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矣。高士宗曰。此言阴阳之气不和。则为阳结阴结之病。若夫刚与刚。是阳传于阳。阴传于阴。乃阴阳相绝之死候也。) 
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此言阴和于阳。而阴液不宜外泄者也。汗者。血之液也。魄汗、肺之汗也。 
夫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皮毛汗出。而精血仍藏于阴。如魄汗未藏。是夺汗而伤其精血矣。脏真高于肺。 
主行荣卫阴阳。肺脏之阴液外泄。则四脏之阴。并逆而起。起则上熏于肺。而使人喘急喉鸣。盖五脏主藏精者也。精化 
而为血。血化而为汗。百脉虽朝于肺。而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四逆而起。则失其次序旋转之机矣。)阴之所生。和本曰 
和。(此言阳和于阴。而后谓之和也。夫外脉为阳。腑脉为阳。然皆本于五脏五行而生。故曰阴之所生也。阴之所生之阳 
脉。与所本之阴脉相和。而始名曰和。盖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既有所出。当有所入。是故刚与刚。则阳散而阴亡矣。)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刚与刚。是阳不与阴和矣。阳不归阴。则阳气破散。阳气外散。而孤阴亦内亡矣。)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此言柔与柔而生气绝也。淖、和也。阴与阴和。而刚柔不和。则阴无所生之阳矣。孤阴不生。 
则经气乃绝。经气已绝。不过三日四日而死也。)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五脏相克而传。 
谓之死阴。相生而传。谓之生阳。属、类也。如肝之心。心之脾。脾之肺。肺之肾。皆谓之生阳。如心之肺。肺之肝之 
类。皆谓之死阴也。以阳脏相生而传。故不过四日之偶数而死。以阴脏相克而传。故不过三日之奇数而死也。莫子晋曰。 
三日者。不过天地之生数。四日者。不能尽五行之数终。)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之、 
往也。传也。夫肝脉传肺。肺传大肠。大肠传胃。胃传脾。脾传心。心传小肠。小肠传膀胱。膀胱传肾。肾传心包络。 
包络传三焦。三焦传胆。胆传肝。一脏一腑。一雌一雄。阴阳相间。循环无端。如肝之心。心之肺。肺之肾。肾之脾。 
此皆经气绝而死不治者也。)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肺之肾。亦生阳之属。因肺肾为牝脏。以阴 
传阴。故名重阴。辟、偏辟也。以水脏而反传所不胜之脾土。故谓之辟阴。此皆不治之死候也。)结阳者。肿四肢。(此 
言阴阳之气不和。自结而为病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气归形。气结故形肿也。此概三阳而言也。)结阴者。便血一升。再 
结二升。三结三升。(阴气结于内而不得流行。则水亦留聚而下泄矣。一阴结。便血一升。二阴并结。便血二升。三阴俱 
结。便血三升。此概三阴而言也。辨脉篇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名曰 
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盖欲审别阴阳之气结者。当以脉之去至动静。浮沉迟 
数。以分阴阳。以证之肿四肢。知三阳并结。便血三升。知三阴并结也。以证之消。知结在二阳。当以二阳之法治之。 
证之隔。知结在三阳。当以三阳之法治之可也。)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结斜者。偏结于阴阳之间也。 
夫外为阳。内为阴。胃为阳。肾为阴。此结于形身之内。脏腑之外。胃肾空廓之间而为肿也。石水、肾水也。肾者胃之 
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此多偏于肾脏。故为多阴少阳而少腹肿也。)二阳结。谓之消。(二阳、阳明胃气也。 
消、消渴也。盖阳明气结。则水谷之津液不生。以致消渴而为病也。按灵枢以五脏之脉微为消瘅。盖水谷之津液不资。 
则五脏之精气俱微弱矣。)三阳结。谓之隔。(三阳、太阳也。太阳为诸阳主气。太阳之气。生于膀胱。从内膈而出于胸 
胁。从胸胁而达于肤表。阳气结则膈气不通。内膈之前。当胃脘贲门之处。膈气逆。则饮食亦隔塞而不下矣。)三阴结。 
谓之水。(三阴、太阴脾土也。脾为转运之官。脾气结。则入胃之水液不行。而为水逆矣。)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 
阴一阳者。厥阴少阳也。厥阴风木主气。而得少阳之火化。风火气结。则金气受伤。是以喉痛而为痹也。痹者。痛也。 
闭也。)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搏者。尺脉滑利。而搏击应手也。阳别者。与寸口之阳。似乎别出而不相贯。此当主 
有妊。盖有诸内。而是以尺脉滑利如珠也。吴氏曰。此以下论脉也。)阴阳虚。肠 死。(阴阳、指尺寸而言。肠 、 
积下利也。夫荣卫气血。皆由水谷之所资生。胃为受纳之府。肠为传导之官。阴阳两虚。而又失其所生之本。故无望其 
生机矣。此言阴阳由肠胃水谷之所生也。)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毛。若动数之 
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当知汗乃阳气之加于阴液。而脉亦阳脉之加于阴部也。)阴虚阳博。谓之崩。(阴虚阳盛。 
则迫血妄行。)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搏俱音博三阴者。太阴也。俱搏者。脾肺二部俱搏击应手。而无阳和之气 
也。二者。偶之始。十者。阴之终。夜半者。阴尽而将一阳初生之时。太阴者。至阴也。以至阴之气。而绝无生阳。故 
死于阴极之数也。董帷园曰。阴结阳结者。论阴阳之气结也。刚与刚者。言腑脉传腑。脏脉传脏也。阴搏阳搏者。言十 
二经脉之阴阳不和也。)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二阴者。少阴也。俱搏者。心肾二部俱搏击应手也。少阴主水火阴 
阳之气。天乙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十三日者。成数之终也。夕时者。日之终也。以水火之阴脏。故 
死于成数。而终于日终也。)一阴俱搏。十日死。(一阴者。厥阴也。俱搏者。肝与心主二部俱搏击应手也。十日者。阴 
之终也。厥阴者。阴之尽也。以阴尽之气。而死于阴数之终也。)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阳者。太阳也。鼓、动也。 
俱搏且鼓者。手足太阳之脉俱搏击而且鼓动。阳极而绝无阴之和也。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并主水火之气。天乙生水。地 
二生火。以水火之阳腑。故死于天地之生数也。盖天为阳。地为阴。天主生。地主成。故太阳死于生数。而少阴死于成 
数也。)三阴三阳俱搏。心满。腹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三阴三阳者。五行之气也。阴阳二气俱搏击而不和。故尽 
五行之数终而死也。心满。阳搏于上也。不得隐曲。阴搏于下也。腹居身半之中。阴阳相交者也。腹发尽者。阳尽发于 
上。阴尽发于下。而无阴阳中见之和也。此言上下阴阳之病。下文言寒热阴阳之病。)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 
三日死。(二阳者。阳明也。俱搏者。手足阳明俱搏击也。病温者。病寒热也。夫人之阴阳。由阳明水谷之所资生。二阳 
俱搏。则绝其阴阳所生之原矣。阴不得阳则病寒。阳不得阴则病热。阴阳俱绝。不治之死证也。九乃阳之终。十乃阴之 
尽。不过十日者。死于阴阳之交尽也。上节言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阴阳二气。不能一以贯通而自相搏击。 
其为病死也若此。此言胃脘之阳。以生养阴阳五脏。二阳俱搏则阴阳并绝。其病死也如此。故末二节。独表出其病证焉。) 



卷二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属性: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六脏藏神。六腑脏物。六脏六腑。皆谓之脏。故云十二脏也。相使者。 
六脏六腑。相为传使也。受清者贵。受浊者贱。五脏之中。惟足太阴独受其浊。故曰脾胃者。仓廪之官。)岐伯对曰。悉 
乎哉问也。请遂言之。(上章论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阴阳相间而传。然所本于六脏六腑。故帝复问脏腑之相使贵贱。而 
伯称其详悉焉。王子方曰。血者。神气也。心藏神。心主脉。故十二脏腑经脉。皆以心为主。)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 
出焉。(位居南面。灵应万机。故为君主之官。清静虚灵而主藏神。故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位高近 
君。犹之宰辅。主行荣卫阴阳。故治节由之。)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主春生之 
气。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秉刚果之气。故为中正之官。有胆量则有果断。故决断 
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者。心主之宫城。心主包络。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为臣使之官。心 
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运纳五谷。故为仓廪之官。五味入胃。脾为 
转输。以养五脏气。故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居小肠之下。小肠之受盛者。赖以传道。济泌 
别汁。变化糟粕。从是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居胃之下。胃之运化者。赖以受盛。而凡物之所化 
者。从是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伎、多能也。巧、精巧也。肾藏志。志立则强于作用。能作用于内。则 
伎巧施于外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通也。渎、水道也。三焦下俞。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 
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三焦主气。气化则水行。故为决渎之官也。)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 
能出矣。(膀胱为水腑。乃水液都会之处。故为州都之官。水谷入胃。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故为津液之所藏。 
气化则水液营运而下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十二官者。经脉相通。刚柔相应。失则灾害至矣。)故主明则 
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五脏六腑。心为之主。君主神明。则十二官各安其职。以此养生则 
寿。终身而不至危殆。盖心正则身修也。以此而及于治国平天下。未有不大昌者矣。)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 
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心者。离也。离也者。明也。心为一身之主。即我 
之神明。心主不明。则十二官皆不安矣。心主包络。为臣使之官。代君行令而主脉。脉者。血脉也。血者。神气也。神 
明昏乱。则血脉凝泣。而使道闭塞矣。血气者。充肤热肉。渗皮肤。生毫毛。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血脉不通。而形乃大伤矣。故以此养生。则殃折不寿。在治天下则其宗大危。正心明德之道。岂不重可戒哉。此言心为一身之主。主明即 
可以养生。推而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如心不明。即此身亦不可保矣。)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承上文而 
言。修身养生。以及于为天下之至道。始在于微。盖心之变化无穷。苟正其心。在养生则寿。为天下则昌。其心不正。 
在此身则殃。为天下则殆。当知寿夭治乱之机。在此心一念之发萌。而人莫知其原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闵闵之当。孰者为良。(窘乎哉者。叹其至道之难明而窘极也。消者。消息其道之微。瞿瞿、惊顾貌。视其道之要妙。而 
孰能知之也。闵、忧也。忧其理之切当。而孰者为良也。)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 
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恍惚、谓心神之萌动。生于毫厘之间。度量、长短轻重也。言毫厘之间。而有邪正明昧之 
分。以至于千之万之。不可胜极也。制、正也。以毫厘之诚意。推而大之。其形乃正。言其心正而后形正也。)黄帝曰。 
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精、纯粹也。光、光明也。言正心明德之道 
也。大圣之业者。能正心修身。以及于治国平天下也。斋戒者。诚意涤虑也。择吉者。从善避恶也。)帝乃择吉日良兆。 
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良善、兆吉也。灵兰之室。心之宫也。乃择其良善而藏之于心。以传保者。保于无穷。流于 
无极。守而勿失也。按灵枢经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大肠者。传道 
之府。小肠者。受盛之府。胆者。中精之府。胃者。五谷之府。膀胱者。津液之府。三焦者。中渎之府也。吴氏曰。 
灵台兰室。黄帝藏书之所。秘典。秘密典籍也。) 



卷二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属性: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天以六六之节者。十干主天。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也。人以九九制会者。人之九窍九 
藏。以会合生五气三之数也。灵枢经曰。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言人亦有六六之节。以应天六六之数也。 
按下文曰。地以九九制会。盖人有九窍九藏。地有九州九野。以合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先言人以九九制 
会。而后言地以九九制会也。按此篇乃论岁运之总纲。天之十干。成六六之节以应一岁。而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 
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五营运大论云。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 
酸生肝。是在天之六气。在地之五行五味。而又化生人之五脏也。然人之五脏。地之五行。皆由天之十干所化。故曰六 
节脏象论也。夫人之五脏。又化生六气。六气者。即末章之所谓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是也。盖人之五 
脏。应地之五行。食地之五味。人之六气。复应天之六气。气亢害而无承制。则为病矣。夫先以九九制会。以应六六之 
节者。言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六节。而皆合乎生五气三之数。)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 
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昭、明也。遂、因也。言六六之节。所以正天之度。盖岁有三百六十五日。而 
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也。九九制会。所以纪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制、 
度也。天度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日行一度。一岁而一周天。月日行十三度。一月而一周天。盖以天之度数。以纪 
日月之行也。气数者。生五气三之数也。化者。阴阳之化。在天而成六六。在地在人而成九九。皆阴阳气化之为盛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 
成岁。积余气而盈闰矣。(此复申明天度。以纪日月之行也。行有分纪者。谓日月之行有分野纪度。周有道理者。谓日月 
之周天。有南道北道之理路也。按历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左旋于地。一昼一夜。则其行一周而又过一度。 
日月皆右行于天。一昼一夜。则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故曰有奇也。故日一岁而一周天。月二十九日有 
奇而一周天。以二十九日有奇。故有大月小月也。每岁朔虚五日有奇。故止三百五十四日。又气盈五日有奇。合气盈朔 
虚而闰生焉。故每岁连闰共计三百六十五日有奇也。汉律志云。日月五星。从西而循天东行。天道从东西行。一昼一夜。 
日月随天西转一周。如蚁行磨上。磨转一回。而日往东行止一度。月从西而东行十三度。故月行疾。而一月与日一会而 
一周天。是以每岁冬至夏至。日行有南道北道之分。每月上弦下弦。而月有南道北道之分也。)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 
余于终。而天度毕矣。(立端、竖端正之木。以正天表也。上古树八尺之臬。度其日出入之影。以正东西。参日中之影与 
极星。以正南北。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余四分度之一。推日月行度之有奇。气盈五日之有余。朔虚五日之有余。推而 
算之。以终一岁之数。以终天道之周。而天度毕矣。)帝曰。余以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帝复以九九之数。 
以合六六之数而为问也。)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首言人之九九。以应天之六六。此言地之九九。以 
应天之六六也。)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此言天以六六为节。而成一岁也。十干 
主天。故曰天有十日)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此言地之九九。人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