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太阳于睛明穴。)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
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此言循于腹之督脉为病。而取刺当在骨间。盖病虽在腹之阴。而所治当从阳也。其脉从少腹
直上贯心。故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绕于前后二阴之篡间。故病则不得前后。而或为冲痛之疝。督脉同冲任并起于
胞间。故在女子则为不孕。如病在前后两阴之间。而男女皆为癃痔。如在于廷孔阴茎之内。则皆为遗溺。如上入于喉。
则为咸嗌干。此在腹之督脉生病。而所治当在骨上。若病甚而不已者。兼取于脐下之营。营谓腹间之肉穴。骨谓脊背之
骨穴也。)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此言胸喉间之督脉
为病者。当取膺颐间之骨穴也。其气上逆而呼吸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两缺盆中者之天突穴也。如病上冲喉者。治其
渐。渐者。谓督脉之入喉者。上唇齿而渐分两歧。侠颐入目。当于渐上侠颐之处而刺之。)蹇膝伸不屈。治其楗。(此节
论膝之为病。而当治其机楗骸关之骨空也。蹇膝者。谓淹蹇而难于屈伸也。下文曰。辅骨上横骨下为楗。)坐而膝痛。治
其机。(坐而膝痛者。屈而不伸也。故当治其机。机关利则屈伸皆利矣。夫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
骨。膝者筋之会。而诸筋皆属于筋。故特论其膝焉。)立而暑解。治其骸关。(暑、热也。膝解为骸关。立而骨解中热者。
取骸关以治之。即膝解处也。)膝痛。痛及拇指。治其 。(足之拇指。厥阴肝经之井荥。骸下为辅骨。辅骨之上为 中。
厥阴之脉。上 内廉。故当治其 。)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如物隐者。邪留于骨节间也。故当治其关。关开则
邪出矣。)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膝痛不可屈伸。筋骨皆病也。当取背内太阳之经以治之。太阳寒水主骨。而阳气
养筋。)连 若折。治阳明中俞 。(膝痛而连 骨若折者。治阳明之中俞 。谓三里穴也。)若别。治巨阳少阴荥。(谓
连若折而有别治之法。可取太阳少阴之荥穴。盖骨乃太阳少阴之所主也。)淫泺胫 。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
五寸。(此又言少阳之主骨也。少阳为枢。枢折则骨繇而不安于地。骨繇者。节缓而不收。故淫泺胫酸。不能久立。当治
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寸之光明穴。)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
。 上为关。头横骨为枕。(楗与键同髋音宽骸音谐 音国。此承上文而言腰膝 骨之释名也。辅骨上为腰。髋骨下为
楗。膝上为机。膝盖骨为解。膝外为骸关。关下为 。 下为辅骨。辅骨上为连骸。连骸者。是骸骨相连接处也。夫腰
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膝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故独举腰膝而曰关。曰楗。曰机。曰骸。命名之义。良有以也。夫少
阳少阴主骨。而阴阳之气。皆从下而生。则骨气亦从下而上矣。骨之精髓。从枕骨之髓空而会于脑。故论膝 之骨。而
曰头横骨为枕。言骨气之上下相通也。)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
踝上各一行。行六穴。(此言水俞五十七穴。亦皆循于骨空也。)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龈基下。一
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本篇之所谓骨空者。言经脉之循于骨空之间而为
穴也。然骨空间。乃节之交。精髓上下相通之处。故复总论其通体骨节之空焉。诸髓皆会于脑。而为精髓之海。故先言
髓空在脑后锐骨之下。谓脑髓相通之处。在脑后锐骨之下有空也。一在龈基下者。谓脑前有空而通于齿根之上。鼻 之
间。故脑渗则为涕也。一在项后中复骨下者。在督脉之 门。入系舌本。谓脑之中通于舌下也。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
上者。谓诸髓之从脊骨而上于风府。从风府而入通于脑也。所谓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者。言脊髓之上通于脑。而下通
于尻臀之骨空也。)数髓空在面侠鼻。(数言素。言面之侠鼻间。而有数处之髓空也。)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此言面
骨之通于肩骨也。言在面数处之骨空。或有在口下而通于肩骨者。)两 骨空。在 中之阳。(此两肩 之通于两臂也。
阳、外侧也。)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空骨之间。(此言两臂骨之相通也。踝谓手踝。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者。
谓髓在肱骨之中央。上通于肩臂。下通于手指者也。)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股骨谓大腿之骨。在膝上四寸。
是在骨之中央矣。盖言大骨之中空。而髓充于内。从两头之髓孔。上通于腰尻。下通于 骨。故下文云。扁骨无髓孔。
而中亦无空。) 骨空在辅骨之上端。( 骨、小腿之骨。空在辅骨之上。上通于股骨。下通于跗指之骨也。)股际骨空在
毛中动下。(股际者。谓两大腿骨之上。小腹下之横骨。在两股骨之间。毛中动脉之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
(尻骨、臀骨也。髀骨在股骨之上。少腹两旁。突起之大骨。前下连于横骨。后连于尻骨。)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
髓无空。(此言扁骨之无髓空。而亦无髓孔之易髓也。髓孔者。谓节之交。有孔窍之相通。易髓者。谓通体大小之骨。精
髓互相资易者也。扁骨、肋骨也。其骨扁而中实无空。其节交之处。亦无髓孔以易髓。然于骨外之筋膜理腠间。而津液
亦互相灌渗。是上下周身之骨度。髓气流通。亦如经脉之环转无端者也。)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
灸橛骨。以年为壮数。(此言鼠 寒热之病。而有二十九穴之灸法也。夫鼠 之本。在于水脏。其病出于三阳颈项之间。
故当先灸督脉之大椎。次灸尾穷之橛骨。盖督脉之原在肾。其脉在阳。而骨穴亦皆属于肾也。以年为壮者。谓子鼠为生
肖之始。十二岁一周。周而复始也。张兆璜曰。上节论刺者。泻脉中之毒也。此复论灸者。起在下之本也。)视背俞陷
者灸之。(太阳乃肾脏之寒府。故视太阳经之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此手阳明经之肩 穴也。在肩端两
骨间。举臂有空。)两季胁之间灸之。(谓足少阳经之京门穴也。在腰中季胁间。乃肾之募。莫仲超曰。近时有灸肩井。
及经外穴之肘尖者。亦皆取少阳之经。)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系足少阳经之阳辅穴也。)足小指次指间灸之。(系足少
阳经之侠溪穴。) 下陷脉灸之。系足太阳经之承筋穴。外踝后灸之。(系足太阳经之昆仑穴。)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
筋者灸之。(按灵枢经脉篇。手太阳手足少阳阳明五脉。皆入于缺盆两骨之间。故不必论其何经。切之坚痛如筋者即灸之。
是鼠 之毒。出于颈项三阳之脉。其毒留之处。则累累如连珠。而所病之经脉。亦坚硬如筋也。)膺中陷骨间灸之。(系
任脉之天突穴。乃阴维之会。而任脉亦起于少阴胞中。)掌束骨下灸之。(系手少阳经之阳池穴。)齐下关元三寸灸之。(关
元穴属任脉。在脐下三寸。乃手太阳小肠之募。三阴任脉之会。)毛际动脉灸之。(系足阳明经之气冲穴。)膝下三寸分间
灸之。(系足阳明经之三里穴。)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系足阳明经之冲阳穴。)巅上一灸之。(系督脉之百会穴。以上共
计二十九处。后犬所啮之处。谓三阳之皮部。故曰灸之二壮。此在三阳之气分。而不涉于经脉。故不在于数内。王芳侯
曰。此经脉之邪。亦可从气分而出。)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啮音业此论鼠 之病。本于水脏之阴。
而交于戌火之阳。故为寒为热也。曰鼠曰犬者。谓子之天乙水邪。戌之包络火邪。相合而为患也。犬所啮之处。腿之鱼
腹间也。鱼腹之外侧。乃少阳之部署。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少阳之气。上与包络相合而为火也。故当于犬所啮之处灸
之。即以犬伤病法灸之者。盖犬伤者亦发寒热。谓鼠 之寒热。有如虫兽所伤之不内外因。非外感之寒热而欲治其表也。
即如开阖不得。寒气从之。陷脉为 。留连肉腠。此属外感风寒之 。而与其本在脏者之因不同也。再按灵枢经曰。目
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夫瞳子。水藏之精也。脉者。心包络之所主也。火为阳。水为阴。脉从上而下
贯瞳子。是为阴阳交者死不治。是鼠 之毒。为害最厉。故当先于大椎、橛骨、肩骨、胸膺二十九处。灸三阳之经脉。
以起肾脏之毒。复于犬所啮之处。以绝心包络之交焉。倪冲之曰。有一种肿痛溃烂者。乃外感风寒之 。此为易治。
如在颈腋之间。累累如连珠。不痛不肿者。其本在脏。后至破溃。而见赤脉者。死证也。)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
(此言鼠 之过于膺喉者。再以伤食之法灸之。夫鼠 之上出于颈项之间。乃太阳少阳之部署。如过于膺喉。则及于阳
明。而为马刀侠瘿矣。故又当以伤食之法。而灸其膺胸焉。张兆璜曰。太阳少阳之气。发原于下焦水脏。而阳明之气
出于中焦。故凡当二十九处。再以伤食之法。灸其胃脘。以清阳明之原。)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
之。(数音朔。夫鼠 之本。在于水之阴脏。而其病上出于颈腋三阳之间。今灸背俞。 中之太阳。肩背两胁之少阳。膝
下跗上之阳明。而又如犬所啮之病。及伤食之法。灸之不已者。此阴毒之气盛也。故当视其经之过于阳者之处。数刺其
俞而泄之。使阴脏之毒。与阳相绝。而再饮以解毒之药治其阴。此治鼠 寒热之全法也。高士宗曰。骨者。肾所主也。
此篇论骨空。故首论刺太阳。而曰还刺寒府。谓太阳乃肾脏寒水之府也。次论冲任督脉者。三脉皆发原于肾也。次论通
体之骨空髓空者。肾生骨髓。而髓乃肾之精也。论刺灸鼠 寒热者。鼠 之毒。本于肾脏也。)
卷七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属性: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此言肾为阴而阴主水也。)岐伯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
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此言水由地中生。上升于天。下归于泉。天气与水
气上下相通。故在地为水。而在天为寒。夫天为阳。地为阴。泉在地之下。故为至阴而盛水。盛者。受盛而多也。夫肺
主天。太阴之气主湿土。土气上升于天而为云。天气下降而为水。是水由天降。云自地生。故曰。肺者。太阴也。谓天
地之气相合也。少阴主水而司冬令。其脉贯膈入肺中。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上下皆积水也。兆璜曰。肺主气而发
原在肾。是气从下而生。水亦从下而上。下则为溲。上则为汗。留聚则溢于皮肤而为 肿矣。)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
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此言水由中焦入胃之饮而生。从下焦决渎而出。故关
门不利。则聚水而从其类。盖肾者主水。水不沾流。则水亦类聚矣。张兆璜曰。关者。关戾也。即金匮之所谓了戾不
利。则不得溺。)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肿。 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肿、胀也。皮肤者。肺之合。水聚于下。则反
溢于上。故肿胀于皮肤之间。盖因水聚而生此病也。张兆璜曰。下文云。外不得越于皮肤。谓水溢于皮肤。尚可从汗
解。故金匮要略云。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脏也。
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此复言水生于中焦之胃土。然由下焦之气。上升以合化。夫胃为阳腑。肾为
牝脏。肾气上交于阳明。戊癸合化。而后入胃之饮。从地土之气。上输于肺。肺气通调。而下输决渎。故曰。地气上者。
属于肾而生水液也。夫水在地之下。地气上者。直从泉下之气而生。故曰至阴。是地气上通于天。而水气亦上通于天也。
以上论水液生始之原。聚则为水为肿。和则清中之浊者。从决渎而下行。清中之清者。为精为液。为气为血。生肌肉而
充皮肤。濡筋骨而利关节。莫不由此入胃之饮。医者知此。能通调其生始出入之原。不唯病之不生。且使其形体不敝。
益寿延年。斯可谓之国手。)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
于皮里。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上节论关门不利。水聚于下。溢于上而为 肿。此言
劳动肾液上出为汗。逢于风而闭溢于皮肤之间为 肿。当知 肿之有二因也。经云。用力过度则伤肾。又曰。持重远行。
汗出于肾。盖勇而劳甚则伤骨。骨即为肾。肾气动。则水液上升而为汗矣。逢于风则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盖因风而致水肿于皮肤间也。玄府者。乃汗所出之空孔。又名
鬼门。盖幽玄而不可见者也。夫肾者主水。受胃腑之津液而藏之。肾之津液。复还入胃中。而资养其脏腑。又入心为汗。
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自入为唾。是五液皆出于肾。而五脏六腑之气。亦藉肾脏之津液以濡养。故曰内不得
入于脏腑。此论水从上降。而复从下升。乃津液环转之道。医者知此。能积此精。而还养五脏之神。并可益寿延年。)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
此肾俞。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
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此言水随经而上下也。肾者。至阴也。穴者。气之所聚。故肾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随
此经俞而外内出入者也。尻、臀也。尻上五行。中行乃督脉之所循。旁四行乃太阳之经脉。盖督脉起于至阴。循阴器。
绕篡后。别绕臀。合少阴太阳。贯脊入肾。太阳为少阴之寒府。是此五行乃水阴之所注。故皆为肾俞。是以病水。则下
为肿大腹。上则为喘呼。不得卧者。此标本俱病。盖肾为本。肺为标。在肺则为喘呼。在肾则为水肿。肺为气逆。故
不得卧也。此水分为相输而上下俱受病者。盖肾俞之循尻而下。复循腹而上贯肺中。水气之留于经俞故也。夫有形之血。
行于脉中。无形之气。行于脉外。是以有形之水。行于无形之气分。无形之水气。行于有形之脉中。水随经而行于上下。
而水气亦随经而留于脉中也。故 肿大腹者。水所从出入于外内。喘呼不得卧者。水气上逆于脉中。)伏兔上各二行。行
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以左右各三指按膝上。有肉起如兔之状。故以为名。
各二行者。谓少阴之大络与少阴之经。左右各二。共四行也。行五者。谓少阴经之阴谷、筑阴、交信、复溜。及三阴之
所交结之三阴交穴也。街、气街也。气街者。气之径路也。经络者。经别之大络也。如经络之气结。则别走于气街。故
络绝则经通。此少阴之经。同少阴之大络下行于脚。而交结于三阴。故曰肾之街也。按灵枢经。黄帝问曰。少阴之脉独
下行。何也。岐伯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
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 中。伏行 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
此冲脉之注于少阴之大络。而交结三阴于足 之间。故曰伏兔上各二行。此肾之街也。详灵枢经集注。)踝上各一行。行
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此言少阴之本。直起于至阴之下也。踝上各一行者。左右二足各一行也。行六者。
谓照海、水泉、大钟、太溪、然谷、涌泉六穴也。此肾脉之直下行于至阴也。夫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是泉在地之下。从至阴而涌出。故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凡五
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凡此五十七穴。皆水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客者。谓留舍于脉络之间。非入于
脉中也。)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按灵枢四时气篇内。风水肤胀。为五十七 。取皮肤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