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诗坛的两位巨人-拜伦和雪莱-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22年8月16日,意大利境内的维亚雷焦小镇附近的海滩边。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地中海的海面上风平浪静,夏日的阳光直射海水和沙滩,阳光下长长的沙滩泛成一片耀眼的金黄;海面光波流连,海水湛蓝湛蓝,连那停泊在海湾深处的一只小船上的桅杆,也在闪闪发亮;紧靠沙滩后岸的一弯墨绿的松林似乎亦镀上了一道金边。

  在湛蓝与墨绿之间的金色海滩上,一群人正在举行一个奇特而庄严的仪式。一具尸体被从沙滩深处挖出来,那是一个溺毙于大海中的青年的遗体。生前,他不曾煊赫于世,但他曾以那美丽的面容,纯洁的心灵和动人的诗歌吸引和感动了周遭熟悉他的人们。当他被海浪送上沙滩时,美丽的面庞已经残缺不全,但人们从青年衣袋中藏着的两本诗集上,认出了他。一位青年默默地肃立在遗体旁边,忧郁的眼神中透出悲伤。

  几位凄楚美丽的年轻女人在低声地啜泣。其中那位有着f06一头金栗色长发和一双淡褐色眼睛、面容清秀、肤色皙白的娇小女子,全身剧烈地颤抖着。她满脸憔悴和绝望地注视着脚下,靠着一个男人的挽扶,才能勉强站立——她是死者生前的爱妻,如今转眼却成了遗孀。有人轻声地说道:开始吧。于是,人们把大量的酒、香料、油和盐洒向死者。酒越洒越多,在死者身边汩汩流淌着。那位身材修长的金发青年走上前去划燃了火柴,投向遗体,火焰腾地一下燃烧起来。英俊的青年注视着熊熊燃烧的烈火,喃喃低语着:“哦,坚强勇敢、英俊非凡的人呵!难道这就是你留下的一切……你象普罗米修斯那样,向天帝宙斯挑战。……可你现在……”青年抬起头来,把悲愤而忧郁的目光投向海天交汇处。

  将近三个小时过去了。死者的衣物和肉体已渐渐化为灰烬,但那颗巨大的心脏依然宛在。在场的人们都惊住了。有人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将它抢出火堆。金发青年把目光收回来,注视着眼前的残骸,声音变得激动而高亢:“世上的人们歪曲误解了他。迄今为止,在我所认识的人中,只有他最慈悲善良,毫无自私之心。而在那些出入上流社会沙龙客厅里的绅士君子中,只有他是最完美无缺的。”

  说完这话,他脱光身上的衣服,跃入大海,向海的深处那发亮的桅杆游去。

  那位跃入大海的英俊青年,后来曾深深感动过一位名叫鲁迅的中国人——他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父亲,几乎所有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都为他而自豪;而那位在海滩边被火葬的死者,曾被全世界工人阶级的思想领袖、德国人恩格斯誉为“天才的预言家”。这两个人的名字分别是: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George Gordon)和波西·比希Noel·雪莱Byronf07(PercyBysshe Selley)。

  乔治·拜伦和波西·雪莱是彪炳近代世界文坛的一双璀灿巨星,也是十九世纪英国家喻户晓的两个浪漫主义诗人。他们都出生在英格兰群岛,在英吉利的海峡凌厉强劲的海风中吹拂长大,因此享有那个海洋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秉性:他们热爱生命,更酷爱那赋予生命以形貌和声音的源泉:海洋——那拥有地球上最多量的空气、水分和阳光的海洋。正象他在火葬雪莱时表现的那样,拜伦一生爱水,爱海洋。他是游泳的好手,在自然荒野的湖泊海洋中,在雨骤风狂的人生海洋里。他曾以一小时零十分的成绩,从塞斯托斯游到阿比杜斯——横渡达达尼尔海峡。他为此而自豪了一辈子。他也曾驻足意大利和希腊的海岸边,以一种民间传统中的海盗英雄式的无畏气慨,积极参与和领导当地人民进行反抗暴君、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雪莱不会游泳,但他却一再闯入变幻莫测的水域。那年,当他被祖国遗弃和放逐时,他曾和心爱的人儿一起横跨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而在他尘世间的生命临近终点时,他却神态平和、心绪安详地吟诵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剧本和同时代英国诗人济慈的作品,任凭身下的小船在狂暴的海浪中颠簸摇晃。两位诗人的友谊正是在水边开始的。六年前,他们相识于瑞士日内瓦的莱蒙湖畔;六年后,他们的人世间情缘在意大利维亚雷焦镇的地中海沙滩上结束。质本洁来还洁去。雪莱魂消大海了;拜伦的生命最终也为水——大海的精魂所勾摄。在海滩边的火葬仪式过去一年又八个月后,一场热带雨季的飘泼大雨,结束了十九世纪英国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这一对饱尝人间风雨的青年诗人,如同他们后来那如日中天的文坛盛名,他们生前死后的经历也是那般相似。他们恪守的信念和理想,他们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他们立身处世的生活方式,均为他们那个时代的祖国所不容,他们只好被迫先后永远逃离那个国家;即使在他们死后,也未能魂归故里,安眠家乡。那个国家的政府和教会,拒绝在其据说专用来安葬伟人或名人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为他们留下一寸安身之地。那年年底,雪莱那颗巨大的心脏遗骸及骨灰葬入了意大利首都罗马的一块新教徒墓地里。墓地的石碑上镌刻着两个拉丁词:CorCordium(众心之心)。而在1824年 7月16日,拜伦的部分遗骨被安葬于英格兰诺丁汉郡纽斯台斯附近的哈克诺小镇一个偏僻的教堂内,墓碑上镌刻着如下的铭文:“这里安息着乔治·戈登·拜伦的遗体。他是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作者,正当他在为恢复希腊往日的自由和光荣英勇奋斗时,却于1824年4月19日逝世于希腊西部的梅索郎吉昂。”拜伦的心脏则安葬在他为之献出生命的希腊境内。

  简介

  拜伦和雪莱是英国文学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星空中一对灿烂的双子星座。他们走过了相似的生活轨迹,有着相同的气质、信念和才华,他们的作品也以同样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本书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详尽介绍了拜伦和雪莱的生平和创作情况,并重点分析了他们的代表性作品。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从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一)国别、地区文学史,(二)分体文学史,(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四)文学比较、交流,(五)作家作品(上),(六)作家作品(下),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

  坎坷的童年

  怒气冲冲的母亲

  今天,生活在英国伦敦的人们很少能有机会领略那曾经是灰蒙蒙的“雾都”风味了。或许,好发幽古之思或专猎奇情异物的游人还会特意来此寻觅或体味一番其中乐趣呢。但在十八、十九世纪,那笼罩全城,终年不散的大雾,几乎将人们压得喘不过气来。1788年1月22日,在伦敦城的霍雷思街十六号二楼的一个房间里,一位脾气怪戾,临床分娩的产妇,正由于这可恶的天气而加倍地痛苦和暴燥。她在床上辗转挣扎着,同时发出尖利的叫喊……终于,“哇”地一声,婴儿出生了。保姆走过去把婴儿抱起来,脸上顿时绽开了笑容:“是个男孩,模样俊着呢。”她转身第一次向产妇叫道。“哼”,产妇转过身去,再也不吭声了。

  这婴儿随后被取名为乔治·戈登·拜伦。戈登,这是他母亲—-那个在产床上大叫大喊的产妇——家族的姓氏。这是一个显赫的家族。根据某条遗嘱性的规定,凡戈登家的后裔均可享用这个名字。

  前戈登小姐,如今成了拜伦太太的眼前这位产妇的暴怒不是没有来由的。

  两年前,当戈登小姐在巴斯温泉与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约翰·拜伦上尉邂逅的时候,她是一位拥有二万三千英镑财产、并且其中三千镑是现金的苏格兰的名门闺秀。他们一见钟情。凯瑟琳·戈登小姐父母双亡,还未从悲伤中完全摆脱出来。她迷上的是对方漂亮的容貌和动人的谈吐。约翰·拜伦上尉前妻刚去世不久,正穷愁潦倒,债台高筑。他看上的是苏格兰女继承人衣袋里的财产,据说戈登小姐在盖特还有房产和鳟鱼场,在阿伯丁银行还存有股金呢。他们急不可待地当即在巴斯结了婚。这一对情侣选择的婚期和地点是那样浪漫而具有反习俗性质。这一天是1784年5月13日。在西方古老的风俗里,这不是一个吉利的日子,而且,新娘的父亲就是在巴斯温泉溺死的。

  婚后不久,拜伦太太很快就发现拜伦上尉不仅仅在衣着外表上是那样风流倜傥,他在花费掉太太的财产上是同样地潇洒大方。他有着那样多的消灭财富的嗜好:赌博、饮酒、游荡,夜夜跳舞和狂欢。女继承人的财产奇迹般地消失了:鳟鱼场卖掉了,阿伯丁银行的股份出让了,盖特的土地和房屋也抵押了。他们不得不离开戈登家族原有的领地,从苏格兰迁往英格兰,再移居巴黎。

  约翰上尉旧习不改。他成天游荡,继续消耗着那抵押掉妻子的房地产后所剩无几的钱财。拜伦太太此时已经怀孕了,她独自一人回到英国,在伦敦觅到了一处住所。孤独,寂寞,经济拮据,而又缺乏温情抚爱的孕妊期是难以忍受的。每想及此,想到那还在巴黎挥霍游荡的丈夫,她就怒火中烧。但当负债累累的约翰上尉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将那哀怨祈求、脉脉含情的目光投向她时,她又不禁心软了下来,服服贴贴地从她名下并不宽裕的存款中挤出一笔笔钱向他递去。浪荡子拿到钱后,很快就从门缝中消失了。待拜伦太太醒悟过来后,她会变得愈发怒不可遏,抓起身边的衣服就撕,抓起桌上的盘子就砸,或者扔向家中的仆人。当小拜伦出生后,这孩子就成了她掷物的目标和宣泄怒火的对象。

  拜伦太太感到悲愤填膺的,不仅是财产的丧失殆尽,还有自身家族的日渐衰微。

  凯瑟琳·戈登·拜伦长相平平,个子矮小,有着长长的鼻子和深深的肤色。但她却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的斯图亚特王族的后裔,世代享有盖特的领地。第一代的威廉·戈登爵士是亨特利子爵和安娜贝拉·斯图亚特的儿子,威廉的母亲是亨利二世的妹妹。但自从拥有了盖特的领地后,暴力和不幸的影子似乎也就伴随着这个家族。威廉溺水而死;第二代遭人谋杀;第三代、第四代因杀死他人而被送上绞架。她的父亲据说也是自杀而死。到她出生长大的时候,荣耀和辉煌早已远离戈登家族而去,剩下的只是凶残暴虐的氛围和几代悲剧的阴影;只有那两万多镑的财产还能给人以些许慰籍。

  然而,这一切已经随着约翰·拜伦上尉的到来而不复存在。当这次愚蠢或许是纯粹功利结合的产物即将出世时,她几乎已经一文不名,她最需要的人儿也不在身边。她不能不气愤、发怒、骂人、砸东西。何况,那戈登家族的暴虐根性不会对她没有丝毫影响。

  乔治·戈登·拜伦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来到人间世的。他在仇恨和咒骂声中出世,也在仇恨和咒骂声中长大。起初,他只是母亲对父亲满腔怨仇的替代物。但在他开始蹒跚学步时,情况发生了某些变化。拜伦太太突然发现,孩子的脚是跛的!

  表面上看,孩于的双腿没有任何异样,但一迈开步子,一只脚的踝骨就变得软弱无力,只能踮起脚尖走路和站立。母亲发疯一般地四处觅医求方;给孩子定做特别的靴子;每天晚上用绷带裹脚。小拜伦因此还得承受肉体的折磨。日复一日,效果甚微,母亲失望了。种种不顺心,使她变得加倍地烦燥和愤怒。于是,孩子的跛脚也变成了她诅咒的对象。

  挥霍的拜伦上尉

  小拜伦自幼对母亲没有好感,但对父亲却不然。约翰·拜伦上尉是在小拜伦三岁那年死去的。小拜伦对父亲怀着深深的崇敬和亲切感。他没有理由不对父亲怀有好感。每次父亲回到家中,脸上总是洋溢着希冀和微笑地向着母亲(讨钱和借债)。因此,在小拜伦的记忆中,父亲永远在慈祥地微笑。这段温馨的记忆将伴随他的一生。

  小拜伦的父亲约翰·拜伦上尉同样出生于一个门弟高贵、但却具有狂暴秉赋的家族。如果一直往上追溯,他的祖上是随着征服者威廉从法国的诺曼底来到英国的贵族拉尔夫·德·伯隆的后裔,因屡建战功,曾被王室封为男爵。小拜伦的祖父杰克·拜伦曾官至海军中将。他曾参加过对西班牙和法国的海战。由于他每次出航总会遇到可怕的天气,人们称他为“暴风杰克”。小拜伦的伯祖父被人称做“邪恶的勋爵”。因为一件鸡毛蒜皮小事,他同他的表弟查沃思决斗,最后杀死了对方。贵族的身份保住了他的性命,却从此臭名远扬;他的妻子也不得不离开了他,其独生儿子也违反他的意愿与自己的亲堂妹成了亲。“邪恶的勋爵”于是把邪恶的念头转向自己的庄园纽斯台德。这里从前是一个修道院,绿树成荫,驯鹿成群。“邪恶勋爵”命人把园中的树林砍个精光,杀死园中的几千头驯鹿,让肮脏的女仆在寺院中发号施令,让一队队蟑螂在自己身上纵横驰骋。

  小拜伦的父亲约翰本人虽然年轻时在法国陆军学校受过训练,毕业后加入英国卫队,当了一名上尉军官,并曾前往美国作战,但他从本家族中继承更多的是他伯父的放荡习性。他纵情享乐,挥霍无度。人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疯约翰”。有一位宫廷大臣的夫人卡马森女侯爵为他那英俊的外表和军官派头所征服,遗弃了丈夫和三个孩子,带着父亲留给她的四千镑遗产,同他一起逃往法国同居。约翰上尉很快将女侯爵的钱财挥霍一空,同时对她予以肆意虐待。女侯爵在为约翰上尉生下了一个女儿不久,即抱恨死去。那个自幼丧母的小女孩就是后来对拜伦的一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异母姐姐奥古斯塔。

  当约翰·拜伦上尉在他后来娶的妻子,也就是小拜伦的母亲那里再也挤不出油水以后,他也就不再光顾家庭,成天东挪西借,在巴黎瞎混。荡子最后的境遇十分潦倒:商店的老板拒绝给他赊账,没有衬衣,没有外套,只剩下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他死在法国和比利时边境的一个小镇上,据说是自杀而死。

  跛腿的安琪儿

  父亲去世后,小拜伦的境�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