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男人四十-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语言也是一样。在日本战败后的半个世纪里,只要会说英语就可以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但在今后,随着翻译软件的日趋完善,仅会一门英语根本算不了什么技能。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曾经可以用来傍身的技能有可能在一瞬间变得毫无价值。我们生活的时代变幻莫测,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把这一点时时记在脑里。


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学做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以不变应万变

  也许会有读者认为,既然将来什么技能有用根本看不透,那还准备个什么劲儿啊?但对于未来我们并非一点都不了解,虽然我们看不透什么技能将来会有用,但至少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技能适用于未来是看不透的”这一事实。了解到这一点,接下来只要考虑该如何应对就够了。如果你能认识到这是个变化莫测的时代,自然会积极思考,分析自己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走。这不也很重要吗?    

    

  既然这是个变化莫测的时代,未来会发生什么都无法预测,那肯定需要我们具备临机应变这种最基本的能力。既然我们无法随着时代的变化,掌握所有昙花一现的技能,那我们就该重视培养自己的基本能力,这样一旦有需要就可以迅速地掌握某种技能,“以不变应万变”。    

  就拿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来说,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不管计算机的程序和软件怎么变,它都需要一套好的操作系统才能运行。我们人也是一样,只要具备了相当于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那么只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安装适当的软件就可以从容应对了。    

  一个人活到四十几岁,相信都有一套自己值得自豪的“操作系统”。但有一点务必注意,那就是以前好用的操作系统今后未必就一定好用,这跟落伍的操作系统上装不下升了级的软件是一个道理。我们这代人要在结构一新的社会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就必须将自己的操作系统升级。    

  所以在此我要提倡大家去“学习如何学习”,它听起来像绕口令似的,但其实内容十分简单。


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磨刀不误砍柴工——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平时我们学习为的只是掌握它的内容。比如你要参加司法考试的话,就需要记住六法全书的内容。你为了参加升学考试而学习的话,就要记住世界史里的重要年号、数学公式、英语单词、语法还有汉字的读音等内容。因为要想通过考试,就必须把内容死记硬背下来。    

  但想想看,你当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背下来的那些内容在你通过考试以后还起过什么作用吗?恐怕没有吧。除了司法考试和国家医师执照考试的内容因为跟后来的工作有直接关系    

    

,不容易忘记以外,其他的内容,特别是为了高考而囫囵吞枣记下的那些内容恐怕忘掉的部分居多吧。世界史里提到的重要年号除了在电视的竞猜节目里偶尔出现以外别无用处,至于那些数学公式,参加工作以后用得到的无非是四则运算,其余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毫无用处。    

  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应试教育毫无必要”,“学校里学到的尽是无用的东西”,但我却不这么想。因为在我看来,在应试教育中学生们所掌握的并非那些应付考试用的具体内容。    

  比如,你在背诵世界史里的重要年号和英语单词的时候,掌握的是记忆的技巧。通过考试后,即便那些年号和单词在以后的生活中派不上用场,你从中培养起来的记忆能力和技巧却可以终生受益。    

  举个浅显的例子来说吧。大多数人在背世界史里那些重要的年号时会掌握“利用谐音加强记忆”的技巧。通过考试后,这些具体的年号大抵是派不上用场了,但“利用谐音加强记忆”的技巧却大有用处,比如你可以用它来记电话号码。所以说,重要的不是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学到了什么具体内容,而是掌握了什么样的学习技巧。    

  记忆的技巧不止“巧用谐音”一种。在心理学领域,将记忆的过程分为“铭记”、“保持”和“记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相应的技巧。    

  首先,在“铭记”这个阶段,人们将需要记忆的内容输入大脑,因此在这一阶段,“集中力”和“理解力”十分重要。道理十分简单,如果不能集中精神,就无法将内容输入大脑,在集中精力的基础上如能更好地理解,记忆的效果就会更好。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歌词,日语歌比英语歌好记的缘故。对于不理解的东西,人们记忆起来总是很困难。    

  接下来,在“保持”的阶段,人们将记下来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在这个阶段“反复”尤为重要。不管什么内容,重复记忆几遍总会在大脑里留下印象。    

  三个阶段当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的是“记起”,即将记下来的内容输出的这个阶段。要保障顺畅的输出,就需要一定的训练。人们往往误以为只要内容存储在大脑中了,随时随地都可以调出来,但事实上,我们却经常遇到一个人名或地名明明知道却怎么也记不起来的情形。对四十多岁的人来说,这种“就在嘴边打转,但怎么都想不起来”的情形尤其多。这跟记忆的保持时间长短并无关系,只不过在“记起”这个阶段出了问题而已。    

  要保证“记起”这个阶段畅通,就应该多做练习,频繁使用所记忆下来的内容。如果你是一名学生,就不要整天抱着参考书背,而要做些习题或者参加模拟考试,来激活你脑中存储的知识。    

  由此看来,与记忆的各阶段相应的技巧其实都是在应试教育中掌握的。而且,还不仅限于此,比如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出“屡败屡战的能力”,还有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广泛地应用到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去。    

  由此可见,任何学习过程都不会是一种浪费,关键要看你能否意识到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参加资格考试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为自己打下吸收新知识的基础,将来不管临时需要何种类型的知识,都可以迅速地掌握并加以运用。就像只要把电脑里的软件升升级,马上就可以使用一样。就算未来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常识性知识都被摒弃,软件单靠升级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彻底更新也没关系,别忘了你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一定可以迅速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从这个意义而言,简单地说,在这个年龄,随便学点什么都行,只要你学了,就是在为将来做准备。也只有这个年龄才可以单纯地为掌握学习方法而学习,二三十岁的时候工作压力很大,要全力以赴才能掌握工作技巧,应付手头的工作。但到了四十多岁,工作已经上手了,就有精力通过学习一些并不一定马上用得上的内容来掌握学习方法。    

  当然,如果学习的内容本身也派得上用场的话是再理想不过了。光想着反正都是学习“方法”而舍有用取无用的做法未免就太愚蠢了。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不管你学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都会掌握一定的“方法”,从这个意义而言,绝对不会一点价值都没有。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光想着“现在学的东西说不定十年后一点用处都没有”而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结果空耗了岁月,最终什么也学不成。    

  其实,十年以后什么知识有用谁也不敢说,各种专业资格尤其如此。    

  以前,最吃香的专业资格就是律师和医师资格了,只要考取了,一辈子衣食不愁。但近年来考取这两个资格的人越来越多,以后想必即便考取了,也不是那么容易找到工作的。更别提公寓管理士,协助看护专业资格这些新生事物了,大家肯定会担心“会不会过两年就一点用都没有了”。    

  现在有些专业资格比较“热”,那是因为它们迎合了时代的需要,但只要社会的潮流一改,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废纸一张。你想,只要它们“热”就说明考的人多,最后考到手的人必然也多,那么人才市场马上就会饱和。很多人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才犹豫不决,这也在情理当中。    

  但是,即便如此,参加资格考试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不管你参加的是什么专业资格的考试,在其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东西在你以后参加别的资格考试的时候肯定会派上用场。因为资格考试这个东西,虽然分为许多类别,但整体上是相似的。从报名方法到出题模式,大多同出一辙。因此,对一种资格考试有效的“出题倾向分析及对策”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的资格考试。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专业资格的考试,在“要怎样做才能及格?”这至关重要的一点上都是相通的。    

  因此,只要你曾参加过一次专业资格的考试,那么以后再考其他的专业资格就会显得驾轻就熟。凭感觉你就可以知道要学到什么程度才能及格?大体要花费多少精力看以前的试题?要留出多少时间用于背诵?做选择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等等。    

  而且,在选择参考书和试题集方面你也会比第一次参加考试的人显得有经验。因为出这类考试用书的不过也就是那么几家出版社,它们出的书看起来颇为相似,不易选择。但如果你实际用过,就会知道哪家出版社的哪个系列比较好用,可以拿了就走,根本用不着看里面的具体内容。    

  此外,除了这些技术层面的因素以外,你在心理方面也比别人有优势。如果你参加过资格考试并考取了,那么假设三年后想要再考取其他的资格,心理上的障碍就要比第一次参加考试的人小很多。因为你在之前的应试学习中不但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养成了学习的习惯,所以重新开始学习对你来说不会太困难,而对于那些远离校园生活多年的人来说,这一步就迈得相当艰难。    

  说到“学习的习惯”,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只有小学生和中学生才需要,其实不然,中老年人才更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习的习惯”。因为小孩子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都要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不管是否情愿,所以他们那根“必须学习”的弦是一直绷着的。但年过四十的成年人就不同了,他们周围不存在那种强迫他们一定要学习的环境,所以时间一长,这根弦自然而然地就放松了。而如果他能在这个年龄参加一次考试并通过的话,这根弦就容易重新绷起来,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当然,从次数上来说,通过考试的次数越多,你从中获益也就越大。我的周围也能看到一些不断参加专业资格考试,取得一个又一个专业资格的人,有的人还戏称他们为“资格考试狂”,但平心静气地想想看,他们通过多次的考试的确掌握了不少技能,充实了自己。当然,如果不实际从事该行的工作,专业资格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他们在考取这些资格的过程中掌握了多种足以傍身的武器,只不过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罢了。


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走一步看一步”是高明的生存之道

  因此,如果你打算未来靠着某种专业资格吃饭的话,与其在那儿为不知该考什么专业资格而苦恼,还不如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考一个再说,管它是什么资格。这个资格十年以后是否有用谁也说不好,但你从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和养成的学习习惯以后肯定会派得上用场。将来如果真的出现了生存危机,那么再去考一个在那个时代吃得开的专业资格就是了,反正你已具备了通过考试所需的各种素质。    

    

    

  而且,当你切切实实地拿到一个专业资格的时候,你就会从中获得鼓舞,对自己也将充满自信。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有没有“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的成功与否。如果仅因为看到社会变化太快,今天还炙手可热的专业资格转眼就会变为废纸一张这些负面因素而变得消极颓废,整天想着“反正干什么都毫无意义”的话,你将一辈子都生活在生存危机的阴影里。    

  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去想未来的事,先把现在能做的事情做好再说。如果现在自己能做成一件事,那么不管将来的时代怎么变,自己也不可能变成废物一个。    

  我在开发一个新的课题的时候也并不知道十年、二十年后会不会给自己带来收益。就像大家不知道将来什么专业资格会吃香一样,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所研究的课题在十年以后是否能赶上社会的潮流,取得经济效益。    

  既然世态如此,对我们这些评论员来说,重要的就不是去猜测未来,而是看有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准确地把握民众关心的问题,并迅速地展开研究。    

  所以我认为自己更重要的不是去考虑将来的事情,而是挖掘自身的潜力,在变化中寻找机遇,抓住机遇。“走一步看一步”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消极,但我却认为在这个变化多端的时代它是一条真理,对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来说,就是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惧失败,反复挑战。这才是高明的生存技巧。    

  对这一点,我是身体力行的。你看我的研究课题,包括教育问题,老年医疗问题,还有在下一章里要谈到的精神分裂症型人的问题,涉及到各个领域,但无一不是权宜之计,我从未想过要把一个课题持续做上好几年,而是根据社会关心点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    

  当然,我并不认为我的这种做法是盲目的跟风,因为所有的课题我都已浸淫多年,而其中所包含的我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信念都是统一的。但具体到各部分内容来看,其中也不乏“新生事物”,这些都是为了不让自己“挑战”的感觉迟钝而新追加的部分。


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领跑人总是占上风

  说到底,我的研究课题都不是那种独创性很强,除了我不做第二人想的问题。任何人只要好好学习一番,基本上都可以与我一较高低。就像拥有相同技能的人才一多,市场就会饱和一样,如果有一天跟我研究同样课题的学者或评论家多了起来,那我同样有可能丢掉饭碗。    

  对此,我是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的。所以每接受一个新的工作,我都抱着一个态度,走     

    

一步看一步,姑且试试。心想就算一条路因为竞争的人太多走不通了,大不了换个方向,重新开始学习就是了。但意外的是,我并没有遇到很多对手。结果,每一条路现在都还没有走到尽头。    

  比如,七年前我开始在月刊杂志《现代》上发表关于老人问题的文章。当时据我所知尚无人涉足这一领域。但它毕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所以原以为很快就会出现大批的追随者,市场也将迅速饱和。如果只有我一个人涉足这个领域,那还可以以此谋生,但只要大学的学者也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竞争中来,就肯定不会有我的立足之地了。因为相比之下,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学习,而且也容易在医疗现场展开实地调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    

  可实际上呢,七年的时间过去了,至今我还是这一领域的权威人士。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没有竞争者出现。是因为大家都懒得学习?不愿意挑战新生事物?还是因为大家的生活都闲适安逸,根本没有危机感,认为自己不需要多做努力也可以生存下去?总之,我纵横论坛七年,未逢敌手,这真是一个意外之喜!    

  此外,反宽松式教育这个题目我也做了多年,但至今没有出现一个能够取代我的人。再看心理学这个领域,我自出版第一本有关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书以来已经快有十年了,出版关于抑郁症的书也是一九九八年时候的事了。这些课题当中,不论哪一个刚开始的时候我都没想到能支撑这么长的时间,它们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出书和演讲的机会。说得粗俗一点,这钱未免有些太好赚了。    

  正是我的这些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虽说在这个时代要讲究审时度势,“走一步看一步”,但不论是什么领域,往往是领跑的人比较划算。这有可能是因为很多人都在想着“这个课题说不定马上就不时髦了”,也就不去努力尝试,其结果造成领跑的人“稳坐钓鱼台”。    

  经常听到有人对我说,“和田先生,您的法宝可真多”。但在我看来,我并不是在有意识地增加傍身武器的数量,只不过因为“居安思危”,总想着要趁一种武器还没落伍就迅速将它更新,其结果却是不但掌握的武器的数量增多了,而且很多种武器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依旧领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