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藏而虚泄矣。)岐伯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有 
所大脱血则伤肝。肝伤。在女子则月事衰少不来矣。醉以入房。在男子则伤精。精伤则无从而化赤矣。气生于精血。精 
血虚脱则气竭矣。杨元如曰。伤寒论热入血室。刺肝经之期门。本经曰肝伤。故月事衰少。是女子之月事。发原于胞中。 
上行于冲任。布散于皮毛。归藏于肝脏。而后下为月事者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问治以何药。复以何法救 
之。)岐伯曰。以四乌 骨一 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贼同 茹当作茹 。乌 骨、乌贼鱼之骨也。 鱼状若胞囊。腹中有墨。脊上只生一骨。轻脆如通草。盖乌者肾之色。 
骨乃肾所生。主补益肾藏之精血者也。茹 一名茜草。又名地血。汁可染绛。其色紫赤。延蔓空通。乃生血通经之草也。 
夫鱼乃水中动物。属阴中之阳。血中之气。故用乌 骨四者。以布散于四肢也。血乃中焦所生。用茹 一者。主生聚于 
中焦也。夫飞者主气。潜者主血。卵白主气。卵黄主血。雀乃羽虫。丸以雀卵者。因气竭肝虚。补血而补气也。豆乃肾 
之谷。五者土之数。气血皆中焦所生。故宜饭后而服五豆许也。鲍鱼味咸气臭。主利下行。故饮鲍鱼汁以利肠中。而后 
补及于肝之伤也。又按。甲乙经 茹作 茹。)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 
名曰伏梁。(盛、满也。少腹、脐下也。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病在血分。有脉络之联系于上下四旁也。伏梁、如梁之横伏 
于内也。按上二节论气血之虚胀。此下二节论血气之实胀也。)帝曰。伏梁因何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 
不可治。治之每切按致死。(裹大。如囊之裹物而大也。居肠胃之外。在空郭之间也。不可治者。不可治以按摩也。如急 
切欲其解散而按摩之。必致痛而欲死。盖有形之邪。不易散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 
迫胃脘。生膈挟胃脘内痈。(此下、谓少腹阴前后二阴也。冲脉起于胞中。并足阳明。挟脐左右。循腹上行。此因阴中必 
下脓血。循经而上。则迫及胃脘。生膈挟胃脘内痈。以致留积脓血于肠胃之外。而如囊裹之大也。张兆璜曰。胃脘正 
当膈间。曰膈挟胃脘内痈者。谓痈生于膈胃之间。乃在胃外之膜原。而非胃上也。朱圣公曰。此系热中之病。故在阴 
则下脓血。上则迫生胃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齐脐同。久病者。谓痈生于膈胃之间。病者 
不觉。故痈脓渐积于腹中。而成裹大也。脐上乃腹中之气分。故为逆。脐下乃胞中之血分。易于行泄。故为从。)勿动亟 
夺。论在刺法中。(勿动者。不可按摩引动也。亟、急也。言亟当迎而夺之以泻之。其刺取之法。用圆利针。微大其末。 
反小其身。令可深纳以取痈痹。此论在针经之刺法中。)帝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 
病名伏梁。此风根也。(此论邪留气分而为伏梁也。气行于肌腠之间。是以身体股 皆肿。风为阳邪。伤人阳气。此风邪 
伤气。而留于脐腹之间。故曰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肓音荒。大肠、 
谓大肠之外。空郭之间。风邪之气。充溢于大肠之外。而留着于肓。肓乃膏肓。即膜原之属。肓之原。出于脖 。正在 
脐下。故绕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不可动者。不可妄攻以动之也。盖风邪之根。留于脐下。动 
之则风气淫佚。而鼓动其水矣。水溢于上。则小便为之不利矣。)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 
发癫。芳草发狂。(热中、谓脓血风邪留中而为热也。消中、谓气虚血脱。而为消中之虚满也。膏粱、浓味也。芳草、芳 
香之草。石药、金石之药也。芳草之气。升散为阳。故令人发狂。金石之药。沉重为阴。故令人发癫也。)夫热中消中者。 
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富贵之人。形乐而志苦。华食而纵淫。夫四 
体不劳则血气留滞。心志烦苦则中气内伤。膏粱华食则脾胃有亏。放纵淫欲则精血耗竭。是以热中消中。多生于富贵之 
人。如不丰美其食。是不合其心。留中之病。宜于上下分消。若禁芳草石药。故病不能愈。)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 
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芳草者。其气急疾于馨散。石药者。其性坚劲于下沉。 
故非中心和缓之人。服之则中气易于虚散也。)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 悍。药气亦然。二者 
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此言腹中之气。脾所主也。和柔敦化。土之德也。热 
中消中。有虚有实。皆为热气留中。若更服芳香悍热之药。二者相遇。则内伤中和之脾土矣。脾病者。加于甲乙。至甲 
乙日。恐有胜克之变。故至期更当别论也。)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 
厥逆。(以下三节。复申明腹中之气与血焉。腹气者。脾气也。内主于腹。外主于肌。与手足三阴三阳之气不同也。腹中 
之血者。起于胞中。散于脉外。与十二经脉之血不同也。是以腹中之气血虚脱。则为消中之虚胀。腹中之血 
裹气伤。皆为有余之伏梁。今复论腹中之气。反厥逆于上。则为膺颈胸腹之肿痛满胀。下节论腹中之血气和平。则 
为怀子之且生。末节论三阳之气。反下入于阴。则为腹中之 胀。当知血气流行。而又各有 
所主之部署也。倪冲之曰。胸腹胀满者。因中气厥逆于上而虚胀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 
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 
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夫诸阳之气上升。而腹气又厥逆于上。是阳气重上。而有余于上矣。夫阳气陷下则 
灸之。今阳盛于上。而反灸之。则阳热之气。反入于经脉之阴则为喑。若以石砭之。则阳气外泄而虚。虚则狂矣。气并 
者。血气合并也。须其厥逆之气。与血相并。而后治之。可使全也。张兆璜曰。脾气主于腹中。行于肌肉。乃五脏元 
真之气也。冲脉之血。亦从胸中而散于肌腠皮肤之间。故与脾气并合。须其气并者。使气归于肌腠。而与血交并。如石 
之则泄于皮肤之外。灸之则逆于经脉之中。)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此论腹中 
之血气和平。而有生成之造化也。夫气主生物。血主成物。怀子者。血气之相和也。且生者。谓血气之所以成胎者。虚 
系于腹中。而无经脉之牵带。故至十月之期。可虚脱而出。当知月事怀妊之血。在气分而不在经脉也。身有病者。月事 
不来也。无邪脉者。血气和平也。杨元如曰。至哉坤元。资生万物。腹中之气。坤土之气也。是以白术补脾。为养胎 
之圣药。冲任之血。原于肾藏之精。阳主施化。阴主成形。是以归芎熟地。乃胎产之神方。)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 
乃胀而头痛也。帝曰。善。(此言三阳之气。主于形身之表。如下入于阴中。则为腹胀矣。夫病热者。阳脉盛也。阳脉 
盛者。三阳之气动之也。是以人迎之脉。一盛盛在少阳之气。二盛盛在太阳之气。三盛盛在阳明之气。三阳俱盛。当主 
病热头疼。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如阳入于阴。又当病在头与腹。乃 胀而头痛也。盖言表里阴阳之气。各有所 
主之部署。如阴气厥逆于上。则为膺颈肿痛。阳气下入于阴中。则为腹中 胀也。莫仲超曰。伯言病热者。阳脉也。 
以三阳之动也。谓阳脉之盛。乃三阳之气动之。兼申明阳入于阴。乃是三阳之气。而非三阳之经脉也。伤寒论曰。脏腑 
相连。邪高痛下。此言经病于表阳之上。而下连于里阴。经脉上下相连。故病在上而痛在下也。当知病在经脉。而随经 
下入于里阴者。则痛而不胀。此病在气分。而阳气下入于腹中。故胀而不痛也。) 



卷五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属性: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按此篇承上章而复记病在形身之外。经络之间。令人腰痛者。有刺取 
之法也。夫身半之中。在内为腹。在外为腰。腹中之血气。不循经而灌于膜原郛郭之间。是以为病则胸满腹胀。为治所 
不宜灸砭。至于阴阳经脉。皆从腰而循转。是以为病则痛于有形。为治皆所当刺取。此形身外内之各有别也。所谓经脉 
者。足之三阴三阳。及奇经之八脉。皆循腰而上。惟足太阴之脉。从膝股内廉。入腹属脾。以主腹中。故不论于外也。 
张 
兆璜问曰。足之三阴三阳。及奇经八脉。有从腰脊而上循于头项。有从胸腹而上属于膺喉。今独主腰痛者。何也。曰。 
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而带脉横束于其间。是以无病则天地交而经脉调。病则经气阻滞于其间而为痛。故诸脉皆令 
人腰痛也。)刺其 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足太阳之脉。从巅别下项。挟脊抵腰中。经脉阻滞于其间则腰痛。 
上下不能疏通。故引项脊。尻背如重状也。王冰以委中为 中。在膝后屈处。出血者。泻而疏之也。春无见血者。正月 
太阳寅。故不宜出血。以泄太阳方盛之气。按此篇记经脉为病。而痛于腰之实证。与内伤肝肾外病筋骨之虚痛者不同也。)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少阳之气主夏。而夏气在皮肤。故皮中如针刺。循循、 
渐次也。少阳主枢。循循不可以俯仰者。经脉病而枢折也。足少阳之脉。从目锐 。循颈至肩。故不可以回顾。)刺少阳 
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膝外廉。阳陵泉之下。有独起之骨为成骨。盖足少阳主骨。至此 
筋骨交会之处。为成骨也。少阳为心之表。主夏之三气。故夏无见血。莫仲超曰。太阳之气。生于水中。故主正月寅 
而始盛。少阳为君火之相。故为心之所表。夫少阳主初生之气者。少阳先天之所生也。少阳为心之表者。少阳之上。相 
火主之也。太阳正月寅者。太阳从水中之所生也。太阳主夏火之气者。太阳之后天也。阴阳之道。推散无穷。学人当详 
究其妙。)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顾、回视也。足阳明之脉。循喉咙。入缺盆。经脉强急于前。 
故不可回顾于后。夫血脉荣卫。阳明之所生也。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阳明脉病则神气乃虚。精 
神虚乱。卒然见非常物。神不足则悲也。)刺阳明于 前三 。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前三 者。足之三里。及 
上廉下廉也。阳明居中土。故当上下以和之。阳明主秋令。故秋无见血。杨元如曰。少阳太阳之气。生于下焦水中。 
而合于上焦君相之火。故有先后天之分。阳明之气。生于中焦水谷而居中土。故独主于秋令也。)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 
脊内廉。(足少阴之脉。上股内廉。贯脊属肾。故痛引脊内廉也。)刺少阴于内踝上二 。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 
也。(内踝上二 。取左右之太溪也。夫血乃精水之所生。肾主闭藏。以奉春生之气。春时出血。则泄其所藏。是以多则 
不可复矣。)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足厥阴之脉。抵少腹。布胁肋。故腰痛如张弓弦。盖 弱端长。 
肝之平脉也。肝脉病。故强急如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 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 、腿肚也。踵、足 
跟也。鱼腹、谓 之形如鱼腹也。视 踵之间。鱼腹之外。循之有脉累累然者。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 
刺之三 。(肝主语。故其病令人善言。默默、安静貌。谓虽善言而不狂妄也。不慧、语言之不明爽也。其病若此者。于 
踵之外。刺之三 。三 者。取经外穴也。按腰中如弓弦者。所病在经也。善言不慧者。病厥阴之气而有是证也。三 
阴三阳之主腰痛。有单病在经者。有病经而及于气者。故以此筋分而论之。)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KT KT 然。 
时遗溲。(KT 音荒。解脉者。散行横解之络脉也。盖经脉为里。浮而横者为络。络脉横散于皮肤之间。故名曰解脉。 
诸络脉者。在皮之部。皮主太阳之气分。故痛引肩目。时遗溲。而宜取太阳之 也。散上声。)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 
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膝后筋肉分间。太阳之委中穴也。 外廉之横脉。穴外之横络也。针经云。支而横者为 
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故宜泻出其血。黑变赤而止。倪冲之曰。邪在横解之络脉。故亦取横脉以泻之。) 
解脉令人 
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此复论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是以令人腰痛如引带。腰似折者。太阳之气病也。 
横盛于中。则上虚下实。下实则气并于阴。故善恐也。)刺解脉在 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有 
结络如黍米。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此论阳跷之脉而令人腰痛 
也。跷脉有阴阳。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是男女阴阳。经络交并。故为同阴之脉。其 
脉行健。故名曰跷。有阻于中。则不上行。故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怒意。言肿突如怒起也。按跷脉为病。少腹痛里 
急。腰及髋 下相连阴中痛。阴疝。本经言痛如小锤居其中。即里急阴疝之证也。)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 
。(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三寸。以附阳 
为。直上循役外廉。故宜取外踝绝骨之处。)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此论阳维之脉而令人腰痛也。阳维、 
总维一身之阳。阳气盛。故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 下间。去地一尺所。(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 
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 。故当与太阳合 下间而取之。 
盖取阳维之 也。 上去踝七寸。是离地一尺所矣。)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 
绝。恶血归之。(此论带脉为病而令人腰痛也。衡、横也。带脉横络于腰间。故曰横络之脉。夫足之三阳。循腰而下。足 
之三阴。及奇经之脉。皆循腰而上。病则上下不通。阴阳间阻。而为腰痛之证。惟带脉横束于其间。无上下之相贯。故 
必因举重伤腰。以致横络之脉绝伤。而恶血归之。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也。)刺之在 阳筋之间。上 数寸。横居为二 
出血。( 阳谓足太阳之浮 。在臀下腿筋之间。上 数寸。是在腰尻之下矣。横居二 者。盖随带脉之横形而取之。按 
灵枢经曰。足少阳之正主 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是带脉。之下连于足少阴太阳。故当从浮 
而上。循太阳之络以取之。)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此论任脉为病而令 
人腰痛也。任脉起于至阴。与督脉交会。分而上行。故名曰会阴。任脉统任一身之阴。汗乃阴液。故漯漯然汗出也。汗 
干则液竭。故令人欲饮。走者阳象也。任与督脉。上下相交。饮已欲走者。阴液周而交于阳也。)刺直阳之脉上三 。 
在跷上 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直阳之脉。督脉也。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贯脊直上。故曰直阳。其原起于肾下胞 
中。循阴器。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故取跷上 下者。循足太阳之络以泻之也。按会阴节后。当有刺条。刺直 
阳前。宜有腰痛。或简脱与。抑督与任交病在阴而取之阳耶。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而二歧。一在于身之前。一行 
于身之后。又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小腹直上。贯脐中央。入喉上颐。会太阳于晴明穴。是任督二脉。阴阳合 
并。分而上行。然其间又有交会之处。张兆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