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犹太人之谜-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2 亿多美元,占其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3,平均每人每年从鲜花出口中收
入40 美元,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芬芳香溢的鲜花将一个弹丸小国装扮的
分外妖烧,仿佛一个美丽的花园。当然,以色列的领导人为解决可耕土地减
少和可灌溉水的困难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以色列农业的显著特点是“三高农业”和“农业产业化”。

在以色列,由于年降雨量很小,造成了真正的“水比油贵”,遇上天旱,
政府还要花巨额外汇进口淡水。以色列对全国实行统一的淡水管理,并耗资
数亿美元兴建了全国输水工程,通过大小输水管道,把水从北部地区一直输
送到南部干旱地区。不仅如此,在以色列农村,不论是大田还是果园均是喷
灌或滴灌, 80 年代起滴灌逐步取代喷灌。这就是说,以色列农业用水是以
滴计算的。此外,土壤贫瘠是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又一难题,为此,以色列一


方面大力发展对土地要求少、对技术要求高的农业,另一方面又大力发展高
科技农业,普遍推广特种水果和生物工程系列产品,广泛应用新技术和新设
备。这就是以色列农业成功的奥秘,确实是高投入、高科技带来了高效益的
“三高农业”。以色列籽棉单产高达每公顷近4000 公斤,每头奶牛年产量高
达10000 公升,1991 年海鲜农产品出口额为6 亿美元,加工食品出口为6 亿
美元,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额的比例权为3。5%,一个农民平
均可以供养64 个以色列人。

以色列的农村大多数人生活在两种独特的合作组织内,一种是基布兹(集
体农庄),另一种是莫沙夫(合作社)。这两种组织都是公有制,其主要区
别是经营方式不同,基布兹是集体经营,莫沙夫是家庭经营。但不管哪种形
式,农业的产业化程度都非常高,换句话说,以色列的农业很像现代化的工
业。以色列全国共有450 个莫沙夫,中等的莫沙夫一般有60 户左右的人家,
每户有30 多亩地,大多有15—30 个左右的雇工,年产值在12 万美元—120
万美元之间。

以色列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是同步进行的。以色列农
村越来越多的人转到工业、服务业和旅游业;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的生产条件越来越接近,甚至许多方面超过工业。因此,在基布兹或莫
沙夫内,商店、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场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仿佛一
个小城市。

一个小小的以色列在短短40 年内的农业现代化竟如此之高,不能不让世
人惊叹。

□工业幼儿园和高效率的国营企业
以色列有间工业“幼儿园”,听起来使人感到奇怪。所谓工业“幼儿园”,
指它像幼儿园培育幼儿那样,专门培育新建工厂的“工业园”。

在以色列北部的上加利利,有一间工业“幼儿园”,这家工业园是个企
业集团,创始人是德国犹太人斯梯夫·维尔太海米,现年69 岁。他早先是个
小业主,他从德国特别重视职工培训这一成功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将技术服
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新建工厂,把这项工作作为一种经营,相信会获得盈利
并有益于以色列工业的发展,于是投入资金兴办这种特殊的“幼儿园”。

众所周知,新办的工厂通常由于种种原因,最初几年总会遇到一些问题,
效益不那么好,甚至出现生产不正常,导致亏损。越是高技术密集型的工厂,
这类情况越难免。斯梯夫盯住了这一目标,在加利利中部买了一片土地,聘
用了一批门类齐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盖起了可同时接纳20 间新工厂的厂
户,办起了专向各新工厂提供各种技术培训服务的工业“幼儿园”,新工厂
在开始投入生产前,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部分工人送到这“幼儿园”培
训一段时间后,回自己的新办厂即可上岗正常生产了。

斯梯夫的工业“幼儿园”于1985 年开始经营。任何一个打算开设新厂的
以色列投资者,只要向工业园交纳一笔费用,即可在工业园内开办工厂。工
业园负责向投资者提供现成厂房,代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工厂的生产提出经营
管理咨询,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最终使其形成有效的生产
能力。同时,工业园还向园内工厂的职工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一般满3
年后投资者即可离开“幼儿园”,另外设厂生产,将全部机器设备及训练有


素的职工带走。此时,工厂就如“幼儿”离开“幼儿园”了,可独立经营,
并掌握了生产和经营的全部技能。正式投入生产时不会像未经培训的新工厂
那样出现诸多问题。斯梯夫经营的工业“幼儿园”已9 年了,它已培训出许
多新工厂。现在,在其周围已形成了一个由它培育出来的工厂组成的新工业
区。在这个工业区里,职工人数虽然只占以色列全部工业职工人数的1%,
但它的产品出口额却占全国工业品出口总额的10%以上。以色列政府根据工
业园的经验,已经在全国各地再建10 个类似的工业园,以促进本国工业的有
效发展。

以色列在建国之初,工业非常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生活日用品。但自60
年代后期开始,该国发起一个以高科技为基础,以出口换汇为导向的建设热
潮,通过兴办各类工业园,培育本国的现代工业体系。经过20 多年的建设,
克服了国内资源缺乏、能源不足、技术水平低的制约,充分发挥犹太移民的
人才优势,现在,以色列工业无论在组织管理、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还是
在市场营销等方面,在中东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

以色列发展工业,很重要一招是依靠本国大批高素质的犹太技术人力资
源,建立起多样化和高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依靠各类专业技术人
员,使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紧密结合。这样,使以色列工业发展
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接着,以色列工业先从仪器、饮料、纺织、
服装、皮革、家具、塑料、药品、化工及旅游纪念品等轻工行业开始,到60
年代后期着手发展玻璃制品、汽车轮胎、太阳能设备、金属制品、电子产品、
医疗设备及钻石加工等。到80 年代开始,集中发展光学和精密仪器、高技术
电子产品(包括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光学玻璃纤维、工程机械、武器
及军事设备、航空和航天设备、生物和化学药品等高技术工业产品。

以色列的军事工业发展迅速,而且相当发达,近年已大量出口,据资料
反映,其近年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出口,每年估计超过12 亿美元,占其工业
品出口值1/4 左右。从事军事工业生产和销售的人员达14 万多。军工出口产
品有各种自动冲锋枪、坦克、弹药、灭火设备、电子遥控系统、导弹、海军
巡逻艇、战斗机等。据外界披露,以色列已成为世界第六个拥有核武器的国
家了。

以色列工业中钻石加工业相当发达。以色列虽然不产钻石,但该国技术
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他们从国外进口钻石原料,靠犹太人的高超割切和打磨
抛光技术,把钻石加工得珍贵可爱。另外,应用犹太人经商的技巧,将加工
后的钻石销往世界各地,从中赚取丰厚的差价。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色列的
钻石加工发展成为本国的重要工业。到1985 年,全国共有大小钻石加工厂
1000 多家。钻石工业在以色列经济中占举足轻重地位,1990 年其钻石出口
30 多亿美元。它的中小型磨光钻石也占据国际市场的80%,其他各类钻石也
占世界出口总值的40%左右。无论从加工数量、质量和销售角度看,以色列
钻石加工业都是世界之冠。

以色列已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其工业产值(不包括钻石加工
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左右,从事工业生产的企业1 万多个,工业产品
出口占全国出口值的90%。

当然,以色列的工业中多种成分并存,其国营企业也不乏活力,效率和
效益之高令人惊奇。以食堂为例,以色列的一般国营企业的食堂大都是一个
人管理,而且大多是中年妇女,从采购、配菜、洗菜、分发、收洗餐具,直


至结帐,都是这一个人完成的。早餐7 点开始,管理员6 点20 分上班。她刚
换好工作服,6 点25 分送面包的车就来了。取好面包后,迅即将其切成小片,
放入大托盘。6 点35 分送洗好的新鲜蔬菜、果酱、鱼松和鸡蛋的车准时来到,
10 分钟之内一切就绪。6 点55 分就可以准时开餐。餐后,客人自觉登记结帐。

讲求效益之风,几乎比比皆是。一个年产10 万吨化肥的大厂,加上厂长
共15 个人,办公室内只有一台电脑和一部电话,厂长一个人用电脑和电话直
接指挥生产。

□方兴未艾的旅游业
1995 年世界旅游业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中东,旅游业人数比上一年增长

11。8%。中东旅游业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以色列,旅游人数在1994 年217 万的
基础上,猛增到近300 万,年收入超过20 亿美元,人均旅游收入近300 美元,
居世界第五位。这与中东的和平进程获得进展有关,更与这里的悠久历史和
奇特风光对游客的吸引力密不可分。
位于犹地那山的耶路撒冷,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城市,多种文化与
民族在这里聚集,东方和西方、古代与现代、宗教与世俗在这里交汇,使人
感到难见其真面目。耶城分东西两区,东区有四个居民区:穆斯林居民区、
基督教居民区、亚美尼亚居民区和犹太居民区,西区居民基本上都是犹太人。

使耶城神圣无比的是宗教和传统,圣堂和礼拜场所。这里有世界三大宗
教圣地,受到全世界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的顶礼膜拜。我们去
过三次耶城,一次参观了一个宗教圣地。

西墙(又称“哭墙”)是犹太教圣地。公元前六世纪,一些犹太人曾回
到故土,实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治,并建筑了“第二圣殿”。公元七十年“第
二圣殿”被毁。西墙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迹。每天,不少犹太教徒
来这里虔诚诵经,面墙而哭,缅怀祖先。

伊斯兰教圣地“圆顶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基督教圣地耶稣受难地和“最
后一次晚餐”餐室,每天人拥如蚁,就像中国庙会一般。

死海,地球陆地的最低点,海拔以下四百米,位于约旦河谷的南端,以
色列与约旦各辖一半。

以色列旅游部门就利用这一半,在其沿边修筑宾馆和娱乐场地,真是锦
上添花。死海的水是世界上最咸的,含盐量高达25%。由于盐份高,水的浮
力比普通海水高6—9 倍,因此人掉进去也不会沉下去。

加之由于盐分高,鱼虾生命全无,故而得名。但是,聪明的以色列人充
分利用其特点和传说,大量宣传,把旅游办得有声有色,真正使“死”变活
了。

沙漠本来没有什么可看的,甚至使人有点畏惧。但以色列却把本国的内
格夫沙漠也办成旅游点,组成游客饱览大漠风情。游客可以住进特设的帐篷,
骑上温驯的骆驼体验一望无际的沙漠风光。此外,沙漠中还有许多疗养所,
利用沙子、矿泉水和气候,以及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帮助病人医治某些疑难
病症或帮助健康人作保健处理。此外,聪明的以色列人还巧妙地利用自己的
民俗传统庆典和丰富多彩的舞蹈节目吸引游客,甚至将基布兹也作为旅游形
式,游客们可以和基布兹社员们同吃同住,充分领略现代化乡村的生活。


□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
以色列建国后,就其整个制度而言,它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三
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社会民主制、多党轮流执政、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等等。
而经济领域则呈现出既非纯资本主义,又非实质上的社会主义成分相互交错
的现象,因而也可以说是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奇特地混在一起的国度。

以色列宣告成立的当天,本一古里安就宣布了立国的三个原则:犹太复
国主义加社会主义加平等主义。他们想建立的是一个实行社会主义的犹太国
家,自称是一个实行“犹太社会主义”的国家,但是,在这个国度里,对社
会主义的理解多有分歧。于是,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立法原则等方面有
其独特之处。

以色列复国后,其政治力量主要分成三派:工党联盟、利库德集团和“宗
教犹太复国主义者”。其中,由工党联盟和利库德集团交替执政,但几乎是
工党长期把持政府大权,本一古里安、梅厄夫人、拉宾等领袖都是工党出身。
工党之所以保持常盛不衰,最大的奥秘在于它们对犹太总工会——这个仅次
于政府的机构的控制。当然,这和它把持着另一个在农村中极具特色然而又
十分重要的社会支柱——基布兹(集体农庄)有很大关系。

发端于1909 年的基布兹从一产生就体现着“公有制”的特点。这个仅占
以色列人口3%的组织生产的农产品占全国总产量的40%,足以证明基布兹
在以色列社会中的地位。基布兹成员过的完全是一种公社式的大家庭生活,
土地、财产完全归农庄所有,每一个成员都同工同酬,其大政方针由全体人
员通过民主程序决定。基布兹所有成员都在集体食堂吃饭,内部不使用钱,
成员的一切所需采用记帐方式,社员也没有任何工资,每个月只领取少量的
零用钱供外出度假之用。此外,基布兹成员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甚至子
女教育、文化娱乐等全部由基布兹统包下来,倘若单从这点上看,基布兹可
以算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耐人寻味的是,当共产主义演说和运动在当时
被视为“洪水猛兽”和“异端邪说”时,巴勒斯坦已出现了共产主义的原始
形态了。

三、科教兴国和嗜书的人民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内蒙古的百分之二,在全世
界的国家中列第一百三十三位,人口五百万约为内蒙古的五分之一,列世界
第一百位;以色列的国土呈狭长形,西与黎巴嫩接壤,东北与叙利亚交界,
东面与约旦为邻,西南与埃及相连,处在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之中,以色列国
土主要以沙漠为主,自然资源较为贫乏。

可是,以色列在短短的四十年内,却将人均国民收入跻身于世界第二十
五名,超过了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在五次中东战争中打败了面积
相当于它五百多倍、总人口达1。5 亿的阿拉伯国家,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
神话。

那么,小小以色列为什么竞能谱写出如此辉煌的赞歌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科教兴国的战略。

□“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

以色列之父本一古里安曾说过:“如果要让我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犹太
史的基本内容,我就用这么几个字:质量胜过数量。”确实如此,以色列的
富强是和犹太人的高素质、犹太移民带来的先进文化、犹太人重视教育的传
统、以及世界犹太人的慷慨解囊分不开的。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口素
质,人口素质提高了,国家自然也就强大了。

早在建国前,犹太复国主义就把教育作为复国的重要手段,当时的一个
提法就是“文化犹太复国主义”,因此建国前就出现了两所大学和若干中小
学校。之后,以色列历届政府将教育立国和科技立国作为国家兴亡根本。本
一古里安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梅厄夫人说:“对教育的投资是
有远见的投资。”夏扎尔也曾说过“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
曾担任总统,退休后去当教育部长的纳冯更直截了当地说:“教育上的投资
就是经济上的投资。”

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统就是著名的物理学家魏兹曼,刚建国,还在炮火隆
隆声中,以色列的首任教育部长盖尔,叫来了他的秘书艾德勒。

“艾德勒,我们一起来草拟教育法,必须强迫3 岁到15 岁的孩子们,让
他们接受免费教育。”

“免费!?”艾德勒惊愕不已,要知道,立国之初的以色列尚处在战火
之中,战争的经费都是美国人提供的,而当时整个教育部只有盖尔和艾德勒
两个人,唯一的财产是一架破打字机。

“是的!免费!”盖尔坚定地回答,“我们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背靠
地中海,四面是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这些阿拉伯人无时不在想把
我们赶到地中海去。我们必须培训高素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对付几十倍于
我们的敌人。”

盖尔激动地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历史博物馆。让孩子们知道3000 年前
圣殿被罗马人毁掉的悲剧,让他们知道在二战中犹太人被屠杀的事实,知道
那些毒气室、骷髅、鲜血和希特勒。还要让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