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治理洪水。他采用“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和“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等交通工具来进行施工,先从黄河中段冀州开始(黄河泛滥的枢纽地带),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分辟为九股,散其水势,一步步向东方的兖州、青州、徐州、南方的豫州、荆州、大越疏导,使水流入大海,最后又折向西北去整理黄河的上游。经寒历暑,跋山涉水,九州大地几乎布满了他跋涉的足迹。
河伯献书
禹时代属半人半兽、半人半神阶段。禹治水,尧帝派益做他的助手,叫朱虎、熊罴同行。禹又调方道彰、宋无忌为风火二将,冯迟、冯修、江悱、江妃为水将,禺强、唐辰为左右将,大章、竖亥为步将,诸将各有所长,功力非凡。因有众将相助,禹就毫无畏惧,敢探深渊,敢钻幽洞,即使鬼怪也能让它显形,足迹踏遍了奥渺山川。这点有些类似于希腊神话,虽是传说,但也是信史。
有一天,禹到洛水边勘察,一只巨大的乌龟背负着一块非常精致的圆形青石,游到他面前说:“我是河伯,先生远道而来,无以相助,请收下这块石头,对你或许有用。”禹接过一看,光滑的石头上面有一些自然形成的纹路,弯弯曲曲,颇似美丽的图案。月下仔细研摩,原来是一幅治水的地图,因其出自洛水,故称之为“洛书”。在后来的治水中,这张图起到了很重要的参考作用。“洛书”与伏羲时代出现的“河图”成为中国文化最神秘的现象,有“洛书出,天下治”之说。
禹在治水过程中,每行一地,首先登高远眺,仔细观察地形特点。遇到山林茂密,云雾迷茫,山势走向难以辨清的地方,必亲身亲为,确定坐标,测绘地图。依据山形,“疏导”为主,兼用“湮、障、厥”等法治理洪水。他长期在外奔波,几乎寝食俱废,忙得有时连头上的帽子被风刮跑了,也顾不上回头;脚下的鞋掉了,也顾不上去捡。今浙江省有座“夏履桥”,相传就是大禹掉鞋的地方之一。他穿的是粗劣的衣服,吃的是粗糙的饮食。跋山涉水,不避酷暑,不惧严寒,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劳动,腿上的毛磨光了,两股也生茧了。
正是由于大禹身体力行,治水有方,为群众做出了榜样,最终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于是,原始居民纷纷从苦寒的高地上下来,回到温暖的平原上。禹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南北的中原大地上开出了许多良田沃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后来,大禹为治理淮河,又来到了东夷涂山。这里居住着一支强大的母系部落,他们指地为氏,便是涂山氏。禹在这里遇到了自己一生的真爱,这就是妻子女娇。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绥绥白狐
禹妻涂山,土功是急。
惟启之生,过门不入。
女娇达义,勋庸是执。
成长圣嗣,无禄以袭。
这是古代著名文学家、曹操之子曹植所作的《涂山氏赞》,诗中赞扬了女娇对禹坚贞执着的爱情,以及自己对丈夫事业的理解与支持,刻画了一位深明大义的古代贤妻良母的妇女形象,女娇也因此成为女性道德的化身,为后世妇女所垂范。
禹自黄河流域辗转千里,来涂山劈山导淮。在千里淮河线上,上至桐柏,下至东海,风餐露宿,“左准绳,右规矩”、“行山刊木”、“疏川导滞”,根治水患,拯救生灵。一日,当他探水脉行至涂山(今安徽当涂),心中忽有所感: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却还没有妻子相伴。于是他向苍天祈祷:“如果我到婚娶的时候,请上帝显示一些神物征兆来应验吧。”话音刚落,就有一匹九条尾巴的白狐狸来到他的面前,摇摆着像扫帚一般的毛蓬蓬的尾巴。这种狐狸,出产在东方淮夷的青丘国,在当时,是和龙、凤、麒麟等生物一样,同属于吉祥之物,是有婚姻的象征。大禹一见九尾白狐造访,又听到涂山部落流传的歌谣:
“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子家室,乃都攸昌。”
意思是说:拖着九条肥大尾巴的白狐,正在寻觅配偶;如果谁娶了涂山氏的女儿,谁的家道就能够兴旺繁盛。大禹听罢心里高兴,不禁暗自思量:“果然婚姻有应,这狐狸的出现和民间歌谣的流传,或许就应验着我将在涂山结婚吧!看来我的婚姻不远了!”
禹娶女娇
女娇,涂山氏的女儿,仪容秀美,生性娴雅,是当地有名的美女。这涂山氏的来头很不简单,一种说法,她本来是一头九尾白狐,因为倾慕大禹的风采,也对大禹治水之举打心眼里赞成和钦佩。便化身为人,自名“女娇”(实际是“女妖”之意转化而来),来帮助大禹治理淮水。两人因此而有缘相识了,也迅速缩短了两个部落间的距离。因为治淮既有利于上游的夏禹等部落,也造福于淮夷族的涂山氏国。禹与女娇也因治水工程而频繁交往,女娇积极筹粮派工,与禹共商治淮和安邦定国大计,替大禹分忧。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两人你来我往,不知不觉间就产生了爱慕之情。大禹觉得女娇不仅貌美如花,而且心地善良,是理家治国的巾帼女儿。女娇也感到大禹胸怀韬略,是当世之英雄。
二人早已心生爱慕,只是由于治水工程的紧迫,大禹才暂时抛却儿女情长,把这份真情藏在心里,又到别处巡视灾情去了。女娇思慕大禹,便写了一首诗:“等候的人儿啊,多么的长久!”据说,这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南方的情诗,从这首情诗,可见女娇对大禹的倾心。女娇的使女把此事告诉大禹,大禹被感动了,遂在台桑与女娇私订终身,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禹得涂山女,而通于台桑”的故事。
现在,既然有白狐来显示征兆,大禹遂决定正式向涂山氏求婚。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清,夏族大禹娶涂山族女子的神话,为什么会牵涉到一个神秘的物象九尾白狐呢?
正像华夏族崇拜龙一样,九尾狐也是原始宗教的一种图腾信仰。《山海经》就记有青丘九尾狐的事。九尾狐其实是位于东方或南方的青丘这个地方的原始部族的图腾物,《山海经》说它“能食人”,表明它慑敌有威、具有保护部族的神性。又说“食者不蛊”,是说九尾狐具有辟邪的魔力,显然这都与图腾信仰的原始巫术有关。
正因为如此,这个人兽婚配神话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义,正说明涂山氏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涂山氏当作神灵在崇拜。
禹娶涂山氏女,象征着华夏族与淮夷族两大部落的正式结盟,标志着中原文明的熏风已开始吹拂南方,也标志着一个民族融合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女娇的脸上因此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为能全力辅佐大禹治水而感到无上荣幸,她用自己坚如磐石的信念,写下了一段闪耀史册的爱情传奇。
实际上,禹娶涂山氏并非神话,而是有史可考,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篇的大禹自述:“予……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唯荒度土功。”原始居民对于自然的认识有限,只能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或借助神灵的力量,去战胜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因此往往赋万物以有灵,此时的人是半人半兽、半神半人阶段。这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规律,神话史实际上也就是上古史,不过在信史以前的历史都是以神化的形式出现的。这其中最能反映“万物有灵”观念的,莫过于人与物之间相互幻化的一类了。
古希腊神话如此,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概莫能外。
候人兮猗
大禹跟女娇结婚后,只在家待了四天,自辛日至甲日。大禹不以私情贻误公事,便忙着离家治水去了。女娇多想与自己的丈夫在一起,多想为治水尽一份力量。便决定跟随大禹,照料大禹的饮食起居,“何草不黄,何人不将”,与夫俱矣,奔走四方。大禹拗不过她,便将女娇安置在禹当时的都城安邑(今山西省解县东北),做了真正的出嫁新娘,这里离大禹治水的三门峡没有多远。河水奔腾,惊涛裂岸,大禹治水,又无险不履。女娇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大禹,她手挽着倾筐,筐里装着送给大禹的午饭和新缝的衣衫,每天往返送饭。山间的荆棘刺破女娇的衣襟,河边的泥泞让她行步维艰。但女娇毫无怨言,每天都是那么准时的往山下奔跑,真正是一对恩爱夫妻。但不久,大禹又远离家门到东方治水去了,那身着缁衣葛布的背影,渐行渐远,在苍茫的远山之间消失了。于是,留给女娇的,就只有守望的流光了。
丈夫离开了女娇,女娇又离开了家乡,未免寂寞难耐,生活过得悲苦凄凉。她等待着、盼望着大禹的归来,日思夜想,祈祷大禹早日完成治水大业,可禹却一直不归,心中的悲苦无处倾诉,只能被以歌曲,她唱道:“候人兮猗!”等候的人啊,多么的长久哟!
充分表达了女娇盼丈夫早日归来的迫切心情。大禹知道了,又没有闲暇安慰新婚的妻子,遂派人在安邑城南筑了一座望乡台,让妻子登台遥望家乡,聊解慰念。
后人对《候人歌》评价很高,它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但经过女娇的深情一唱,遂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著名诗章,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民歌,最早的一首爱情诗歌,被称为南音之始。这首诗开启了中国爱情诗的先河,也成为爱情诗规格和气质的圭臬。涂山女娇,也因此成为中国远古神话中的诗歌女神。后来的《诗经》、《楚辞》用“兮”这个字,都明显是受到了这首歌的影响。《诗经?国风》里的那些“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歌,都可看作是这首诗歌的滥觞。此后,先秦的爱情诗歌才蔚为大观,周王朝也才有诗可采了。
《吴越春秋》记载:“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涕泣。”
十个月后,女娇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启,这是大禹留下的名字。大禹临行前对女娇说:“若生子,取名启。”启,就是启行,是大禹为了纪念他平治洪水登程上路的意思。
大禹在治水的13年中,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这种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娇的记载,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赞”里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13年间,女娇空门独守,独自养育儿子,直至大禹治水成功归来。他的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女娇也成为一位中年妇人了。但她没有怨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把对大禹的爱深埋在心底,采桑织布,教养幼儿,不使大禹分心,大禹才得以安心治水。大禹治水的成功,女娇功不可没,这种牺牲精神值得肯定。这样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可谓中国妇女传统美德之始。
女娇化石
另有一传说,大禹与女娇举行了婚礼,自辛日结婚,到甲日(前后只有4天)就外出治水去了。女娇追随大禹,也在附近的安邑安了家,照顾大禹的饮食起居。那几日工程正处于关键时刻,为了早日结束原始居民的哭声,赢得打通轩辕山战役的胜利,把奔流肆虐的洪水引向大海,大禹不得不旰衣宵食,吃住都在工地。大禹便与女娇约定,为了抢时间,在工地上设张鼓,女娇听见鼓声就来送饭,否则勿来。
可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大禹不慎碰落一块山石,石落击鼓。女娇听到了,就连忙带着食物来到了工地。却看见自己的丈夫化作一头巨大的黑熊,一爪操钎,一爪执斧,在河中浪头跳跃,专注地开凿轩辕山。
原来自己的丈夫竟然是一头面目狰狞的大熊,女娇大惊失色,扔下手中的食物,慌乱又惊恐地奔逃而去。
大禹见状,也赶紧追了上去,他想向妻子解释清楚。急切中,他居然又忘了要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他边追边喊,可是他越喊,女娇越不敢停留。就这样,一追一逃间,女娇跑到了嵩山之下,终于力竭而止化成了一块大石。
因为自己的疏忽,女娇变成了石头,夏禹心急如焚。大禹的部属闻讯赶来,也都十分唏嘘。细心的伯益发现,女娇的石像中传来空洞的声音,原来女娇已经怀孕了。
大禹见母子俱化为石,更是悲痛不已,他对石头喊道:“还我儿子。”石像的肚腹应声开启,一个男婴就此降临人世。
由于是启石而生,天赋异秉,他的名字便叫“启”,他就是未来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开创者夏启。
禹开凿轩辕山,丧妻得子的故事见于《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因此,《楚辞?天问》里屈原问道:“焉有龙虬,负熊以游?”“龙虬”指大禹,“熊”指鲧。鲧腹生禹,那么禹变成大熊也是可能的了。
为了纪念女娇夫人,至今嵩山南麓仍然建有启母阙。
在以上这两种传说中,我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说法,我宁愿相信女娇在家寒门守望13年,辛苦抚养大禹之子启成长的艰辛和思念,而不愿这种牵挂无所附丽,更不愿以一种悲剧的方式谢幕。也因此大禹才用了13年时间,疏通了河道,治理了湖泊,洪水按部就班由高处流入低处,从湖里流到江河,最后汇入了大海。之后,一片片土地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回到陆地生活,修建房屋,种植庄稼,驯养家畜,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啊,治水的王
你是父亲胁间延续的肋骨
那玩具是青铜锸,挥舞着沉没的涛声
敲打月光的浆橹吧!
治水的王,那息壤太高
你只能化作一头黑色的熊罴
在仰望之外
山会像手掌一样轻轻推开
在历时13年的治水过程中,大禹的足迹遍布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从西岳华山、积石山到东岳
泰山、黄河之滨,从北岳恒山、寒谷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到南岳衡山、交趾(今越南),先后疏通了长江、黄河、淮河、汉水、渭水、济水、洛水、黑水(源于今甘肃省西部,注入哈拉海)、弱水(源于今青海省北部,流入居延海)等河流。这些河流,除济水后来改道而成为黄河的一部分外,其余大河至今仍奔流不息,滋养着灿烂的中华文明。
禹即天子位后,曾两次会盟诸侯,所选的盟址一次是涂山,另一次则是在会稽山。禹之所以把第一次诸侯会盟大会的地址选在涂山,就有报答妻子部族的意思。
涂山之会
大禹治水,可谓艰苦备尝,在治水的同时,还要打仗。禹时代,共进行了两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即与共工(共工是一部落名,与颛顼、帝喾争夺帝位的是前期的部落首领)和三苗的战争。
共工氏在大禹之前治水失败了,他怀着嫉妒的心肠,不愿看到大禹治水成功,便千方百计地将洪水引向大禹所在的治水工地——空桑山(即现在的山东曲阜)。空桑山被淹没后,治水工程只好暂时停了下来。
当时,涂山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中原各方国中势力最强。皋陶为涂山氏首领,禹任命皋陶为刑官,两族结成了牢固的政治联盟,对大禹治水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据《尚书?舜典》记载:帝舜之时,禹为司空,皋陶作士,伯益为虞。禹即帝位后,皋陶、伯益迭为首辅,涂山氏成了夏后氏最倚重的力量。为了进一步获得妻族的支持,大禹便携同女娇,在涂山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准备与共工决一死战。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正是涂山之会,确立了禹的天下共主地位。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会议开始后,当时有个叫汪芒氏方国的部落首领防风氏,被共工收买了,有意怠慢大禹的命令。大禹当机立断,就在会上杀了防风氏,以儆效尤。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这使得与会的所有方国之君深感恐惧,他们只得小心翼翼地听从大禹的指挥。共工很快被大禹打败了,但共工的臣子相柳却不服气,妄图继续顽抗。相柳为人贪婪,时常抢夺民众的粮食,民众形容他长了9个脑袋,食量惊人,每次都要吃掉9座山高的食物。大禹于是又领兵继续进攻,再一战杀掉了相柳。共工知道不是禹的对手,便逃掉了,据说最终还是被祝融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