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事情麻烦了。「我执」不破,出不了轮回,证不了圣果。这个「圣果」是小乘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没有办法证得。我们要想真正成就,不在这里下功夫怎么行!
功夫应该怎么下?往年李老师教给我们,「换心」。心怎么个换法?实在讲,他讲的换心就是「改变念头」。过去起心动念总是「我」,「我」总是第一。现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是「人」,不是「我」,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这叫「换心」,就是换一个念头,从这儿下手。起心动念决定不为自己想,起心动念一定是为一切众生去著想,这个才行。如果我们不肯这样做,这一生要想脱离轮回,难了,要想教化众生,那就更难了。
幸亏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立的净土法,我们自私自利念头不舍,也能往生。我念佛是为自己,也能往生,这个法门了不得!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赞叹。可是怎么样?「我」没有忘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什么时候「我」放下了,我相、我见没有了,你才能够提升到方便有余土。这是净土法门的特别方便,所以称之为「特别法门」,修其他法门决定不能成就,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但是我执、我见,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虽然没有断掉,经典、祖师大德都教给我们,你要能伏住,你才能往生。如果临命终时,你这个私心,自私自利的这种分别执著还很强,你不能往生。在最后一著把这个伏住了,就是没有想到自己,这个时候没有想到自己你才能往生。由此可知,我见跟我相,连求生西方净土都是一个大障碍。如何伏断?这不是「灭断」,是「伏断」,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之后,倒驾慈航广度众生;这叫伏,这个没有断。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然后你才晓得怎么去用功,怎么去精进。
当然,最好现前我们的功夫就得力,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现在就做伏烦恼的功夫。《金刚经》上:「云何降伏其心?」什么心?自私自利的心,分别执著的心,要降伏它。降伏的方法,三十七道品就是前面三科,念处、正勤、四如意足。你不用这个方法,难!这个方法用得得力,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功夫就非常顺利,进步自然就很快速,经教一展开,意思你能够通达。「愿解如来真实义」,今天经教展开,意思为什么不懂?不但你看不懂,详细跟你讲,你也没听懂,甚至於错会意思,原因都是在没有放下自私自利。这个念头一定要转,然后才谈得上「进根」,你的精进就有根了,你自然会加倍用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这一条。
?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一七集) 2001/1/1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17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两天偶尔感到一点风寒,有一点感冒,喉咙沙哑,今天我就不讲《十善业道经》,因为这是要录像,我们保留著较好的音质。我们利用这个时间闲话家常。
学佛一定要明了「佛」是什么,如果对於「佛」真正的意义不了解,我们的学习到最后都是落空。自古至今,发心学佛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有成就的人不多,原因是什么?不知道「佛」是什么。佛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佛」是我们自己的自性。经论里面讲「当人自性」,我们自己的自性。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的。如果是释迦牟尼佛的,我们跟他学了。他四十九年所讲的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自性,所以佛学称为「内学」,道理在此地。如果心外求法,那叫「外道」。我们把佛法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的,那我们学成之后是外道。这个认知是关键,我们不是跟别人学,我们是向自性里面学。这是佛陀教学最伟大之处,不但释迦牟尼佛如是,孔子、孟子亦如是。
儒家的学说,现在流传得最普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不是孔子的思想?是不是孟夫子的思想?不是的;也是自性,当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我们要有这个认识,然后我们才真正能有所得。得的是什么?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我们得的是这个。悟入之后,才真正明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在佛法里头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严经》,称之为佛法的根本法轮;儒家最具代表性的是《四书》。
四书是后人会集的,宋朝朱夫子朱熹会集的,他会集得好。在这一本书里面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那个模式跟《华严经》一模一样。所以我看了之后,我在猜想,朱夫子的灵感一定从《华严经》得来的。《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有表演。四书里面《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老夫子的表演。也就是说,把《中庸》的道理,《大学》的方法,落实在自己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做出来给我们看。孔夫子做出来了,孟夫子也做出来了;孔夫子做得圆满,孟夫子做得不够圆满。孔子是圣,孟子是贤,一个是佛陀,一个是菩萨。那是我们的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跟《华严》真的是无二无别。
朱夫子接触过佛教,在经典里面下过功夫。所以在我想像当中,他编《四书》,很可能是从《华严经》上得到的启示。孔、孟教导人,我们可以把他看作佛菩萨。他的总纲领、总原则就一句话,「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大学》一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是整个儒学的总纲领,千言万语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佛的教学总纲领、总原则,经论里面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总纲领。这一句话的意思跟「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完全相同,说法不一样,意义没有两样。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话,是「无上正等正觉」。诸位细细想想,跟《大学》里头的「明德、亲民、止於至善」有什么两样?都是从圆满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懂得这一个纲领、原则,然后才能够真正明了,儒、佛的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永远没有间断的。无量劫来,往后是无量劫后,生生世世都在学习。学习没有止境,学习没有间断,成了佛,做了大圣人,还是在学习。为什么?教化一切众生,自己做个榜样,做一个学习的榜样,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所以做父母的人,天天在学习,做给儿女看,让儿女照著这个样子学;老师也天天在学习,做这个样子给学生看。不仅如是,无论在哪个行业,无论在哪个身分,同一个道理。长官天天在学习,做给他的部属看;老板天天在学习,做给他的员工看。「教学相长」,这才能成就圆满功德。由此可知,这个学习从来没有松懈过。今天社会为什么动乱?把这个道理忘掉了,所以,父母不知道教儿女,老师不懂得教学生,老板不知道教员工,彼此埋怨,上下不和,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世出世间法归结到最后,就是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生生世世在学。不学怎么能成就?何况我们在凡夫地,烦恼习气一分一毫都没有断,不学,怎么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
佛家讲十法界,就是十个层次。我们现在虽然在人道,天台大师讲《法华》,他将十道扩充为一百道,每一道里头又有十道,「百界千如」,这说得好。人道里面有佛道,人中之佛、人中之菩萨、人中的声闻、缘觉;往下,有人中的三恶道。我们自己认真反省,我们在人道十界里头是哪一界?这个要有警觉心。而世尊在经论里面,把十法界最重要的第一个因素跟我们说出来,《华严》说得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道理我们要能体会,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由此可知、可以证明,「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是自己心想变现的,与别人毫不相关。怨天尤人,那是你自己造罪业,你自己会堕落,因为与别人无关。吉凶祸福,穷通贵贱,都是自己造的,自己起心动念所变现出来的果报。变现的境界,就是果报。佛告诉我们,佛法界,「平等心」现的,这是一真法界。所以我们佛弟子供佛,我常说,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水」代表什么?平等,清净、平等,让我们看到这个水,就要想到:我处事待人接物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这个心是纯真无妄,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是佛心;不是别的佛,自性佛。用平等心。六度心是菩萨,四谛心是声闻,因缘心是缘觉,十善、四无量心是诸天,五戒十善心是人道;往下,贪婪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五戒十善里面没有放下贡高我慢,修罗心;修罗好强、好胜;他也修善,好强、好胜,落在修罗道。如果说谦虚恭敬修五戒十善,天道。所以天心慈悲喜舍,决定没有贡高我慢。
我们学什么?天天学这些,天天反省,天天检讨,天天改过,天天积善,善才能圆满,过逐渐的消除了。自己纵然到纯善无恶,这是如来究竟的果地,还要修五戒十善,表演给没有觉悟的众生看,这叫「大慈大悲」,这叫「乘愿再来」,这叫「广度众生」,还是要做给别人看。尽心尽力,念念要照顾别人,勤修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头最重要的,是能令一切众生心安理得;众生的心不安、有恐怖,你能够帮助他身心安稳,远离恐怖,这叫无畏布施。
我们最近在古晋的山上建一个念佛堂,「报恩念佛堂」。这个念佛堂有五十四个寮房,一个寮房住两个人,可以住一百人,帮助各个地方念佛的同修,欢迎大家到那边去念佛。我们这个道场建了这么多房间,我们决定不卖,也不出租,我们招待各个地方,如果你有假期,一个星期也好、两个星期也好,一个月也好、三个月也好,你有假期可以到山上去念佛,山上环境非常好,我们做为招待所,帮助在家同修。
我们在澳洲建一个道场,「图文巴多元文化中心」,我们不叫「寺」,也不叫「院」,「多元文化中心」,这是为我们出家同修建的一个道场。出家同修要真正修行,欢迎!到那个地方去念佛、研教。我们的道场没有法会,没有经忏佛事,纯粹是个修学道场。这个道场我们决定奉行苏州灵岩山印祖的规矩,这里头住众不可以收徒弟。如果你收徒弟,你应当自立门户,离开这个道场。这个地方只提供给专门清修的大众。
弘法利生,在澳洲现在大概有七、八个净宗学会,我们可以到各个地方去讲经,去领导大家念佛。经讲完了,或者是佛七打完了,回到图文巴来进修。这是我现前有这么一点能力照顾大家。所以念念要想到大众,要帮助别人。如果有能力,我多建几个道场,没有能力,少建几个。绝不勉强,绝不化缘;我要盖多少道场,到处去攀缘,这就错了。绝不向人家要一分钱,道场自自然然成就,永远保持清净心、平等心,这就是道。好,今天我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一八集) 2001/1/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18
诸位同学,大家好!上一次讲到五根里面的「进根」,今天我们再看看下面「念根」。古德说,「於正助道,忆念不忘」,这个话说得没错。要怎样才能够忆念不忘,我们的念才有根。所以在这个地方总必须要记住,如果没有前面三科,信、进、念、定、慧都没有根。由此可知,前面三科的重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没有前面三科,后面四科决定没有。我们今天信、进、念、定、慧都没有根,原因是我们没有认真去修念处、正勤、神足。「念处」是看破,「神足」是放下;如果不能看破、不能放下,哪来的根?而看破、放下能生根,关键在「正勤」,也就是在断恶修善。真正发心断恶修善,我们信、进、念、定、慧才有根。
念根,「於正助道,忆念不忘」。这两句话说的是个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一定有正修、有助修。净宗法门正修,就如同《弥陀经》上所说的「执持名号」,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这是我们的正修,二六时中决定不忘记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而助修,则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正助双修!古来祖师大德也有一种说法,正修是执持名号,助修还是执持名号,这个说法也没有错。但是我们初学的人,很容易把它解错了,什么原因?果然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心里头一个杂念都没有,这是正助都圆满了;如果到不了这个功夫,正助的界限还是很清楚,正助还没有办法融合成一体;只有到达完全没有杂念的时候,这个正助是一体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怕的是什么?听了祖师这种说话,我们就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断恶修善就可以置之不理了,妄想、习气还是会现前,许多帮助别人的事情不愿意做,这就是曲解祖师的意思。
在正助真正融会成一体了,恶断尽了,不可能有恶念起现行,善修不修?善决定要修。释迦牟尼佛如果不修善,何必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何必四十九年这样辛辛苦苦的为众生讲经说法?没有必要了。讲经说法度众生,这是修善;由此可知,功德到圆满的时候,断恶修善依旧没有舍掉。如来果地上尚且不舍,我们在因地上就舍掉了,这怎么行!怎么能成就!所以同修们决定要记住,恶一定要断,从心里上去断,让恶念不生,恶的行为自然就没有了,要在这下功夫;善,决定要修,佛教我们随缘,这个好!随缘就是我们遇到机缘就要做,遇不到不必去找著做;遇不到,自己去找著做,这叫攀缘,这是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的。断恶修善的念头永远不断,所以遇到机缘你才肯认真努力去做,毫无疑惑的去做。
在净土宗,「正道」大家都非常清楚,「助道」的事情就太多太多了,说之不尽。「助道」就是积功累德,头数太多,就得要抓住纲领。所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在缘起上提了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就是助修里头必须要学习的。第一个科目,《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总共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要常常记住,时时落实,要做到。
第二个科目是「六和敬」。六和敬里面的「见和同解」,我们是凡夫,没有圣人那么高的境界,我们对於宇宙、对於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都以经论做标准。我们修净土,我们今天采取的是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以这三经里面所说的为标准,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向三经学习。所以经不只是念念就行,念没有用处,念要知道它的意思,意思明白之后,要落实到我们生活,我们要把它做到,这个经才有用处。做不到,那有什么用处?
我们的行为,言语造作,也都遵守经典里面的教训。佛教我们哪些事情要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犯,这就是持戒。我们就依三经里面所说的,就足够了。所以经一定要念得很熟,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念头才起,就能够跟经训对照,「我这个念头起来了,佛经上说这个念头应不应该起?」如果说这个念头是不善的,不应该起的,我们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掉;这个念头是应该起来的,要让这种善念,念念增长。修行功夫在这个地方用,这才叫做真的「忆念不忘」。
与大众和睦相处,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合作,尽心尽力共同将佛法发扬光大,广度众生。佛法的事业不是一个人做的,这是个社会的事业,是大众群体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晓得。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可见得它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这就好比唱戏一样,舞台上表演,一佛出世,这一个人唱主角,必须还有许多配角,没有配角,这一出戏唱不成。哪一个人唱主角?都看缘分,他的缘分在这里成熟,我们推他出来作主,我们全心全力协助他。作主的这个人是佛,协助的那些人都是佛。
我们凡夫犯最大的毛病,个个人抢著要当老大,个个人要争带头,於是和合僧团被破坏了。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示现,释迦牟尼唱主角,那些出家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唱配角。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个个都是古佛再来的,舞台上表演的角色不一样,实际上都是平等的。他演得多么逼真,同一个目标,广度众生。所以功德一样大,没有彼此,没有厚薄,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人跟这个地区特别有缘,我们就推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