有义务同意掉换领土,并接受保卫奥得河天险的义务以防止德国再对俄国进行侵略。
可是这种冠冕堂皇的言辞未能轻易说服在伦敦的波兰人,英国政府对他们粗暴地施加压力,丘吉尔告诉米科拉伊契克说,大不列颠和美国不会为波兰边界问题去同苏联作战。这时罗斯福故意回避。斯大林暗示只要清除他不满意的分子,他可以与伦敦的波兰人修复外交关系,可是3月3日斯大林告诉哈里曼,波兰一旦解放,一个不是伦敦波兰人的政府将早已在波兰国内出现。
1944年6月7日至14日,即诺曼底登陆刚开始时,米科拉伊契克在华盛顿会见了罗斯福,总统进行安抚但又不作任何保证,他把斯大林描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但决不是一个帝国主义分子”,他劝导波兰人同俄国达成谅解,因为“英美无意与俄国打仗”。罗斯福建议米科拉伊契克去拜访斯大林,7月17日总统给莫斯科提出请求说,波兰总理应受到接见。罗斯福发出的措词谦恭的电报,以及丘吉尔紧接着于三天以后发出的电报,向莫斯科表明了英美的观点,即波兰的命运在斯大林的手中。斯大林立即做出了反应。第二天,即7月21日,波兰全国人民代表会议改组为民族解放委员会,由贝鲁特任主席,四天以后宣布卢布林为波兰首都;苏联政府赶紧签订一项协定,根据这项协定,这个傀儡委员会将治理解放了的波兰领土,这一切都是在米科拉伊契克奔赴莫斯科途中进行的。米科拉伊契克在莫斯科停留期间,华沙起义爆发了。由于斯大林坚持米科拉伊契克必须与卢布林政府打交道,所以从8月6日起,在莫斯科开始了与波兰共产党人的会谈。这些会谈没能达成任何形式的协议。
后来在1944年10月当丘吉尔和艾登在莫斯科时,米科拉伊契克以及他的两位斯大林能接受的同事也应邀参加了他们的会谈。在西方政治家的眼里,斯大林当时成了乔大叔;丘吉尔表现出了菲斯所说的出乎寻常的乐观主义态度,他支持苏联的建议。照米科拉伊契克的说法,这不是因为苏联强大而是因为苏联正确。但是米科拉伊契克既不同意接受寇松线,也不同意根据斯大林提出的条件实现伦敦波兰流亡政府与卢布林政府的联合,他还一再毫不动摇地据理力争,说即使波兰放弃东部领土,莫斯科仍旧不会保证它的独立。俄国和波兰双方都要求得到利沃夫。在所有的这些谈判中,只有斯大林和米科拉伊契克表现出现实主义,并真正了解所涉及的问题。丘吉尔尽管有种种良好的意图,可惜他是个多余的人。
一回到伦敦,米科拉伊契克便就战后波兰问题向丘吉尔与罗斯福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要害的问题是大不列颠和美国是否有意确保新波兰的领土完整和独立。罗斯福用一种彬彬有礼的语气作了答复,但未作任何许诺,因为他认为确保波兰边界的责任,应在新的战后安全组织成立后由它承担。丘吉尔愿意作出所要求的保证,但必须与苏联联合作出保证。按照米科拉伊契克的观点,这种保证是为了确保波兰安全不受苏联侵犯,所以英国的答复是毫无价值的。接着,米科拉伊契克辞职了。1944年12月31日,斯大林不顾罗斯福竭力劝阻,承认卢布林委员会为波兰临时政府。过不多久,事情变得很清楚了:斯大林的意图是在牺牲德国利益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张波兰的领土,把它的西部边界定在奥得河以及西尼斯河一线,而不是东尼斯河一线。
当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于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晤时,他们没有就波兰问题作出进一步的决定。这三位与会者都已公开保证过,关于波兰边界问题的讨论,波兰政府应参与磋商,而最后解决要待战后的和会来决定。然而,美英政府的观察员未获准进入波兰,事实上斯大林没有受到任何约束。
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不久,苏联副外长维辛斯基暗示说,苏联即将与华沙的波兰人签订一项互助条约。美英提出抗议,并要求延迟签订,但苏联一概置之不理,而于4月22日签订了该条约。当时苏联政府打算把但泽、西里西亚和西至西尼斯河的德国领土移交给华沙政府,其借口是波兰人正代表苏联治理德国的部分苏占区。
在大战年月里,丘吉尔对斯大林、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态度决非始终一贯而是变化很大的。战争初期,他根据简单的逻辑认为希特勒的敌人就是英国的朋友,丢掉了一切关于与共产主义结盟是否明智的顾虑。他与苏联的交往以及当时的观点似乎都带有乐观主义和同志式信赖的色彩。1943年8月,丘吉尔对哈里曼说,展望前景,将有腥风血雨。他认为斯大林是个不近人情的人,跟他打交道会有严重的麻烦。然而在这种阴郁的现实主义病症的发作中,丘吉尔似乎过分夸张地强调了在与斯大林打交道的他个人品格所起的作用。甚至直到1944年秋,丘吉尔还带着几分得意的神情说过,与斯大林会谈时气氛如何诚挚,他甚至进一步说到,他相信斯大林并不是一个能够随心所欲的人,说他相信这个独裁者容易受到党和军方极端分子的巨大压力。这一看法,本身就说明丘吉尔对斯大林的思想和他的政府的性质缺乏认识。可是1945年初,甚至在战争结束之前,丘吉尔给在旧金山的艾登的一封电报中注意到了俄国向易北河推进时所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并竭力敦促美国人在与克里姆林宫打交道时应采取强硬的态度,除非能就解决波兰问题,以及苏联在巴尔干和中欧的占领政策中从莫斯科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这种真知灼见已迟了四年,在美国根本无人理会。
苏联政府以一张人身安全保证书为诱饵,将隐藏的波兰地下军的领导人骗出来,只是为了把他们逮捕起来,并判处长期监禁。1945年5月,杜鲁门总统派霍普金斯去见斯大林,想解决棘手的波兰问题,争取释放被捕的波兰人。两个目的他一个都没有达到。7月5日,英国应杜鲁门的要求宣布承认新的波兰临时政府,这实际上是前卢布林共产党人傀儡政权,过后不久,英国撤销对伦敦波兰流亡政府的承认。新波兰和它的政府完全在斯大林的掌握之中了。
波兰是这样,中欧和东欧的其它地方也是这样。贝奈斯,一个乐观主义的亲俄分子,不顾艾登的忠告,于1943年12月赴莫斯科去签订苏捷条约。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