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有什么新类型的故事可以在读者中煽起如此的热情。
无论是精装本还是平装本,“问题”小说已经失去了它的轰动效应,因为各种主题,从毒品到乱伦到艾滋病,已经被无数的针对十几岁读者的作品探讨过。图书调查显示,青少年读者比以往更早地转向成人读物。
尽管如此,给十八九岁读者的精装小说还是有市场的,虽然这个市场很有限。为了说服编辑买你的手稿,你必须认真勾画人物形象,使之深刻鲜明,并为之设置不同寻常的戏剧性场景,你的写作技巧也应该丰富而独特,如果它能赢得评论界的赞扬,那就会被图书馆买去,而图书馆仍然是精装本青少年读物的主要市场。有些作者包括理查德·佩克、帕姆·康纳德、布鲁斯·布鲁克斯和M·E·克尔,他们的小说就得到评论界的承认,由于出色的写作技巧,他们也成了值得人们研究的对象。
4.下面两点建议适用于为任何年龄层的读者创作的故事:
·给历史小说一个机会,尤其是针对近40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所写的小说。今天毒品的情形未免太复杂,以至混乱不清,你很难在小说中探讨清楚这个问题,但如果回到六十年代,那时毒品才刚刚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那时的孩子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通过必要的研究,你大概可以了解到那些历史资料,并把它作为一个使人信服的故事的基础。
有趣的是,两本大受欢迎的书、近几年的纽伯利奖章得主、帕特丽夏·麦克拉什伦的《萨拉,朴素而高挑》和洛伊丝·劳莉的《给星星编号》,都是历史小说,其中《给星星编号》讲的是,二战时期纳粹占领丹麦。
·不要以为你必须得正儿八经的。小说能弓I起各种各样的情绪,孩子们和大人一样,遇到滑稽的事情就喜欢笑,遇到吓人的事,脊梁骨就嗖嗖发冷。因此,编辑们希望更多的儿童读物的作者能将其注意力转向幽默故事、推理小说、鬼故事和悬念故事。换句话说,就是摆脱纯文学气,但是,故事一定要编得巧妙。
尽管儿童书籍的繁荣有时会带来混乱,但作者们,尤其是那些新手,要出版书稿一定会遇到一个艰难时期,我敢肯定大多数人将会战胜这次挑战。知道在市场上将面临的残酷竞争,他们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这真是个新颖的念头吗?它会成就一篇真正独特的,令孩子和编辑都不能抗拒的书稿吗?
如果作者找到了这几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那么可以说他走上了通往出版的成功之路。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2.适合写小说的新闻
更新时间2008…9…1 17:23:45 字数:3815
如果这个故事使我念念不忘,说明它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时我会说:“我要就它写点什么。”
——基特利·西德尼
编辑对我写的故事早作过评论,说它们常常直接来源于报纸的新闻摘要…··当然,不是直接照搬,而是将新闻变成了小说。我想既然一个故事被编辑们认为够戏剧化,够伤感,够辛辣,或者是够滑稽,并在出版后能获得数百万读者的话,那么它就是个好故事。
至于我,读起家里的报纸来也常是浅尝辄止,但一旦某篇文章或散文引起我的注意,它就会令我全神贯注。这时我从来不说“我要就此写一本书”,我说的常是“哇!多有趣的故事。”有时我会把那一页剪下来,有时没有,如果没剪的话,我会为此遗憾不已,就算数日甚至数星期后,仍然忍不住想从我的藏书的缩影胶卷上把它查出来,要知道我已经不能确定是什么时候,也不知在哪儿读到它的。我之所以想查找那个故事,是因为对它不能忘怀,这就是关键所在,如果这个故事使我念念不忘,说明它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时我会说:“我要就它写点什么。”
不过,在动笔之前,要考虑四个问题,第一个我已经回答了:
1)这个故事是否引起我深深的反响?
2)它是否也会在青年读者中引起反响,还是仅仅引起我个人的兴趣和关注?
3)我能否把它写成青少年爱看的书,它会不会太成人化了?
4)我能否从中看到一个隐藏着的深刻含意将随着故事的发展而逐渐显露出来?如果看不到,而且它的价值就在表面的话,我就不想写了。
要是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说明我做好了全面思考的准备,这对我来说是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时刻。我不可能在开始就对全篇小说了如指掌,那“令人沮丧的中间部分”仍然藏在阴影中,但我已有了清晰的轮廓。主题或中心思想也在脑中固定下来,并且还有一个强有力的果断的结尾来决定故事的走向。
一天早上我坐在早餐桌旁读报纸,有一小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讲的是昨天晚上发生的一件事。两个年轻男孩参加宴会之后步行回家,他们一前一后沿着没有人行道的高速路走着。一辆飞速行驶的车搞错了方向,突然从他们背后驶来,撞死了其中一个,另一个跳开了。“这就是全部。”在爱尔兰我们常这么说。
但对我来说决不是。
这个故事占据了我的思想,我的心。我想象当时的场景
……黑漆漆的马路,刹车的尖叫声,车继续向前飞驰。那个跳开的男孩摇摇晃晃地走向他的朋友,喊着他的名字,但他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他知道他已经死了。
我问了自己以上四个重要的问题,并作了“是”的回答。经过仔细思考之后,我脑中有了情节的大致轮廓,应该讲述寻找肇事汽车司机的过程。这是一个关于内疚、关于报复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个男孩逐渐成熟起来,意识到事情和人并不总是看上去的那个样子,而报复不能真正地消除痛苦。
下面是《突如其来的沉默》的开头,是我在晨报上第一次读到这个悲惨的故事时,清晰地浮现在脑中的画面。
那是6月20日,星期六,夜11点30分,我的兄弟布赖死了,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日子,即使有一天,我成了一个很老很老的人。那是海岸高速公路,两边高耸的灯柱投下巨大的阴影,我和布赖一前一后走在路边茂密的草丛中,车突然从我们背后驶来,我跃向一边,肚皮朝下重重摔倒在地上,白光一闪,车呼啸而过。“砰”地一声巨响,它撞倒了他,我永远也忘不了。
很自然的,我没用孩子们的真名或真实的背景,但故事是以一个真实的事件开始的,如我写的其他的故事一样。
一个星期天,我打开洛杉矾时报的“风景”版,看到一组异乎寻常的照片,一些真人大小的木偶,瞪着圆圆的大眼睛,站在一个小木屋的前院里。那儿还有一对老夫妇的照片和一张木偶的特写,随图的文字告诉我们,这对老夫妇一直想要孩子但一直没有,于是丈夫,一个木刻艺人,就为妻子做了这些木偶,它们就成了她的孩子,她为它们亲手缝制衣服,给它们取名字,跟它们说话,他们也“答话”。我瞪着那个木偶,它也瞪着我,我完全着了迷,就像被钩住似的。其中一个木偶曾在洛杉矾的拉·西恩尼咖·布莱瓦德展出,我碰巧去看过。这个钩子下得正是时候。
我能不能为这对老夫妇杜撰一个真孩子,让他来讲述这个故事呢?当然可以,他可以是他们的侄子,失去了父母后,来和神秘的亲戚及他们更加神秘的孩子们一起生活。我把他叫作麦特,还给了他一个妹妹,好让他在鬼魅的或者疯狂的事情发生时,可以充当她的保护人。年轻的读者会不会像我一样痴迷于这类故事的怪诞恐怖呢?我打保票会的。麦特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呢?这一点在一开始我就清清楚楚。由于杰达姑妈“跟别人不一样”,两个孤儿原先都害怕她,后来发现她十分善良,对他俩充满爱心和同情。爱比恐惧更强大吗?在我的故事里是,在生活中也是。
“那些鬼孩子是真的吗?”孩子们在来信中问我。
“你以为是真的就是真的。”我回答说。
给出绝对的是或非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为作者自己都不能确定,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写作趣味横生!创作《鬼孩子》当然有意思。
《分享苏珊》比起我其他的书可能更直接地来源于报刊文章。谁没有读过这样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在她出生的时候,不小心与另一个孩子弄混淆了,直到其中一个死了才有人开始怀疑这一点,接着发生了一系列复杂难办令人伤痛心碎的事情。一个孩子是否该从13年来她惟一所知的父母身边被带走,送到将成之为其父母的陌生人手中呢?这一戏剧化导致痛苦的情形占据了我的想象。
《分享苏珊》的写作存在一些难点。通常我写作的时候力图在故事中早早地“摆脱父母”。
这样的话我就会免受蛊惑,而不至于让一个消极的人物来充当我的主人公了。我往往会创造一个独立的形象,她自己的事自己决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要成人的帮助。(当然早期受训的时期除外,这个时期教她要勇敢、诚实、自立,只有当自己或别人的安全受到影响时才寻求帮助。)在第一章。第二章时,我让她的父母去度假或出差,或者让主人公呆在一个亲戚那儿,或者让她去野营,或者让他或她大部分时候呆在学校里。通常母亲或是父亲根本不出现在故事中,我用单亲家庭来反映当今的社会。
在《分享苏珊》里,有两对父母,他们做的许多决定与苏珊有关,却由不得她自己来做。我不得不给年轻读者写一大堆平淡的心理活动。挑战之一是如何让情节发展,在这里富于感染力的细节刻划帮了很大的忙。
我故事里的两对父母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四个复杂不同的人。我试图将其中一对父母描绘成吝啬、苛求、固执的人,这样故事就能产生更多冲突,增添了苏珊被迫离开熟悉的家庭时的愤怒,但我尽量避免自己落人吓唬人的陈词滥调中。这种处境中的孩子大概最终还是你让她去哪儿她就去了哪儿。年轻的读者可能会问,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该怎么办,无需更多的渲染这就够吓人的了。这本书确实激起了许多类似的想象,但事实上大部分给我来信的读者似乎根本没被吓着!
亲爱的夏娃:
我总是怀疑我不是父母亲生的,因为我和他们太不一样了。请告诉我,我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在出生时跟人弄混淆呢?
你的朋友……
附言:今天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可能是被领养或者被人丢在他们门前的,但他们否认这一点。看来跟人弄混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因为我了解孩子们的想象力,我竭尽全力向他们说明发生这种事情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并且小心谨慎地把成年人描绘得充满智慧和爱心,他们在悲剧情形下也会尽力而为,使苏珊得到最大的好处——至少我希望他们会这样做。
我想,书中和现实生活一样,苏珊先就作好了憎恨突然出现的新父母的准备,她对有个兄弟的事实一点也不感兴趣。她想方设法谋取亲戚们的帮助,希望能继续留在她心目中所属的地方,当这样不起作用时,她又另作打算,她对新的小弟弟面目狰狞、粗鲁、恶劣,想以此使“假冒”的父母把她送回去。苏珊的努力为我创造了让她做点什么的机会,而不完全是被动的。
故事的冲突解开时,苏珊明白了她将会永远属于两个家庭,她明白了爱新的父母也没什么不好,并不是对把她作为可爱的新生儿从医院带回家并养育她多年的父母的不忠诚。她明白了你给出的爱越多,你能继续给出的爱就越多。于是,苏珊被快乐地分享了。
“这样的事确实发生过,你能免于抄袭事实的起诉吗?”有人问我。
没有,它并没真正的发生。
我只是把现实作为故事的起点、开头。因为书中人物形形色色,自然表现方式也形形色色。我尽量避免用与人物原形相同的特征,一切生理的或者据我所知的心理上的特点。例如,在那篇激发了《分享苏珊》的新闻报道中,孩子的生身父母还有六七个孩子,而在《分享苏珊》里只有一个。很久以后,当我的书写完时,我才知道“真实”故事的续篇是怎样的。这就是事实对我的意义。那是发生过的事情,而书中是苏珊的痛苦经历,还有我的,而不是任何别人的。
所以,首先要贪婪地阅读,像着了迷一样把它剪下来。
兴奋起来。
暂停。
提问。
构思。
写作。
拿来整篇已出版的故事——把它变成你自己的。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3.成为“故事能手
更新时间2008…9…1 17:24:03 字数:3297
我搞不懂,如果一个人不了解会发生什么事,他怎么能事先做好必要的铺垫和埋下伏笔呢?
——诺玛·福克斯
自从我开始为年轻人写作以来,我就不断地被评论家或者朋友说成“故事能手”(STORYTELLER),有时还被称为“天生的”甚至是“技艺高超”的编故事者,尽管这个称号明显地带有恭维意味,我却丝毫没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故事能手”这个称号唤起了我许多深刻的记忆,特别是关于童年的习惯和癖性。我想,这是因为它们与我为年轻人写的小说密切相关。因此在开始谈论写作技巧的时候,我想讲讲我是怎样在相当年轻的时候就获得了“故事能手”的称号的。在英文里“故事能手”是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除了会讲故事的人之外,另一个含义却是贬义的,即爱撒谎的人。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相当狭隘闭塞的环境中,很早就学会了“虚构些东西”来自娱自乐,我自创一些游戏,那些想象力丰富的故事植根于平日的所见所闻,但它又掠过事实使我进人幻觉领域,很快我就发现,讲故事会使人陷入麻烦之中。
我就曾身陷困境,一次,我在作口头的读书报告时,临时添加了一些激动人心的事件,当我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就好像我真的身临其境。还有一次,我对父母描述一些有趣的经历,为了使他们觉得故事值得一听,我边讲边大肆渲染。结果,我被认为不诚实。尽管朋友们对我在万圣节大做文章的强烈欲望已经认可,大伙都喜欢听我编的恐怖的鬼故事,但我说的话却不容易得到信任,总以为我是在编故事,我就成了这样的“故事能手”。因此在青少年时,我不得不被迫供认不诚实是我的主要罪过之一,尽管事实上我几乎从不撒谎,只是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罢了。
这种供认与我为儿童和青少年撰写作品有什么关系呢?多年来,我为孩子们写过28本书,我的写作技巧自然离不开编故事。我想,至少它们在如下几个方面是相关的。
我通过沉湎于自娱自乐的方式来开始一个故事,寻找一个或多个人物及一个迫切需要开发和润色的开头,即我母亲通常用责备的口吻所说的“添油加醋”的开头。这个开头必须有刺激、神秘和强烈的情感。多年来我发现,如果缺乏这一因素的话,就没必要再继续构思故事了。
至少对我来说设定一个待发展的主题,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待讲述的中心思想都是没必要的。因为我试过,我曾经在脑中带着特定的中心思想写书,结果导致故事情节陷入泥潭,人物也死气沉沉。
我发现更好的方式是任想象力驰骋,充满欢愉和激情时再开始写作,让中心思想自己照料自己吧!它们自己能、也会做到这一点的。文章的中心思想当然不可缺少,但作者最为关心或感触颇深的事都将必然地流露在他或她写的东西里。每当我开始一次新的文学创作之旅时,我发现最好还是让中心思想坐到后排座位上去,而不要邀它来驾车。
当你找到令人兴致盎然的人物及相关的背景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繁复的工作接踵而至:细致的有条不紊的规划。部署,直至实施。这是艰巨的高要求的工作,但令人振奋令人着迷,讲故事的人为某种境遇激动不已,只等着“添油加醋”了。
首先我会预备好活页笔记本,抽出其中以前写作时涂写过的,然后在每一张分隔卡后放人一叠崭新的洁白诱人的纸,做完这些后,对我来说艰巨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第一部分必须有些平整的空白纸,因为我要在上面画地图或楼层平面图。
这种画地图或平面图的欲望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至少我还从未见过别的作家采取这样古怪的步骤。当一座小镇或村庄成为故事的背景时,我就想绘制一幅市镇地区图来解释主人公家庭所在的相对位置,即与其他相关场所之间的关系。比如与他或她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