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的社会经济以极大的摧残。

到了吴敬梓时代,18 世纪前半叶,人民武装起义的高潮暂时退落,反满
的活动转入地下的秘密结社。满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经济基础,安定社会秩序,
于是设法恢复生产,因此人口增加,生产力逐渐提高,形成表面繁荣的“承
平时代”,但士地大量集中,阶级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和缓,反倒更尖锐化了。
新兴工商业重新得到发展的机会,却经常受着满族政府的压迫和打击,这经
过一度摧残又渐渐喘过气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仍然茁发在对它极其不利的气候
里。

满族政府对于知识分子是威胁与利诱并用。它一方面接连不断用文字狱
向他们示威,向民族思想疯狂进攻,一方面用明朝统治者用惯了的一个工具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来收买他们,麻痹他们,使他们成为一群愚昧
无知、卑污无耻、灭绝人性的市侩。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写于18 世纪的40 年代。这部小说揭开了所谓“承
平时代”的表面繁荣,使读者看到它的内部是什么景象。通过作者的揭发,
我们看见统治者的助手大大小小的官僚是怎样昏庸、贪污,统治者的支柱地
主阶级是怎样残酷、贪吝,最突出的是大部分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的愚弄下
变得多么无知无耻。和这些丑恶的形象相对照,作者对于受欺压剥削的农民
寄与同情,对于自食其力、心地单纯的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给以适当的歌颂,
对于少数鄙视科举制度、敦品励行、追求实学的知识分子则加以赞扬;随着
资本主义微弱的萌芽形成的一些进步思想在这里也得到反映。

当时,文人的活动受到极严格的限制。只要有一两句话流露出反满的情
绪,便会遭受杀身之祸,甚至株连到亲族、朋友、学生。组织诗社、文社,
是被禁止的。1714 年,康熙曾下令销毁书坊里所有小说“淫词”,印刻者流
刑,贩卖者徒刑,著书人当然治罪更重。吴敬梓在这样沉重的气氛里写他的
小说,他不得不把他的故事搬到二百年前的明朝。小说从明朝的成化末年
(1487)说起,一直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延续了一百多年。这是一种
掩护,事实上里边的形形色色都是他面前的现实。

他对于皇帝,不能正面攻击,但他借用了书中人物的谈话,否定了皇帝
的绝对意义。谈到江西宁王叛变的失败,娄四公子说:“宁王此番举动,也
与成祖差不多。只是成祖运气好,到而今称圣称神;宁王运气低,就落得为
贼为虏。也要算一件不平的事。”对于历史上的所谓忠臣,他也予以否定。
谈到方孝孺的死,杜慎卿说:“方先生迂而无当。天下多少大事,讲那些皋
门雉门(皇室正统)怎么?这人朝服斩于市,不为冤枉的。”这说明统治者
内部矛盾引起的争端,是没有是非可言的,而那些受儒家思想支配的忠臣们
为他们的争端而死亡,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遇到什么触犯朝廷的事,书里的
人物都是设法解救犯罪的人,很少有人站在统治者的方面,如蘧夫帮助王惠,


马纯上救蘧駪夫,庄绍光救卢信侯。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人民在满清政府
严密的法网里是怎样互相帮助。相反地,一些替政府开拓边疆、征服少数民
族、要立一番功业的官吏却得不到好的下场:萧云仙辅佐平少保征剿“生番”,
修建青枫城,最后是获得“任意浮开”的罪名,只好变卖家产赔偿;汤奏在
野羊塘战败苗民,政府说他“率意轻进,摩费钱粮,着降三级调用,以为好
事贪功者戒”。

这都反映出当时的民族思想和民主思想:不要参加到满清的政府里去,
不要做它的官吏!在第一回“楔子”里,王冕的母亲临死时向她的儿子说:
“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么好收场!况你
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
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
向他的儿子说:“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王冕的母亲和匡
超人的父亲都是心地单纯的劳动人民,作者让他们说出全书的主导思想。王
冕听从了母亲的遗言,成为“一个嵚崎磊落的人”;匡超人忘记了父亲的遗
言,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从一个朴厚的贫苦出身的青年变成一个毒辣、
凉薄、趋炎附势的小人。

随着阶级的转变,性格也转变了的,不只是匡超人一个人。像范进、荀
玫这些人,贫穷时都还是老实人,一旦科举成功,做了官,就变得唯利是图,
有的最后是“贪脏拿问”。《儒林外史》里的官吏不是糊里糊涂,作威作福,
就是任意贪污,毫无顾忌。高要的汤知县为了要向上司表示自己的“清廉”,
在禁宰耕牛的时候,把向他行贿五十斤牛肉的回教老师夫生生枷死,惹得回
民鸣锣罢市;彭泽县大姑塘附近两只盐船被抢,押船的人到彭泽县去告,知
县说,“本县法令严明,地方清肃,那里有这等事”,把舵工打了二十毛板,
打得皮开肉绽;余特到无为州知州那里去打秋风,知州自己一文钱也不拿出
来,只叫他去接受一个有关人命案子的贿金,三人均分,分得一百三十多两
银子;王惠被任为南昌知府,接任时开口便问,“地方人情,可还有什么出
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什么通融?”在这些贪污昏聩的官僚的统治下,“三
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有了钱,就是
官”一类的谚语成为至理名言。我们偶然也遇到少数有点判断能力、或对于
个别穷苦的人表示一点同情的,如乐清的李知县、安东的向知县、同官的尤
知县,已经是凤毛麟角,与前者相比,就算是“好官”了。这些官吏是皇帝
的爪牙,所谓朝廷,就是这样的一群给支撑起来的。一批批丑恶的形象在我
们面前表演,作者好像指着他们向我们说:满清的这套政治机器就是这个样
子!

这些官吏是怎么产生的呢?他们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狞恶的产物。
关于八股文,清初第一流的思想家和作家没有人不把它看成是一种腐朽的、
祸害无穷的东西。顾炎武在《日知录》里用许多篇幅来批判它,说它的害处
等于“焚书”,它败坏人材甚于“坑儒”;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也有几
篇对它予以尖锐的讽刺。当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时,曹雪芹也正在写《红
楼梦》,他叫他书里的主人公,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贾宝玉和林黛玉,向它发
出有力的嘲骂。吴敬梓则更明显地认为“举业”是知识分子最可怕的敌人,
第一回“楔子”里王冕听说明太祖规定了用五经、四书、八股文取士,他就
这样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
出处都看得轻了。”这是说读书人学会了一套写八股文的手法,既不追求知


识,也不砥砺德行,都会成为无知无行的废物,但是这些废物却要掌握政权,
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他们必定是社会进步的障碍物。所以八股文是作
者从始到终攻击的目标,被“举业”弄得颠颠倒倒、脱离实际、灭绝人性的
读书人是他一贯嘲讽的对象。《儒林外史》的故事从明朝成化末年写起,不
是徒然的,因为八股文这套把戏,是到了成化年间才更严格地规定了格式,
甚至规定好固定的字数。但它却像魔术师的符咒一般,迷惑了许许多多的人。
鲁编修说它包罗万有,“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
赋就赋”;马纯上说就是孔子生在现在,“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
‘言寡尤,行寡悔’的话”;高翰林高谈龙虎榜时,他说明朝二百年来,“只
有这一桩事是丝毫不走的,摩元得元,摩魁得魁”。鲁编修、马纯上、高翰
林,不是一类的人,他们的品质各有不同,但是他们谈到“举业”,却都是
板着脸说得这样郑重,这样严肃,是代表了当时一般的看法。可是在这里,
他们的态度和口气越严肃,越郑重,我们听着越觉得可笑、可鄙。至于被“举
业”弄得颠颠倒倒的人们,像周进在贡院里痛哭,范进中了举人立即发狂,
鲁小姐因为丈夫不务举业而愁眉苦眼,长吁短叹。。都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在讽刺文学里是最成功的笔墨。

至于考试本身,又是弊端百出,可以请人替考,可以行贿,可以冒籍报
考。前边提到的那个比较有点判断能力的安东向知县,后来升为安庆知府,
在他到察院去考童生时,考场里是这样:“那些童生,也有代笔的,也有传
递的,大家丢纸团,掠砖头,挤眉弄眼,无所不为。。。有一个童生,推着
出恭,走到察院土墙根前,把土墙挖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
就是考试的真相。

考试制度是满清政府的愚民政策,它建筑在衰朽的封建社会的基础上,
从这里边孵化出来的官僚,一方面帮助皇帝镇压人民,一方面维护乡绅地主
的胡作非为。他们也获得乡绅地主的积极拥护。关于那些乡绅地主,作者给
以深刻的描画,张乡绅的面貌,严贡生的心机,读者读了,印象是永不会磨
灭的。他们骗田地,骗房产,骗女人,骗穷人的猪,没有借给农民钱却向农
民讨利息,坐了船家的船却不给船资。他们的财富是用巧取豪夺,甚至一文
钱也不放松的各种各样的剥削方式积累起来的。这样就造成土地的大量集
中,据历史记载,康熙末年已经是有田者占十分之一,无田者占十分之九;
乾隆时,旧日有田的人都变成佃户。农民先丧失土地,随后丧失性命,这是
常有的事。虞育德在路上遇见一农民投水自杀,救上来后,那农民说:“小
人就是这里庄农人家,替人家做着几块田,收些稻,都被田主斛的去了。父
亲得病,死在家里,竟不能有钱买口棺木。我想我这样人还活在世上做甚么,
不如寻个死路!”死路以外,还有另外一条路,就是在路上夺取过路人的钱
财,这正如木耐向郭孝子说的,“夫妻两个,原也是好人家儿女,近来因是
冻饿不过,所以才做这样的事。”至于山东道上的“响马”,扬子江上二百
只抢盐的小船,都说明所谓乾隆时代的“太平盛世”在这样土地集中、贫富
悬殊日趋尖锐的情况中不可能是“太平”的。

在乡绅地主的身边还围绕着一群趋炎附势的小人。乡绅地主越肥胖,这
一群也就越扩大。吴敬梓用了很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五河县的势利熏心:“问
五河县有甚么山川风景,是有个彭乡绅;问五河县有甚么出产稀奇之物,是
有个彭乡坤;问五河县那个有品望,是奉承彭乡绅;问那个有德行,是奉承
彭乡绅;问那个有才情,是专会奉承彭乡坤。却另外有一件事,人也还怕:


是同徽州方家(开当铺的)做亲家;还有一件事,人也还亲热:就是大捧的
银子拿出来买田。”作者这样简洁明确地写出来,同时创造了唐三痰、唐二
棒椎、成老爹等等肮脏的角色,在五河县狭窄的巷子里神出鬼没。他们都是
封建社会里依附在吸血鬼的身上的寄生虫。

封建社会里的寄生虫是形形色色的。唐三痰等都是一辈子在家乡里蝇营
狗苟;另外一种人则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在江湖上招摇撞骗:如幕府清客诗
人牛布衣、专门给当道大人扶乩算命的山人陈和甫、名士杨执中、高人权勿
用、把猪头冒充人头骗取钱财的侠客张铁臂,都围绕在娄三公子、娄四公子
的周围。这两个公子是宰相的儿子,因为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激成
了一肚子牢骚不平,“算计只有归来是”,想回到家乡过一番名士生活,自
然就招致来这样一批人到他家里当食客。又有些官僚或贵族子弟,分明什么
也不懂,却要装做风雅,藉以装饰自己,于是就有些“诗人”,苍蝇一般飞
到他们的周围。赵雪斋是个医生,只因为会写几句诗,他把他自己便说得是
这样忙碌:“前月中翰顾老先生来天竺进香,邀我们同到天竺做了一天的诗;
通政范大人告假省墓,船只在这里住了一日,还约我们到船上拈题分韵,着
实扰了他一天;御史苟老先生来打抚台的秋风,丢着秋风不打,日日邀我们
到下处做诗;。。现今胡三公子替湖州鲁老先生征挽诗,送了十几个斗方在
我那里,我打发不清。。。”为了这种要求,“诗人”便不断地出现了:开
头巾店的景兰江,每天手里拿着刷子刷头巾,口里还哼着“清明时节雨纷纷”;
盐务里的巡商支剑峰跟着一群“诗人”陪胡三公子游西湖作诗,喝醉了晚间
在路上大叫“李太白宫锦夜行”,被府里的二太爷一条链子锁去。牛布衣诗
名较大,客死在芜湖的古庙里,就有一个叫作牛浦的,偷得他的诗稿,刻了
一块图章,冒充牛布衣。测字的丁言志,念诗中了迷,也带了二两四钱五分
银子郑重其事地跑到妓院里要和妓女谈诗。

吴敬梓对于他面前的社会和在这社会里活动的官僚、地主、举子,以及
各种各样的寄生虫就这样给以无情的揭发和尖锐的讽刺。

上边粗略地叙述了作者攻击的目标和嘲笑的对象。现在我们要谈一谈作
者赞扬的人物。自从明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由于工商业的初步发展,少数系
统的科学著作也渐渐出现了。在八股文盛行时代,并不是没有个别从事科学
研究的人,但他们不引人注意,往往是寂寞无闻。吴敬梓的儿子吴烺就是一
个数学家;吴敬梓的朋友中有数学家刘湘煃、天文学者周榘、历算学家严长
明、考古家樊明征和著过“治河前后策”的冯粹中。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
和当时处在不重要地位的科学研究者是有接触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
称颂的是少数有真实学问和品质纯良的人。书里的迟衡山曾经这样说:“而
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若会做两句诗赋,就算雅极的了,放着经
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又说:“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
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这是说举业和学问毫无共同之
点。所以用德行感化士人的国子监博士虞育德,辞爵还家、在玄武湖著书立
说的庄绍光,议礼论乐、反对迷信、思想开明的迟衡山,还有天长的杜少卿,
都是作者的肯定人物。但是这些人,除了杜少卿以外,都还是封建道德的遵
守者,他们着重实学,却又缅怀往古,他们对现实的丑恶表示不满,却采取
退守的态度,庄绍光退到玄武湖的洲上断绝交游,闭户著书,虞育德最后只
求挣得几十担米的田,夫妻两个不至于饿死。他们,杜少卿也在内,用古代
礼乐祭泰伯祠,企图召唤吴泰伯的精神挽回世道人心,这是一种多么迂阔的


举动!作者一再提到祭泰伯祠这件盛举,“天下皆闻”,但是我们读了,却
是全书中最乏味的一章,所以过了不久,王玉辉游泰伯祠,祠堂是冷冷清清,
使我们觉得,它和一般的古庙没有两样;四五十年后,盖宽到那里,只看见
大殿的屋山头倒了半边,两扇大门倒了一扇,外边五间楼,直桶桶的,楼板
都没有一片——这是自然的结果,我们读到这里,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因为
那样一个丑恶浑浊的社会绝不是祭祀一下泰伯就可以改变的。

其中最突出的是杜少卿。在回目上,作者称他是“豪杰”,说他的行为
是“豪举”。作者介绍他,却用了一个外表道貌岸然、心地龌龊不堪、以侮
辱优伶取乐的翰林院侍读六合县高老先生一大段骂他的话,高老先生说:“这
少卿是他杜家第一个败类!他家祖上几十代行医,广积阴德,家里也挣了许
多田产。到了他家殿元公,发达了去,虽做了几十年官,却不会寻一个钱来。
到他父亲,还有本事中个进士,做一任太守,已经是个呆子了:做官的时候,
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图着百姓说好;又逐日讲那些敦孝弟、劝农
桑的呆话。这些话是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词藻,他竟拿着当了真,惹的上司不
喜欢,把个官弄掉了。他这儿子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
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的
精光。天长县站不住,搬到南京城里,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
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不想他家竟出了这样子弟!学生在家里,往
常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
不可学天长杜仪!”作者爱憎分明,他很明白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是泾渭分
流,不相调和的,高老先生的诟骂,就等于作者的颂扬。所以迟衡山听了这
段话后,他说:“方才高老先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