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家的经济学 搞技术的人比较烦-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来说,人们都畏惧死亡,要想方设法逃避死亡——这是人追求自利的一个重要表现。但人类学家发现,在地球上的某些部族中,死亡往往被看作一件无足轻重的事。自杀没什么了不起,而且经常发生,或许还被看作是一个聪明人得以善终的高尚而又悲壮的行为。  在古代印度,有一种殉教仪式:巨轮上装载着印度教保护神的塑像,沿着城市的街道滚动前进。那些愿意献身的教徒抢步上前,置身于巨轮之下,心安理得地被碾得粉碎。  从对待死亡的态度来说,这些行为似乎打破了自利的规律。但要记住,这样的人是极少数。这些看上去脱离了自利规律的人,只会偶尔和零星的出现。在他们的身体死亡之后,他们的基因也随之消失,因此他们不会作为一个固定的群体延续存在。  至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会不会在某一天突然变得不自利?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有一天人类放弃自利的本性,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消亡。这样一来,讨论他们就毫无意义。不自利的人只不过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而已,他们的存在就像传说和想象一样虚无缥缈。  最后的结论是: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生物,人必然是自利的。  思考和练习  1.不自利的生物是否一定会消亡?自利的生物是否一定不会消亡?为什么?  2.你是否同意人都是自利的?不同意的同学请举出反例;同意的同学请批驳这些反例。  利他行为的表现和原因  学完上一节的内容后,很多同学产生了困惑。一方面,如果不会自利,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人性自利的结论跟大家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和平时听到的说法不太一样。于是,一个叫小雪的同学和一个叫东东的同学展开了一场争论:  “我不同意人都是自利的。” 小雪说:“我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无私的。”   “父母爱子女是有原因的。” 东东分析:“他们知道子女长大之后一定会报答自己的养育之恩,所以才会对子女特别关爱。如果明知道子女会对自己不敬不孝,父母还会那么疼爱子女吗?”   “那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给不认识的老人让座又怎么解释?”小雪问。  “那是学校和家长教我们的。如果我们不那么做,老师和父母就要批评我们。”东东干脆地回答。  “如果没有老师和家长批评,你就不让么?”小雪追问。   “让也是有原因的。”东东强调,“一个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等他老了以后别人给他让座,相当于他年轻的时候给自己年老的时候让座,对他来说同样有好处。”  “那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那些英雄人物,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宁愿放弃安逸的生活,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难道也是自私的吗?”小雪又问。  “英雄当然是造福社会的。但是他同样能得到大家的敬仰和感激,流芳百世、名垂青史。如果他这么做的结果是被人指责、唾骂,他还会去当一个英雄吗?”东东反问。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做好事都是为了让别人感激。有很多人默默地做好事,帮助别人,但从来不求回报,也没有向任何人提起。”小雪继续说。  “我承认有这样的人。” 东东申明,“但这些人往往是有某种信仰,相信好人有好报,甚至相信做好事来世会升上天堂。说到底,也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   “你这是狡辩!”小雪大声说。  “我说的有什么不对吗?”东东毫不退让。  ……  这是一场有趣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小雪认为人并不完全是自利的,而东东则指出无私的行为都包含着某种自利的因素。通过这场争论,我们可以对无私行为的特点作出一些总结:  首先,相对于一般的自利行为,有时候人们会作出一些对别人有利、对自己不利的行为。比如冒着危险搭救落水的人、牺牲休息时间照料孤寡老人、向灾区群众捐献自己的积蓄等。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利他(主义)或无私行为。


第一部分人性的根源(4)

  其次,仔细研究各种利他行为,你会发现,利他行为总是有条件、有限度的。比如一个人作为父母肯为自己的子女作出很多牺牲,但对别的孩子就不会这么关照;一个企业家愿意为慈善事业捐款,但绝不会捐得自己一分钱都不剩;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会在你房间着火的时候冲进来救你,但你不可能要求他每个星期都来给你洗衣服做饭。  最后,利他行为在总体和长期的范围内是对每个人都有利的。比如帮助穷人和弱者是社会中最常见的利他行为。表面上看,这会给帮助者带来一定的损失。但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困难和不幸。如果大家在幸运的时候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而自己不幸的时候又有人帮助,相当于每个人为自己不幸的生活增加了一份保险,对每个人都有利。  其实不光是人类社会,在动物世界中也存在一些奇特的利他行为。  鸟类中有这样的现象:当有捕食飞禽(如鹰)飞近时,最先发现敌人的小鸟会尖叫起来,其他的鸟一听到这种警告声,就赶紧逃避。很显然,发出这种警告声的鸟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它把捕食者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身上。  许多在地面筑巢的鸟会用“调虎离山计”化解危险。当捕食动物(如狐狸)接近时,母鸟一瘸一拐地离开巢穴,同时把一边的翅膀展开,好象已经折断。捕食者一看,以为猎物就要到口,于是就舍弃那个有雏鸟的鸟巢去抓母鸟。但在狐狸的爪子就要抓到母鸟时,它突然腾空飞走。这样,通过冒险,母鸟保护了一窝雏鸟的安全。  最明显的是工蜂的刺螫行为。当有侵略者靠近蜂蜜时,工蜂像敢死队队员一样对敌人执行刺螫的任务。这时候,它的一些生命攸关的内脏通常要被拖出体外。它很难活命,牺牲了自己,却把蜂群储存的重要食物保存下来。  对动物界的利他现象,生物学家的解释是:一个群体,比如一个物种或一个物种中的一个种群,如果它的成员可以为了本群体的利益牺牲个体的利益,这样的群体生命力较强,要比那些没有任何利他主义行为的群体的灭绝可能性要小。因此,具有利他主义行为的生物群体会在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这就是生物学中的群体选择理论。  根据群体选择理论,在人类社会中,利他主义虽然会牺牲一定的个人利益,但从整体上看,会增加这个群体的利益,有利于这个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这种行为被演变和保留下来。  群体选择理论指出个人的利他行为有利于集体的生存和发展,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有一艘在海上的客船,因为风浪袭击,不能负载原来的重量。这时候,如果有人愿意跳海,就可以挽救大多数人。如果大家都不愿意这么做,只好一起葬身海底。类似的情节我们可以在电影、小说和历史故事中经常看到。而且故事的结果往往是少数人牺牲自己,保全大家。但群体选择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人愿意牺牲自己,造福别人?  对这个问题的初步回答是:为了鼓励利他主义,社会演变出各种对利他行为的奖励机制。比如说小孩子拾金不昧会受到表扬;见义勇为的市民会得到嘉奖;企业家捐款会受到尊敬;拯救世界的英雄要被载入史册……等等,几乎所有无私行为的背后,都有某种特殊利益的支持。虽然我们不能说每个人做好事的时候心里都想着这些好处,但可以肯定,如果这些利益从来都不存在,利他行为就不会在社会中出现,或者即使出现,也不可能延续。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有的人愿意要这些利益,有的人就不愿意要?如果说冒险搭救落水的人会成为一个英雄——这是一种好处的话,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不去争取这种好处?为什么利他主义和无私行为只会在少数人和少数场合中出现?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介绍一个人:  马斯洛,美国人,生于1908年,1970年逝世,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人类行为的动机作出了精辟、准确的概括,成为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最有影响力的社会行为理论。


第一部分人性的根源(5)(图)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它们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同时具有多种需要,他的每一种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或某几种需要,但大致来说,这些需要是从低到高得到满足的。请看下面的图: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首先要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他必须获取维持生命延续的各种物质条件,如食物、衣料、住所等。为了这个目的,大部分人要去工作——当然,也有人去乞讨,甚至有人去偷盗抢劫。  生存问题解决后,一个人要考虑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防备各种意外灾害的威胁,这就是安全需要。为此,他要努力工作、加强学习、赚更多的钱,进行储蓄,购买保险等。  之后,一个人会萌发社交和审美的需要。他希望与人交流,找到感情的寄托,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为此,他要去交友、恋爱、参加集体活动,从事各种娱乐和艺术欣赏活动。  在此基础上,他还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和才能给予较高的评价,希望被别人尊重,对他人发挥一定的影响力。为此,他会拓展事业、帮助他人、积极行善,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爱心。  最后,一个人可能发展出某种特殊的理想和价值观,他可以为此投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弃其他个人利益,甚至牺牲生命。比如很多人献身于科学研究、公众利益、环保事业甚至宗教信仰,都是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时候要注意,大多数人的需求很复杂,人的行为往往是由多种需求同时驱动的。但在某个阶段,只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在不同时期,人的需求结构会变化,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但也不能排除需求出现跳跃和停滞的情况。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利他行为会在少数人和少数场合中出现。由于人们具有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利他行为又可以满足这样的需要,因此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他主义行为。但是导致利他行为的这两种需要都属于高层次需要,而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首先要考虑的是满足自己的低层次需要,况且很多人根本没有机会发展出高层次的需要,所以与一般的自利行为相比,利他行为只会在少数情况下出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理论。它不仅能解释利他主义的原因和本质,而且能解释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行为。它说明利他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自利行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从这个角度理解,所有人,除了那些神智不健全的人,都是追求自利的。  思考和练习  1.无私行为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无私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自利行为?  2.举一个利他行为的例子,分析这种行为对利他者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3.回忆今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出当事人的行为动机。  想象中的无私社会  18~19世纪之间,我国文学家李汝珍写了一本小说,名叫《镜花缘》。书中讲述一个叫唐敖的人,由于在官场上受挫,就辞职跟他的妻弟林之洋到海外去旅游。他们途中经历了许多国家,见识了很多奇风异俗,对人生和社会产生了新的认识。  这天,他们来到一个叫“君子国”的地方(因为这里的人个个以自己吃亏、让人得利为乐事而得名)。在集市上,他们看到了一次奇怪的买卖。


第一部分人性的根源(6)

  买东西的是一个士兵,只见他拿着要买的东西在跟货主讨论。  “老兄的东西这么好,价钱又这么低,真是价廉物美。”士兵感叹着说:“你一定要把价钱加一倍,我才能买。要不然买了我也不心安。”  卖主连连摆手:“我开的价钱已经太高了,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想不到老兄还说我价廉物美,实在让人惭愧。你不但客气,还要加倍给钱,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明明是价廉物美,你反而说我客气,这不是颠倒黑白吗?”士兵忿忿不平地说:“凡事都要讲究公平合理,你可别把我当傻瓜。”……  接下来,士兵要加倍给钱,但货主怎么也不答应,两个人争执起来。最后,士兵赌气,照货主的开价给钱,但只拿了一半的东西就要走。货主急了,一边嚷着“给多了,给多了”,一边拦住他不让走。  无奈之下,只好请路边的一个老人来评理。好说歹说,最后决定让士兵以八折的价钱把东西拿走,这才算平息了纠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总是希望价钱越低越好;而卖主总是希望价钱越高越好。但上面故事里的人正好相反,买东西的人要抬价,卖主却要压价,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君子国”。  按照通常的想象,如果一个社会中大家都无私谦让,时刻替别人的利益着想,那一定是一个和睦安康的社会。但在“君子国”里我们看到,为了让自己吃亏、让别人受益,人与人之间同样出现了纠纷和争执。故事中幸好有一个老人作裁判,才勉强平息了纠纷。  前面我们讲到,作为一种生物,人必须懂得自利才能生存在世界上。另一方面,在生物进化中,舍己为人的无私行为有利于一个群体的生存与发展。这样一来,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人能不能仅仅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才讲自利,而在人与人之间都讲无私奉献?既然利他主义是值得鼓励的,是不是把所有人都变成利他主义者,祛除一切私心杂念,就能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历史上的很多有识之士,正是因为看到追求自利给人们带来的纷争和痛苦,所以提倡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希望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他们中甚至有人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社会试验。这些试验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努力遭到失败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们来设想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真诚的、纯粹的慈善家,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好;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促成别人的幸福;他们这么做是发自内心的、全心全意的。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会发生什么?  每天,当一个人醒来,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对别人行善,同时不让别人为自己受累。起床之后,他会慌慌忙忙地寻找别人头一天换下的睡衣来清洗,还要把自己的脏衣服藏起来,以免让别人找到。  接下来是,你掏钱为我买饭菜,我掏钱为你买饭菜。结果钱没有少花,饭菜却浪费了很多。吃完饭之后,没有一个人会把碗放下,那样的话会有人抢着帮他洗碗。为了避免让别人帮自己洗碗,每个人都把碗拿在手里,一直到下一顿饭。  如果遇上灾荒,粮食欠收,那么大家在吃饭的时候一定是你推我让,谁多吃一口就会惭愧得比死还难受。于是大家就会比赛看谁吃得最少。这样一来,后果肯定是一个个面黄肌瘦,身体虚弱,疾病缠身。  到了医院,如果是公费医疗,一定要少吃药,尽可能不住院,这样才能为国家节省医药费。如果钱不是问题,那么每个人也会时刻关心着其他的病人,不断把医生和护士赶去照顾其他的病人。这样,每个人推三阻四,延误治疗,最后很可能病情恶化,光荣牺牲。  即使没有生病,每个人也会面临自己的终身大事。为了促成别人的幸福,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替别人介绍对象。如果别人没有结婚,自己就绝不结婚。因为每个人都要把别人的幸福放在自己的幸福的前面。  但所有人都同时找到满意的对象是不可能的。于是,为了坚持让别人先找到幸福,每个人都不结婚。这些人慢慢变老,有一天他们都去世了,没有留下后代,这个社会就消亡了。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大公无私,奉行完全的利他主义,不仅避免不了纠纷,而且这个社会根本就无法运转和生存。所以说想通过改变人的自利本性来追求美满社会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先不说人的自利本性能不能改变,就算可以改变,想象中的幸福生活同样不会出现,社会反而会陷入混乱和灾难。  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部分人性的根源(7)

  首先,每个人的利益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如果人们以利他为原则,往往找不到利益的落脚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