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召集一名僧人、一名心理学家和一名社会学家,拟定对策。三个人除了“正策”外,不约而同地拟定了“别策”:政府什么也不要作,让一亿日本人随岛沉入大海。当然,这个毫无人性的别策并未被采纳,但它却令我们想到二战末期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一亿玉碎”的口号。
故事结尾,田所博士在一片火山灰中向首相表明心迹,要留在残土上一起沉没。他说道,日本民族是日本列岛的孩子,以前这个孩子在外面打架打输了,可以回到母亲怀里抚平伤口。现在这个母亲没有了,日本人要同外国人生活在一起,民族特色要消失掉,他不能接受这个现实。所谓“打架打输了”是指什么,想来中国读者都能明白。
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日本沉没》的命运代表着科幻小说里民族主义作品的普遍命运:它在一亿人口的日本发行数百万册,但在国外反响平平。外国读者不可能用日本人的眼光来接受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充其量只能了解一下构思方面的皮毛。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人口危机
更新时间2008…9…9 21:20:32 字数:2739
科幻作家们还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自己的想像力。由于这些题材比较少见,所以集在本章里一并介绍。第一节:人口危机曾经是一个热门题材,现在可能要作相反的理解。体育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更不会在未来消失掉。时尚这个话题出现在科幻小说,说明科幻作家并不只是关心干巴巴的公式定理哟。
第一节:人口危机
“人口危机”曾经是科幻作家们热衷的题材。1968年,英国作家约翰。布鲁纳创作了《站在桑给巴尔岛上》,成为人口危机预言的经典。小说描写了不远的将来会出现的人口爆炸,它席卷了整个世界,从发达的美国到贫困的非洲。小说恢谐地写到,如果一个人只需要一平方英尺的生活空间,全世界的人倒可以站满在桑给巴尔岛上。
不过,到了二十世纪末期,有越来越多的征兆表明,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会使人口出生率自然下降。于是,科幻作家们转而描写另一种人口危机。中国科幻作家郑军在短篇《人口危机》中,便描写了富裕的日本正在变成一个缺乏孩子的社会:日本人口负增长已经出现了三十个年头。生育指数目前已经降到0。31,也就是平均每三个家庭还不足一个孩子。为驱散这种沉沉暮气,日本政府没少下力气。比如为愿意生育的夫妇提供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每年首相和各县知事们都要亲自接见一些愿意多生孩子的“英雄母亲”。如今,“英雄母亲”的标准已经降为两个孩子就行,据说双胞胎的母亲很快也会拥有成为“英雄母亲”的机会。
第二节:管理
在中文科幻小说中,出现过寥寥几篇纯粹社会科学题材的科幻小说。七十年代末曾经有一篇短篇科幻小说,名叫《奇葩怒放的沃土》,描写了一次发明创新奖的评奖活动。一个个发明家带着自己的发明走上主席台向评委和听众介绍,都是超越当时科技水平的新玩意。如珠穆朗玛索道、步行机、思维传感,等等。但最后获大奖的,却是一位发明了“系统化管理方法”的老学者。理由是,没有他的这套管理方法,人们的工作效率不能大幅提高,所有这些物质的发明创作也无从谈起。这篇小说反映了体制改革初期人们的热盼,以及“三论”在中国的流行。
第三节:体育
体育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它也没有躲过科幻作家的好奇心。早在1911年,科幻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雨果。根斯巴克(HugoGernsback,1884、8、16——1967、8、19)就在其全景式的未来预言小说:《大科学家拉尔夫124C41+》中,预言了夜间体育比赛的情形:“白天,太阳当空。因为阳光刺眼的缘故,有一支球队总会处于不利的位置。但是在晚上,在头顶上方强大的固定灯光的照耀下,每支队伍所处的位置都是一样的。”现实生活中,第一场夜间体育比赛于27年后出现在棒球场上。
六十年代,前苏联作家伊果里创作了短篇《足球迷奇遇》。小说描写了一个俄国人来到某狂热于足球运动的南美国家。到处都是电视转播的球赛。可是,在一个小酒馆里,老板偷偷地告诉他,其实这个国家里已经没有真正的足球比赛了。由于球迷们都爱在家里看球赛传播,俱乐部的收入越来越少,球员能力下降,吸引力也下降。于是俱乐部们只好将球员们的动作输入电脑,靠电脑合成复杂的球赛过程。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虚拟的足球赛。
如今,南美国家的球迷倒是仍然前往体育场看看球,不过,如果你走上大街,从那些游戏厅里看到电子游戏“FIFA”的影子时,是否会想起伊果里当年的预言。
前不久,长距离游泳高手张健的壮举轰动了整个中国,而科幻作家的笔下还曾经出现过长度更为惊人的游泳赛。八十年代初,郑文光创作了《泅渡东海》。一个男运动员不间断的游过整个东海。不过,那并不是真正的运动员,而是一个在事故中“脑死亡”,而身体健全的运动员。那副身躯成了科学家的实验品。
1986年,美国科幻作家伊恩。沃森发表了《大西洋游泳赛》:选手们必须横跨大西洋,赛程长达2450英里,大致需要三个月。参赛的选手倒都是真正的人,每国一位代表。在小说里,他们带着各自的意识形态跳进水里,沿途中你争我斗。而且,他们还背负着本国货币的涨跌,因为世界上无数的人在以他们为赌注。
凌晨的《火舞》是一篇火星背景的科幻小说,但主题却不是火星开发,而是滑翔运动。故事中,人类已经大量移民火星。一位叫吴阳的年轻人酷爱滑翔运动。他认为,只呆在人工环境下的移民不能算火星人,只是移居了火星的地球人。小说结尾,吴阳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背着滑翔伞在火星大气里自由飞翔。但是,火星大气密度仅有地球大气的百分之一,小说只写到吴阳凌空飞出,把冒险的后果留给读者去猜想。
上面这些,都还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体育项目。在科幻电影《未来战赛》(Futuresport)中,编导设计出一种全新的运动——“Futuresport”。直译就是未来运动。这种运动集滑板、手球和橄榄球于一体。街头黑帮菲尼克斯发明这种游戏,最初是为了用不流血的方式解决帮派斗争。后来被商人包装成职业体育。在NBA破产后,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而菲尼克斯训练出来的高手拉姆齐成为这项运动的代表人物。
“北美联盟”和“泛太平洋联盟”为了争夺夏威夷,即将开始世界大战。拉姆齐挺身而出,呼吁双方用一场“Futuresport”比赛来解决夏威夷的归属,以免生灵图炭。这个建议竟然得到各方接受,一场和平战争代替了真正的战争。
第四节:时尚
时尚——让我们用这个轻松的话题来结束全书吧。
在科幻喜剧《回到未来》的第一集中,有一段与整个故事无关,但却非常能表现主题的情节。少年马蒂在1955年,努力令自己的父母相爱,以保证自己的存在。大功告成后,马蒂欣喜之余,在舞会上表演了摇滚乐。不仅观众瞠目结舌,而且乐师们也目瞪口呆。演奏完毕,马蒂面对观众说,你们还没听过这个,但你们的孩子会喜欢它。这便是科幻作品里处理时尚演化的例子。
在《神经漫游者》里,深受东方经济文化影响的作者吉布森把许多东方消费品作为未来时尚的一部分。单是中国产品就有“青岛啤酒”、“颐和园”香烟,等等。
王晋康在《类人》中,谈到了未来人们的取名时尚。或许是对前一段时间,两字姓名重名率很高的启发吧,在《类人》的二十一世纪末,汉族人都取四个字的名字。于是就出现了“司马林达”、“鲁段吉军”这类名字。
与小说相比,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更适应表现视觉方面的时尚:服装、发型等等。在《第五元素》中,时代背景是二十三世纪,那时候的人们留着阴阳头,穿着我们今天无法欣赏的衣服。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探索者
更新时间2008…9…9 21:21:04 字数:6089
第一节:欧洲的拓荒者
《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在主流文学界的地位很一般。在一部主流文学史中,她(如果能被记录到的话)仅仅只被看作是诗人雪莱的知音,似乎她的价值仅仅在于给雪莱以精神支持,或者,在雪莱去世后写一些纪念他的文字。但在全世界科幻爱好者中,玛丽。雪莱却具有十分神圣的地位。因为正是她写下了科幻文学的开山之作《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MaryWollstonecraft)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家庭里。姐妹兄弟五个居然都不同父不同母。她有一位学者父亲,曾经创作过《政治正义论》的葛德文。母亲玛丽。伍尔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也是一位作家。书香门弟出身的玛丽。雪莱自幼便有很好的文学功底。
不过,光有传统文化的底子,不足以创作出优秀的科幻小说。玛丽。雪莱对科学的兴趣,无疑来自大诗人雪莱。象许多那个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样,雪莱着迷于科学。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他的宿舍里堆满了玻璃瓶、蒸馏器、发电机、显微镜、甚至作实验用的火药、盐酸。雪莱于科学上的造旨多深不得而知,但他对科学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弗兰肯斯坦》最初产生于一个文学游戏。当时,私奔的雪莱和玛丽。雪莱住在日内瓦,经常与拜伦,以及拜伦的私人医生等人在日内瓦郊外聚会。一次,大家商议作个文学游戏:每人写一篇鬼怪故事。后来只有玛丽。雪莱交了卷,那就是这部名垂文史的中篇科幻小说。
当然,每个读过《弗兰肯斯坦》的人都会承认,它是一部深思熟虑的作品。灵感可以一闪而至,但作者在动笔前肯定构思了很长时间。就是在今天,也极少有一个二十二岁的女孩子,能够创作思想如此深刻的作品。篝火聚会只是促使它创作出来的引信。
没有看到这本书的人常常把“弗兰肯斯坦”误认为是书中那个丑陋的人造人,其实,那是作者给作品里的青年科学家起的名字。弗兰肯斯坦可以说是早期的唯科学主义者,颇似今天执着于培养克隆人的雷尔教徒。他为了制造生命,从停尸房等处收集不同人体的器官和组织碎片,利用当时的生物学知识,拼合成一个人体。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雷电使这个人体拥有了生命。人造巨人天性善良,但由于面貌丑陋,被社会视为一种危胁。无法融入正常社会。他要求创造者为自己制造一个配偶,答应事成之后,与同伴双双远离人间,隐居生活。弗兰肯斯坦答应了怪人的请求,但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又担心怪人因此繁衍出自己的种族,反过来对人类社会构成危险,遂毁去了尚未成活的女性人造人。怪人杀死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作为报复,从此与人类绝决。弗兰肯斯坦追踪自己的造物一直到北极地带,最后双双消失在冰天雪地之中。
《弗兰肯斯坦》确实有资格被视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因为它具备了太多的科幻文学的本质特点。它用自然观解释故事里的超现实情节:是雷电而不是魔法令怪人拥有了生命。它体现了科幻文艺的重要主题:科学进步与宗教、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弗兰肯斯坦为他侵犯了“上帝创造生命的特权”而自责,被科学创造出来的巨人则因为无法融入社会,而与人类激烈冲突。它塑造了“人造人”这样一个非人角色,而塑造非人角色,并借此来折射作者对人性的思考,正是科幻文艺的重要特征。它远远超越了当时乡土文学的狭窄视野,主题建立在人类整体的角度之上。故事本身也由英国一直延伸到北极,具备了科幻小说经常使用跨国背景的特色。
由于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弗兰肯斯坦》拥有长久的生命力,被反复改编成电影,直到七十年代,还有通过它改编的最新版本电影上演。它也被译介到各个国家。直到今天,作为一本常销书,我们不难从较大的书店里买到它的中译本。如此深刻的主题,如此曲折和完整的情节,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竟然出自一位二十二岁女作者的手里,这本身就是一个科幻般的奇迹。
不过,虽然雪莱夫人和雪莱一样都是自由派文人,但受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还是在宗教上作了妥协,让主人公弗兰肯斯坦因为侵犯了“上帝创造生命的特权”而充满负罪感。
当时的玛丽。雪莱自然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作了开宗立派的事情,但她对科幻小说这种门类多少具备了自觉性。1826年,她又创作了一部名叫《最后的人》的科幻小说。这部作品流传不广,但质量更高。
虽然打响了科幻文艺的头炮,但玛丽。雪莱没有把创作科幻小说当成一项长久的事业来探索。
英国作家柯南道尔(ArthurConanDoyle1859——1930)以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著称。他同时也是早期的科幻文学探索者之一,创作过《拉弗尔斯。霍的社交活动》(1891)、《洛斯亚眠戈斯的失落》(1892)、《恐怖谷》(1910)等科幻小说。
1912年,柯南道尔出版了他最著名的科幻小说《失落的世界》。小说描写了南美高原上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进化速度晚于世界其它地方数千万年,大量恐龙存活了下来。由查林杰教授带领的探险队前往考查,经历种种冒险,甚至将一只翼手龙带回文明世界。《失落的世界》从二十年代就被搬上银幕,广为人知。几十年后,美国作家克莱顿再次挖掘这个题材,创作了同名科幻小说,并也被搬上银幕。查林杰这位“挑战者”(英文中同为Challenger)的冒险性格也被作者塑造的栩栩如生。
在长篇科幻小说《拉夫兹。豪的发明》中,柯南道尔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主人公豪发明了现代化的点金术,立刻拥有亿万身家。他心地善良,用自己的财富从事慈善事业,但誓与愿违,许多接受他恩惠的人坐享其成,甚至成为恶棍。主人公最后于悲愤中自杀。
不过,这些作品为他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光辉所笼罩,在后世缺乏影响。今天,翻开文学词典、百科全书,我们只能在“侦探作家”的条目下找到他的身影。
十九世纪时,人们还不能肯定比重超过空气的物体能够飞起来。所以,那时候早已升天的气球成为满足人们飞行愿望的首选,也因此产生了大量关于飞艇题材的科幻小说。罗德亚得。基普林(RudyardKipling)是其中的重要作者。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当然,原因不是他在科幻方面的创作成就。基普林于1905年创作了《夜班邮船》,又于1921年创作了《航空控制板真简单》。在这两部科幻小说里,作者全面的设计了未来的航空管理体系,只不过在现实上,负载这个体系的硬件最后变成了比重大于空气的飞机。
一九二一年,英国大文豪萧伯纳创作了一个科幻色彩浓厚的剧本——《回复到密福沙勒的时代》(BacktoMethuselah)。密福沙勒是圣经中长寿者的代表,类似于中国的彭祖。这个剧本引用了进化的概念,描述人类如何从创世之初,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直至遥远的将来,所有人都变得如密福沙勒一般长寿。最后,到了公元二万多年,人类已进化至可以摆脱形体的束缚,而成为超然物外的纯粹心灵。
十九世纪里,科学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改变着过去的社会形态,也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催生出科幻小说的萌芽。在俄罗斯,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KonstantinTsiolkovsky)为了宣传他的多级火箭原理,开始创作科幻小说。第一篇《到月球去》于1892年发表在莫斯科的《环球》杂志上。后来还写了《宇宙的召唤》(1895)、《地球之外》(1920)等作品。象许多国家的早期科幻作品一样,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这些小说缺乏文学色彩,充满了大量技术细节的描写。引不起非专业人士的兴趣。但是齐奥尔科夫斯基可能是到目前为止创作了科幻小说的最有份量的专业科学家。
在法国,作家罗尼在科幻史上的影响无法与凡尔纳相比。但他与法国文学界有着广泛的联系。通过他,科幻文学在法国较早地为主流文学界所认识。他的代表作《寻火记》于八十年代被搬上银幕。
十九世纪的英国文豪斯蒂文森(RobertLouisStevenson)于1886年出版了一部科幻小说,这部作者在科幻小说方面的惟一创作,就是如今已经成为科幻经典的《化身博士》(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