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破不堪。35年后的今日,台湾经济发展,已跻入工业国家之林,被公认为经济
“奇迹”,其实这个“奇迹”是从一片片瓦砾中拾起,就如同一只船在恶劣天候
里,逆航于重重险滩的急湍河流中,遭受着狂风暴雨澎湃浪涛的袭击,而这条船
能勇往直前的平安航行,则完全凭着每一位船员的坚定毅力,同心协力维系着。
1951年,台湾社会渐趋安定,农工生产已恢复至光复前最高水准,物价
渐趋稳定。此时,政府为使有限的资源,能作有效的利用,自1953年开始实
施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在“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发展策略下,
实施进口替代政策。
在这个期间内,衡量当时生产条件,选择需要技术简单、资本较少,而需要
劳力较多的劳力密集工作,如纺织、合板及家电装配等产业,以补充国内需要替
代进口。此时,所需的工业原料大部分仰赖进口,长春所生产的产品全部以内销
为主。
60年代,台湾实施的第三、四、五期经建计划,完全以出口导向为主,此为
出口扩张时期,而岛内所生产的原料有限,仅能供应岛内少量的需要,大部分仍
须耗费外汇由国外进口。7O年代,长春三位领导人,认为台湾经济如欲维持成长,
必须从经济结构上改变,必须自原料加工、人工密集的轻工业升级到重工业及精
密工业,从输出原料转变为输出高品质的制品。
因此,长春集团自1969年起即积极从事研究开发,以期增加原有产品多层次
的应用,提高其附加价值,同时以内销市场建立的信心及基础,积极拓展外销,
目前外销国家多达3O余国。
岛内石化原料的外销,在目前虽尚未居台湾重要的出口产品,但已扭转台湾
原料进口地区转为出口地区的地位,长春的贡献实功不可没。
“长春”今日的地位,并非“偶然”,也不是“机运”形成,它是结合三位
创始人的远识、智慧及卓越的领导,他们勤俭刻苦、保守稳重的作风,而能适逢
时代的变迁创造奇迹;他们平易近人、诚恳,凡事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对事业
发展深具信心,使得“长春”集团发展能够持续不断。
“长春”就同它的字义,永远欣欣向荣,更能以他们的成就贡献于国家社会。
二、台塑集团——世界塑胶之王
1957年4 月,台湾第一家PVC 塑胶粉工厂建厂完竣,开始生产,开创了台湾
塑胶工业的先河,那就是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月产能120 公吨。
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和国际保护主义的冲击意犹未尽,世界经济继续衰
退。美国许多石化业者在缩减生产,甚至出让设备厂房。台塑却在这个时候买进
卜内门化学公司(ICI )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Louis iana)红巴顿郡(Baton )
生产二氯乙烷Rouge (EDC )和氯乙烯单体(VCM )的工厂,以及Stauffer化学
公司在德拉瓦州(Delaware)生产PVC 的工厂。专家学者对台塑在景气恶化中接
手这两家亏损的工厂,都持观望态度。结果,台塑的经营管理使这两家工厂人员
精简,产量提高,接着景气逐渐复生,业绩也转亏为盈。同时,台塑于1978年开
始在德州(Texas )安乐角(Point fort )
所兴建生产EDC 、VCM 和PVC 的工厂也已落成。于是台塑的PVC 总产能,包
括国内、国外各厂增加到每年93万吨,超越美国PVC 巨擘——Goodrich的85万吨,
而登上世界PVC 工业的王座。
□四十年来的成长台塑的前身——福懋塑胶工业公司于1954年10月成立,1957
年建厂完工开始生产PVC 时,增资并易名为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王永庆
为主要股东及实际经营者。
4O多年来,随着台湾经济建设的推动及石化工业的发展,台塑不断成长壮大。
1965年该公司合并宜兰县冬山电石厂,并在高雄设立前镇碱氯厂,更自1973年起
在高雄仁武地区次第扩建或增建碱厂、氯乙烯厂、塑胶厂,以充实塑胶原料来源。
而在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下,它于1966年在前镇厂区增设厂房生产聚丙烯腈纤维
(台丽朗),次年又在关渡设立纤维加工厂,1969年更合并了三峡志和纤维厂,
组成一坚强的纤维加工体系。同年,台塑也设立机械厂,承造企业内的机械设备,
以求自力自足,节省购买机械设备的外汇支出。1973年机械厂扩充并迁至仁武厂
区,不但承制企业内的设备,也参加岛内(如中油、中船)及国外(如巴西)厂
商的建厂工程,使该公司业务更加多元化。此外,配合中油公司第四套轻油裂解
设备计划,台塑于1981年在高雄县林园工业区投资筹设年产 12 万吨高度聚乙烯
(HDPE)及年产28500 吨丙烯酸与酯类工厂,建厂于1983年底完竣,1984年4 月
试车顺利后开始生产。
如今台塑在台湾拥有六大事业部(塑胶、台丽朗、台纤、电石、机械和聚烯),
及七大厂区(高雄厂、仁武厂、前镇厂、冬山厂、关渡厂、三峡厂和林园厂)。
厂区之广大,设备之宏伟,除国营中油公司外,恐无出其右者。
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台塑积极在海外开辟原料来源,赴美建厂、买厂。
而为了使在美国生产的原料能如期运送回岛,供应岛内需求,台塑乃斥资3500
多万美元向日本订购两艘化学槽船。“台塑一号”和“台塑二号”在1981年4 月
启航,首开台湾厂商拥有化学槽船之先声。“台塑三号”目前正委由中船公司建
造,也为中船公司创下承造化学槽船之实例。台塑开启的先例尚不仅于此,它在
美国建厂,即是亚洲石化工业者的前锋,接手ICI 的红巴顿郡厂和Stauffer的德
拉瓦州厂,使业绩转亏为盈,证实了它的经营管理制度优于欧美先进石化业者。
尤其它在不景气中保住了数百名美国人的工作,想
当年台塑创立时接受美方支助,如今美方收到回馈了。
□慧眼识英才50年代,台湾第一期经济计划有了成效。政府也体认到经济建
设中工业的重要性,要发展台湾经济,必须使它从农业社会步向工业社会。于是
委请美国怀特工程公司(I。G。White )前来进行市场调查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提
出合乎设厂可行性的工业。结果,PVC (聚氯乙烯)工业被列为重要项目之一。
当时美援会的负责人尹仲容主持经济策划,力主建立PVC 等工业,他主动找
工商人士,鼓励他们运用美援来投资经营。但是,当时大家对PVC 认识不够,加
上市场小,需求量少,生产起来成本必然高昂,因此兴趣缺乏。王永庆虽然知道
台湾生产烧碱,在制造过程中约有7O%的氯气废弃掉,这些氯气应可用来制造PVC
粉。可是,他仍觉得对PVC 这一行业不够深入,不敢贸然投入,而他有意经营的
轮胎业却被别人捷足先登了。结果,何传的弟弟何义被选为创办塑胶工业的辅导
对象,为此何义前往欧美考察,回来反而意兴萧索。那时候岛内已有的塑胶加工
业,每个月只需要10吨PVC 粉,与怀特工程公司所建议的每月120 吨产量相去甚
远,况且设立日产4 吨的工厂,实在不合经济效益。因此,即使有美援673000美
元的贷款,可以从日本进口生产设备,政府更提出赋税减免的优惠办法鼓励,何
义还是决定放弃。此时,尹仲容想到了曾申请轮胎业的王永庆。
王永庆根据日本当时月产3000吨的资料分析,当时台湾人口是日本的1/1O,
按此比例,我们每个月可以生产300 吨。如此,怀特工程公司建议的每月120 吨
产能相当保守。王永庆便在尹仲容鼓励与期许下应允承办。在何义放弃时,政府
有不少人主张由公营单位接办。尹仲容却力排众议,毅然推荐王永庆,从今日台
塑的成就看来,尹仲容真是慧眼独具。
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县的贫苦农家,父亲体弱多病,作为长子的他从小就要帮
忙家计。15岁那年,他只身离家到嘉义当米店小工,16岁自己开米店,就展露他
的生意头脑。当时,日本人开的米店到下午6 点休息,他则工作到晚上1O点半。
因此,在日据时代差别待遇下,他的业绩也能胜过日本人。今天台塑人一星期要
上六天班,或许是缘自于此!王永庆还预估顾客的食米进度,在他们断米之前主
动联络送米,不但保住旧客,也招来新知。同时他记住顾客有钱付款的日子,如
在公务员发饷那天上门收款,总能达到目的。
王永庆早年也开过砖厂,经营过木材业,都有所成,但塑胶业给了他最大的
挑战与最高成就。
□创业艰难,愈挫愈奋1957年1O月台塑开工生产PVC 粉半年后,竟然连一公
斤的产品都没卖出去。原来塑胶加工业者风闻政府要在台塑建厂后,管制PVC 进
口予以保护,他们担心台塑生产的PVC 质量欠佳,便提前把好几个月总共数十吨
的需要量一次进口。另一方面,每个月的产量只有12O 吨,量少成本高,售价就
贵了,自然乏人问津,真没想到台塑创业伊始就遭遇存亡关头,其经营者面临成
败的考验。进退维谷之际,王永庆毅然决定扩充产量,以减少成本降低售价。
同时,他也领悟到PVC 只是一种原料,要经过加工后制成各种日用品如塑胶
薄膜、塑胶布、塑胶皮,甚而制成沙发皮面、皮包、塑胶鞋以及水管、电线配管
等,用途才会广,用量才会大,于是,台塑扩充设备,使产量增加到每月200 吨。
而“求人不如求己”南亚塑胶加工厂及新东塑胶制品厂于是应运而生,采用台塑
的PVC 粉,加工制成雨衣、浴室帘布、婴儿尿裤,及塑胶管
等拓开外销市场。如此惨淡经营,终于给台塑打开一条出路。这番挫折与应
变,倒为台塑导引出发展方向——自力自足,开发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以及与下
游加工业者唇齿相依,共存共荣。
正当产销业务步入坦途之际,台塑高雄厂竟于1968年12月9 日发生大火,造
成1 人死亡、1O人受伤及将近2000万元的财物损失。遭此变故,台塑董事长和总
经理连袂搭乘飞机到高雄现场处理,并声称尽速修复厂房,五日后部分恢复开工,
一个月内恢复全面开工,而且产品依旧原价供应,绝不趁市场供不应求之际提高
价格。王董事长表示,PVC 原料厂与加工厂的关系是长期而密切的,彼此交易绝
不是一次就了断,没有加工厂的推广,原料就无法推销,因此双方应保持良好合
作,在售价上原料厂尤其不就能轻易变动。
□与下游共存共荣台塑一直本着与下游厂商共存共荣这种原则。198O年,油
价的困扰和保护主义的盛行,使得国际经济情势陷入困境。PVC 原料在一月底涨
价,但台塑顾及下游加工厂的转嫁负荷能力,而维持PVC 售价,自行吸收成本涨
幅。
受此影响,台塑于该年8 月4 日召开董事会时,将营业目标修正降低:营业
收入减13亿元,盈利减6000余万元。
至今,台塑的经营者仍一再肯定下游加工厂商的贡献。
1984年7 月1 日在美国北美华人学术研讨会上,王永庆说:“……台塑公司
能有此长足之发展,除了一己之苦心追求外,主要就是依赖1500余家下游加工厂
充分发挥中国人的勤劳美德,站在第一线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又说“……若无
这些为数众多的下游加工厂商,就没有今天台湾的石化原料工业。”同年台塑在
林园工业区的HDPE厂试车顺利正式生产后,廉价供应嘉惠下游加工厂商,同时贯
彻其“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集中管理,合理经营追求经营管理合理化是台塑列为最优先的目标,而该
公司的经营管理也一直受到工商企业界推崇,甚至奉为圭臬。台塑的经营主体在
生产单位的事业部,主要的管理制度如下:(一)事业部制度:为符合产销一元
化与责任经营的原则,台塑按其产业类别划分为若干事业部,目的在使各个事业
部能够实际配合本身的组织编制、制造程序、产品结构等需要,统筹整体的产销
作业,全盘规划经营目标。
另外,为了追求经营的更合理化,同时实施“利润中心”制度,事业部以厂
别或产品别各自成立计算损益单位,透过会计的管理分析报表,就投入的成本和
产出的收入衡量经营绩效,并显示出经营责任的归属。
(二)单元成本分析:为了督促各项管理工作的精进与管理效果的确实,台
塑利用各种经营报表做为管理的工具,借绩效与成本的比较,显示差异,并经由
共同检讨来发掘异常原因,谋求改善对策,以达到成本控制及提高绩效的目的。
“单元成本分析”就是以产品别单位成本的各项成本构成要素作为分析基础,针
对可控制项目,逐项深入检讨其合理性,并据以设定其标准成本,提供各部门控
制成本及管理追求之目标。
(三)个人绩效制度:为使从业人员报酬的发放更为合理,台塑所采行的个
人工作绩效评核是以日为单位,而后累积为月,作为核发每月薪资或效率奖金的
依据,并将月累积为年,做为年度考绩的基准,如此借以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质量
及生产效率,并增加从业人员之所得收入。
企业的发展应不断追求事务的简化、成本的降低、技术的提高及企业远
景的筹划,凡此都需培养优良的幕僚人员配合才能取得其功。台塑在多元化
经营的策略下,发展成一庞大集团企业,深感到许多共同性的事务若予集中管理,
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台塑总管理处于是在1968年成立,设有营建部、法律事务
室、财务部、采购部、电脑处、总务部以及总经理室,前六个单位是为统筹管理
各公司及事业部的共通性事务而设置,总经理室则为管理幕僚单位,在台塑企业
追求经营管理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功能。
总经理室针对各项管理机能的需要,分设有经营分析、人事管理、资材管理、
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营业管理等各组,配合各事业部经营,就各项事务予以制
度化。而从原料的采购以至生产、销售及收款等各项作业莫不设定制度使能遵循
有据,并对执行情况予以复核,再加改善、督促。它的工作特色,在于不单只对
各营业生产部门做消极性的检核,检核最终目的在于发掘问题,进而针对各项问
题研订改善方案,然后提交由王董事长亲自主持的午餐会报,与事业执行单位彼
此共同检讨,交付执行之后并做定期检查,确保改善方案的实施,同时了解有无
需要修订之处。而对于事务的处理,总要求做到完善的结果方才满意。因此,它
是进而参与改善实务,而非仅问题的提出而已。也因为总经理室的成员,其工作
方式必须身临实地,针对问题作深入的分析,所以在从事检核改善的同时,也能
充分达到训练人才的作用。
实际上,在总经理室工作一段相当时间以后,可以派到各事业部单位去做幕
僚工作,事业单位亦可轮调其所属人员至总经理室接受幕僚训练,如此的人员交
流培养方式,对管理水准的提高发挥了相当令人满意的功效。
□本固枝茂,更上层楼为谋求长期发展与高速成长,除经由不断研究,提高
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以物美价廉的产品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外,台塑并为贯彻
原料至成品的一贯作业,从事多元经营多边发展,以巩固企业的经营基础及不断
提升经营水准。
台塑自1958年成立南亚,解除其产销危机以后,陆续经由转投资或股东投资,
成立了近20家姐妹公司,分散国内外,成为跨国际性的大集团企业。
不但在塑胶工业,也在纤维、纺织、染印、木业,甚至于教育及医疗界都占
有相当地位。
南亚创立之初原名南亚塑胶加工厂股份有限公司,1967年合并新东塑胶制品
厂股份有限公司,而更名为“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它“青出于蓝”,
业绩优于台塑,自1970年以来,营业额年年高居台湾民营企业之冠。
在经营塑胶事业稳当时,王永庆先生重拾早年经营过的木材业,于1962年,
成立“新茂木业股份有限公司”,踏出多元化企业的第一步。木材是台湾省较丰
富的天然资源。王永庆先生经营过木材生意,又进入石化业,他知道可以“化腐
朽为神奇”——木材废料可以制造纤维,况且岛内不生产天然棉,“台湾化学纤
维股份有限公司”因而在1964年诞生。如今它与台塑、南亚是台塑集团的三大主
力公司,1983年的业绩囊括“台湾最大民营企业(TOP500)”的前三名。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