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完全放弃享受,一味地拼命工作也不应提倡。所以,犹太人推崇
真实,顺其自然,即使有不好的念头但只要不去做就是高尚的人,这才是真
正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人为造出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有一个男人一心想和隔壁的太太做一次爱。有一个晚上,他终于在梦中
和她做爱了。
犹太人认为,这是一种尽量抑制自己犯罪动机的行为,所以是一件好事,
如果说这个男人一心想和隔壁太太做爱,但又羞于启齿,梦中又没有梦到,
压抑久了,就有可能发生强奸案。一个重虔信、重情操的民族能够有这样一
种合乎人性人情的见地,比那种装模作样地追求道德上尽善尽美丽实际上又
无法无天的假道学家们高尚得多。
囗1 米高的墙胜过100 米高的墙
《圣经》上说,当年上帝发大水淹没不义之人时,曾预先告知义人挪亚,
让他造好一只大船,全家避难于船上,并将所有动物按一公一母配齐,各带
一对。当时,“善”闻讯后也急急忙忙跑来找挪亚,要求登舟避难,挪亚说:
“我只能让公母各成一对的上船。”
“善”只好跑回树林,寻找可以和自己成为一对的对象,结果找到“恶”,
便成双成对地登上方舟。
从此以后,有善的地方就必有恶的存在,这正说明犹太人把恶看作很正
常的事。犹太人有句名言:“如果人类没有恶的冲动,应该会不造房子、不
娶妻子、不生孩子、不工作才对。”所以,犹太人认为:恶,只要正常疏导,
就可以变为善举,这要比单纯压抑恶的冲动有效得多。当然,犹太人对恶的
防治有时也特别紧。
不过,犹太人总的来说,还是相信对恶“防范不如疏导”。有句犹太谚
语“1 米高的墙胜过100 米高的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犹太人对高墙大院中的僧侣和不结婚的人不以为然,认为这种人的正常
欲求得不到疏导,就会越来越强,墙越高则越容易坍塌,最终必使恶的冲动
泛滥而出。所以,犹太人认为,一个人短时间里不做爱是办得到的,但一生
不做爱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她)生理上不能。因而犹太人只要求人们在一
定的时间,比如月经期、安息日前夕等时间不做爱,更重要的是不发生婚外
性行为,过不上正常性生活的人迟早会出问题。所谓“凡教师不能没有妻子,
凡拉比不能不结婚”,真是智人快语。要是为人师表者只顾“高筑墙”,还
如何教育学生?要是聪明人不传宗接代,人类岂不越来越蠢?
正因如此,犹太人历来主张把罪恶和犯罪之人区别对待。罪恶是人与生
俱来的,即任何人也难免会犯错误,但犯罪的人是客观环境使然,经过学习
和改造还可以改正。因此,犹太人与其说寄望于恶人遭报应,勿宁说更希望
恶人消除罪恶。
从前,有几位拉比碰上一群坏人,这群人无恶不做、凶狠残忍,其中一
个拉比忍无可忍,说道,希望这群人掉进河里被水淹死。
可是,同行中的一个最伟大的拉比却说:
“身为犹太人不应该这样想,与其祈求坏人灭亡,不如祈求坏人悔改。”
然而,并不是世界所有的人都像犹太人一样善良,否则犹太人也不会被
屠杀600 万人了。尽管如此,犹太人仍然与人为善。有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只狮子的喉咙被骨头卡住了。狮子便向百兽百鸟宣布,谁把他喉咙
里的骨头取出来,将得到优厚的奖品。
于是,来了一只白鹤,她让狮子张开嘴,用长长的嘴把骨头叼了出来。
然后白鹤说:“狮子先生,您对我有何奖赏?”
狮子一听,很生气地说道:
“把头伸进我的嘴里还能够活着出来,还不算奖品吗?你经历了危险但
大难不死,没有比这更好的奖赏了吧?”
犹太人的结论是:既然现在还能诉苦,就说明至今还活着,那就更没有
理由诉苦。所以,没必要为曾经的不幸而抱怨和憎恨。
囗牛奶里有毒
有一家犹太人养了一只狗,全家人都喜欢这只狗,尤其是其中的一个小
男孩,更是对狗疼爱备至,整日同吃同住,难舍难分。
可是,有一天,狗突然死了,这使儿子伤心至极、痛不欲生。父亲尽管
也有点痛心,但他认为狗迟早会死,这是一件没办法的事,只能把它拉出了
事,但儿子却一定要将狗埋在自己家的后院。
结果,父子两人为此而闹僵了。无奈,只好找拉比咨询。拉比尽管常常
为别人提供各种咨询,但从来没有涉及到狗的葬礼的。但他很了解此时那个
小孩无比悲伤的心情。
于是,拉比就查找有关资料,结果正好在《塔木德》中找到一个有关的
故事。
说古时候,有家人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有条毒蛇爬进牛奶桶中,它的毒液溶进了牛奶,这件事只有家里
的狗看到了。
晚上,全家人正要喝桶中的牛奶时,狗就叫了起来,并扑上来打翻了盛
奶的杯子,自己喝了起来,正当大家生气时,狗已经死了。
这下子全家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牛奶里有毒,所以大家对狗感激不尽。
听完这则故事后,父亲同意儿子的做法。
这个故事表面上是讲有关狗的事情,但实际上是教诲人们凡事多从他人
的角度考虑和着想。
当然,这件事能够圆满解决,和拉比的处世艺术也是分不开的。他没有
把任何东西强加于父亲,只是讲了一个关于狗的故事,这就在尊重了儿子意
愿的同时,也尊重了父亲的权威,那么,父亲何不顺水推舟呢?
朋友们,你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呢?
囗“请赶快将父亲的遗产交给我”
从前,一个犹太人外出旅行,不幸病于旅店,奄奄一息时,便将后事托
付于旅店老板:
“我死后,请告知我的儿子,并把这些东西转交他。但是,我的儿子若
要继承遗产,必须做出三件聪明的事才行,这些事他也知道。”
不久,这个人死了。旅店老板按犹太人的礼仪埋葬了他,同时向全镇人
发表这个旅客的死讯,还派人通知那个人的儿子。
那个人的儿子闻讯,立刻前往父亲死亡的小镇。由于其父曾叮嘱不要将
那所旅店的名字告诉其子,所以,那个儿子只好慢慢寻找。
这时,刚好有个卖柴人经过,儿子便叫住他,吩咐将柴直接送往刚死过
一个旅客的旅店。然后,儿子便随卖柴人,终于找到了那家旅店。
原来,这是那个儿子要做的第一件聪明事。
旅店老板很高兴地迎接他,并为他准备了丰盛的晚餐。餐桌上,有5 只
鸽子和1 只鸡,除店老板夫妇外,还有他们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一共7
个人坐在一起吃饭。
主人要他把鸽子和鸡分给大家吃,几经推辞,青年便不再客气,开始分
配食物。
首先,他把1 只鸽子分给两个儿子,另1 只鸽子分给两个女儿,第3 只
鸽子分别给店老板夫妇,最后2 只鸽子留给自己。原来,这是他要做的第二
件聪明事。
接着,他开始分鸡肉。他先把鸡头分给主人夫妇,然后是两个儿子各分
1 条鸡脚,两个女儿各得1 个鸡翅膀,最后剩下的整个鸡身留给自己。这便
是他要做的第三件聪明事。看到这种情形,主人终于忍不往叱责他。
年轻人不慌不忙地说:
“既然承蒙您让我分配,我只能按照最合理的方法来做了。你和你太太
以及1 只鸽子加起来是3 个,你两个儿子和1 只鸽子也是3 个,这很公平嘛。
因为你和你太太是家长,所以分给鸡头,你们的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所以
各得一只鸡脚;两个女儿迟早要飞走,所以各得一只翅膀;而我是坐船到此,
还要回去,所以取了鸡身。请赶快把父亲的遗产交给我吧。”
这个故事看似奥秘,但仔细一想,余味无穷。在3 件聪明事中,除了第
一件确实聪明外,其余两件事则令人费解。其实,奥妙就在此处。年轻人正
是通过牵强附会的理由来激怒主人,只有主人发火之后,他才可以理直气壮
地索要遗产。另外,由于是否认可“聪明”的主动权在主人手里,所以年轻
人只有不断地损害主人的利益才能让主人早一点承认自己的行为,否则,主
人不承认,他还将继续损害下去,直到主人承认为止。而主人要想少受损失
和摆脱困境,只有尽早承认对方的聪明。然后归还对方的遗产。因此,年轻
人索要财产的谋略正在于此。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启发我们,人与人关系的根本是一种利害关系。只有
他人的利害和你的利害绑在一起时,他才可能和你同甘共苦,今日的股份公
司的起源不就在于此吗?大家是一条船上的人,若不齐心协力,吃亏的难
道不是大家?
犹太人之所以能在美国呼风唤雨,这和他们为两党提供60%和40%的竞
选基金是分不开的,这难道不又是一种利害关系吗?
囗捐款也有利润
《塔木德》上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在某个地方有一家很大的农户,其户主被称为当地最慈善的农夫。每年
拉比都会到他家访问,而每次他都毫不吝啬地捐财献物。
这个农户有一块很大的农田。可是有一年,这个农夫遭到了风暴和瘟疫
的袭击,所有的农田和果园都遭破坏,全部牲畜都死光了。债主蜂拥而至,
把他所有的财产扣押了起来,最后只剩下一小块土地。可是,他却说:“既
然神赋予的东西,神又夺回去了,还有什么说的呢?”他泰然处之,丝毫没
有怨天尤人之意。
那一年,拉比像往年一样,又到农夫的家,见他家道中落,拉比们都对
他表示了同情,也无意再请他捐献。这位农夫的太太说:“我们时常为教师
建造学校、维持会堂,为穷人和老人捐款,今年拿不出钱来,实在遗憾。”
后来,夫妇俩觉得让拉比们空跑一趟,于心不安。便决定把最后剩下的
那块地卖掉一半,捐献给拉比。拉比非常惊讶,并且感激不尽。
有一天,农夫在剩下的半块土地上犁地,耕牛突然滑倒了。他手忙脚乱
地扶起耕牛时,却在牛蹄下发现了宝物。他把宝物卖掉后,又过上先前的富
裕生活了。
次年,拉比们又来到这里,去了农夫原来的家,以为农夫还和原来一样
贫穷。可附近的人告诉他们:“农夫已搬入新居了,前面那所高大房子,才
是他的家。”
拉比们走进大房子,农夫高兴地向他们说明了近一年发生的事,并总结
道:“只要乐于行善,它必定会倒过来,这就是捐献的利润。”
据一位拉比说,他常在募捐时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每一次都获得成
功”。
犹太民族确实是一个善于施舍的民族,他们并不把施舍当作一种“行善
积德”,而认为是在履行一种“公共义务”。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乞丐去找施主,要求每个月一次的施舍。他
敲了几次门,才见主人神情恍惚地来开门。
“出了什么事了,”乞丐问他。
“你不知道?我破产了。我欠了10 万元的外债,而我的资产才1 万元。”
“这我知道。”
“那你还来向我要什么?”
“按照你的资产,每1 元给我1 角。”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足以说明犹太人对施舍的态度。早年的
犹太人曾有一些制度性的安排,即“7 年一个安息年”、“50 年一个禧年”。
在安息年犹太人不耕作和管理果园,任凭地里的东西自生自长,结出的果实
无论多少,皆归穷人利奴仆享用;在禧年内,除了同样休耕并全体同吃地里
自行生长的果实外,犹太人互相欠的债务要自然勾销,以前卖身为奴的,要
自行获得自由。这足以说明犹太人把捐献认为是一种有钱人的义务,以色列
之所以复国,和世界犹太人120 亿美元的捐款有很大关系。
1967 年的“6· 5 战争”爆发那天,以色列的捐款组织在美国的一次聚餐
会开始的15 分钟里,每分钟得到100 万美元的捐款。
在这为期6 天的战争爆发后的一周内,美国犹太人为以色列政府共捐款
9000 万美元。
1973 年10 月中东战争期间,美国人共捐献了4。8 亿美元,购买以色列
债券超过5 亿美元。
以色列建国的头10 年,仅美国犹太人的捐款就14 亿美元之多。近年来
数额更大,每年约为5 亿美元之多。难怪以色列越来越强大,这和世界犹太
人的捐款是截然分不开的。
另外,犹太人捐款和中国的许多人捐款不一样,他们捐款时往往是悄悄
的,不愿留下姓名,因为犹太人认为,“使人羞愧的施舍,还不如不施舍。”
这样,既不使施舍者显得财大气粗,而自觉高人一等,也不使被施者的自尊
心受到打击,从而丧失进取心,而安心于成为永远被施舍的对象。这足以反
映犹太人道德起点的高度。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许多大亨也大笔大笔地捐款,成了
提高知名度的“大得人心”的广告,这也说明了犹太人在生意经上也大大领
先于世界。
囗“你就是偷钱的人!”
所罗门时期的某个安息日,有3 个犹太人来到耶路撒冷,由于身边带钱
过多不方便,大家商议将各自带的钱埋在一块,然后就出发了。结果,其中
有个人又偷偷溜回来,将钱挖走了。
第二天,大家发现被盗了,便猜想一定是自己人所为,但又没有证据证
明是哪个人所为,于是,3 人便一起去素以断案英明的所罗门王那里,请求
仲裁。
所罗门王了解事情经过后,什么话也没问,只是说:“这里恰好有道题
解不开,请你们3 位聪明人帮忙解决一下,然后我再为你们裁决。”
问题是这样的:
有个姑娘曾答应嫁给某男,并订了婚约。但不久以后,她又爱上了另一
个男子,于是她便向未婚夫提出解除婚约。为此,她还表示,愿意付给未婚
夫一笔赔偿金。但这个男青年无意于赔偿金,痛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由于
姑娘很富裕,不久又被一个老头拐骗了。后来,姑娘对老头说:“我以前的
未婚夫不要我的赔偿金就和我解除了婚约,所以,你也应该如此待我。”
于是,老人也同样答应了她的要求。
所罗门讲完故事后,询问那3 个人,姑娘、青年和老头,谁的行为最值
得赞扬?
第一个人认为,男青年能够不强人所难,不拿一点赔偿金,其行为可嘉。
第二个人认为,姑娘有勇气和未婚夫解除婚约,并要和真正喜爱的人结
婚,其行为可嘉。
第三个人说,“这个故事简直莫名其妙,那个老头既然为了钱才诱拐姑
娘的,可为什么又不拿钱放她走了呢?”
这时,所罗门王大喝一声:“你就是偷钱的人!”。
然后,他才解释道:“他们两人关心的是故事中人物的爱情和个性,而
你却只想到钱,肯定你是小偷。”
如果按现在的审判程序来看,所罗门王的断案方法难免有些主观武断,
但他用旁敲侧击、转移视线的方法来突击窥测罪犯的心理,也有其一定的道
理。第三个人问得确实合乎逻辑,但所罗门正是借悖谬来洞察人的心理,那
两个人都被故事转移了视线,说明其心里很坦然,唯独第三个人却只注意钱,
这岂不是和偷钱有关系?现代侦探中的测谎,诸如:量血压的高低,测脉搏
的速度,和此大概同出一辙。
犹太人由于2000 年的流散,和钱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尽管他们把钱
奉为上帝,但并没有完全成为金钱的奴隶,不像现在的许多钻入钱眼的人。
他们把钱当作一柄双刃剑,既认识到钱可以让人生存,又认识到钱可以毁掉
一个人的生存;既认识到钱可以保障一个人的肉体,又认识到钱可以腐蚀掉
一个人的灵魂。所以,钱是窥视人格的一面镜子,既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卑微,
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高尚。
以前,中国人总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故而把许多人之间的那种“纯洁
而伟大的友谊”捧上了天。马克思与恩格斯,刘备、关羽与张飞,俞伯牙与
钟子期,确实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无论富贵也罢、贫穷也罢,确实能同甘共
苦、赴汤蹈火。但此种例子确实太少了,笔者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几对。诚
然,人间自有真情在,这种能够将功名富贵抛一边,只注重单纯而真诚友谊
的人可能还有,但比起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确实微乎其微。那么,用这种
世界上最高贵最典型的友谊来代表大千世界中的朋友关系,岂不是太片面、
太无力了吗?
从古至今的许多文人、许多常人老吹捧自己与×××的友谊为“君子之
交谈如水”,而且有继往开来的人撰文纪念,但一旦他们之间有了利害冲突
或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情况,许多人要么出卖朋友,要么躲之唯恐不及。君
不见,有两只平时亲密无间的小狗,一旦中间投下一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