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油主机以及各种品质性能优良的副机及电气设备,再配合全自动控制系统,使
机舱成为全天候无人当值之全自动运转。
(四)住舱舒适现代化。全船房舱不分甲乙级船员均具有浴厕之套房设备,
且经精心策划布置,设备豪华,房间宽敞,格局高雅舒适。
□逆境成长刻苦自励提起长荣海运公司董事长张荣发,这位现代的航运业巨
子,其祖籍为澎湖,1927年10月6 日出生于基隆市。由于澎湖及基隆的居民大多
靠海为生,张氏之父系船上的木匠,长年在海上,因此张荣发从小即在很差的家
境中长大,18岁时,父亲死于船上,家中七个小孩抚养的重任全落在母亲身上。
然而,张荣发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之下,并不就此屈服,高商毕业后,他便到
当时日本船公司东亚海运公司服务,先由岸上的理货员开始,继而上船当船员。
光复后政府接收了东亚海运公司,并改组更名为台湾船业公司,张氏仍继续留在
台航公司工作,经多年努力学习,不断研读海运方面书籍,凭着真本事在众多海
员同事中脱颖而出,由三副、二副、大副而升到了船长,经过多年在海上与大自
然的博斗,在他36岁时,已累积了18年海上工作经验。张荣发乃回到岸上,和几
个朋友合资创设了新台海运公司,以一艘4000吨级的杂货船经营台日航线,当时
在新台海运公司系担任副总经理。嗣后另与朋友再投资设立中央海运公司,并由
其担任董事长,但由于股东经营观念过于保守,张荣发退出股份,于1968年间邀
集亲友共9 人合资创设长荣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当时股东除了张氏的太太张林金
枝与张氏亲属外,并邀其中央海运公司的业务经理邱垂村入股,担任总经理职。
此外现任长荣国际有限公司主管北美航线的副总经理汪明钦、长荣海运股份有限
公司副总经理邱瑞玉等人亦为当时的股东。
□信用起家,团结合作初创时的长荣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所营运的第一艘货轮
即命名为“长信轮”,其寓意无非让世人知道长荣是以信用起家的一家航运公司。
1969年6
月,张董事长看准了中东市场雄厚的贸易潜力,毅然开辟了中东航线,并在
翌年增加营运船舶至6 艘而改为定期航线,成为台湾远东至中东定期航线的海运
公司,并为台湾的中东贸易开启先河。
自初创以来,长荣海运公司在张荣发的领导之下,先后开辟了台湾至中南美
洲定期航线、台湾至美国东岸全集装箱定期航线,由于该条全集装箱航线航期准
备颇获货主信赖,奠定了尔后该公司所营航线大部分为集装箱化的基础。
今天的长荣海运公司已经成为多岛性的海运集团企业,而其成就却不是一蹴
可几的。
多年来张董事长对扶植岛内海事教育不遗余力,于 1979 年斥资新台币3500
万元,率先购置台湾第一艘海事实习船“长练轮”,专供各海事院校学生上船实
习之用,五年多来,上船实习之学生已达1668人次,且日趋增多,2000吨级的
“长练轮”已不敷使用,复于1983年投下巨资,改装原有多用途船1500吨级的
“长信轮”,使之完全成为配合学生使用航海实习船,以肩负继往开来培育台湾
海运事业的重任。
长荣海运集团能有如今庞大的经营规模,除了董事长张荣发卓越的领导,以
及其得力助手林省三、王仲谋、邱瑞玉、林超龙、汪明钦等人的密切配合,尚有
赖其优良的管理制度。在人事管理方面,任何新进人员一定要从基层做起,重视
资历而不重视学历,使每个职员均有归属感,把长荣视为一个大家庭。即使张董
事长的儿子张国华(目前为纽约公司总经理助理)、女婿郑深池(目前为长荣国
际有限公司助理副总经理、关系企业长荣投资公司总经理)亦不例外,且其船员
亦采“海陆轮调”制,除了海上服勤外,亦从事陆上勤务,不间断专业知识,使
海陆作业密切配合。同时船员配备亦采精简制,目前L 型及G 型集装箱船,船上
只有17名船员。在经营效能方面,该公司为配合环球航线及全集装箱轮之运输作
业,以压低集装箱周转率,并达到集装箱复合一贯运输,所需集装箱数量将达到
15万个。该公司除了拥有高雄集装箱修理厂负责集装箱的保养与修理,以降低集
装箱的折旧率外,并投资长雄工业公司,在中场设集装箱制造工厂,于1984年3
月开工生产,目前暂订每年生产10000 个,而其船队船舶的现代化对提高航行的
经济效益亦有很大助益。
由于长荣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创新,目前已成为多国性企业集团。
□建立海运王国该公司创立初期即不顾外轮联合抵制,努力经营远东中东杂
货船定期航线,而在1975年7 月开辟远东至美国东岸全集装箱定期航线时,正是
油价高涨、能源危机开始的时候。1979年4 月长荣打破远东至欧洲航线长久由外
轮所把持的局面,毅然排除万难,开辟远东至欧洲全集装箱定期航线,经一年多
后,远欧运费同盟改变过去老大的作风降低运价,即可看出该公司远欧线的影响
力与台湾进出口厂商因而受惠之一斑。
该公司在计划开辟环球航线时,早在1980年即由董事长张荣发成立专案小组,
着手市场调查,由于其代理行与办事处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很容易快速而有效掌
握航运业商情,以及世界各地经济贸易情势。同时由于该公司早在1975年7 月开
辟远东至美国东岸集装箱定期航线以后即已启用电脑,所以具有完备的资讯系统,
可为经营决策提供分析参考,再由该公司的研究室与
企划室专人拟定计划。
1983年7 月该公司成功地开辟了环球航线,该航线系以新台币300 亿元建造
24艘G 型全集装箱船与3 艘接驳用B 型集装箱船。到1986年7 月,其船舶数已达
57艘,总货运承量达 91600TEU ,较世界最大的美国轮船公司(U。S。Line)更加
超前。因此,长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运输航运公司之一。
《蛟龙出水——台湾成功企业管理模式》建筑、旅馆
太平洋建设不但是一家“把声誉建筑在建筑上”的建设公司,而且也是地产
业中具有卓越经营观念的企业先驱。
一、太平洋建设——把声誉建筑在建筑上
台湾第一家电脑化经营的成屋经纪公司,1984年7 月份正式成立了,这是台
湾房地产业的一个新里程碑,买卖房屋由此变得更安全、更方便,也更合理。随
着房屋销售的管道畅通,不动产经营的范畴更加开阔,一个崭新的新天地已经出
现在房地产业。
这家成屋经纪公司是由太平洋建设投资设立,未来的年代里,这家公司势必
成为把房屋买卖转入系统化经营的先驱。事实上,太平洋建设不仅在目前积极地
引进房地产经营的新观念、新作法,而且在以往历史中,该公司不止一次地抢得
先机,以前瞻性的策略带动着太平洋建设成功闯过无数惊涛骇浪,始有今天波澜
壮观的规模。
□雄心创业太平洋建设成立于1967年6 月14日,当时在大陆工程公司服务的
章民强怀着创业雄心,说服太平洋电线电缆的各大股东如郑乙丑、李玉田、李鸿
文、孙法民等人投资建筑业,而大陆工程公司董事长殷之浩也慨然解囊,遂集合
了两大财团实力,成立太平洋建设公司。
当时公司资本额仅375 万元,董事长由电线电缆系统的郑乙丑出任,公司地
点设在敦化南路309 巷11号。由于门面小、事情多,到了1967年的12月,公司搬
到了中山北路二段96号嘉新大楼的三楼。五年以后,也就是1972年2 月因为公司
的扩展,又迁到中山北路二段54之12号,公司自己兴建的企业大楼八楼。
1967年至1971年间,可以算是太平洋建设的草创期,凡事刻苦自励,步步为
营。这期间完成的建筑物有很多到今天还让台北人耳熟能详,如1968年完工的太
平洋大厦(八层)、阳明绿庄,1969年完工的忠孝大厦(11层),1970年完工的
香槟大厦(12层),1971年完工的企业大楼(八层)等等虽然仅是无言耸立着,
却一直为太平洋建设作强有力的宣传。
从1971年起,太平洋建设逐渐脱离小型营建的范畴,迈向大社区整体规划开
发。闻名台湾的忠孝东路四段华园生活区——华园别墅第一期就是在1971年10月
15日的早上,挖下了历史性的第一铲,直到今天,华园别墅共兴建了21期,总户
数有1218户之多,对东区的繁荣发展,可谓厥功至伟。
章民强回忆华园第一期七层大楼完工时,方圆2 公里内一片草莽,华园矗立
其中,直如山林中的别墅一般,所以后来称为华园别墅,由此定名。七层大厦以
别墅命名,以太平洋华园肇始。
除了华园之外,1972年3 月太平洋在新店中央新村前的万坪建地上,推出五
楼社区的经典之作,那就是大坪林新村。大坪林新村共推出7 期,尔后又有公园
新村8 期,总计太平洋在这个地区推出公寓有15期,总户数1152户,形或今日中
央新村及耕莘医院一带全面繁荣景象。
1971年起,太平洋虽然朝大社区整体规年划开发的道路迈进,但仍有杰出大
楼产品出现。譬如1970的香槟别墅(11层)、凌云大厦(12层),1974年的百利
大厦(15层)。尤其是百利大厦,破多项建筑界的传统,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力挽狂澜百利大厦在1973年预售的时候,成绩不错。谁知过没多久以后,
就碰上了石油危机,国内各种物价飞涨,建材也不例外,仅钢筋一项,较预售时
就
涨了8 倍,因此一个个方案若按照原先估算的工程费用根本无法兴建完成。
这时,国内各建设公司倒闭、歇业兼而有之,剩下来的也纷纷找客户磋商涨
价,否则就不继续盖下去。唯有太平洋建设基于交易必须诚信不欺的原则,发挥
魄力,涨后差额概由公司承担。后来估计,百利大厦虽然是一栋永垂不朽的建筑
物,可是太平洋建设投资兴建百利大厦,不但没赚到钱,反而亏损了将近3000万
元。
百利大厦造形上也开创了台湾建筑界的先河,它是以一个正八边形为骨干,
向外伸展的四个矩形为支臂,构成一个优美、稳重的X 型平面,外型新颖独特,
美观高贵,配色柔和,成为台北市建筑的代表作。
百利大厦事实上有17层,除了地面15层分别作为住宅及办公室外,地下一层
为停车场,地下二层为基础,建造基础上绝对安全。
百利大厦的作法,也是建筑界的一种大胆尝试,依照建筑法规的规定,住宅
区的建蔽率可达6O%,而一般建筑商人为了充分利用每一分可以利用的土地,通
常都盖得满满的。并且由于留置骑楼,兴建面积还可以再优待,台北市到处都是
紧贴马路有骑楼式的建筑。所以,建筑师设计作品样式大同小异,建蔽率也很少
低过55%;反观百利大厦,基地面积如连同道路,全部达1000多坪,而其使用的
建筑面积,仅约300 坪左右,建蔽率不足三成。在当时这几乎是国内建筑业者不
敢想像的一种设计,使建筑业开了眼界。
百利大厦设计的优点包括:(1 )四对等式:X 型造形,每户皆呈对等形式,
予人四平八稳的感觉。近年来虽有数栋大厦也想仿效百利X 型的设计,皆无法得
其精髓。(2 )采光良好:因向四方伸展,每个厅堂、每个房间都有良好的采光。
(3 )空气对流:独特的大厦设计,受光面大,建筑物匀称,空气对流,最适宜
家居休憩。(4 )色调优美:整栋大厦外表以黄、橙两色为主调,色彩美观悦目。
百利大厦完工之前,太平洋建设已是声誉卓著的大型建设公司,百利大厦竣
工之后,太平洋的企业信誉与施工水准更被民众肯定。从太平洋大厦起,继之香
槟别墅、凌云大厦、华园别墅、百利大厦等高级大厦陆续在台北市东区出现,将
原本荒烟蔓草的仁爱路新社区转变为高级住宅社区的新形象。纵观现今繁华热闹,
回想当年的荒芜一片,太平洋建设的贡献无可比拟。
从1976年的3 月起,太平洋从地区性的公司扩展为台岛知名的建设公司,高
雄办事处就是在此时设立于高雄市中正四路253 号中国大楼的4 楼。
从高雄办事处设立的第二年起,分别完成了高雄静园、宜园、爱群大厦,第
三年完成了高之雄大厦等等。
□实施股票上市1976年太平洋除了拓展市场至高雄外,还有几件大事:首先
就是独立开发现场预铸施工法成功,在营建技术上,有了革命性的突破。其次在
新店自行设立预拌水泥厂,成为国内拥有预拌水泥厂的建设公司。第三增资至1
亿元,为将来股票公开上市铺路。
由于现场预铸施工法的研究成功,从1977年起,太平洋全面投入几个大社区
的开发。譬如士林中12路四万坪的芝山花园城,至今已有26期,新店公园新村8
期,中和南势角安和绿野家园有10期等等,都是采用这种施工法,当局有关单位
高层技术研究单位曾多次莅临施工现场观摩研究,对版墙结构计算之精密赞不绝
口。
从1976年增资至1 亿元以后,太平洋连续在1977增资到1。5 亿1978
年增资到3。5 亿1979年增至3。9375亿,到了198O年的2 月终能股票上市,使
得资本公开化、公司大众化。
太平洋建设的董事长孙法民在1979年股东大会改选时出任董事长。据孙法民
回忆说:“我就任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准备将股票上市,两年后终于实现目标。
就像太平洋电线电缆也是上市公司一样,能够做到资本公开化、大众化,公司经
营才会步向正轨。要做大事,这是最起码的条件。”
为配合股票的上市,1980年1 月太平洋建设从中山北路的企业大楼迁至忠孝
东路四段的凌云大厦,开始了另一个阶段的里程。太平洋从1976年起,获利率逐
年上升,税前纯益率在1976年为9。61%,1977年为9。41%,到了1978年一跃而为
14。88 %,1979年的税前纯益更达1。1664亿元,因此1980年股票上市时,被认为
是一匹黑马,投资大众纷纷看好。而太平洋建设不负众托,1980年的税前纯益达
到1。8 亿余元。
1980年以后,太平洋建设变成了大众化的公司,有了稳固的资金来源,成长
脚步也更加快速,1980年3 月推出总销售金额达8。9 亿元的富锦园,4 月推出太
平洋商业大楼,另有其他一般工地等,营业目标大幅提高。
□卓越的企划1981年,是建筑业由盛而衰的一个年头。事实上从1980年的下
半年起,建筑业已普遍弥漫着不景气的征兆,到了1981年,情况变得更加恶化。
太平洋建设由于几年来快速的发展,积压不少的余屋,虽然公司资产雄厚,但是
资金周转日益困难,甚至公司大股东的电线电缆集团眼见建筑业的前途渺茫,在
财务调度上也变得犹豫不决。
这时整个房地产的市场已经开始紊乱,行情漫无标准,低价策略抬头,营运
章法大乱,弹性价格流行。不少公司陆续传出财务困难、被财团吞并、薪水延发
或全体解散的传闻,整个建筑投资业发生全面性财务危机。
当时国内两家最大的建设公司国泰建设及太平洋建设累积的余屋数量最多,
积压资金达十数亿之巨,不但大笔资金冻结,而且每年需列一笔不小的费用,支
付房屋税和营销费用,极不符合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处理掉手上大批余屋,转变
为现金,实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太平洋建设一直在处理余屋上大伤脑筋,国泰建设亦然。那时建筑业已全面
感觉不景气的来临,却没有人知道如何去突破瓶颈。终于国泰建设抢先一步发起
“5015特惠购屋专案”,太平洋建设在得知这项消息之后,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在
紧急筹备后,跟着推出了“8020特价购屋专案”。事后证明这项抉择是正确的,
“8020特价购屋专案”让太平洋收回了七八亿的现金,在以后的日子里度过了周
转上的难关,也备用于国外营建的先期资金。而其他反应迟钝或果断力不够的建
设公司,都慢慢地窒息于1981年后期,如白宫建设、华美建设、金记建设等。
太平洋的“8020特价购屋专案”,是指向太平洋建设购买已完工或接近完工
的余屋,可获8 折优待,并提供每户五年期30%的银行贷款。卖房子公开打8 折
优待,就当时建筑业来看,是前所未有的创举,这项降价求现的大手笔,在业界、
购屋大众之间,引起了极大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