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怒气冲冲的模样,台词只有两句:格杀勿论!间或夹一声娘希屁!
后来看到大导演谢飞的两个故事,发现他居然跟俺一个水平,甚至比俺还差。第一个故事:20世纪80年代,谢飞在福建用望远镜望对面岛上的国民党,突然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问了:台湾那边怎么插着我们的红旗?身旁的大陆战士回答说:国民党的旗以红色为主,仅在旗子左上角有青天白日的图案。谢飞后来说:当时我就觉得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是用红旗,全国一片红,而国民党反动派用的是蓝旗或黑旗。看到这个故事,我乐翻了。心想:幸亏谢大导演没拍过国民党的戏,否则电影里他老先生会让人家国民党打着黑旗出来作战呢!谢大导演的第二个故事,是他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与一位台湾人共住,谢说:虽然没见过蒋,但印象中他尖嘴猴腮,一肚子坏水!那位台湾人则说蒋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人,反倒说一看毛泽 东就觉得恐怖!
看到这里,我心生疑惑:老蒋到底慈祥不?这与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这可能是个政治立场问题!如果我要说老蒋慈祥,那我会不会变成一个政治犯?其次,它可能是个道德品质问题!如果我说老蒋慈祥,同志们会不会怀疑俺道德品质上有污点?再次它可能是个心理素质问题,如果我说老蒋慈祥,同志们会不会怀疑俺刚受过刺激?比如奖金被单位扣下,买菜丢了五块钱什么的?
直到我看到了老蒋的家书。
首先是他写给经儿的,大致内容如下:好好读书,好好练字,好好学英语,否则将来象个哑子,寄来的奖状看了,又给你寄回了,做人要稳重不要轻浮,要遵守规则,要道德高尚,看见别人的孩子放风筝了,你在家做风筝了没有,去放了没有。流鼻血的毛病好了没,我喜欢骑马,将来回家,必定给你买个小马,教你骑,咱俩一块儿骑云云。
看到这里,竟然发现自己跟老蒋有了共同语言,比如我也一直梦想给儿子买个小马,可惜俺住家属楼,没有农场!待经儿略大,他还写信让经儿研究农村利弊,如有余时,或可从易处略加改正,造福乡人。但不可开始时即用强勉方式,只可劝导之,使渐能改良,使之信仰,则以后当易为力也。你身体不甚健康,应于暑期多注重体育运动云云。
总之,那罗嗦劲儿,据我看来,跟天下的爹没什么区别!照此论,老蒋应该也算个慈父吧?因为我一直以为,他给儿子写信应该是这样的:儿子啊,注意啊,看看身边有没有坏人啊,宁让咱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咱啊,要是有人欺负咱,你就跟爹说一声啊,爹给你摆平啊。
其次是他写给爱妻的。没有美龄之前,他最爱的是洁如,写信如下:我最亲爱的妻…我必需说我十分想念你,…我一天从早至午至夜,都在想念你。附上两张快照,请注意,我身上穿的是你给我的那件披风,那就是说,我在想念你!我正在算日子,期待与你重聚。当然老蒋在自己的家书里谈得更多的是国事,这些情话都是夹在国事中间的花边柳絮。不过,正是这些花边柳絮,让人发现了一介赳赳武夫的另一面。还有,其中一则国事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老蒋原话如下:托洛茨基在俄国是一位重要人物。我向他提到将外蒙归还中国的重要性,但他对此不予置评。这是一个执行“攘外必安内”方针的政治家的另一面吧?
至于美龄为什么喜欢老蒋,她在给外国友人信中有所透露,她认为蒋“具有军人的胆略,又有词客的温柔!”蒋五年的求婚史,也算是一场爱情马拉松了,如果没有一定的定力和杀伤力,蒋早就中途退场以失败而告终的。
我们的教科书习惯把蒋宋联姻看作是一场政治婚姻,但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是美人爱英雄吧。西楚霸王都有个虞姬呢,何况英俊风流的蒋中正先生呢?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晚年的老蒋与美龄,感情到了最佳处。我看过一张照片,白胡子的老蒋腰里围个白围巾,正在户外亲自给美龄做饭,做的什么饭,我看不出来,但是正面的老年美龄,却有着比年轻时更迷人的雅致与从容,笑吟吟的看着她的“达令”在做厨师。在他们家的花园里,人们更是经常看见老蒋和他的 “达令”挽着手,并肩漫步,低声絮语!曾经的“领袖”能有这样的晚境,也应该是人间一大幸事了吧?
致亲爱的烟灰缸:您点了两道小菜:一道是居正十年首辅事迹及其私人生活;一道是明朝皇帝们的心理变态问题。
本来写了居正身后,就觉得可以越过这个历史人物继续前进了,可你点了,只好埋头再写个居正身前。身后简单身后复杂啊,所以写得又臭又长,恭请笑纳。另,第二道小菜,我看能不能拿下,因为依我看,不只是明朝的皇帝们心里变态,我简直认为,所有的皇上都变态。只不过我们习惯了,拿变态当常态,拿分裂当个性。皇上本不是人做的,其码是衰人做的,所以,要评价他们,有点不知从何开口。
最后,祝圣诞快乐!
31、居正身前
嘉靖四年五月初三,居正出生。居正的爹张文明,是年22 岁,居正的娘赵氏,是年20岁。
据说,居正娘怀孕那天很邪门:半夜看到房里发亮,跟起火似的,一直烧到天上,然后一个青衣童子,从天上下来,在房里绕着他妈的床转,于是他妈就怀孕了。
这种见鬼的故事我们历史里见多了,比如刘邦的娘,朱重八的娘,再往前,伏義、神农、黄帝、尧、舜、禹、契等诸人的娘,都遭遇过这种鬼怪,总之,这些娘们都很牛的。我高中时代很关注自己的出生,几次问娘:我出生时有没有祥云绕梁或者火光连天什么的?老人家头摇得拔浪鼓似的:没有,什么也没有,只记得天快黑了。天快黑了,这对我打击特别沉重,从此沉醉于老庄思想,经贸部部长国务院总理(副的也行啊)之类的事儿,我就不再想了。
居正两岁的时候,堂叔教他两字:王曰。过了几天,居正居然没忘,把这两字又认出来了,由此,落个神童称号。我们教育孩子,比如我,首先教孩子认识“人”字,大错特错矣,认字先认“王”,其他娘一定要注意了。
罗森塔尔效应怎么说?你把他看作神童,他就是神童,你把他看作笨蛋,他就是笨蛋。周泓的《赏识教育》讲的也是这么个道理。后来周先生都有些恍惚了,甚至他的女儿周婷婷也跟着恍惚:怀疑自己真的是神童!可用各种办法反复测量智商,得到的结果则是:一切正常,没有任何邪门的地方!父女俩个这才服了劲儿。
神童居正,五岁进私塾,十岁时就小有名气了。十三岁参加乡试,本来稳拿举人了,但是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不赞称少年大学生,认为不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故意没录他。顾巡抚作得对,考大学,年纪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了,容易得憶怔病,比如范进那哥们儿,得挨两耳刮子才能清醒过来;太小了,容易得自大病,至始至终清醒不过来。比如居正,直到死,他也没有完全了解他的学生-万历皇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13岁时的居正,就作过这样的咏竹诗: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我这人没有文化,但我猜,小小少年希望自己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下吱溜到竹竿子上。这种猴心理薛宝钗也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居正是在16岁中的举,算是吱溜到了竹竿上,当然还在下端。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居正23岁的时候,又吱溜上了一节,中了进士!
按大明的规矩,中了进士,就可以吱溜到翰林院了,进到翰林院,就可以吱溜进内阁了,进了内阁,还可能吱溜到竹竿子尽头-做内阁首辅了。众所周知,内阁阁员们是皇帝秘书,内阁首辅是秘书处主任一句话,进了翰林,前面尚有恁多猴哥挡着呢。翰林院的同仁们,跟现在社科院的同仁们差不多,大都在忙着作汉赋唐诗,写些不疼不痒的文章呢。居正是个实干家,说:阅尽他宝,终非已分。所以,憋了两年后,25岁的居正给皇上上了个主贴-《论时正疏》,这贴子写得很象现在流行的时评,皇上看了不急,内阁看了不恼,点击量不高,回复聊聊。居正只好再次恢复潜水状态。
潜水多了,也得偶而出水透口气,27岁时,权相严嵩家出现三瑞:瑞竹、瑞芝、瑞莲。居正又来一主贴,贴到严嵩那张核桃皮脸上,内云:扶植原因造化功,爱护似有神明持。君不见,秋风江畔众芳萎,惟有此种方葳蕤!
我要是严嵩,肯定打居正屁屁,因为这砖拍得,第一,好象影射严大师本人似的,当时严大师一手遮天,嘉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隆庆皇上穆宗,三年没有领到国库的福利-常例供给,没有办法,派人送严嵩儿子世蕃千两白银。第二,“唯有此种,唯有此种”,“种”绝对是骂人,因为咱们当时称日本人为倭奴、倭种。所以这个“唯有此种”似应改为“唯有此物”(注:人物的“物”而不是动物的“物”)。一句话,严嵩没我聪明,否则老小子早反拍过去了!居正的行为,让我想到了庄子的不愿作官。以庄子的智商,肯定能做个大官,但是做官越大,付出的尊严越大,既使贵为宰相,也仍需拍马屁,比如居正做了首辅后,狠狠的拍过万历两个娘-穆宗皇后与皇贵妃,前者是正宗皇太后,后者是现任皇上的亲娘,两个娘关系又好,谁也马乎不得,居正献两个吉祥物-白莲、白燕,还附了两首诗,名曰《白燕颂》、《白莲颂》,拍得两个娘们儿心里甜蜜蜜的,神宗为此还下过谕,称“白燕、莲花俱进献圣母,甚是喜悦”。居正这马屁行为在当时就招人耻笑了,后来居正的门生刘台在弹劾居正的折子里,还拿这马屁说事儿,说居正为“为固宠记,则献白莲、白燕…传笑四方矣”。总之,在那样的体制环境里,不拍马屁不行,否则皇上不待见,同事也踩你;可是马屁拍得好,也不行,因为你拍得皇上舒坦了,你的同事就不舒坦了。皇上不能明目张胆的偏爱一臣,正如男人不能大张旗鼓的偏爱一妾一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庄子有过人的智慧,所以拒绝出仕,李白出了仕,却又拒绝拍马屁:安能催眉折腰拍马屁,使我始终闻臭气?陶渊明被熏得晕头转向,就罢仕归隐了:东墙采菊,南山拾豆,小儿卧着嗑瓜子,老子站着抽旱烟,仙气!
居正没有得道,所以浑身上下只冒人气。又是两年过后,29岁的居正憋出一首怨诗来:西北有织妇,容华艳朝光,朝织锦乡缎,暮成龙凤章。投杼忽长吁,惄焉中自伤。
绵绵忆远道,悠悠恨河梁,远道不可见,泪下何浪浪……安得随长风,翩翩来君傍,愿将云锦丝,为君补花裳。
花木兰也憋出过一首诗,叽叽复叽叽,木兰当户织。但是两个人境界不一样,木兰想的是小家,心疼的是老父幼弟,居正想的是大家,想给皇上的花衣服打补丁。奈何皇帝发现不了居正这巧妇,居正咋也吱溜不到皇上面前,三十岁的时候,居正烦了。
居正烦,谁不烦啊?嘉靖做皇上做到33岁,就开始不上朝了,35岁起,就连宫内也不去了,主要业务就是在西苑万寿宫和那些道士们搞有关长生不老的科学研究!嘉靖这种热爱科学的精神,后来被海瑞那个二杆子兜头拍了一砖!但是居正没有此等二杆子作风,遂罢了 网,回家休假了。居正私乎没什么私生活,不象后来的阁老高拱那样,动不动从阁庐里溜家去-找老婆,做那五伦里的一伦工作-五十岁的高拱在执行孟副书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讲话精神方面,可谓不遗余力。所幸居正前后两位妻子都深刻领会了孟副书记的讲话精神,光儿子,就给居正生下六个。居正似乎也不怎么热爱女人,因为后来他的政敌弹劾他时,一律没说居正同志有什么作风问题。连作风都没问题,在家闲呆着有何兴头?三年之后,居正又想回北京上班了。三年的时间,快把壮士憋坏了,有诗句为证:《独漉篇》里有:国士死让,饭漂思韩,欲报君恩,岂恤人言!
《割股行》里有:割股割股,儿行何急!捐躯代亲尚可为,一寸之肤安足惜?…我愿移此心,事君如事亲,临危忧困不爱死,忠孝万古多芳声!
移孝尽忠,不恤板砖,这才是居正的心声!
天助人也,居正在嘉靖三十六年出山,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就倒了。严嵩倒了,还轮不上居正,居正38岁,离做婆婆还远呢,这时他只是国子监司业,高拱是国子监祭酒,也就是说,高拱是国立大学的一把手-校长,居正是二把手-副校长。居正知道,做官要慢慢来,心急做不得大首辅。嘉靖四十三年,居正40岁,做了裕王府讲官。所谓的裕王就是嘉靖之后的隆庆皇上穆宗,万历皇上他爹。嘉靖四十五年,长年埋头搞长生不老之科研的嘉靖得道升天了,是年60岁,在明朝皇帝堆里,科研成果算是优良吧。他之后,裕王继位,水涨船高,学生做了皇上,最得意的是老师。穆宗隆庆元年,居正入阁,是年居正43岁。男人四十一枝花,居正要绽放了。内阁里的阁老们,大都是居正的前辈和老师,他只能算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朝气,一出手,居正又贴出一个主贴-《陈六事疏》,贴中就六件大事与皇上商榷:第一是省议论。众所周知,大明时代,很有点资产阶级自由化作风,言官们,包括内阁们,天天跟婆娘似的逗嘴,居正恨不得封上他们的嘴,空谈误国啊。所以居正希望皇上乾纲独断,也就是独裁吧。第二核名实。居正知道中国政治的特点就是名实不符,比如那些官员们,这个是典型,那个是模范啦,大都是宣传部门吹的,所以,居正希望皇上大刹这种形式主义歪风,具体办法就是考成:凡京官及外官,三、六年考满,须明白开具“称职”、“平常”、“不称职”等。这个办法我们现在还用,而且不只是当官的用,老师也用。而且不是三六九年,而是每年一考,也分三等:优秀、及格、不及格。我们老师如果连续两年(要不就是三年?)优秀,好象还能长一级工资(12元?),我没有优秀过,没查收过这笔奖金,所以数字记不得,有情可原!第三是饬武备。居正重视国防事业,因为南有倭种上岸,北有鞑靼下扰,弄个大明雄风,好歹唬他们一下,同时唬得大明百姓一愣一愣的,一石双鸟,妙极,所以尽管有人反对,隆庆三年,大明还是来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大典。那时候没有汽车和大坦克,但是也够酷,所以,万历九年,也就是居正临死的前一年,他又帮皇上弄了回阅兵大典。第四是振纪纲,也就是打击官僚主义作风的意思。第五是固邦本,就是减轻农民负担,政府不要铺张浪费,官员要四菜一汤等。第六是重诏令,意思是叫大家重视红头文件,不要把红头文件当作空头文件。
问题是居正这些建议也大都停在了空谈之上,因为嘉靖那个老倔种留给儿子的遗产就是:皇上不上朝,内阁自纷争。柏杨写酱缸里的蛆时,估计受了明史的刺激,否则不会写得那么活灵活现。总之,居正在隆庆手下,也没有什么作为,唯一可称道的是:隆庆五年会试,居正做主考官,收获了诸多门生。其中有几个,后来都成长为弹劾居正的板砖能手,比如刘台,弹劾老师时还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吾爱老师,但吾更爱皇君。
原话是这样的:臣受居正恩亦厚矣,而今敢讼言攻之者,君臣谊重,则私恩有不得而顾也。
时间终于给居正机会了:隆庆六年,穆宗死,接任的是他九岁的儿子万历神宗。居正既是万历的老师,又是内阁首辅。于是,他撸开袖子干了,这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简单说吧,内忧外患,上至对付鞑靼、处理河患、疏通漕运、改革赋税,中至考成官员、整顿驿站、 打击学术腐败、树立清官榜样,下至万历皇上的课程表、识字课本、婚期、出疹及疹后戒房事诸事,居正都给解决并考虑了。隆庆六年到万历十年,乃是大明晚期最稳定富裕清明的十年,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功劳当然大大的。
居正爱政治,并因此而远离女人,所以居正几乎没什么私生活。但是居正贪污不贪污呢?这疑问甚至可以转移到到林则徐、关天培、邓廷桢等光辉人物身上。关、邓两人在麦天枢笔下,很不干净;林则徐在吴思笔下,也不能叫干净。居正在朱东润先生笔下,更是有点月朦胧鸟朦胧了:“明朝的政治,充满无数腐化的因素。现代认为不应存在的事实,在当时只是一种习惯。最痛苦的是在未经指谪的时候,尽管认为习惯,但是一经指谪以后,立刻又成为贪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