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旅游时代 2005年05期-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抬眼望去,泰姬陵仿佛一位圣洁的公主优雅地卧在那里,骄傲地俯视着每一位游客。蔚蓝天空下,红色砂岩基座上,被茵茵绿地环绕映衬的白色泰姬陵显得格外美丽和端庄,可也有几份掩不住的落寞和凄凉。    

    

    泰姬陵的主体建筑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30来米高的拱门,60多米高的蒜头尖(穹)顶,看上去是那样的雄伟壮观。石台基座的四个角上是四个40多米高的大理石尖塔,据说这四座高塔均向外倾斜12度,这般设计,是预防地震时塔倒下后砸伤主殿。主体建筑建在红色的砂岩基台上,用大块的白色大理石修砌而成。偌大的石块砌合异常整齐紧密,没有任何缝隙。更令人惊叹的是大理石表面上精湛的工艺,或是曼妙浮雕,或是繁复镂刻,或是精致镶嵌,其工艺和手法都令人叹为观止。譬如那花纹精细、规格巨大的墓室窗棂,都是用整块大理石镂空雕刻而成。伊斯兰教彻底否定偶像崇拜,所以连在建筑物的装饰上都看不到人或动物的图像,多是些图案化的阿拉伯文字和花草纹饰。从陵墓的拱门可以进入墓室,几十米高的墓穹底下,正中心陈放两座石棺,由宝石镶嵌、雕刻精美的石屏风环护,居中较小的是皇后泰姬的石棺,一旁较大的是沙·贾汗的石棺。    为保护文物起见,也是为了显示对墓主人的尊重,到石台上需要脱掉鞋子,即便是王公贵族、要员名人也不例外。不过,赤脚踏在温润沉厚的拉贾斯坦白色大理石上,不会有丝毫冰冷不适的感觉,倒有一种难言的喜悦涌上心头。这种大理石呈乳白色,光润细腻,属于大理石中的极品,只在印度拉贾斯坦邦(Rajasthan)出产。整个泰姬陵从基座到陵墓内外甚至石棺本身,全部由这种大理石建造。当时可是动用了上千头大象,从距陵墓四百公里外的马克拉纳(Makrana)运来,由此可想象当年工程的浩大和艰辛。    在人们的眼中,泰姬陵如同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任何时候、从任何角度去欣赏都是美丽的。然而由于严重的空气污染,洁白的泰姬陵如今已经有点淡淡的变色。远眺泰姬陵,你会发现影像绰绰,尘色朦胧,少了许想象中的玲珑剔透。昔日蜿蜒清澈的亚穆纳河已有点浑浊,难衬泰姬陵的俏丽容颜。这时,突然想起著名诗人泰戈尔形容她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的比喻,不禁担忧起这个透明而脆弱的美丽,是否能够真的永恒。纵是再坚硬的大理石,也无法阻扰岁月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而且石砌的建筑根本无法实现美丽的轮回。    

    

    刻在石头上的痛苦,纵是坚硬得有些锋利,却依然无法阻拦她的美丽。这个美丽的地方,那个动人的故事,依然值得我们追寻探访。正如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依所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到过泰姬陵的,另一种是没到过的。我想,无论如何,做前一种人,肯定比后一种幸福。


第一部分迷失印度(今生篇)——穿越时空的暧昧

  “印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容纳了现代文明,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将传统与现实融合在了一起。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完美、落后甚至野蛮,这个至今仍贫穷、纷乱的国家却一定会继续,会复苏。”                                                                                             ——奈保尔德里  一个人的城市    

    德里是一座矛盾的、性格鲜明的城市,正如甘地留给世人的强烈印象。他瘦小却不妨碍他伟大,他守旧但却创造了一个新国家,他主张非暴力却被暴力终结等等,都使得人们对这座谜一般的城市和谜一般的甘地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许,要了解这个国家,认知这座城市,就应先了解他的缔造者 ——印度之父——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人们说,甘地在哪里出现,哪里即成为印度的首都。那是在他生前,如今斯人已去,寻访他的踪迹,也只有去看与他有几份神似的首都。    德里(Delhi)是一座坦然的城市,新或旧,好或坏,都一览无余地显摆在那儿,你看你的,他过他的,个性得没有一丝伪饰,坦然得近乎可爱。正如旧德里与新德里,传统与现代的差别,竟是那么鲜明,甚至有些割裂,但他们依然故我,并各自骄傲着特有的热闹和繁荣。    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广场的德里门为界,广场以南为新德里,广场以北为旧德里,新德里是印度的新首都,旧德里曾是莫卧儿王朝的皇都。    老德里城虽曾是皇都,如今却已经沦为一座平民的城市,留下来的辉煌也只有些古老的寺庙或帝王的陵墓。你现在能看到的只是狭窄破旧的街道,嘈杂混乱的人群。老城最热闹,繁盛的是旧市街(Chandni Chowk)。街道两旁全都是些闹哄哄的小摊小贩,热情得有些过份,四处向游客兜售各类传统的小玩意儿。大街上,“流窜”的多是热闹的“三嘣子”和摩托车,还有外观破旧的小车、大车、卡车、公共汽车,不分车道满满地挤在街口,似乎所有的车喇叭都在响,此起彼伏,而且都是大分贝的声响。令人惊奇的是,交通虽混乱,但乱中有序;街市虽破旧,但破中无险。他们的门窗都没有铁笼子一般的防盗网,足以说明人心坦诚善良,相处和谐融洽,也许这一点已经足够了,所以当地人才能在这样环境里自得其乐,甚至有些欢天喜地地过活。    

    

    而在新德里,又是另一种风貌,街道宽阔,道路畅通,草坪修剪整齐,林木漂亮茂盛,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布局更是井然有序。各类建筑虽融入诸多印度元素,但依然是欧式风格,一派英式气象。虽然无法完全抹去英国殖民的痕迹,但这座城市依然努力坚持自己的风格和传统,并开放地包容了一切文明的东西。譬如,那道用红砂石砌成的印度门,那幢融莫卧尔、印度及欧州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宏伟的总统府,还有中亚细亚式的国会大厦,都是英国殖民时期的产物,如今已经转到印度人民手里,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国家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座新城承载着一个民族强大的梦想。正如甘地的追随者,也是印度的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所宣传的那样,印度要做一流的“有声有色的大国”,因此,作为国家的象征,新德里的规划自然有着浓郁的“宏大”情结。也许是刻意或克制地拒绝高层建筑,也许是规划的规整有序,所以城市给人以阔大的感觉,是平铺四处延展的那种阔大。与旧德里相比,新德里宛然如另一个世界。    这座城市鲜明而矛盾的对比,正如甘地留给世人的强烈印象。他瘦小却不妨碍他伟大,他守旧但却创造了一个新国家,他主张非暴力却被暴力终结等等,都使得我们对这座谜一般的城市、谜一般的甘地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许,要了解这个国家、了解这座城市,就应先从了解他的缔造者——印度之父——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开始。    还是先去拜访他的墓地吧。在靠近亚穆纳河边有一块名为“Raj Ghat”的地方,立有一块黑色大理石修建的普通平台式纪念碑,这便是甘地火化处。他是虔诚的印度教徒,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陵墓,骨灰如同一般印度教徒那样,运到瓦拉纳西,撒入神圣的恒河。所以只有火葬处的这块纪念碑,上面用英文和印地文铭刻着他的教诲:“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勇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这块圣地依地形而建,大体呈圆形,四周的围墙上爬满了长青藤,中央是一个高约1米的正方形平台,平台后方点着一盏长明灯。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处胜地,每年都会有许多人前来拜谒,周围是大片整齐划一的草坪,绿油油的,非常干净,非常茂盛。从这里隔着马路,斜对面就是两层楼高的纪念馆。规模不大,比起对面的名胜,这里安静了许多。里面的展示可能因为是以照片和文章等为主,所以感觉相当朴素和冷清。    照片里这位黑瘦矮小的老人,与上身及下肢相比,他的手臂显得过分修长,两只硕大耳朵微微向两边翘着,扁平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圆形的钢边眼镜,一缕灰白色的髭须稀稀疏疏。这个特殊的形象,酷似一只衰老的涉水鸟。然而,就是这样干瘦的躯体里,蕴藏着惊人的力量。我们也许无法完全理解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真义,对于他以“和平的不服”为武器,默然承受殖民者的棍棒敲打感到不可思议。不过,印度人民理解,他们明白这既符合印度传统,又适应印度现实,所以,无论殖民者怎么愤怒,无论普通人多样惊讶,也无论反对者如何嘲笑,他终是赢了,而且赢得非常彻底,不但赢得了印度的独立,也赢得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和人格的尊重。    泰戈尔赠他以“圣雄”的尊称,“圣雄”是梵语Mahatma的意译,意思是集圣人的道德与英雄于一身。是的,只有他配得上这样崇高无尚的称号。他用他的身体、他的智慧,甚至他的生命,以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代价为印度换来了新生。也正是因为他,沉默才显示了高贵的力量,在他的努力下,祈祷取代了枪炮,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印度终是和平得以独立,民族矛盾得以缓解,国家也才没有元气大伤。    也许很少人知道,半个世纪前,刚刚获得独立的印度又陷入宗教冲突的漩涡,这座漂亮的城市也曾发生过多次血腥的教派纷争和可怕的屠杀。还是这位老人,以七十八岁的衰老身躯,以绝食为代价,拯救这个灾难重重的新国家。虽然他最终未能成功阻止印巴分治,但他终使新德里恢复了平静,阻止了更多暴力事件的发生。他期望他的人民不分宗教,不分种族,都要“亲善”而“团结”,像兄弟一样和睦相处。也只有他才会创造这样的奇迹,数十万人举行集会,各大寺庙和清真寺举行专门的宗教仪式,祈求神灵把甘地从苦难中解脱出来。满载年轻人的卡车来往奔跑,人们不断振臂高呼:“甘地的生命比我们的生命更为宝贵。”    甘地说过,“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没任何理由相互视为仇敌……我们尊重我们信奉的宗教,同时我们必须尊重他人信仰的宗教。真理永远是真理,不管它是用梵文、乌尔都文、波斯文或者用其他文字记载的……”。 经历过血与火的代价,他的人民聆取了他的教诲,如今这座城市早已远离仇恨,不同信仰的人们终可以和谐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都市里。与他们一起和谐生活的,还有悠闲的牛群、温和的大象,漂亮的孔雀、活泼的猴子……便是这猴子太过淘气,甚至扰乱了管理亿万国民的印度部长大人们的正常办公,他们也是一笑了之,装个防护栏罢了。是啊,心平气和些好,和谐相处,无论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宽容些,包容点,幸福和快乐才会源源不断。    虽然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依然有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不过正如这位老人曾祈祷的那样:“愿神赋予我们和整个世界以理智。愿神使我们大家更加明智,更加接近它,以便印度和整个宇宙幸福繁荣。”是的,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贫穷终会消失,混乱终会归序,一切都还有希望。    

卡朱拉霍神庙性爱的欢愉    

    印度的卡朱拉霍神庙建筑群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神庙群“在建筑与雕塑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二、神庙的“装饰性雕刻堪称印度艺术的杰作”。令人惊奇的是,那些被称为杰作的雕刻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赤裸裸的男女性爱为主题。    

    

     

    寺庙的雕刻都是献给印度教的神的,它们都是典型的雅利安(Aryan)艺术形式。雕刻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生活的场景、战争、人物、动物,但是有两个主题出现的次数最多,那就是女人和性爱。至于为什么在塔身上雕刻那么多逼真的性爱场面,印度人也是众说纷纭。库马尔认为那是石刻版的印度的《爱经》,是教育婆罗门男孩儿如何成长为男人的,这倒是类似于中国的《黄帝内经》、《素女经》什么的;但是也有迷信的人说这是防止印度的雨神下雨淋坏这些寺庙,这个具有窥阴癖的神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图案就不会破坏寺庙了。寺庙塔身上的浮雕有大有小,大的有1米多高,小的则刚刚巴掌大小,那些令人激情不已的性爱雕刻很多都分布在生活场景雕刻的中间,尤其是那些新奇的、逼真的雕刻都很小,因此库马尔说一定要认真寻找那些隐蔽的雕刻,这可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性爱和裸体,是卡朱拉霍雕刻的两大关键词。游客们不禁要疑惑了:为什么要在雕刻中描绘性爱?而且是如此大胆露骨地描绘?为什么要刻意渲染和炫耀女性肉体的色情诱惑?     

    

    理论之1    这些性爱雕刻实际上是一种凿刻在岩石上的印度性学经典《爱经》(KamaSutra),或者说是一本性爱技术的指南图册。其读者群是神庙里的年轻修行者。他们无法得到世俗的性教育,因此需要用这种形象的“图书”来补课。    

    理论之2    为了防止雷击和恶魔侵袭。据说恶魔因陀罗(Indra,时常化身为暴雨、雷电)特别喜爱色情刺激,如果寺庙上刻有这种画面,因陀罗就不会威胁寺庙的安全。    

    

    理论之3    性爱雕刻是密教(梵语“昙特罗”,Tantra)仪式的图解,类似于藏传佛教密宗的“欢喜佛”。密教神秘主义认为:人体乃宇宙之缩影,宇宙生命是男性活力(湿婆)与女性活力(性力,即“沙克蒂”)结合的产物,因此男女两性交媾的仪式也是一种修行模式,修行者通过它来实现“人神合一”,获得灵魂解脱的极乐。进一步推测,卡朱拉霍的众多神庙在昌德拉王朝时期说不定是举行密教狂欢仪式的场所,神庙甚至可能豢养了大批姿色迷人、精通《爱经》的“庙妓”,雕刻中的裸体女像正是那些“庙妓”的真实写照!    

    理论之4    卡朱拉霍的工匠们可能只是在用石刻表现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或许昌德拉王朝是一个道德松弛的世俗社会,浮雕上的画面在当时并不被认为是淫乱、堕落和猥亵,而是日常的、优美的、欢快的场面。在清坚决绝的一神教信仰征服世界以前,或许人类确曾有过所谓“纯真的童年”。    

    

    卡朱拉霍寺庙的性爱雕刻其实无关色情,纯粹只是一种想象艺术或宗教形式。尽管世人对于这些雕刻的主题和动机,提出许多不同见解,但是没有人可以否认卡朱拉霍寺庙的雕刻, 无论形状、线条、姿势、体态、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创作。


第一部分印度,站在中国旁边的兄弟——访印度驻华大使苏理宁先生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爱的兄弟”。早在盛唐的风雨中;一灯一竹篓;一伞一草鞋的玄奘就曾一步步的;用他的足迹连接了如同神话中一般的两个东方神秘国度。从此,旅游、文化、经济、饮食……彼此的渗透深入骨髓。    中印建交55周年之际,我们除了缅怀那位遥远的民间大使玄奘,更想倾听来自印度现代使者的声音。因此,本刊记者特地专访了印度驻华大使苏理宁(NALIN SURIE)先生。    

    

    TOURISM TIMES(以下简称T):  Do you have interest i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Do you think that both China and India; through their cultural exchanges have influenced each other?  If so; in which aspects。    旅游时代:大使先生,您对中国古代文明感兴趣吗?在您的眼中,中印文明有互相渗透及影响的地方吗?您觉得是哪些呢?    SURIE:India and China are neighbours and we have interacted over the centuries。  I have read a little on Chinese history both out of interest and also because of the requirements of my professional career。  I believe that in the past; our interaction was not only substantial but has left a lasting impact on our cultures and day to day life that is not only visible today but is also very relevant today。  As one example I would like to recall the journey of Buddhism from India to China。  As part of this journey there was movement of scholars from both sides and their works have left a deep impact in both our countries。  For our part; as part of this interaction we have received many things from China including in day to day life。  Examples which immediately e to mind are tea; refined sugar; brocade; fishing nets etc。    Both our countri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