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37-2008全球经济危机史:-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0里弗尔,重新回到了1719年5月的水平。到1721年10月10日,货币已根本没有行市了。

在世界所有国家中,法国以在歌唱中发泄不满而闻名。下面这首讽刺诗就出自那个时期:

星期一,我买股票去;

星期二,我赚了几百万;

星期三,我买家具;

星期四,我买好衣衫;

星期五,我跳舞去;

星期六,我进了乞丐收容站。

尽管约翰·劳使出了全身解数希望能够恢复民众的信心,但是在人们愤怒的呼喊声中,他的声音很快被淹没了。股票崩盘,众多的法国人倾家荡产,他们认定约翰·劳就是头号骗子,人们对他厌恶之极。下面的一个小故事就足以说明人们对他的态度如何了:

据说一个名叫布尔赛的绅士一天乘坐马车前往圣安杜瓦纳大街,经过十字路口时,他的马车被一辆出租马车挡住了。布尔赛的仆人不耐烦地要求那位出租马车车夫把道让开。马车夫正赶上心情不好的时候,他断然回绝了仆人的要求。仆人年轻气盛,挥拳打在马车夫的脸上,吵闹声引来了一大群人围观。这时,布尔赛走出马车想调解一下,可那位马车夫认为他又是一个攻击者,于是干脆放声大叫起来:“救命啊!杀人啦!劳和他的仆人想杀死我!”听到马车夫的叫喊,人们顿时都手持棍棒和其他武器冲出来,路边的人则收集起石块向想象中的“银行家”发起报复。幸运的是,在这个十字路口前方不远处的教堂大门敞开着,布尔赛和他的仆人在人们冲过来之前赶紧跑了进去。暴怒的人们在牧师的再三劝说下才渐渐离去,当他们返回头来看见布尔赛的马车还留在大街上时,就把怒火发泄在了这上面,把马车毁得面目全非。

由此可见,原本风光无限的约翰·劳在此时声誉降到了极点,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1720年10月,政府规定第二年9月以后所有面值在1000~10000里弗尔的钞票都将没有任何价值。印度公司被剥夺了造币权、代收赋税权以及其他所有的优势和特权,成了一个地道的私人公司。这个措施给整个纸币系统以致命的打击。约翰·劳已失去了对法国议会的任何影响,公司也被剥夺了豁免权,再也回天无力。印度公司股价一泻千里,创造了至今仍保持的跌幅一次达99%的世界股市最高纪录。

在四面楚歌中,约翰·劳只得连夜出走比利时,此刻的他身无分文。

在约翰·劳的一生中,他大部分时间都表现得像一个彻头彻尾的赌徒,但此时他却表现得非常慷慨,他不愿以毁灭一个国家为代价来使自己变成富人。在人们对印度公司股票的痴迷达到顶峰之时,他毫不怀疑他的计划将要达到最后的成功:使法国成为欧洲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他用自己全部所得购买了法国的地产——这个举动可以证明他对自己计划稳定性的信心。他没有积聚一件金银器皿或珠宝,也没有像不诚实的投机者那样把钱送往国外。除了一颗价值约五六千英镑的钻石外,他的所有收入都投资在了法国。

约翰·劳于1729年在威尼斯去世,去世时他的处境非常悲惨。下面就是当时人们为他写的墓志铭:

这里长眠着那个著名的苏格兰人,

他的计算技巧无人匹敌,

他用简单的代数规则,

把法国变得一贫如洗。

《经济的坏破》 1719: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 被诅咒的银行

    这次股票投机在当时被称作“密西西比泡沫”。密西西比泡沫以彻底的破产而告终结,它造成25亿里弗尔的亏空。在这场投机风潮中,只有少数及时抛出股票的投机家大获其利,而无数普通股民则赔得倾家荡产。此次财政危机,正如荷兰的郁金香狂一样,对生产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把人们诱入歧途,使生产的劳动者不安所业,而只想到股票投机中去碰运气。作坊都停工了,因为它们的主人挤到印度公司办公处前面去了,以便把自己的名字列到“幸福谱”上去。劳氏“制度”的崩溃对于许多小手工业者和资本家影响特别大,他们把钱赌掉了,现在再也找不到生产资金。投机及其崩溃使得贸易和运输都陷于紊乱,很久以后都还受着这个可怕的危机的影响。

法国的支付方法又恢复到以硬币为基础的旧体制。密西西比泡沫的破产连累“银行”这个名词在法国被诅咒了一个世纪。

约翰·劳的伎俩来自他对货币和银行的见解,这些见解主要反映在他1705年所写的《论货币与贸易:向国家供给货币的建议》中。约翰·劳有三句名言:一国的实力和财富与人口、军火和外国商品的数量有关;商品依赖于贸易,而贸易又依赖于货币,如想和其他国家一样强大富有,就必须拥有与该国数量相等的货币;没有货币,再好的制度也不能动员人民、改进产品、促进制造业和贸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约翰·劳其实是一个赤裸裸的货币至上论者,他以为货币和财富是一回事,创造货币就等于在创造财富,而没有想到货币其实只是财富的象征。

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郁金香泡沫的不同之处在于:荷兰郁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间的投机炒作,但是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有着明显的官方背景。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而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发生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把法国广大中下阶层的老百姓都卷入其中。从这一点来说,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现代特色。

尽管约翰·劳的大胆实践彻底失败了,但是在他的经济理论中也包含着不少合理性的因素,他在金融理论上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正是因为如此,###称他“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他认为纸币本位制优于贵金属本位制,而且不受贵金属产量的限制,但纸币可以流通但不贬值的基础是信用——国家信用或私人银行可兑换的信用。可惜他后来违背了这个原则,以致酿成大祸。

在约翰·劳时代,他不可能对泡沫经济以及相关的理性预测学说有所了解。在他扩大货币供给的时候,没有料到会导致金融投机的热潮。他非但没能及时制止这种金融投机,反而在相当程度上推波助澜,终于使得大局败坏,以致不可收拾。密西西比泡沫从此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反面教材。

《经济的坏脾气》 1720:英国的“南海骗局” 政府主导的“圈钱计划”(1)

    我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天体的运动轨道,却无法计算出股票市场的变化趋势。

——在“南海骗局”中损失了2万英镑的牛顿感慨

如果我将我所知道的全盘揭露出来,那将是一个奇观,而会令世人惊愕不已。

——南海公司会计  赖特

政府主导的“圈钱计划”

1688年,英国正面临一场危机。当时,国王詹姆士二世置大多数国民为新教徒的国情于不顾,企图重新将天主教定为国教,而且强行###反对派,解散议会,这使他处于众叛亲离的边缘。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者威廉三世看准时机,接受英国议会的邀请,亲率万余大军在英国登陆,英国人纷纷倒戈,使他轻而易举地攻下了伦敦,将岳父大人赶到了法国。威廉三世与其妻玛丽一起加冕为英国国王。

上台后的威廉三世在第二年,也就是1689年,就带领英国参与了欧洲殖民争霸的战争。这场战争从1689年到1697年,共持续8年之久。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事体制的变革(由臣民自备武器随国王参加战争转变为雇佣军),使得英国的军费膨胀,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战争的巨大支出无疑消耗了财富,货币贬值成为必然。1696年,英格兰银行已经出现挤兑风潮。由于金价上升、银价降低增加了政府维持战争和军队的成本,政府被迫考虑货币重铸的问题了。

决定实施货币重铸以后,英国皇家铸币局和另外六个较小的造币厂同时开工铸造新币。这个时候,牛顿被调进英格兰皇家铸币局担任总监,并于1699年晋升为铸币局局长。但是由于铸币局的产量要比预想的少得多,在1696年3月26日至1697年1月1日,铸币局几乎没有承担什么铸币义务,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忙于从国外进口金币。

由于大量白银流失,铸币局几乎无银可铸,所以,到1696年6月底,只有12%的银币重新回到了流通之中。虽然牛顿在铸币的重量和纯度上实行了最严格的标准,但也无济于事,直到1699年,货币重铸也没有完成。公众对铸币失去了信心,议会也无法抑制黄金价格的上涨,因此,一方面在进行货币的重铸,一方面由于金银兑换率的不稳定,导致白银外流,黄金内流。牛顿也注意到,一个金路易在法国价值为17先令旧便士,而在英格兰为17先令6便士,这就使得金子大量流入伦敦。而银块的价格继续高于银币所代表的价格,货币重铸的努力几乎没有任何用处,在重铸期间投入到流通中的700万英镑银币很快就退出了流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717年。

重铸货币以稳定金融市场的计划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一直在持续的战争又需要英国政府拥有大量的货币,这就不可避免地让英国陷入了庞大国债的困境。1691年,英国的国债还只是稍多于300万英镑,而从1692年到1713年,英国的国债竟然增加到了5370万英镑。

为了确定这种浮动不定的国债并炫耀将有较大固定利润来吸收资本,1711年,奥克斯福特伯爵注册创立了南海公司。公司全称是“大不列颠商人与南洋及其他美洲各地通商并促进渔业公司”,公司以认购政府债券的方式成为当时英国国债最大的债权人,债务总额高达近1000万英镑。这个数目是由国家债权人以公债券的形式缴付的,规定年息6%,政府则永久性地把酒类、醋、印度货物、精制丝绸、烟草、鱼翅以及其他一些商品所得的税收支付给南海公司。南海公司还获得英国政府所授予的专营当时为西班牙殖民地的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贸易特权。之所以选择南美洲,特别是那里的西班牙殖民地——当时为“南洋”——作为南海公司的经营范围,完全是为了使人感觉该公司预期的利润是很有希望的,因为这个地区在当时尚很少探勘和开发。并且在公司的管辖范围内,英国政府还赋予了它拥有立法和惩罚的权力。为了防卫居留地,公司甚至可以募集军队。

《经济的坏脾气》 1720:英国的“南海骗局” 政府主导的“圈钱计划”(2)

    为了进一步融资,南海公司对外宣称在这一地区拥有诸多开发项目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公司可以把英格兰的商品送到南美东部海岸,而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当地的土著会付给英国人价值百倍的金锭银锭。这样一来,数以万计的“金砖银石”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而且,西班牙还将允许南海公司在智利和秘鲁沿岸使用其四个港口。

但事实上,当时的西班牙政府并不允许这些殖民地和外国人交易,南海公司只是获得了亚细安托商业公司——即黑奴贸易的垄断组织——30年的特许权,并且必须向西班牙国王缴纳固定的租税。这样看来,从一开始,南海公司对股票购买者的大笔黄金和白银会从南美洲源源而来的许诺原本就是一个大骗局。但是,公众对南海公司的信心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坚信这家公司定能赚大钱,而且又有政府的支持,应该是很好的投资对象。

在1711年至1712年,南海公司股票的行市还是停留于75%到80%之间。为了筹措营业资本,公司发行了20万英镑公债券。但即便如此,公司对“南洋”的商业还是没有起色,公司不但没有赚到钱,而且还受了损失。

营业上的失败更加迫使南海公司走上利用公债来从事投机的道路。1715年它借到一笔新的国家贷款,数目高达82。2万英镑,这样一来,它由国债券组成的资本便增加到1000万英镑了。1717年,政府同意将总数170万英镑的不可收回的国家奖券调换为南海公司股票。但是直至1717年止,所进行的国债调换还是非常不够,国库每年所须付出的利息,仍高达310万英镑,这种调换仅约减去30万英镑。由于有巨大数目的不可收回的年金,所以要从事更进一步的调换是有困难的。

在1717年的议会会议上,急于摆脱债务困境的英格兰国王发表演说,暗示公共信用需要改善,并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减轻国内债务所造成的压力。5月20日,南海公司和英格兰银行这两家大型金融公司均向议会提出了建议。南海公司提议,以认购或其他方式将其资本金从1000万英镑增加到1200万英镑,每股收益率为5%。英格兰银行的提议也同样优厚,听起来对民众很有诱惑力。

议会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最终通过了三项法案,分别是南海法案、银行法案和通用基金法案。在南海法案中,议会接受了南海公司的建议,准备发行200万英镑的股票,以清偿安妮女王执政的第九年和第十年分别发行的四批彩票基金的本息。

从此,南海公司的名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虽然它与南美洲各国的贸易并没有给公司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入,但作为一家金融公司来说,它的业务却是蒸蒸日上,尤其是股票分外的抢手。

此时,约翰·劳在法国的“密西西比计划”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约翰·劳的成功传到英国,给南海公司的股票持有者极大的鼓舞,他们抛掉了仅有的一点小心翼翼,愿意接受英国的全部债务。为此,南海公司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希望“通过购买、过户为公司股票或与持有者进行其他协商,而将其余一切不可收回的年金和可兑换的国债的未清偿部分,一起并入公司的创立资本中”。公司想用这样的方式,将全部确定公债(除对英格兰银行和东印度公司的以外)统一起来,而转成对南海公司的同一种债务。为了贯彻这一措施,公司愿提供350万英镑,而将此数与它的创立资本合并起来,公司的总资本便增为4270万英镑。

《经济的坏脾气》 1720:英国的“南海骗局” 政府主导的“圈钱计划”(3)

    为实施这一措施,南海公司向国家要求给它的总资本5%的年息至1727年为止,以后减为4%。因为公司所接受的国债大部分都只有4%的年息,这一举便可得到约150万英镑的利益。

但是议会并没有采纳南海公司的这个“计划”,却听从了英格兰银行的一个相反的提议。当英格兰银行将他们的提议提出并约许出价400万英镑后,南海公司又向当局陈述了一个新的提议,建议用南海公司的股票偿还英国国债的持有人,并建议全英国的国债都用南海公司的股票偿还。

1720年1月22日,下议院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研究国王演讲中提到的关于公共债务的问题,以及南海公司就偿还债务所提的建议。不过,下议院里有很多议员都与英格兰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当然希望银行从中大赚一笔,这样自己也可以受惠。于是,他们代表银行宣布,在英国此前经历过的诸多困难时期里,英格兰银行曾经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现在,如果这场即将发动的公共交易能够造福国民的话,那么英格兰银行至少也应当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无端插了这么一杠子,南海公司的建议书在下议院搁置了5天,暗地里推波助澜的英格兰银行利用这一时机草拟了一份计划。南海公司怕英格兰银行开出的条件更优惠,就把原计划又做了一番修改,使它看起来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其中最大的改动是把原来七年的国债偿还期提前为四年。在这场独家拍卖中,英格兰银行也不甘示弱,重新对先前的计划做了更正,又给议会提交了一份新的报告。

这样一来,两家公司均提出了两份建议书。下院议员们为此进行了讨论。罗伯特·沃普勒先生代表银行一方发言,而财政大臣艾斯拉比则是南海公司的主要支持者。最终,英国政府接受了南海公司提出的解决方案,因为“南海公司的计划对国家更为有利”。这就是1720年被国王批准并实施的“南海计划”。

此时,议院里几乎只剩下沃普勒先生还在坚持己见。他以严肃而又激切的语气告诫议员们:

南海计划将是一次危险的股票投机,英国的工商业精英们将会被股市所主宰。它就像魔鬼撒旦,施放出种种诱人的花样,令人们陷入对金钱的幻想中无力自拔。人们将变得越来越贪幕虚荣,以至于鄙薄用正当的劳动去赚钱。它会把人们引向一条毁灭之路。这个计划在实质上是一种极大的罪恶,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起大众的癫狂,并把这种狂热持续不断地保持下去。股票的价值将被人随意操控,直到高到看不到顶,它那些口头承诺的红利,将永远不可能被兑现。

他还以一种先知般的预言补充说,如果这项计划取得了成功,南海公司的董事们就会操控整个政府,变成大英帝国的新主人,这些股市新贵将可能因此控制立法,干预国家行政。而如果它失败了,结果将会激起全国人民最强烈的不满,甚至使国家彻底地崩溃。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