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致文运式微,照应了楔子中王冕所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第三十一回
至第三十七回上半回,写杜少卿和他的朋友们为挽救文运而修建和祭祀泰伯
祠,想“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照应了
楔子中王冕所谓“天可怜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第三十七回下
半回至第五十四回,写文运在八股取士制下的衰颓,儒林已销磨无人,这既
补足了楔子中王冕所谓“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的结果,又在为尾声
中市井间四奇人的出现作引。显而易见,这一部分与楔子和尾声,可谓经络
相衔、血脉贯通,其中三十四回以后那妄人窜入的伪墨所以会被识破,也从
反面说明了这一点。此其二。
正如卧本评者评第三十七回“祭先圣南京修礼”所说:“本书至此卷,
是一大结。名之曰儒林,盖为文人学士而言。篇中之文人学士,不为少矣。
前乎此,如莺脰湖一会,是一小结束;西湖上诗会,是又一小结束。至此如
云亭、梁甫,而又臻于泰山。”这说的是小说之主体部分的层次性,以及莺
脰湖一会和西湖上诗会对祭先圣南京修礼的遥相烘托作用。需予补说的是,
莫愁湖之会,也是一小结束。然而,莺脰湖一会和西湖上诗会是闹剧,莫愁
湖之会是喜剧,祭先圣南京修礼则是悲剧!此其三。
凡此,又不难看出:作者在人物塑造和情节部署方面是作过通盘考虑的,
并非贸然落墨。
一言以蔽之,《儒林外史》在结构上既具有“纪”的特点,又具有“传”
的特点。前者表现为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对书中重要事件予以编年,这是暗写;
后者表现为以“功名富贵”为思想线索将书中众多人物传记勾连成一个有机
整体,这是明写。所以,我称它的结构形态为纪传性结构形态。
四关于“连环短篇”说问题的补说
《儒林外史》中的确存在众多的相对完整的“人臣行状”,或如《史记》
中的“列传”,或如《史记》中的“世家”,而以前者居多。“卧评”称之
为“传”,胡适称之为“人物小品”,鲁迅称之为“短制”,时贤们一般皆
称之为“短篇小说”。论其写法,并不叙人物之一生,而只取人物一生中某
几个或某个横断面,与《史记·管晏列传》中的《晏婴传》用笔相若,所以
称之为“短篇小说”是恰当的。吴组缃先生的“连环短篇”说,是对鲁迅的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说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和完善,在对《儒林外交》的
外在结构形式研究方面,无疑是较切合作品实际、最富学术价值的一说。然
而组缃先生在他的宏文《〈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中虽从逻辑上作了阐
释,却未及将之置于《儒林外史》中予以具体论证,引用者又多满足于作为
成说引用,因而予以补证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兹将书中这类具有短篇小说性质的人物传列举如下,以清眉目,或有助
于对问题的补证。书中除了楔子里的“王冕传”和尾声里的“四奇人传”,
以及上引后人窜入的篇章以外,具有相对完整性的人物传,主要如下:第二
回至第四回“周进、范进传”;第五回至第六回“严贡生、严监生传”;第
七回下半回至第八回上半回“王惠传”;第八回下半回至第十二回“娄琫、
娄瓒传”,其中第十回至第十一回插入“蘧駪夫传”;第十三回至第十五回
上半回“马二先生传”;第十五回下半回至第二十回上半回“匡超人传”;
第二十回下半回“牛布衣传”;第二十一回至第二十四回上半回“牛浦郎传”;
第二十四回下半回至第二十七回“鲍文卿、鲍廷玺传”;第二十九回至第三
十回“杜慎卿传”;第三十一回至第三十七回上半回“杜少卿传”,其中第
三十四回下半回至第三十五回插入“庄绍光传”,第三十六回插入“虞玉德
传”;第三十七回下半回及第三十八回中片断为“郭铁山传”;第四十回下
半回至第四十一回“沈琼枝传”;第四十四回下半回至第四十五回“余有达、
余有重传”;第四十六回下半回至第四十七回“虞华轩传”;第四十八回“王
玉辉传”;第四十九回至第五十二回“凤四老爹传”;第五十三回至第五十
四回“陈木南传”。吴敬梓所以用这么多人物传来展示作品的主题,显然是
由于小说所涵盖的空间,北自山东,南至广东,东起江苏、浙江,西至安微、
江南,纵横十来个省,小说所囊括的时间又上起成化末年,下至万历二十三
年,共108 年,非如此以类似西方美学上的所谓“散点式”则不能涵盖这一
时空,而他又旨在写“外史”。问题是,他除了以时间顺序为暗线,以“功
名富贵”为明线以外,又是以什么方法具体而微地将这么多人物传记在外在
结构形式上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我以为其方法主要有六。
一是,以一个主人公和另一个主人公相见为关锁,将毗邻的两个人物传
紧密关联。这种情况仅一见,即“范进传”与“周进传”的相接,其关锁是
两位主人公的考场相会。
二是,先让后一个人物传中的主人公在前一个人物传中登场演个配角,
以作为联系毗邻的两个人物传之间的纽带。这种情况亦仅一见,如“严贡生
传”与“范进传”的衔接,便是以严贡生其人及其于“范进传”中在前往汤
知县处打抽丰的范进和张静斋面前的一番表演为纽带的。
三是,以次要人物或某物某事为中介,将毗邻的两个人物传紧密相连。
这种情况最多见,比如,以余有达为中介勾连“王玉辉传”和“虞华轩传”,
以《牛布衣诗稿》为中介勾连“牛浦郎传”和“牛布衣传”,以向知县断讼
获咎勾连“鲍文卿传”和“牛浦郎传”,便是如此。
四是,以同道之间亲密交往为圆周,在一个人物传中插入一个或两个人
物传,形成一组。这种情况凡两见,前者如“娄琫、娄瓒传”中之有“蘧駪
夫传”,后者如“杜少卿传”中之有“庄绍光传”和“虞育德传”,皆是如
此。
五是,让人物先在与其传记不相毗邻的人物传或过峡性章回中登场一
现,于相隔一些人物传和过峡性章回后再为其作传。这种情况亦两见,就是:
“王惠传”是在第七回至第八回,其人初次露面是在第一回“周进传”,中
间隔着“范进传”和“严贡生、严监生传”;“牛布衣传”见于第二十回,
其人初次露面见于第七回过峡性文字“范学道视学报师恩”,中间隔着“王
惠传”、“娄琫、娄瓒传”、“蘧駪夫传”、“匡超人传”。
六是,以人物传为骨架,以次要人物为经络,筑构全书情节。这里所说
的次要人物分两类,一类是无个人传记的人物,一类是离开了本传的人物。
其中前者居多数,在密合作品情节和密合作品针线上的作用尤为重要,而又
以令人可笑可鄙的斗方名士和八股迷为最,成为本书艺术结构上的一大特
点。比如,荀玫始见于第一回“周进传”,直到第二十九回“杜慎卿传”中
才了案;金东崖始见于第七回“王惠传”,直到第三十七回“祭先圣”中才
了案;陈玉甫也是始见于第七回“王惠传”,直到第五十四回“陈木南传”
中才由其子陈和尚为其了案。凡此,便是明证。
不难看出:让毗邻的两个人物传的前一个人物传的主人公径入后一个人
物传当配角,这情况在吴敬梓的笔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吴敬梓组合笔端人
物传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皆以曲折见长。其笔端人物传的单体结构,
正如上引郑明娳女士所说,也是五彩纷呈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
恐怕只能是:作者在动笔前对如何塑造人物,又如何部署情节,已成竹在胸,
作过通盘考虑。
由此可见:胡适认为《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
品连缀起来的”,固然不正确;鲁迅认为“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
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也并不
确切。然而经过发展与修正,吴组缃先生提出的“连环短篇”说,我以为是
可以成立的。因为它比较符合书中的人物传组合方法,至少在对《儒林外史》
的外在结构形式研究方面,时至今日还没有比这更恰当的说法。
五结论和余论
关于《儒林外史》结构问题,“连环短篇”说,是吴组缃先生提出的;
“功名富贵”说,是闲斋老人提出的;“时间顺序”说,是吴小如先生提出
的;认为“作者在写作时,对故事所由发生的时间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乃
章培恒先生的发现。百年来,最具价值的说法,可谓尽见于此。对此,我只
是分别作了点补证。目的是想说明:“时间顺序”是《儒林外史》情节结构
的暗线(这是源于作者的史家态度),“功名富贵”是《儒林外史》情节结
构的明线(这是源于作者的价值观念),“连环短篇”是《儒林外史》情节
结构的外在特征(这是源于作者的人文精神)。若要将它取个名目,可以叫
做“纪传性结构”;因为《史通》给“纪”和“传”下的定义正是:纪者编
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儒林外
史》既以人物传为其骨架,而作者笔端的人物传又是暗中编年的,“功名富
贵”则既是作品结构情节的明线,又是它的主题,称之为纪传性结构,当不
算太错。如果说这篇文字还有点我个人的心得,亦仅此而已。
《儒林外史》在结构上有此匠心,不是偶然的。这既反映了作者对史家
写法的极为重视,及其对史学的造诣之深,又反映了作者蒙受明末清初复古
思潮的影响,也主张“经世致用”。我这么说,理由有三:
清初三大思想家因力主“经世致用”,所以既重“经”,也重“史”。
黄宗羲认为“拘执经术,不适于用,欲免迂儒,必兼读史”,顾炎武认为“八
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便是明证。吴敬梓既是个“研究
六籍之文,发为光怪”(唐时琳《文木山房集》序),又是个对“宋元明诸
儒之绪论,莫不抉其奥”(沈大成《全椒吴征君诗集》序)的饱学之士,其
蒙受明末清初复古思潮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所以“好治经”,把治“经”
看做“人生立命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经世致用”,个中当然也就包括
了治“史”。
再看《儒林外史》在人物塑造上和《金陵景物图诗》小序在名物考证上
反映出来的作者对史学的造诣:《金陵景物园诗》小序,其考证“幕府山”
得名的由来,则引《晋书》;考证“天印山”得名的由来,则引《南史》;
考证阮籍墓的方位,则引《一统志》。作者对《晋书》、《南史》、《一统
志》熟悉如此,更何况《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我们
知道,《晋书》有“皮里阳秋”一语,它的意思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
褒贬”,实际上也就是《文史通义》所说的“春秋之所书以褒贬为主”,《三
字经》所说的“寓褒贬,别善恶”。它要求对人物的态度上做到“爱而知其
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要求对事件的记叙上做到“疏而不遗,俭而
无阙”、“文如阔略,语实周赡”,而《儒林外史》在人物塑造上用的却正
是这一方法。其写人,“明镜照物,妍媸必露;虚空传响,清浊必闻”;其
写事,“文虽简略,理皆要害”、“一言而巨细咸该”。假若作者在治“史”
上没有下过一番功夫,我想在史家笔法上是不能如此猎其菁英的。
还有,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同流,而小说的发展曾蒙受史传文学的影响,
所以古代学者称小说为“稗史”。闲斋老人便是如此,其序云:“稗官为史
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俾读者有所观感戒
惧,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
曰‘儒林’,迥异玄虚荒渺之谈也。”程晋芳也是如此,其《怀人诗》之十
六云:“《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其《文
木先生传》云:“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
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谓《儒林外史》非
正史,那是没商量的。程晋芳所以要“为斯人悲”,显然是“悲”吴敬梓虽
以“治经”作为“人生立命处”,却未能实现其“经世”之志。然而他不说
吴敬梓仿《水浒》或《三言》而说“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这又该
怎么解释呢?正确的解释恐怕只能是:因为唐人小说在构撰上比明代小说更
接近“史”,所以深知吴敬梓创作思想的程晋芳才作如是云。
正是基于这三点,所以《儒林外史》虽云“外史”,可吴敬梓却旨在将
它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且的确做到了这一点。难怪吴
湘皋说:“江南北朋游中,余独畏其才大眼高而心细也。”(吴湘皋《文木
山房集》序)
(原载《文学遗产》1998 年第5 期,收入本书时,作者有所修改。)
科举揭秘海外流芳
翦伯赞——释《儒林外史》中提到的科举活动和官职名称
《儒林外史》中涉及科举活动和官职名称的地方很多,这在作者当时的
人看来,是用不着解释的。到了现在,事过境迁,科举制度早已废除,官职
名称也成了历史上的名词。就需要作一些简单的说明了。
《儒林外史》的作者把他所叙述的故事,都假托是明朝的,实际上这部
小说中所描写的科举活动和官职名称,都是清朝的。现在我们按照清的科举
制度和官职制度来加以说明。
清朝的科举制,扼要地说来,可以归纳为三级考试,第一级是院试,第
二级是乡试,第三级,包括三种考试,即会试、复试和殿试。此外还有一次
朝考。
院试是最初一级的考试。在这种考试以前,有两次预备考试,第一次是
县试,由知县主持,录取后,再经过一次府试,由知府主持,及格的称为童
生。此后,知府再将一府的童生名册,呈送学院,予以考试谓之院试。通过
院试,一个童生,才可以取得生员或俗称秀才的称号。
院试在府城或直隶州的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官员,南京、北京称学院,
各省称提学道,简称学道,亦称学政,俗称学台,又称宗师。《儒林外史》
第二回所说的周学道,第七回所说的范学道,第二十九回所说的学台以及第
四回所说的宗师,都是指的主持院试的官员。
学道或学政的任期是三年,在他的任期内,他必须依次到他所属的各府,
各直隶州主持两次考试,称为“按临”。《儒林外史》第四回说:“去年宗
师按临”,就是指学台来主持院试而言。
院试分岁试科试,岁试与科试的任务,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有两种
任务,第一是从童生中考选秀才,第二是对秀才进行甄别考试。《儒林外史》
第三回说周学道“到广州上了任,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
是南海番禺两县童生”。正好说明这一事实。
秀才在甄别考试中,按照成绩的优劣分为等第,给以奖励或惩罚。《儒
林外史》第七回所说的梅玖,就是以秀才参加院试,因为考了第四等,受到
“照例处罚”的处分。
科试与岁试不同的地方,就是它要替高一级的考试作一种预备工作,即
保送优等的秀才参加乡试,称为“录科”。《儒林外史》第七回说“荀玫次
年录科,又取了第一”。这里所谓“录科”,就是参加科试。
院试取录的名额,依府、州、县学之生员多少而异,多的二十人左右,
少的十余人七八人不等。因名额有限,所以也有屡考不中的老童生,《儒林
外史》第三回说:“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
有老的。”又说范进二十岁应考,考过二十余次,考到五十四岁,还未进学。
生员是一般的称号,在生员之中有附学生员、增广生员和廪膳生员。简
称附生、增生和廪生。初进学的生员是附生,在以后的岁试科试中,如果考
得好,可以升到增生、廪生。《儒林外史》第九回、第十三回、第三十二回、
第四十五回都说到廪生。廪生除了可以从政府领到廪膳费,又可以替应试的
童生做保叫做“廪保”。第四十八回,替邓质夫应试作保的王玉辉,就是一
个廪生。更重要的是他有优先出贡的权利。这种出贡的秀才,称为贡生。
贡生有五种,即岁贡、优贡、拔贡、副贡、恩贡。
岁贡亦称挨贡,是由各府州县的廪生中依年资选送的。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