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6-10-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屋》二〇〇六年第十期
            书屋絮语书屋絮语澧  人
            书屋讲坛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张远山 
            说长论短 王蒙先生强作解人朱  嘉 
            说长论短 从与李泽厚的聚谈说开去刘绪源
            说长论短 和易中天先生讨论些问题解正中 
            书屋品茗 荒野与大学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彭  程 
            书屋品茗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与第三种力量严  泉
            书屋品茗 萨米亚特:见证自由的文学景凯旋
            书屋品茗 日记里的晚清社会刘守华
            书屋品茗 前尘旧梦燕自知金文兵
            灯下随笔 重建一个丰富的民间社会蔡禹僧
            灯下随笔 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刘铁芳
            域外传真 少一个奴隶,多一个弟兄王书亚
            旧事新解 苏格拉底之死的希腊式解读毕会成
            人物春秋 “善后会议”中的胡适邵  建 
            人物春秋 孙多慈鲜为人知的尘影往事王炳毅
            人物春秋 梁思成的“档案情结”陆其国
            人物春秋 沉重的失态李兆忠
            人物春秋 博古:中共新闻事业的开拓者黎  辛
            教育论坛 培养精英的牛津大学张国骥
            封    二 人面桃花高马得 画 许宏泉 文 
            封    三 三岔口图周翼南 画
            预    告 2006年第11期目录 
            预    告 《书屋》十年文献光盘 

  作者:未知

  书屋絮语

  书 屋 絮 语
  ? 澧
  人
  若干繁华的都市与广大落后的乡村同时并存,是当今中国的突出特点。两者的差别之大,甚至给人以恍如隔世之感。
  时下有许多学者格外关注乡村文化的虚化或荒漠化问题,并为此忧心忡忡。我在湘鄂两省交界处的一个山村长大,对乡村社会的文化状况有一些直观的感受。记得小时候,虽然承载乡村文化因子的祠堂、族谱、庙宇等已不复存在,但尚能听一些有文化的长者讲述朝代兴替,以及家族先贤们的掌故轶事。后来老成凋零,口耳相传的文化也难以为继。如今的乡村少年,比之我辈更少乡土文化的浸润,家园已无法赐予他们一个相对自足的精神世界。
  近代以来,随着乡绅文化的持续衰落,城市对乡村形成了全方位的绝对优势。广大乡村在为城市提供巨大的经济、智力支持的过程中越来越显得气血不足。即便是近三十年农村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文化建设却明显滞后。特别是一些偏远的乡村,文化的虚化产生一种荒愁的氛围,让人神情恍惚之余深感苦涩。
  我每到一地,都特别留意乡村民居的样式。平心而论,中西部最近二十年新修的民居,给人以美感的实不多见,更遑论与自然山水的相映成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财力不足,另一方面也与审美缺失有关。凡到过“徽州六府”的人,一定会为那里的古代民居感到骄傲。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并不全是用钱堆起来的,其中透出的美学和哲学意蕴,反映了那里的先民深厚的文明素养。
  对于一度几乎被“抽空”了的乡村来说,重建起来真是谈何容易!依我的书生之见,新农村建设目前最重要的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改善的基础上,国家有必要鼓励甚至是资助大量有学养的知识分子和文武官员在退休后重返乡村,担负起培育乡村文化因子的使命。乡村的文化建设,绝不是送书下乡、送戏下乡这些表面工程能够济事的,而是需要活生生的文化人薪火相传,和农民一起重塑乡村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社会本有文官告老还乡、武官解甲归田的传统。小到县令知府,大到六部显秩,都有许多人自愿回归桑梓。如明代嘉靖年间担任过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的邹文盛,致仕后便回到他在湖北公安的老宅。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科举出身的官员回乡后对教化乡村、维持城乡在文化上的生态平衡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与众不同。在我看来,如果有一天,大量知识分子和文武官员能够自愿地告老还乡,把在农村度过晚年当做一种幸福,甚至是一种责任,那么和谐社会就算建成了。
  中国古地图——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中国古代世界地图的出现,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之日趋频繁和对外部世界之了解加深而逐步产生的。已知较早出现之摹绘了国外疆域的中国古代地图,是元代吴门(苏州)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虽早已亡佚,但其内容保存在稍后出现之其他地图,如《大明混一图》及《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依据便是二图均绘有非洲大陆及阿拉伯半岛,其形状及画法大致相同,表明应源于同一母本。
  彩绘本《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纵一百五十八点五厘米,横一百六十八厘米。图之上方画一线,篆额有“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十字;下方亦画一线,有权近题跋。据跋文可知,该图绘制过程及资料底图来源为:建文元年(1399),明惠帝登基,朝鲜遣金士衡来贺,金氏在中国见到李泽民之《声教广被图》及天台僧清浚之《混一疆理图》,将两图之复本携带回国。建文四年(1402)夏,经时任左政丞之金士衡和右政丞之李茂共同参究,由检校李荟更加详校,合为一图,复由权近增绘朝鲜和日本,合成新图。据此可知,除朝鲜和日本为新加外,图中其他部分均取自《声教广被图》和《混一疆理图》。
  此图原本已佚,现存者为公元1500年由日本人摹绘,先藏于日本一古寺中,后被日本东京龙谷大学图书馆收藏。曾应南非国民议会请求特别复制一份,于2002年底在“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上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的《大明混一图》,为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古代世界地图。该图长三百八十六厘米,宽四百七十五厘米,彩绘绢本,堪称国宝。原一直保存在明清宫廷中,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亦为应南非国民议会请求特别复制。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绘画范围是:东自朝鲜与日本列岛;东南绘出了麻逸(今菲律宾的吕宋岛)、三屿(今菲律宾的巴拉旺岛)等岛屿;西南绘有渤泥(婆罗乃)、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马八儿(今印度的马拉巴尔)等;正西绘出了三角形的非洲大陆及北部地区;北面已绘到大泽(今贝加尔湖)以北一线。虽然未绘出元朝疆域界线,但其各行省及所属各路、府、州等行政名称均用汉文详细标出。所有山脉用形象符号表示,大小河流采用双曲线画出,海洋之水则绘有波纹;长城用写实的手法绘制,宛如巨龙飞腾,基本体现了元代绘制舆地总图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平,也反映了元人对域外地理的认识程度。
  (万 方 周宏伟 文)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

  
  ? 张远山
  弁言:战国纪年,错讹无穷
  研究战国诸子思想,必先了解诸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必先了解诸子生平和思想源流,以及论敌生平和思想源流。
  由于秦灭六国之后,尽焚六国史书,因此司马迁著《史记》时,战国史仅有依据《秦纪》的秦国纪年基本无误,六国纪年只能据《秦纪》推断。除了周室纪年、楚国纪年也基本无误外,其余五国纪年错讹无穷。
  这一窘况本该于西晋太康年间汲冢出土魏国编年史《竹书纪年》后迎刃而解,可惜此书又于两宋间亡佚。尽管亡佚前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已依据《竹书纪年》对《史记》的战国纪年稍加厘正,但一来厘正很不完备,二来《竹书纪年》止于“今王(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因此战国史至今一团乱麻。虽经诸多学者殚精竭虑考订勘误,但至今颇多异说,往往连主流意见也未得其正。比如《辞海》所附《战国纪年表》综合了学界的主流意见,参考吸收了陈梦家《六国纪年》、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等,但《辞海》1979版与1999版所附《战国纪年表》却不同,后者有时纠正了前者之错,有时却将原本不错者改错,有时两者相同而皆错,有时两者相异而皆错。
  战国纪年的错讹,使系于战国纪年的诸子生平也扑朔迷离,进而导致诸子思想的研究也陷入困境。许多庄学家(研究其他诸子者亦然)都用错误的纪年证明其臆测,由于年代错讹,因果颠倒,其所阐释的庄学义理离庄学奥义甚远。
  我为了研究《庄子》而研究战国史和诸子学二十多年,对任何疑难都不敢回避,稍欠把握就不敢动笔。在充分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理顺了战国时代十九国的纪年,尤其是理顺了不属“战国七雄”但研究《庄子》无法回避的宋国史和中山国史。我考定的许多纪年,与主流观点相异。
  在阐释庄学奥义之前,必先了解庄子生平及天下大势。只有先明庄子生平及天下大势,才能领悟庄子为何要这么写,究竟在说什么。
  一、庄子宋人,宋王暴君
  公元前369年(下略“公元”二字),宋辟公(前380…前340在位)十二年,庄周生于宋国蒙城,今安徽蒙城。
  前340年,庄子三十岁,宋辟公卒,谥桓侯。其子剔成(前340…前338在位)继位。
  前338年,庄子三十二岁,宋君剔成之弟逐兄篡位,剔成奔齐,无谥。剔成之弟名偃。钱穆先生业已考定无误,宋君偃在位长达五十二年(前337~前286),《史记·宋世家》误为四十七年(前332~前286),《史记·六国年表》误为四十三年(前328~前286)。
  前328年,庄子四十二岁,宋君偃继齐、魏之后,成为第三个称王的战国诸侯。称王前在位十年,称王后在位四十二年,死后谥康王。
  宋康王是中华历史屈指可数的暴君,《吕氏春秋·淫辞》记录了他的凶暴:
  宋王谓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杀戮者众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对曰:“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无辨善与不善而时罪之,若此则群臣畏矣。”居无何,宋君杀唐鞅。
  前286年,齐湣王灭宋。宋康王出奔魏,卒于魏之温城(《史记·魏世家》魏昭王十年)。齐之灭宋,得魏、楚出兵相助,故魏、楚得以瓜分宋地。庄子于宋灭之年去世,死后故邑蒙城归楚,因此后世有异说,误传庄子为楚人。
  从三十二岁到八十四岁去世,庄子在宋康王暴政阴影之下生活了五十二年。宋康王是宋国史唯一之王。《庄子》中的“宋王”(庄子生前不可能知道宋王谥康,为隐晦其旨又不可能称名),乃至一切古籍所称“宋君偃”、“宋王偃”、“宋偃王”、“宋康王”、“宋王”,指的都是这个暴君。研究庄学,不能不了解宋康王。
  庄子著书,既要避免生前己身被宋康王诛杀以及己书被宋康王剿灭,又要预防身后其书被后世暴君剿灭,因此庄子的表达不得不极其隐晦。
  二、宋君称王,战国第三
  宋康王是第三个称王的战国诸侯,仅次于齐、魏两雄,而早于秦、赵、韩、燕四雄。
  马陵之战后魏惠王任用主张与齐和解的宋人惠施为相,并于前335年继齐之后称王,翌年(前334)改元。魏惠王与齐威王在齐地徐州会盟,互相承认称王事实,史称“徐州相王”。周天子的象征性权威,至此已荡然无存。
  宋君偃称王之年(前328),秦惠王(前337~前311在位)任用魏人张仪为相,四年后(前325)称王,翌年(前324)更元。秦惠王称王后二年(前323),曾与张仪在秦国争事秦惠王失利的韩人公孙衍(字犀首,以字行。时人称“犀首”,如称“仲尼”而不名),游说魏惠王建立中原诸侯“合纵”联盟,与齐、秦两强抗衡,得到魏相惠施赞成。魏惠王遂主持了韩、赵、燕、中山四国称王。魏与四国相互承认称王事实,史称“五国相王”。因此《史记·鲁世家》说:“景公二十九年(前323)卒,子叔立,是为平公。是时六国皆称王。”
  前353年齐率先在中原称王时,庄子十七岁;前323六国皆称王之年,庄子四十七岁。三十年中,庄子亲眼目睹了“王天下”彻底崩溃的全过程,身处“礼崩乐坏”的乱世。庄子的母邦,摊到了极其凶暴又在位甚久的宋康王;庄子本人,抽到了毕生与其共始终的下下签。所以庄子说:“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庄子·人间世》)
  三、中山称王,灭于赵国
  战国诸侯称王,有两国不在“战国七雄”之列:中山与宋。因此汉人刘向编定《战国策》时,除了为“战国七雄”各列专章,另有《中山策》、《宋卫策》两章。
  中山为魏之别封。魏文侯(前445~前396在位)以中山人乐羊为将,前408年至前406年,伐灭古之中山国。但中山与魏国南部本土中隔赵国,无法并入版图,魏文侯遂封幼子魏挚于中山,成为魏的北部殖民地。
  中山史唯一之王,其名未详,为魏挚(魏文侯之子、魏武侯之弟)之子、魏惠王堂弟。战国后期的道家魏牟(前320…前240),是中山王之子,魏挚之孙、魏文侯曾孙、魏惠王堂侄、魏襄王族弟,《庄子·杂篇·让王》称其为“中山公子牟”,又因中山曾一度称王而称其为“万乘之公子”(“千乘”指诸侯,“万乘”指王)。《汉书·艺文志》列《公子牟》四篇于道家,久佚。魏牟是庄子学派重要人物,《荀子·非十二子》攻击六组十二位诸子,魏牟与今已不详学说的它嚣同列第一组。中山被灭前,魏牟崇信公孙龙的名学(见《列子·仲尼》);中山被灭后,魏牟因亡国丧家而转为庄学信徒。
  赵灭中山之年(前296),庄子六十八岁。比庄子小四十九岁的魏牟,很可能在失国后成了庄子的晚年弟子。
  研究庄学,不能不了解魏牟,也不能不了解与魏牟关系密切的名家集大成者公孙龙。《列子·仲尼》记载了中山公子魏牟在失国前对赵人公孙龙的崇信。而《庄子·外篇·秋水》记载了前中山公子魏牟在失国后对赵人公孙龙的猛烈诋毁。《秋水》是有助于理解《齐物论》的“外杂篇”中的重要篇什,很可能为魏牟所撰。
  四、宋国称王,灭于齐国
  前481年田齐篡姜齐,在格于“王天下”旧格局的中原,因名不正言不顺而遭到中原诸侯鄙视。直到齐威王(前357…前320在位)取代强魏,成为战国中期中原最强国,才令诸侯不得不仰视。痛恨“乱臣贼子”的大儒孟子、荀子都先后游齐,成为稷下学宫的客卿。孟子任“列大夫”,荀子三为“祭酒”。但庄子终生未履齐地,痛诋田齐为窃国“大盗”。
  宋康王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军,拓地三百里,久与齐、魏、楚为敌。齐国伐宋,魏、楚出兵相助。秦国坐山观虎斗,希望中原最强的齐国,因伐宋而师劳国疲。前286年齐灭宋。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僭称“王”号,导致了四大结果:
  一、非诸侯的封君或卿相,在战国中后期也水涨船高地僭称“公”。
  二、不愿与诸侯平起平坐的秦昭王和齐湣王,于前288年在秦相魏冉(楚人,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弟)力主之下,一度僭称“西帝”、“东帝”,月余即迫于列国压力,各自撤销“帝”号。这一年庄子八十二岁,亲见以前仅用于天神的“帝”号被人间君主僭用。这对理解“内七篇”最后一篇《应帝王》以及最后的“混沌”寓言中“南海之帝”、“北海之帝”、“中央之帝”的奥义,极其重要。
  三、诸侯称“王”后,逐鹿中原的血腥战争更趋白热化。交战双方人数合计常近百万,死伤常达数万乃至数十万。这对理解“内七篇”尤其是《德充符》中充满刑余、肢残之人,极其重要。
  四、曾经称王的东周诸侯共计十一国:楚、吴、越、齐、魏、宋、秦、赵、韩、燕、中山。越灭吴,楚灭越,赵灭中山,齐灭宋。六国称王百余年后的前221年,秦灭曾经称“王”的剩余六国而一统天下,未曾称“王”的卫国,直到前209年才灭。秦王嬴政既不满足于像商、周那样称“王”,也不满足于曾被秦昭王、齐湣王用过的“帝”号,因而号曰“皇帝”,开启了漫长的中华帝国史。庄子对专制制度的惊人预见和超前批判,也因而长期有效。
  五、宋王篡位,庄子弃职
  宋康王逐兄篡位之年(前338),庄子三十二岁。此前,庄子一度在其本邑蒙城,短暂担任漆园吏。这是庄子近距离了解专制制度运作方式及其悖道本质的重要经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