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正如世上没有完人一样,金庸的作品也同样有一些瑕疵,只不过要看出这些需要眼光,说出这些需要勇气,而认同这些需要理智。
首先,金庸对于恩怨事件的了结,经常突出表现“受害者选择拒绝惩罚加害者思维”,很少有“加害者选择停止加害思维”。这是一种弱者式的、夕阳式的思维。在他的书中,几乎所有的受害者,最后都选择了“只要我自己变强,别人不来惹我也就罢了,我还是不要去报复的好,就算要惩罚,他也总会有别人去惩罚的”的老年人思维,加害者很少受来自受害者的直接惩罚。这种思维,当然是维护现代社会长久和平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过分推崇这种思维,却容易导致整个社会弥漫一种心理过分老龄化的衰颓气象。最起码当年梁启超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种老化式思维的危害,特地写了一篇《少年中国说》。
如果过分强调这种受害者首先去原谅、去理解加害者的思维模式,容易潜意识地对加害者产生降低行恶成本的鼓励作用,甚至导致其对加害别人或别国理直气壮,拒不道歉,满脑自我舒缓“你自己都承认,你之所以被我打是因为你自己弱,那当然是你自己的错”。同时,这种模式也容易让善良的人们不自觉地远离“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式的强者威慑思维,导致其总爱去想“人若犯我,我则避之;无须报之,天必惩之”,只知以自我退让的方式求得和平,把惩罚罪恶的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或是某种无可捉摸的“天道”。
可是“天道”怎样体现?“天道”还是需要一个个的人来实现。如果人人都去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那么“天道”如何实现?如果最直接受害的受害者自己,都没有去惩罚加害者的动力和勇气,而只选择了回避甚至原谅,别人岂非有种狗拿耗子的感觉?大家都这种心态的话,谁去惩罚恶人?这种回避式的思维习惯如果过于泛滥,结果就只能是闭关锁国,不愿和别人接触交流。另外,中国自宋以后,人民精神颓废,一个小小恶人就能横行乡里,与这种自我精神的颓废也是有关系的。本体精神衰退的人们往往特别希望有别人去惩恶,希望别人去为自己出头并替自己承担后果,这也导致武侠小说中描写宋代以后的特别多。
金庸的“夕阳”式思维还表现在,其书中几乎所有胸有大志的人都是反面人物,而正面人物经常是一些年纪轻轻便成天只想归隐、万事别找上门的人。这种主角与普通人的惰性本能最相融,他们最容易让普通人感到亲切,也最容易让普通人把其幻想到自己身上,自然也就为他赢得了无数的读者。但是,这种不遗余力的推崇平庸,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较为颓废的负面效应。
由于金庸本人崇佛,因此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在有意无意地引导读者去靠近佛学。在他的作品中,
“感化思维”几乎一切通吃,再大的罪恶也可以被一个佛字一笔抹去,很少看到“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般的辩证局限(大家可以去查一查,国内八十年代因《少年犯》而曾兴起的“感化教育”的结果)。
金庸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他似乎很喜欢选择华夏历史上特别消颓的时代,经常在大萎靡的时代寻找小奋起。在他的作品中,异族的君主几乎永远更英明,顺着异族的角度来看事物,似乎总是能更顺一些,更舒服一些。当然,这既可能与其佛学思想有关,也可能与其比较明了明清历史有关。
第三,几乎所有的金庸作品都有一个潜在的套路,那就是能赢得男主角之心的,一定是长的最漂亮的那一个;特别是金庸修改了其中唯一的例外《碧血剑》之后,“非最美女主角”们更是全军覆没,再也没有丝毫疑念。
对其任何一部作品,只要读者仔细看就能发现,无论最漂亮的那位美眉是何时出现、出现得么晚或多么早,无论见面次数是多是少,无论相处时间是长是短,无论本来是敌是友,无论多么无能或白痴……其总能一劳永逸地赢得男主角的心。因此,可以总结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一个姑娘之所以竞争不过别的姑娘,根本原因似乎就是因为她长的不够漂亮。这虽然很是有趣,也可能确实就是现实,但毕竟还是容易为一些评论家所诟病。
至于有人批评金庸的其他一些方面,如其书开始时过于平淡,又如离婚两次后开始写专情的杨过,等等等等,并不认为是什么文学上的问题。因此,金庸的问题其实主要都不是纯文学水平上的问题,而大多只是对其思想观点的评价。虽然读者当然可以从全方位角度来评价,但众口难调之下,金庸作为一个单独的作家,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做到同时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金庸都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写作高手。
古龙
大武侠时代的第三个神话,就是台湾武侠奇才古龙。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在影响的深远程度上,几乎可以与金庸比肩的人。他的主要作品如《绝代双骄》、《楚留香》、《小李飞刀》等等,也同样被一次又一次改编和翻拍;而楚留香等个性人物,更在日韩女性中难以置信地受欢迎。另外,他还是九十年代初期大陆的武侠冒名潮中,被冒名最多的作家之一。
古龙不同作品的风格,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但其最有代表性的风格,通常都认为是那种酷得让人无可奈何的气概。身首已经分离,却还要先说句话再死的句式,从此成为无数假古龙们毕生追求的模仿对象。同时,古龙的小说转折性往往特别突兀,常常能够顺利将读者暂时“击昏”,令其醒后忠心感叹其思维变化之迅捷突然。古龙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能在耍酷的同时把废话化为宝贝,能够让许多人一遍又一遍被语句本身绕入其中还不自觉,并在好不容易转出旋涡的时候永远重复那一句话:“好有哲理啊!他真聪明!”古龙小说从头到尾的波折变化,以及前前后后的关系叠套,其实往往既不多也不深,但是他却常常能够令其成为厚厚的一本书,并令无数人读得如痴如醉,半点也不觉有重复感。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其最大的潜力以吸引读者,是古龙之于天下三十余年,却至今也依然无人能得其神髓的不二法门。但也正因为如此,古龙除了几部小说之外,其余的小说很不好被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或者说让编剧者太费劲、被编剧者很不喜。
古龙小说的诸般特色中,很明显的一个是用词偏于粗俗。如果比较金庸、梁羽生和古龙的话就能发现,前二人对一些常见的粗话明显是有禁忌的,而人称“风流才子”的古龙,却是完全无所禁忌。当然,这对于单纯的销售来说,未必是一个缺点,但对于其在文学上的长远地位来讲,却始终是一个明显的短处。
同时,古龙的用词粗俗也经常表现在对主角、特别是女主角的名字选取上。武侠小说由于主要是文字,读者对于女主角的容貌想象,与女主角最被经常看见的名字是有很大相关的。如果这个名字本身太过粗俗,比如“牛肉汤”等等,那么无论怎么去费劲去描写其魅力,都会难以令读者产生足够美的感受。更何况,古龙还根本就不很善于描写女主角的美?
古龙的第二个问题,是他书中的人物与金庸书中的几乎完全相反,简直可以说九成以上是不折不扣的变态。如果说金庸崇尚“水桶原理”,喜欢把一个人四面棱角随手抹平一些,那么古龙就是“一俊压百丑”的坚定信奉者和执行者。随便抓一部《陆小凤》,立刻就可以说,无论是陆小凤、花满楼,还是西门吹雪、老实和尚,里面一切一切的人物几乎全都是心理变态。尽管无人能说写出这些变态的人可能本身就是变态,但无论如何,如此多的变态充斥其书,客观上也容易令世俗有些难以接受。
古龙的第三个问题,是他的书经常在前后章节上有相当大的不一致。这原因一方面与他写作时完全即兴、心境变化容易影响到书中内容有关,一方面也是与他后期的出版方式有关。古龙在前期还未闯出大名堂时,作品主要是自己一个人写完的。但到后来有了名声之后,他便经常只写其前面一部分,然后把自己的构想大略一说,就让某位写手来替自己完成其余部分,自己则开始写另一部书的头一部分。如此一来,其书的质量自然难以前后一致。
另外,古龙的小说中,特别是他那最具特色的几大系列著作中,几乎从来没有主角武功的渐进过程。其典型情况是,主角的武功往往从一开始就高,并且一直顺利高到最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古龙本人不善于描写武功的具体招式,并因此也导致其不善于描写和区分武功的不同境界。
需要顺便说明的一点是,古龙的书中有不错的一部长期未受到重视,就是他早期的《名剑风流》。其书的想象力其实不比其余几部名篇差,而且性格可能还更加奇特、更加鲜明。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九头鸟龙骨写作法
更新时间2008…9…5 22:43:52 字数:7106
(一)思想定位
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回顾,完成了剖析,完成了评判,终于要论及正规武侠小说的具体写作方法了。如果说前面那所有的一切都是只需要看和想就可以完成的话,现在就再也无法回避最艰苦的一环,那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
首先,各位潜在作者们一定要明白,作家与读者有着根本的定位不同。如果说读者看书时,只是倾向于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主角的话,那么作为作者,就必须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所有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乃是金庸强暴了小龙女,无数骂尹志平的人都指错了矛头。
作为作家,就必须有一种创世者的精神,因为著作中的一切都必须由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搭起来,你无法去幻想你能只通过某种片面就可以搭起全体。因此,一个好的作家,无论他是多么喜欢其中的某一个人物或某一类人,在全书的写作上最好能做到一种“中立”。这种中立就是指,要像描写正面主角一样,去极力设想二流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智力水平;主要只通过描写篇幅的长短、出现的次数,来区分一流人物和二流人物;主要只通过行事的立场、时间的性质,来区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除非是为了个别搞笑,不要将二流人物或反面人物写得过于愚蠢和白痴,否则只能暴露作者本人是白痴。
九头鸟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大规模控制博弈论。如果借用一些控制论、博弈论的术语,那么一个好的写作态度,就是尽量运用多步博弈论的精神,多多设想合作双方或对立双方的利害关系,为他们各自选取最佳策略,并尽量只通过这些最佳策略,来构成此小说所要达成的故事主线。这样的话,整个小说将会给人一种所有人都是强者、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所有人都在理性追求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表象,因而必将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当然,这只是最理想的情况,实际中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绝对如此。但无论如何,越能靠近这种指导思想和写作态度,那么所能写出的作品,也就越容易赢得读者的敬佩、认同乃至沉迷。
(二)九头鸟龙骨写作法
在端正了这一基本态度之后,就可以用九头鸟在《万王之王》中所示范的“九头鸟龙骨写作法”了。这一方法的基本过程,其实就是八个字:“先写龙骨,再写肋骨”。具体来说,则是:先写一个基本的提纲,列出所有主要的事件,其文字长度最好能达到或超过你企图写的作品篇幅的百分之一。然后只闷头写第一主角的所有主要事件,所有与之不直接相关的人或事物都根本不理,而且中间坚决不修改。在第一主角的所有主要事件齐备后,再从头开始横向扩充和丰富,让每一个二流人物成为一根肋骨。在肋骨都搭好后,让每一根肋骨都成为其邻域的新龙骨,接着编排更小的骨殖结构。接下来,再一层层运用此法,一直细化到血肉细节。
到了最后,再把所有的人物的名字都画在一张纸上,任意在二者之间连线。然后,就应当努力为这些线赋予不与已定下的关系相矛盾的关系,备选关系可以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夫妻、情人、师徒、拜把兄弟、闺中姐妹、仇人、暗恋者、变态、同性恋……等等等等。同时,努力为同一根线赋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关系,最好还是对立的关系,比如既是情人,又是师徒,最后还发现是亲兄妹,终于双双沦为变态(哈哈)。
龙骨写作法的根本精神,是模仿建造轮船的基本步骤。要造轮船,不能一截截从前朝后造、然后焊好,而是要先铺设龙骨,再铺设两边的“肋条”,然后再焊接船板、精化整体。要写大篇幅的小说,其势便如造巨轮一样,最好也要努力先写主干,再一点点细化。由于第一主角的事迹一般贯穿全书,如同造船时先铺的龙骨一般,此写作法才被如此命名。
熟悉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读者可以会觉得,九头鸟龙骨写作法,其实不也就是一种编程思想么?没错,写书其实就是一种文学编程,其唯一的重大不同,只是此程序的编辑器、编译器和执行环境是人而不是电脑。如果我们仔细看一看大武侠时代的作家们写书的风格,就可以发现,梁羽生、金庸和古龙,根本就是三个文学程序员。
梁羽生是一位精通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的文学程序员。他的书从高到低层次分明,处处都是上一层次的大函数调用小函数,结构丝毫不乱。但各部分由于主要都只是服从于直上直下的关系,导致各程序块间横向、斜向的自主性联系比较少。反映在其作品中,就是书中人物井井有条,结构也很分明,但整体似乎略缺某种“灵性”。
金庸则是一位精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的文学程序员。在他的书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一个对象,无数的对象既有内在的层次,又在彼此间有众多的有机联系。表现在其作品中,就是其书中的人物和事件都象是活的一样,似乎有自己的生命,能够自主地去与别的部分联系。
至于大侠古龙,遵循其一向剑走偏锋的风格,所精通的不二绝学乃是编程中最被人所戒惧的“go
to”语句。其能够大量运用这种无条件跳转语句而不糊涂的本事,正是其作品永远奇峰迭起、转折突兀、而且让别人极难模仿的原因所在。
其他的作家,大都也可以被归于这三大类编程。但是,他们在写作功力、对编程思想理解是否深入上面,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甚至根本就是完全跟着感觉走,以作坊式的风格乱写一气,完全不懂也不顾“结构”在长篇文学中的重要性。
九头鸟龙骨写作法的基本路数,乃是最接近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但只要能够细化得好,那么其所得到的最终结果,却是面向对象的作品。这也是对应于编程中的思想:结构化其实是所有大型程序设计思想的根本基础,只不过基于一些内外联系方式的二级差别,也才产成了别的不同名字。无论我们最后想要把书写成什么样,如果不从这一基础入手,那么一旦篇幅加长、规模过大,整部书的结构就会一团糟,观之直欲作呕。
很明显,龙骨写作法不太适合那些喜欢即兴连载的作者。九头鸟很不愿意去以即兴连载的方式写书,即使以后看起来象是这样,其实九头鸟也肯定是已经彻底完成了主体部分(至少是全部构思已经非常明确),只差点睛之笔、重要细节、前后伏笔和暗示、文笔、语气、不同主角间感情轻重等等修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即兴连载的写作方式,往往会导致作者同时受制于自己、读者、出版社、经济状况和思维状况,非常容易导致作品的后面部分成为专凑字数,最终前后脱节,难以成为一个整体。如果真出了那样的东西的话,九头鸟会比读者更觉得恶心。既然九头鸟指点作家,激扬文字,那么自然也不想自己的作品在被别人激扬之时,显得太过难堪。
(三)四大规范
指导思想常常过于苍白,要真正执行好,往往还需要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下面九头鸟将以一些具体的建议,来作为龙骨写作法的注解、延伸或补充。
首先,什么是龙骨写作法的终结标准?也就是说,要细化、精化到怎样的程度,才能说龙骨写作法可以圆满结束,作品可以拿出去见人?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首先明确该怎样评价一部小说的水平。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书中的二流人物去评判作家的智力水平,但究竟该如何评判这部武侠小说本身的水平?作家的水平与该部作品的水平,这两个主题虽然有很大的联系,但又并不完全相同。
九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