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十二经脉之阴阳所在。而知病之始终也。)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夫径而深者为经。浮
而见于皮者为络。纪、记也。欲知皮之分部。当以所见之络脉分之。然又当以经脉为纪。盖络乃经脉之支别。如肺之经
脉。循于鱼际尺泽 腋之间。即其间所见之络脉。乃肺之络。而络外之皮。即肺主之部矣。视其色多青则寒。黄赤则热。
络盛则入客于经。经满则入舍于肺脏。十二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阳明之阳络。名曰害蜚。蜚、飞动也。阳
明者午也。为盛阳之时。如万物之飞动。阳盛而阴气加之。有害于飞。故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
阳明之络也。(上下同法。谓手足二经皆同此法。部中、皮之分部中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
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夫邪之中人。始于皮肤。次于络脉。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经。故视其皮部
之浮络。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为寒热。络盛而不泻其邪。则入客于经矣。在阳明
之部分。则为阳明之病。在少阳之部分。则为少阳之病。在三阴之部分。则为三阴之病。故列于首节。而六经皆然。)阳
主外。阴主内。(此言经络之分阴阳外内也。经云。内有阴阳。外有阴阳。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故见于皮肤间者。
为络为阳而主外。络于筋骨间者。为经为阴而主内。盖在阳者可从外解。在阴者则内入而舍于脏腑矣。按通评虚实论曰。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盖以络为阳而经为阴也。)少阳之阳。名曰枢持。(枢、枢机也。持、主
持也。少阳主枢。故名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
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此复论经气之从内而外出也。夫五脏内合五行。地之阴阳也。六经外合六气。天之阴阳
也。天之六气。下合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是以在外六经之气。从阳而内。在内经脉之气。从阴而外出
于皮肤。复从皮肤而入于肌肉筋骨。以渗于脏腑募原之间。而内通于五脏。此论经脉之气。环转无端。盖从内而外也。
详本经四时刺逆从论。)太阳之阳。名曰关枢。(关、卫固也。太阳主诸阳之气而主表。阳气生于阴中。枢转而外出。
太阳之气。从内而出。卫固于外。故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上下
谓手足二经。六气止合六经。足之六经。上合于手。故止曰上下同法。而不言手之小肠。足之膀胱也。六经皆然。)少
阴之阴。名曰枢儒。(儒、说文。柔也。王氏曰。顺也。少阴为三阴开阖之枢。而阴气柔顺。故名枢儒。)上下同法。视
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四时刺逆从论
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
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此言经脉之
气。从经脉而出于孙络。从孙络而溢于皮肤。复从皮肤而入于肌肉筋骨。故曰。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阴、谓经脉也。
言脉气之环转。从经而出。复从外而内注于骨。诸经皆然。此论三阴。而少阴又主冬主骨。故复申明之。王芳侯曰。其
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论邪气之从外而入。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论正气之从内而出。)心主之阴。名害肩。(阴、
谓厥阴之络也。两阴交尽。故曰厥阴。肩、任也。谓任一身之阴。阴极而一阳加之。故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曰。
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上谓手厥阴心主。下谓足厥阴肝经。此篇论络脉经脉。而手厥阴心主主脉。
故提手厥阴焉。)太阴之阴。名曰关蛰。(蛰者。阴藏蛰动之虫。盖气藏于阴。而欲动蛰于外。乃太阴关之。故名关蛰。
夫内为阴。外为阳也。荣卫篇曰。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枢转外出之阳。而太阳关之。故名关枢。阴藏动蛰之气。而太
阴关之。故名关蛰。两阳合明。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以阳盛而一阴加之。故曰害蜚。阴极而一阳加之。故
曰害肩。少阳主三阳之枢。故曰枢持。少阴主三阴之枢。故曰枢儒。以三阴三阳对待论之。命名之义自得矣。)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六脏六腑。所合十二经之络脉。各
分属于皮之部署。)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
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此言邪入于经。有不动脏而溜于腑者。传入于腑。谓入于大肠小肠胃腑也。廪、积也。夫
经络受邪。则内干脏腑。其脏气实者。不必动脏。则溜于腑矣。盖阳明居中土。为万物之所归。邪入于胃。则积于肠胃
之间。为贲响腹胀诸证。)邪之始入于皮也。 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
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铄 破。毛直而败。(此论邪之有入于经络。而虚陷
于内者。有留于筋骨之间。而为筋挛骨痛者。盖皮肉筋骨。皆属气分。络脉经俞。皆属血分。经络内连脏腑。是以经络
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如不入于络。则留于皮肉筋骨之间。为外皮肤所中也。 然、寒栗逆起之貌。邪盛于络。则变
见青黄赤黑之色于皮部。转入于经。则感脏腑之气虚而陷下也。如留于筋骨之间。则为筋挛骨痛。铄肉破 。毛直夭焦
之败证。)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
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帝曰。善。(此言邪入于经。而内
干脏腑也。不与、不及也。言皮毛之表气微虚。以致邪入于经。而为干脏之危病也。)
卷七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属性: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此承上章而复问也。言络脉之五色各异。而
为痛痹寒热之证者。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言经脉有五行之常色。络脉则随四时之变而无
常色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此言经脉应五脏。
故有常色也。经、谓十二经脉。五脏具五色。亦皆应其经脉。而为青黄赤白黑之常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帝言经脉应五脏而成五色。络脉之阴阳。亦当应其经矣。)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此言阴络应经脉而成五色。阳络随四时而成五色也。阴络者。六阴经之络。应五脏之经。各有常色而不变。阳络者。
六阳经之络。合六腑之阳。随四时之春青夏赤秋白冬黑。并为变易者也。此皆四时五行之常色。谓之无病。若四时之中。
五脏之络。见青黑为寒。见黄赤则为热矣。王芳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六腑为阳。外应三阳
之气。五脏为阴。内合地之五行。是以阳络随天之四时。色变无常。而内通于五脏。五脏内应五行。而外合于三阳。脏
腑阴阳。又互相交合者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
谓之寒热。帝曰。善。(此言色变之因于寒热也。泣同涩。凝泣淖泽。谓络中之血气。此皆常色。谓之无病八字。当在随
四时而行也之下。误脱在此。王芳侯曰。内因之寒热。由阴而及阳。外因之寒热。由阳以及阴。是以病色之无分乎阳
络阴络也。)
卷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属性: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
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穴乃气之所注。故曰气穴。而不论及于经脉也。所、谓气穴所在之处。卒、尽也。
针经曰。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
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
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非圣者孰能穷其道。是以岐伯稽首再拜曰。窘乎哉问也。莫仲超曰。知血气之生始。
经脉之贯通。乃医学之根本。学人当于诸刺论中求之。)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
而目以明。耳以聪矣。(逡巡、退让貌。未睹未闻。而耳聪目明者。神志会通也。)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
也。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
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真数者。脉络之穴数。藏之金匮者。谓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乃金匮之
真言。上帝之所贵也。)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
者。关元也。(心、谓心胸也。夫背为阳。胸腹为阴。督脉循于背。总督一身之阳。任脉循于腹。统任一身之阴。控、引
也。背与心相控而痛者。阴阳相引而为痛也。此先论阴阳二气。总属任督之所主。而后论脏腑阴阳之气。各有所注之穴
焉。天突在结喉下中央。乃阴维任脉之会。十椎在大椎下第七椎。乃督脉至阳之穴。督脉阳维之会也。盖大椎上尚有三
椎。总数之为十椎也。胃脘、中脘也。中脘者。胃之募也。王冰曰。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三脉所生。脉气所发也。关元在
脐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此四穴者。乃阴阳气之交会也。张兆璜曰。先以胸背分阴阳。后以上下分阴阳。)背胸邪系
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此释上文而言背胸之邪。系于阴阳。引及于
左右。偏痛亦如此。盖左为阳而右为阴也。其病前后痛涩者。背胸邪系阴阳也。胸脉痛者。其脉络胸胁。故左右如此也。
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者。督脉上贯心膈入喉。任脉入膻中上喉咙也。偏痛者。其脉斜出尻络胁。上肩而斜下也。)
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此言阴阳系邪。胸背相引。由任督之
相交。任督之合。又由督之大络。而交通于任脉也。督之大络。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
阳。入贯膂。所谓大络者。若江河之外。别有江河。经脉满则转溢于大络。故督脉满则斜出于尻脉。盖督脉之别。斜出
于尻。络胸胁也。其络支心贯膈。上肩胛而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复斜下肩而与督脉交合于十椎下间。故胸背相控而痛。
所治在天突与十椎间者。乃大络之通会处也。张兆璜曰。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故不曰交。而曰加者。谓阳加于阴。有
阳施阴受之义也。)脏俞五十穴。(脏谓五脏。俞、经俞之穴也。脏各有五。五五二十有五。左右合之。共五十穴也。
五者。井荥俞经合。所出为井。俱在手足趾上。离爪甲一韭许。所入为合。皆在手足之肘膝间。而不过肘膝。五脏六腑
皆然。肝之井曰大敦。荥曰行间。俞曰太冲。经曰中封。合曰曲泉。心之井曰少冲。荥曰少府。俞曰神门。经曰灵
道。合曰少海。脾之井曰隐白。营曰大都。俞曰太白。经曰商邱。合曰阴陵泉。肺之井曰少商。荥曰鱼际。俞曰太渊。
经曰经俞。合曰尺泽。肾之井曰涌泉。荥曰然谷。俞曰太溪。经曰复溜。合曰阴谷。此五脏之五俞。出于井木。溜于
荥火。注于俞土。行于经金。入于合水也。)腑俞七十二穴。(六腑各有六。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亦
皆出于手足之指端。入于肘膝之合穴。六者。井荥俞经原合也。胆之井曰窍阴。荥曰侠溪。俞曰临泣。原曰丘墟。经
曰阳辅。合曰阳陵泉。胃之井曰厉兑。荥曰内庭。俞曰陷谷。原曰冲阳。经曰解溪。合曰三里。大肠之井曰商阳。
荥曰二间。俞曰三间。原曰合谷。经曰阳溪。合曰曲池。小肠之井曰少泽。荥曰前谷。俞曰后溪。原曰腕骨。经曰阳谷。
合曰少海。三焦之井曰关冲。荥曰液门。俞曰中渚。原曰阳池。经曰支沟。合曰天井。膀胱之井曰至阴。荥曰通谷。
俞曰束骨。原曰京骨。经曰昆仑。合曰委中。此六腑之俞。出于井金。溜于荥水。注于俞木。行于原经火。入于合土。
盖天为阳。地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故脏合地之五行。腑合天之六气。六气之中有二火。是以多原穴也。原者。谓火
之原。生于阴中之少阳也。张兆璜曰。脏气出于井木。腑气出于井金。盖春夏者。天之阴阳也。秋冬者。地之阴阳
也。脏始于天之春木。而终于冬令之水。腑始于地之秋金。而复交于春夏。此皆脏腑阴阳更互之妙用。故曰。天有阴阳。
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夫生长化收藏。在天四时之气也。
而五脏五行应之。故曰。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热俞五十九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大杼膺俞缺盆背俞
各二。共八穴。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各二。共八穴。云门 骨委中髓空各二。共八穴。五脏俞旁各五。计十穴。通共计
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尻上五行行五。五五共二十五穴。伏兔上各二行行五。五四共二十穴。踝上各一行行六。
计十二穴。通共五十七穴。以上一百十六穴。详水热穴论。)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此节热俞内穴。重言之者。
谓热俞即是气穴。可以取气。可以泻热。亦可使热邪随气而泄。故下文曰热俞在气穴。)中KT 两旁各五。凡十穴。(KT
膂同。在脊骨两旁。各开一寸五分。足太阳膀胱经之五脏俞也。肺俞在三椎间。心俞在五椎间。肝俞在九椎间。脾俞
在十一椎间。肾俞在十四椎间。)大椎上两旁各一。凡二穴。(大椎两旁。足太阳膀胱经之大杼穴也。脊骨之高起曰椎。
大椎上者。谓大椎高起间之两旁。非椎之上节也。王氏误认为椎之上节。故云。甲乙经脉流注孔穴图经并不载。未详何
俞。王芳侯曰。两旁各一凡此五字。为首节之总纲。故以后不言此五字者。以每节咸准此也。)目瞳子浮白二穴。(瞳子
在目锐 。浮白穴在耳后发际内一寸。左右各一。凡四穴。俱属足少阳胆经。)两髀厌分中二穴。(谓髀枢中环跳穴也。
属足少阳胆经。)犊鼻二穴。(犊鼻穴在膝髌下 骨上。侠解大筋陷中。属足阳明胃经。)耳中多所闻二穴。(一名听宫。
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属手太阳小肠经。)眉本二穴。(攒竹穴在眉间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完骨二穴。(完骨穴
在耳后入发际四分。属足少阳胆经。)项中央一穴。(风府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疾言其
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枕骨二穴。(枕骨穴。一名窍阴穴。在完骨上。枕骨下。动摇有空。属足少阳胆经。)上关二穴。
(一名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张口取之乃得。属足少阳胆经。)大迎二穴。(大迎穴在曲颔前一寸三分。
骨陷中动脉。属足阳明胃经。)下关二穴。(下关穴在上关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开口则闭。闭口有穴。属足阳
明胃经。)天柱二穴。(天柱穴在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巨虚上下廉四穴。(巨虚上廉在三里下三
寸。举足取之。巨虚下廉在上廉下三寸。蹲地举足取之。左右共四穴。共属足阳明胃经。)曲牙二穴。(即颊车穴。一名
机关。在耳下曲颊端近前陷中。开口有空。属足阳明胃经。)天突一穴。(天突穴在结喉下四寸宛宛中。属任脉。)天府二
穴。(天府穴在腋下三寸。臂 内动脉陷中。属手太阴肺经。)天牖二穴。(天牖穴在颈筋间。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