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其谁。(张介宾曰。此形容用针之象有如此者。乌乌、言气至如乌之集也。稷稷、言气盛如稷之繁也。从见其飞。言
气之或往或来。如乌之飞也。然此皆无中之有。莫知其谁为之也。)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王冰曰。血气之未应针。则
伏如横弩之安静。其应针也。则起如机发之迅速。)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复问治虚实之法。)岐伯曰。刺虚者须
其实。刺实者须其虚。(言刺虚者。须俟其气至而实。刺实者。须俟其气泄而虚。)经气已至。慎守弗失。深浅在志。远
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按针解论云。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
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弗失者。勿更改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远近如一者。深
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患。无左右视也。)
卷四
人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属性: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服、事也。法、方法。则、准则也。)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
以天光。(谓合天之寒暑。日之寒温。月之盈虚。星辰之行度。)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
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候日月者。谓日之寒温。月之空满也。星辰者。先知二十八宿之分。以纪日月之行也。四
时八正之气者。谓四时之气。八方之风也。定、安静也。气定乃刺之者。谨候其气之安静而刺之也。)是故天温日明。则
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淖、和也。泣与涩同。言天温日明则阳气盛。
人之血气亦应之。故血和润而易泻。卫气浮而易行。天寒日阴则阴气盛。故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凝则难行。沉则不应矣。)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
天时而调血气也。(精、纯至也。月乃阴水之精。故潮汐之消长。应月之盈亏。人之形体属阴。精血属水。故其虚实浮沉。
亦应于月。)是以天寒无刺。(血泣而卫沉也。)天温无凝。(天气温和。则血气无凝滞而易行。)月生无泻。(恐伐其生气
也。)月满无补。恐重实也。月郭空无治。(正气虚而邪气不去也。)是谓得时而调之。谓得天时而调其血气也。因天之
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因天气之和。月之盛满。候日迁移。定气所在。南面正立。待气至而刺之。)
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脏、阴也。内也。谓虚其里阴。初生之血气。)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
实。(重平声。月满则血气充溢于形身之外。若重补之。则络有留血。是谓重实也。)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
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月郭空。则阴阳荣卫皆虚。正不胜邪。则邪留
不去。而正气反错乱矣。)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伯高曰。岁有十二月。日有
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周天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
昴至心为阴。盖日月经天。有南陆北陆之行。有朔望虚盈之度。故星辰者。所以纪日月之行。而人之荣卫。亦有阴阳虚
实之应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八正者。八方之正位也。八方之气。以时而至。谓之八风。风
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如月建在子。风从北方来。冬气之正也。月建在卯。风从东方来。春气之正
也。月建在午。风从南方来。夏气之正也。月建在酉。风从西方来。秋气之正也。如春夏之交。风从东南来。夏秋之交。
风从西南来。秋冬之交。风从西北来。春冬之交。风从东北来。此四方四维之正气。主生长万物者也。从其冲后来为虚
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冲后来者。从冲犯之方而来。如太一居子。风从南方来。火反冲水也。太一居卯。风从西
方来。金来犯木也。故以八方之位。以候八风之正气。候八节之风邪。)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
(四时之气所在。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又如正月二月。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头。七月八月。人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
此皆气之所在。以时而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八方之虚邪。主杀主害者。谨候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
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勿能害也。朱永年曰。日避者。候太一徙居中宫之日而避之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
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身之虚。血气虚也。天之虚。虚乡之邪风也。两虚相感。故邪气
至骨。而入伤五脏。上工调其九候而救之。始勿能伤害其性命。)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天忌者。谓太一徙居中宫。
乃天道所当避忌之日。太一、北极也。斗杓所指之辰。谓之月建。即气令所主之方。如冬至四十六日。月建在北。太一
居叶蛰之宫。叶蛰、坎宫也。立春四十六日。居天留。天留、艮宫也。春分四十六日。居仓门。仓门、震宫也。立夏四
十五日。居阴洛。阴洛、巽宫也。夏至四十六日。居天宫。天宫、离宫也。立秋四十六日。居玄委。玄委、坤宫也。秋
分四十六日。居仓果。仓果、兑宫也。立冬四十五日。居新洛。新洛、干宫也。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此太一
一岁所居之宫也。又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
始。太一移日者。始移宫之第一日也。如太一徙立于中宫。乃九日中之第五日也。其日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
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
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
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
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
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
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患。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
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又身形之应九野。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
日戊辰己巳。膺喉头首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
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日。及诸戊己。是谓天忌。宜避针
刺。)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按灵枢首篇。黄帝问曰。
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先立针经。愿闻其情。故曰法往古者。先取法乎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取验于本经之论也。是以三部九候诸篇。皆补论
针经未尽之旨。再按官针篇曰。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故本经补论岁运八篇。
立数万余言。亦详悉灵枢之所未尽者。)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
验也。(验于来今者。言针经之所未发明也。盖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本卷九篇。论三部九候。
而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以天之日月虚盈。地之经水动静。以候气之浮沉。血之凝淖。所谓法天则地。调之于身。
故曰。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矣。)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
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言上工取法天地。先知日之寒
温。月之虚盈。四时气之浮沉。与人之形气荣卫。参伍相合而调之。是虽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已独知之。故曰观
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承上文而言。通于天地阴阳无穷之道者。可传于万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
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此复言观于冥冥者。不形见于外。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仿佛乎若神。是以粗工之不能俱见也。上工独知之者。先以日月四时之气。调之于身。故常先见
之。是故工之所以有异也。)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所谓虚邪者。乃八方虚乡所来之邪气。其入于身也深。)正邪
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所谓正邪者。八方之正气也。正气者。
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其中人也浅。是以逢人之汗出。腠理开。而后入于肌腠络脉之间。然其中人
也亦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此言虚邪之始
中人也。亦起于毫毛。发于腠理。其入深。则搏于筋骨。伤人五脏。故上工救其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
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是为上工也。朱永年曰。虚乡之邪。逢人之虚。则中人也深。而入伤五脏。如人之九候尽调
者。亦始伤毫毛。故当救其萌芽。勿使伤败九候之气。)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
因病而败之也。(已成者。入伤荣卫。而病已成。已败者。三部九候之气。已为邪所伤败。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
九候之相失者。因邪病而败之也。此言上工救其萌芽。不使邪伤正气。下工救其已成。则正气已败。不亦晚乎。)知其所
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此言正邪之中人也微。莫知其情。莫
见其形。上工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故能知其所在。知其所在。即于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言守其真气。而
邪自去矣。朱永年曰。上工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故能见其邪形。下工不知所诊。则亦莫见其形矣。)帝曰。余闻补泻。
未得其意。(补正泻邪。各有其法。)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
以息方吸而纳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内叶讷。天包乎地。
圆者。天之象也。气生于地。方者。地之象也。盖以天地阴阳四时之气。合人形之虚实。而为补泻之法。故曰圆与方。
非针也。气方盛。月方满。日方温。则人之真气充而邪易泻也。身方定。阴阳不相错也。息方吸而内针。吸天地之气。
以助其气也。故泻必用方。其气盛而行焉。)补必用圆。圆者行也。行者移也。(补必用圆者。圆活其气之周行于外内也。
经气周行。则移其真气之隆至矣。)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必中荣者。刺血脉也。排、推也。候其吸而推运其针
也。盖泻者。候其呼出而徐引针以泻之。补者。候其吸入而推内以补之也。)故圆与方。非针也。(方圆之道。非用针之
妙。在得气与神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知形之肥瘦。则知
用针之浅深。知血气之盛衰。则知方圆之补泻。血气者。五脏之神气也。能知形之肥瘦。气之盛衰。则针不妄用。而神
得其养矣。)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
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形谓身形。神谓神气。)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
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所谓形者。观其冥冥。而知病之所在也。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虚邪之中身也。洒
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故曰。按之不得。不知
其情。)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
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所谓神者。谓气至之若神也。耳不闻者。毋闻人声。以收其精也。目明者。观于冥冥
也。志者。心之所之也。言心开而志先慧悟也。口弗能言者。得气之妙。不可以言语形容也。俱视独见者。众人之所共
视。而我独知之也。适、至也。言气至若昏。而我昭然独明也。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
之道毕矣。)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原、谓十二原也。盖言九针之论。以十二原。主治五脏六腑之
病。今法则天地。而以天地人之三部九候为之原。则九针之论。不必存矣。此言法往古者。已先知其针经。验于来今者。
知三部九候之道。今论三部九候之本原。则九针之论。不必存心而再问矣。)
卷四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属性: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此承上章而言九针之道。备载针经八
十一篇。余已悉会其意。)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 。余知之矣。(帝言
针经之大略若此。而余已知之。)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患
何如。取之奈何。(言针经多论正气之虚实。未详言邪气之入经。朱永年曰。邪气入于血脉之中。真气与邪气。有离有合。
故以名篇。)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起度数者。论身形之有三
百六十五度也。宿谓二十八宿。度谓周天之度数。经水谓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漯水、江水、
河水、济水、漳水。以合人之十二经脉。天之二十八宿。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地之十二经水。漳以南为阳。海以
北为阴。宿度经水之相应也。上章论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以应人之荣卫气血。此复论地之经水。以应人之经脉。斯
天地合气。而为三部九候焉。徐公遐曰。身形之应天地阴阳也。身半以上为天。身半以下为地。左为阳。右为阴。背为
阳。腹为阴。)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之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
起。(此言人之经脉。应地之经水。经水之动静。随天气之寒温。所谓地之九州。人之九脏。皆通天气。陇隆同。涌起貌。)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
于脉中。循循然。此言邪入于经。寒则血如经水凝泣。暑则气如经水之沸溢而淖泽。虚风、虚乡之邪风也。经之动脉。
谓经血之动于脉也。言虚风之邪。因而入客于经。亦如经水之得风。其至于所在之处。亦波涌而陇起。循循、次序貌。
言邪在于经。虽有时陇起。而次序循行。无有常处。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此以寸口之脉。
而候邪之起伏也。夫邪之入于脉也。如经水之得风。亦时陇起。故有时而脉大。有时而脉小。大则邪至而陇起。小则邪
平而不起也。)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此即以寸口之脉。而候其邪之在阴在阳也。盖邪在于经。次序循行。
无有常处。或在于阴。或在于阳。寸口者。左右之两脉口。概寸尺而言也。如邪在阳分。则两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