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幅和现代中国著名作家及评论家吴组缃教授的“序言”一篇,书中还有程十
发所作插图多幅,书后并附录《〈儒林外史〉所涉及的官制及科举制》一文
(此文即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教授所作《〈儒林外史〉中提到的科举
活动和官职名称》一文的节译)。1963 年和1973 年,北京外文出版社重印
了这个译本的第二版和第三版,这两版书中又增加了“小说主要人物表”。
1972 年,美国纽约格罗西特与邓拉普公司重印了这个译本,附入美籍华裔著
名学者、中国文学研究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博士撰写的“导言”。
这篇导言综合介绍了《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写作时代背景、作者吴敬梓
生平以及小说创作的艺术特点,并特别指出了小说的三阶段艺术结构,这个
关于《儒林外史》小说艺术结构的观点,后来由美籍华裔著名学者林顺夫教
授作了详尽的论述。
下面简略介绍英美学者有关《儒林外史》的一些研究论著。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中理(音Chang Chung…li)的《中
国社会的上流人士:论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上流人士的作用》一书,是对中国
19 世纪上流人士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专著,其中对19 世纪中国上流人
士集团(Gentry)的活动情况,特别是对上流人士的科举生活有详尽的描述,
这同时也是对《儒林外史》创作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的深入研究。
美国当代加拿大籍华裔著名西洋史、中国远古、明清史学者何炳棣(Ho,
Ping…ti 1917 年生)教授的《中华帝国成功的梯阶:社会变动之面面观》一
书,1962 年由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作者又自题汉字书名
作《明清社会史论》,是对明代社会生活进行广泛研究的一部学术专著,全
书共分七章,对明代家庭组织、官制、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等方面,都有深
入的探索。这部专著的第一章题为《社会思想体系与社会成层作用》,其中
包括对吴敬梓家族的专门研究。作者通过吴敬梓家族的兴盛与没落来窥视明
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具有独创的见解。何炳棣教授现为美国全国华人协
会副会长、亚洲研究协会会长,六七十年代曾四次回国访问,擅长研究14
至19 世纪的中国史,在东西方史学界很有威望。
美籍华裔学者王·蒂莫西·忠泰(音Wang,Timothy Chung…tai)的博
士论文《中国小说考证的争论与讽刺:〈儒林外史〉研究》,1957 年发表于
美国斯坦福大学。这篇长文对《儒林外史》研究界出现的不同见解作了综合
性的评论。
美国著名学者、中国文学研究家夏志清(Hsia,Chih…tsing1921 年生)
教授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性专著《中国古典小说:评论介绍》,1968 年
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所收《儒林》长文(203—244 页),
受到东西方学界的推崇。此文认为,《儒林外史》乃第一部以儒家观点极清
晰地写出来的讽刺小说,它不同于历史小说中所表现之儒家英雄主义类型,
它的儒家思想糅合着政府无能、社会变革无望之悲哀。吴敬梓赞同孔子“邦
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之格言,然而对一刻意求好的吴敬梓来说,则恐无
“有道”之日。夏志清此文还指出,中国古典小说包括《红楼梦》在内,难
得如《儒林外史》写出的白话那么纯粹,而能代表中国人的语言。由于晚清
及民初以来许多小说家的模仿,《儒林外史》的白话形式也极有力地影响着
现代散文作家。与《儒林外史》同时期的小说,无论它的个别成就如何,能
具备《儒林外史》那样独特的形式及技艺上的改革,以及对中国小说发展深
具影响力的,可谓绝无仅有。
美国中国文学研究家亨利·韦尔斯(Henry W。Wells)的论文《论儒林外
史》,载《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比较研究》第11 卷(1974 年4 月号),
又载台湾刊出的英文版《淡江评论》(Tamkang Review)第2 期第1 号(1971。4,。。
143—152 页),此文除对《儒林外史》进行综合性评述外,更着重于采取比
较的方法,将《儒林外史》与世界文学名著加以比较研究,深入剖析了《儒
林外史》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作者认为,《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
著作,为不争之实,其风格活泼生动,刻画中国文人阶层及广泛社会众生相,
实无出其右者。全书充满浓郁之人情味。足堪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吴敬
梓的艺术风格可与意大利卜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
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韦尔斯还认为,《儒林外史》表面上是写实主义文
学不二之圭臬,而本质实富诗意。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
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规范。吴敬梓能
够像神喻一样,隐掩自己的观点,甚至比神喻更为幽邈。其文辞表面看似明
白易解,于哲学层次上,实乃不妥协。莎士比亚与吴敬梓颇为类似,两人皆
甚少以作者身份发言。然而,莎氏之价值观不难判断,吴敬梓内心则是一个
难解之谜。吴敬梓不写通俗小说常见的英雄或恶霸,乃取代以不明确之暧昧,
少有作品在反讽上如此暧昧不清,在用意上是如此难以捉摸。如果一位西方
作家在描写社会现实、社会风俗及道德问题时具有和吴敬梓相同的禀赋,他
必然会提出更为清晰的价值体系。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在中国文学里,
没有一本书像《儒林外史》那样在诠释上具有这么多的问题。
美国中国思想史研究家保罗·斯坦利·罗普(paul Stanley Ropp 1944
年生)的哲学博士论文《清初社会与评论家:吴敬梓的生平与时代》,1974
年由安阿伯密执安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着重研究吴敬梓对清初政治与科举
制的抨击,以及他对妇女的同情、民众迷信的揭露等。作者认为,吴敬梓是
一个对社会有责任心的儒家人物,但他改造社会的政治理想却是苍白无力
的。
美国著名华裔学者、中国历史与文学研究家高友工(Kao,Yu…Kung)教
授所撰论文《中国记叙文传统中的抒情想象力:读〈红楼梦〉与〈儒林外史〉》,
收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7 年出版的《中国的记叙文:评论文集》一
书,此文着重研究中国诗歌传统中抒情手段对记叙文体的影响(包括文言小
说和白话小说),探讨在不同文体中抒情手段与想象力的交流。作者认为,
《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皆诗意浓郁,它们是同时继承了中国记叙体文学
和诗歌之传统的。
关于《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一向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是一个需要深
入探讨的问题。美籍华裔著名中国文学研究家、密执安大学中文系教授林顺
夫(Lin Shuen…fu)所著《〈儒林外史〉的礼及其叙事体结构》,是一篇很
有独到见解的论文,亦收入普林斯顿大学1977 年出版的《中国的记叙文:评
论文集》(Chinese Narrative: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一书。
此文将《儒林外史》的内容与形式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全书的故事情节和人
物出场次序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体现了作者的世界观和完整的艺术构思。
林顺夫指出,在本世纪初期,有些学者认为《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极不完
整,他们往往把这部讽刺文学作品看成缺乏完整构思的连环短篇故事,这种
看法是由于不理解《儒林外史》独有的内部统一的构思,而对集中统一之情
节结构(这是西方小说的典型结构)的一种偏爱,是中国的文学批评家受到
西方文艺思想影响的结果。1918 年蒋瑞藻编辑的《小说考证·拾遗》中收录
了两则不知姓名的学人对《儒林外史》艺术结构和文字的评论,认为《儒林
外史》之布局“不免松懈”、全书“有枝而无干”,同时又认为《儒林外史》
的文字可谓“白话之正宗”。从这两个观点,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位不知姓名
的学人的话,大约是在1917 年文学革命中写的。因为当时中国进步的知识分
子正提倡按照西方的理论、用白话文来创作新的现实主义的文学。这位不知
姓名的学人,也许正是受到西方小说的某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对《儒林
外史》发表了上述的见解。林顺夫还指出,胡适责备《儒林外史》“没有布
局”、“没有总的结构”(见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这种片
面挑剔中国文化毛病的偏见,其根源也正是局限于西方文化思想的框框和西
方小说情节结构的模式。为此,林顺夫呼吁,为了深入理解《儒林外史》特
殊的艺术结构模式,我们必须首先从本世纪早期受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影响
很深的中国学者们的上述基本观点中解放出来。
林顺夫认为,《儒林外史》艺术结构所体现出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决不
比任何西方小说名著逊色。传统的中国小说很少集中描写一个人物的发展,
或者集中叙述一个社会现象的过程,而多是描写广大凡人之间的复杂的相互
关系,这与其说是固定中心,不如说是可移动中心。《儒林外史》在每一回
中集中描写一两个主要人物和几个次要人物,构成一幅特定的社会景象,这
些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在下一回里退居主要情节以外,或者从情节中消失,
我们只有读过整部小说以后,才能获得对它的总的轮廓的认识。《儒林外史》
的结构模式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小说的模式,不能说作者缺少通盘计划的
考虑。这部小说结构的顶点是对泰伯崇敬的仪式,书中一切理想化的优秀知
识分子都忠于泰伯。这些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希望用举行仪式的行动来恢复礼
仪的教育,但他们的希望因受到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而落空了。结果,绝大
部分知识分子的梦想被这种科举考试制度所腐蚀,这种制度只鼓励那些熟读
八股文章而追求富贵功名的人。礼仪因素(作者道德观念的核心)在《儒林
外史》的艺术结构上有两个功能,第一,它将一连串分散的插曲组织成几个
较大的集中的部分;第二,它又将这些较大的部分组织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全书第一回的楔子完成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它以一个能够包容全书主要轮廓
的虚构故事阐明了小说的主题,这个虚构故事即是作为知识分子楷模的王冕
传。三十六回写虞博士、书末写四个不同类型的艺人,他们是作为楷模人物
形象与楔子所提出的理想相呼应的。
林顺夫同时认为,《儒林外史》全书可划分为三个部分(也可以说三个
阶段)。第一部分(二至三十回)集中写了两类知识分子,第一类知识分子
企图通过科举考试以求得功名富贵;第二类知识分子完全拒绝这种考试而追
求隐居生活。在这一部分里,小说作者是以十二回的莺脰湖聚会、十八回的
西湖诗会和三十回的莫愁湖品第花案三个事件为中心来组织故事情节的。这
三次文人的聚合,正像《水浒传》运用宴会形式来聚合分散在全国的一百零
八位英雄好汉一样。第二部分(三十一回至三十七回)以泰伯祠祭祀的完善
准备来组织故事情节,小说作者的笔调从讽刺转到写实,集中描写更为不寻
常的优秀知识分子。祭泰伯大典使全书故事发展达到了最高潮,它集合了24
位知识分子、16 个乐师和36 个表演礼仪舞蹈童子,总共76 人。第三部分(三
十八回至书末)从内容上看显得零乱冗长,但这决不是作者创作才能的衰退,
作者是通过这一部分内容来暗示本书的中心人物所珍爱的道德理想的彻底失
败。我们以泰伯祠祭祀大典作为分界线,能够从两个方面清楚地看到《儒林
外史》三个部分的组成情况。书末写了擅长琴、棋、书、画的四位奇人,这
正如夏志清所观察到的那样,这个结尾表达了一种乐观的暗示,它与小说开
场的悲观的论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结尾应该说是儒家思想“礼失而求
诸野”的体现。
林顺夫这篇著名的论文最后指出,《儒林外史》的整体内容和结构反映
了中国人的“前期的”世界观。吴敬梓生活在清朝最强盛和最繁荣的时期,
生活在中国人在外国侵略的猛烈进攻和西方压力的影响下开始对他们的文化
丧失信心以前的时期,因此,他不能像“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所做的那样
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进行挑战。假如吴敬梓感觉到在他生活的时代中国
文化已经衰退的话,他就能体察到他的唯一的礼仪化世界的理想是无法实现
的。
另外,由美国学者杨力宇(Winston,L。Y。Yang)、李培德(Peter Li)
及内森茅(Nathan K。Mao)合作编著的《中国古典小说》,1978 年由美国波
士顿G。K。霍尔公司出版。本书有专节介绍国外翻译研究《儒林外史》的概况,
并附西文论著《儒林外史》提要目录。这部参考工具书对东西方学者研究《儒
林外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法国、德国、西班牙对《儒林外史》的翻译与研究
《儒林外史》在法国是作为世界小说名著之一进行翻译、介绍和研究的。
法国权威性的拉鲁斯大百科全书在“中国小说”条目中写道:《儒林外史》
是一部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它由一个个生动的短篇故事组成。作者吴敬梓具
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他通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由于官吏的僵化而造成的极端
腐败的社会,这个社会充满了虚伪和出卖灵魂的人物。”
在本世纪30 年代,一批旅法中国学者为把《儒林外史》介绍给法国读者,
首先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一个译出《儒林外史》之片段法译文的,是旅居法
国的中国学者、里昂大学教授徐仲年(Hsü Sung…nien)博士。他的译文题为
《范进中举》,收入他的译著《中国诗文选》一书(282—293 页),1933
年由巴黎德拉格拉夫书局出版(全书共445 页)。所译内容即《儒林外史》
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这是根据上海亚东书
局1922 年《儒林外史》排印本译出的。同年,由巴黎韦加出版社出版的旅法
中国学者吴益泰(Ou,ITai)的《论中国小说:书目与批评》一书的115—
118 页,收有《儒林外史》的二段法译文,一段题作《马二先生》,一段题
作《两学士:张静斋与范进》,即《儒林外史》第四回和第十四回的摘译评
介。此书为吴益泰的博士论文。又,同年由巴黎L。罗德斯坦书局出版的旅法
中国学者贺师俊(Ho Hsih…Chun)的专著《论儒林外史:文学小说》一书(共
207 页)中,也收有《儒林外史》的多段译文。此书为贺士俊的博士论文,
全书对《儒林外史》的内容、思想和艺术,都作了介绍和评论。书中并附有
程晋芳《吴敬梓传》的译文。
本世纪4O 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法国汉学界有关中国古典
文学的译著明显减少。但从50 年代末期开始,法国却出现了译介和研究中国
古典小说的新的热潮。推动这一热潮的动力,是195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
过的一项决议。此决议计划编译一套东方国家的文化名著,定名“东方知识
丛书”,交由巴黎最著名的伽俐玛出版社出版。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法兰西
院士、作家罗歇·卡约先生和著名的比较文学教授、东方学家、作家艾田蒲
(R。E’tiemble)先生,决定把《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红楼梦》等17 种中国文学名著列入这套丛书,约请精通中
法文的专家进行翻译。经过多位法国汉学家的辛勤劳动,这些著名的中国文
学作品陆续以高质量全新译本在法国面世。《儒林外史》法文全译本由旅法
学者张复蕊(Tchang Fou…Jouei)翻译,1976 年由巴黎伽利玛出版社出版。
由于张复蕊的译笔流畅生动,能传达原著的风格,故这一法译本受到了法国
广大的读者的喜爱。法国著名中国明清小说研究家和翻译家、波尔多第三大
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雷威安(Andre' Le'vy1925 年生)为这一译本所撰写的长
篇《序言》,被视为法国汉学界研究中国明清小说的代表佳作之一。雷威安
教授在这篇《序言》中指出:《儒林外史》是一部深刻批判科举制度、剖析
士人文化心态的“最细腻的诙谐杰作”;在吴敬梓生活的时代,具有近千年
历史的科举制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部非人化的机器,没有能力辨别它本
应识别的个人德行,而过分刺激追求功名野心”,浸蚀着一代代士人的灵魂,
任何一位士人似乎都无法避免仕途经济的文化选择,无法逃脱科举的戕害。
吴敬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