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磺兄谏模挥胁蝗娜Π镏磺兄谏摹0镏几械阶约鹤龅貌还辉猜趺纯赡苋ド撕λ吭趺纯赡苋フ习烤龆挥校∷裕欢ㄒ汛砦蟮募庑拚础�
末后一句,身心柔顺,柔和随顺,决定没有暴躁;我们常讲的人脾气很暴躁,很不耐烦,这个情形是永远不会发生的。功夫得力了,从前有,现在统统都改掉了,这是轻安的境界。由此可知,我们很希望得到这个境界,很希望生活在法喜充满里面,你就要特别注意身口七支要断除。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对在家同修的,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你就得轻安。你不修因,这个殊胜的果报、利益你得不到。这不是佛有能力给我们的,没有。佛法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佛把这个道理讲给我们听,把这些因果原则告诉我们,我们明白了,你修什么样的因,你就得什么样的果报。如果口常常造四种口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身造杀、盗、淫,这个轻安你决定得不到,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不亦悦乎,你没有分。你虽然听到圣人这些教诲,这里面的境界意义你是没有办法想像得到的,你体会不到。这个一定要自己去做,契入境界,才知道古人这些话里头有味道。
轻安又是定的前方便,轻安得不到的话,定就没有办法成就,定是更高的一层境界;首先你会得轻安、得法喜,然后禅定境界才会现前。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菩萨行,要修菩萨道;「道」是讲存心,「行」是讲日常生活行为。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善缘、恶缘,顺境、逆境,真正会修的人没有障碍,无论什么境界都一样,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但是初学的人没有这个功夫,必须要选择好的修学环境。新加坡这个地区、马来西亚这个地区,是一个修学弘法的好环境,真正要希望自己成就,这个机会要抓住,决定不能放过!要想自己成就,断除烦恼习气,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一定要长时薰修。讲经是很好的方法,我们把经中这些道理、佛菩萨这些德行天天讲给别人听,同时也是讲给自己听。日久天长,不知不觉自己就会把这些毛病习气改过来了。为什么?薰习的时间长。儒家、道家、佛家,没有不重视薰习的。连天主教,我们讲的这些《玫瑰经》,著重薰习!
真正肯干,不怕道业不成,假以时间,决定有成就。根利的,三、五年成就,根钝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决定有成就。最怕的是不用功、不肯干,那是没法子了。像我们这一类所谓是知识分子,程度不是上根也不是下根,中根之人,经教最有利,那就是决定抓住机会,不放弃讲台。马来西亚是个非常好的环境,他们现在已经有三十多个净宗学会,非常欢迎我们去弘法。只要他们来邀请,不要拒绝,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就要去学讲,去练习讲。总得要谦虚,我们在讲台上是学生,讲台下面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上台练习讲经,就是「我们所修学的,提出我们自己的心得报告,请诸位老师指教」,用这种心态。不可以以法师自居:「我讲,你们听。」那你永远不会有进步,你的傲慢高山就把你障碍住了。决定要谦虚,成了佛还是谦虚,要谦虚到底,你就会有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
?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八集) 2001/3/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38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看七觉支第六条「定觉支」,「发诸三昧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故。」这个解释说得非常好。「定」是我们佛教修行的枢纽、修行的总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禅定,这个诸位必须要晓得。法门不同就是修禅定的方法不同,修禅定的手段不同,目的是完全相同。我们现在用的是「持名念佛」,这是方法、手段,目的是修禅定;在净宗不叫禅定,叫「一心不乱」。你们诸位想想,一心不乱不就是禅定吗?名称不一样,事实完全相同。定的功夫有浅深差别,这个差别就太大太大了。
以净土宗来说,从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低的禅定。「功夫成片」是什么样子?不受外面境界干扰,古德所讲「自己做得了主」,这是刚刚开始做得了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会被六尘境界扰乱,这就叫做得了主。换句话说,我们六根,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在接触境界的时候不会被境界所转,在境界里面不会生贪瞋痴慢,不会生七情五欲,这叫做得了主。诸位晓得,这是最低的禅定,就是我们功夫得力,净土宗里面讲的「功夫成片」,这种功夫就肯定往生。我们要记住,如果我们根尘相接触,还会受外面境界影响,别人赞叹我我很高兴,骂我几句就生气,这就不行了,这做不了主。境界风一吹,你马上就动摇,这样的人念佛不能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二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功夫没成片,就是功夫不得力,很重要!
如果说高级的禅定,实在讲我们这一生很不容易达到,不要说别的,初禅我们都没有能力。所以净土宗修行比任何一宗容易,那是比较容易;如果我们佛号不能够伏住烦恼,不能往生。净宗修行的手段,就是根尘相接触的时候,心才动,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恶念,立刻提起一句佛号把这个念头打掉,这是净土宗做功夫的方法。念头才起,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果到不起念的时候,你就成功了,你不是凡夫了,你已经是佛菩萨了;凡夫决定起念,念头才起,一句佛号提起来,这就是觉,佛号就是觉,把这个妄念换掉。顺境里面起欢喜心,把这个欢喜换掉;逆境里面起瞋恨心,把瞋恨的念头换掉;统统换成一句佛号,这叫真念佛!会念佛!所以功夫在哪里用?在起心动念处用。用到这个时候,所有一切妄念都不起了,这就是「发诸三昧时」。「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也翻作「禅定」,所以禅定是正常的享受。
「禅定」两个字,惠能大师讲得很清楚,他的讲法完全根据《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禅,「不取於相」用现在的话来说,绝不被外面境界干扰,这是禅;内里面绝不会起心动念,这叫定。永远保持外离相、内不动心,这个境界现前就叫「发诸三昧时」。这个时候要「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世尊跟我们讲世间禅定有八种,这是浅深八个不同的层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往上去叫四空定,合起来叫「四禅八定」。八定里头包括四禅,不是四禅之外还有八定,不是的。这是大分,细分那就多了。初禅里面功夫、层次各个不相同,真正用功的人,年年境界不一样,月月境界不一样,天天境界不一样,你就晓得,这禅定层次是多么复杂,用的手段、方式无量无边,所以叫无量法门,这些事实我们要知道。禅定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它也是方便法,它不是究竟法,诸位一定要晓得。你要「觉了诸禅虚假」。
有很多修禅定、得禅定的人,为什么出不了三界,证不了圣果?毛病就在他生起「见爱」。禅定的境界好,我们佛门常讲「禅悦为食」,那个境界快乐极了。一入那个境界,贪图这个境界就坏了;一贪图,他就不能再提升,他就住在这个境界里面,这就大错大错!将来我们自己修行,契入这个境界,自己要知道,《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定境界也是虚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是真的,决定不能够贪爱。一生欢喜心,自己就堕落了,不能再前进了。所以,永远要记住「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永远记住,到如来果地还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没有止境的,不能说:「我到地上菩萨、到圆满果觉了,大概可以止住了。」不可以,一止就错了,决定不可以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永远断了,永远没有了,这个样子才能开智慧。智慧是随著定功逐渐开的,你定功到什么程度,你的智慧就达到什么样的境界;禅定跟般若是成正比例的,定功愈深,智慧也愈大。
四禅天人、四空天人,他们对於娑婆世界六道里面的状况了如指掌,太清楚、太明白了,他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因为他有「见爱」。「见」,我们用两种障来讲,是「所知障」,「爱」是「烦恼障」。他们的二障比我们薄,我们这二障非常严重;但是他这二障没断,所以出不了三界。要想出三界,这个「爱」没有了,对於禅定里面的境界决定不生这个烦恼,他有「见」,见有分别,虽然能出六道轮回,出不了十法界。出不了十法界是他有见,什么时候把见断掉了,十法界他超越了。
《金刚经》上讲「四相四见」,诸位要知道,你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四相没有了,但是你还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出不了十法界。《金刚经》后半部的教义比前半部深,前半部你做到了,超越六道轮回,可以证得四果罗汉;后半部做到了,你就是超越十法界,你就生到一真法界、华藏世界。
真正学佛的人、明白人,知道没有生死。世间人讲「生死」,这是迷惑,确实是个错误的观念。应该怎么说?应该说「死生」,这里死了,那里就生了,「死生」是真的,「生死」是错误观念。儒家也懂这个道理,儒家不讲「始终」,讲「终始」;你想想看,这里终了,那里就开始了,生生不息。如果讲「生死」,那就是一段,一断就完了,就没有了,这是一个断灭的见解,断灭是属於邪见;事实是生生不息,一切众生都是生生不息的。
不但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不例外。现在科学家所说的「物质不灭」,物质不灭就是物有终始,它这个终了,那边就又有个开始。腊月三十过了,第二天又是大年初一,「终始」是正确的,「始终」不就完了吗?就没有了。是「终始」。死生,那就是生生不息。正因为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才要用功修行,不是说一世就了了,不是,往后的时光无有穷尽。人要求好,生生世世都好,一世比一世更殊胜,这就有意义、有价值了,而不在这一生。生生世世都好,这一生当然好,但是这个「当然好」只有你自己知道,只有跟你同阶层的、同境界的人知道,比你高阶层的人知道,不如你的人不知道。
譬如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过的那种物质生活,「三衣一钵」,那是真好!我们今天人看到:「这个生活太苦,太可怜!天天要饭。」我们觉得他苦,他是真好,所以不是跟他同境界的人不知道。我们现代人,说实实在在的话,是被物质文明染污了,染污得太久了,积非成是,以为我们过这个生活好,比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殊胜太多了,其实这叫颠倒,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的生活才是最好。他们三衣一钵,三衣都很薄的,不是很厚,这个大家都晓得;不管天气寒冷,或者是天气很热,他就是这三衣。我们今天的体能丧失了,天气冷了要多穿衣服,天气热了要少穿衣服,我们就比不上佛菩萨那么自在。
过去我在此地印过金山活佛的传记,乐观法师写的。这个人是真的不是假的,就是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民国初年的。他的事迹有一点像小说里头写的济公一样,他就穿一个长布大褂,就那么一件,冬天也是那一件,夏天也是那一件。不管怎么冷,他也是那一件,他不冷;不管怎么热,他也是那一件,他也不流汗。一生不洗澡,打赤脚,风吹日晒雨淋,他也不感冒。我们小小淋到一点雨就感冒,我们的体能丧失掉了,他们不会。
澳洲的土著,在内陆里面,他们居住都是沙漠地带。他们不穿衣服,男女都不穿衣服。我们看起来:「这是野蛮人。」其实他们说他们是真人,他们说我们被这些物质文明污染了心能、污染了体能。心灵,他们的心清净,他们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生活多么自在!他们每天过什么日子?游玩,到处去游玩。他们没有家,他们也没有房子。澳洲政府给他们建了一些房屋,他们都不住的,他把房屋做为仓库、做储藏室。他们睡觉一定睡在野外,风吹雨打他们没有事,他不生病。我们过那种日子一天都过不了。我们的体能丧失了,我们的心里头妄想、分别、执著一大堆,放不下。
所以看看他们,你再想想,确实是有道理,他们完全随顺大自然,不造业!不造业为什么到世间来?到世间来是消业的,他不是造业的,他是来受报、是来消业的。所以他们灵性很高,很多事情他们能预知,这是什么原因?禅定;他心定,定能够突破许多空间维次,所以他对於许许多多事情他能够预知。我们相信、我们知道,这是本能,我们这个能力丧失掉了。我们为什么不能预知、不能明了?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这个能力破坏了。我们的物质文明这种生活环境,把我们的体能破坏了,禁不起风吹雨打。他们的生活,吃的东西,在野外他什么东西都能吃,我们不行。他们蚂蚁也能吃,昆虫也能吃,什么都可以吃;我们要是吃这些东西马上就生病,就受不了。
所以要晓得,禅定境界不是究竟圆满的,我们才能不断向上提升。佛陀的教育没有别的,帮助我们恢复灵性,现在一般人讲的「恢复我们的本能」,现在人讲「体能」,如此而已,这个是佛法。灵性就是经典里面讲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一句话道破了。德能,德是能力,佛家讲「德相」,相是相好,能力、相好都是圆满具足,一丝毫不欠缺。所以佛家教育,恢复我们的智慧本能而已。它有方法,它有理论,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学,我们可以逐渐的恢复。
在所有宗教里面,确实佛法讲得最圆满,讲得最细密,它的经典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了四十九年,天天讲,那些有缘的人遇到佛陀,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没有不成就的。到我们「发诸三昧」的时候,突破空间维次,许许多多境界你都看到了,十法界依正庄严。但是你不可以贪爱,一定要记住。定觉支,「定」觉的是什么?觉的是定中境界也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跟我们眼前境界是一样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可以受用不能执著。受用,你真正得快乐;你要执著,你就生烦恼,你就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九集) 2001/3/2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3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七觉支最后一条「舍觉支」,「舍所缘境界时,善能觉了取舍虚伪,不生追忆故。」舍是放下,也就是放下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一句话的意思一定要听清楚,不是在事相上放下,是在心里上放下。佛法教初学,往往也从事相上教他放下,为什么?这是凡夫习染太重,心随境转,这是凡夫,所以事相是境,也得要放下。佛给我们制定的禁戒,禁止不许做的,像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加一个「不」,那就是从事上都放下。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在境界上做不了主,你会被境界所转,那就得放下。
如果自己有相当的功夫,我们一般讲「禅定」,你有相当的定功,你不会被外境所转了,这些戒律就没有了;不是戒律没有了,而是戒律圆满了。圆满的境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他不被境转;境不碍心,心也不碍境。这是什么程度?大乘经上讲的法身菩萨的境界,无障碍的境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然后你才知道应该怎样学佛,应该怎样持戒,自己心里就明白了。我们见色闻声还动心、还起念,那就必须严持佛的禁戒,对自己一定有好处。到法身大士的境界,真正到了无障碍的境界,绝对不会起一个伤害众生的念头,所以他不杀生的戒圆满;决定不会有一个念头占人便宜,绝对没有,他不盗的戒圆满;决定不会有个念头侵犯别人,他不淫的戒圆满。他在境界里确确实实不起心、不动念,显现出来的是大慈大悲,这个大慈悲心充满虚空法界,这是法身菩萨。我们今天没有到这个境界,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还会起心动念,这就知道自己功夫不行。还是被习气所拘,不得自在,那你一定要严持禁戒,慢慢的把自己的功夫向上提升,这是正确的。
七觉支最后一条「舍」。「舍所缘境界时」,能缘是我们的根身,所缘是六尘境界,初学的人一定要在这上用功夫;舍一切境界的时候,我们讲「放下」。从哪里放下起?首先放下自私自利,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