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材料-第8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⒂氡狈降穆ス鄣老嘟岷稀4用┥降朗拷箍跞刖踊剑ス鄣朗客跹忧巴χ闷浯谌疵鼐髡婢宦ス鄣朗亢羁腥际酰小洞蠖淳芳啊度誓谖摹粉勒僦ā灰约巴跹印v湃淳ā⒖埔墙渎煞煞偂⒆础度粗槟摇返仁鹿壑荒逊⑾值笔蹦媳比诨愕闹胨柯砑!M踉吨诒狈降幕溃由鲜芩屐镜凼獬瑁悦┥阶谠诒狈降拇ズ头⒄咕哂屑匾囊庖濉!端迨椋尽吩谔傅剿宕艿乐ㄊ背疲骸跏堋段迩墓偂罚问堋度垂偂罚问堋抖葱偂罚问堋渡锨骞偂贰!
  表明上清经法在当时已被确认为上品道法。
  由于隋统治者道佛并重,独轻儒生,隋末参加农民起义的儒生较多,道士较少。尽管如此,但在波澜壮阔的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有些道士眼看隋王朝行将覆灭,便抛弃旧的统治者,或者暂时躲进山林,坐以待变;或者在逐鹿中原的群雄中物色新的政治靠山,如东都道士桓法嗣认为王世充‘当代隋为天子‘,便投靠王世充;泰山道士徐洪客则寄希望于李密,向李密献进取天下之策;道士魏徵亦‘进十策以干密‘,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及密败,魏徵乃随密归唐,成为唐太宗时的名臣。在隋末道士中,比较多的人认为李渊父子能取得天下,故纷纷投其麾下,为建立李家王朝效劳。其中尤以楼观道士歧晖和茅山宗领袖王远知为甚。歧晖在大业七年即称‘天道将改,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大业十三年,当李渊起兵反隋至蒲津关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曰:
  ‘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乃改名平定,发道士八十余人向关接应,尽以观中粮资唐军。
  唐代道教的勃兴
  李渊称帝后,认为歧晖资助兴唐有功,遂于武德二年(619)五月,敕令楼观鼎新修营老君殿、天尊堂及尹尊人庙,凡观内屋宇务令宽博,称其瞻仰,并以隋尚书苏威庄田二百顷赐观,仍于观侧立监,置官检校修造,即以歧平定主观事。
  三年春,又亲诣老君于祠庭,召见平定及法师吕道济、监斋赵道隆。乃降诏:‘改楼观曰宗圣观,赐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观中修补。‘⑦王远知本和隋炀帝杨广交往甚密,杨广曾‘亲执弟子礼‘,但在炀帝晚年,他眼见天下兵起之势,便又自称‘奉老君之旨‘,向李渊‘预告受命之符‘。故李渊登位后即拜授他为朝散大夫,并赐金缕冠、紫丝霞帔。王远知不仅向李渊密告符命,同时还恭维李世民是‘圣人‘,预言他‘方作太平天子‘,要他‘自惜‘。在李世民与其长兄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佛教徒以法琳为首拥护李建成,而道教徒以王远知为首拥护李世民,结果李世民取得胜利,故即位后十分器重王远知。《旧唐书-王远知传》载:‘太宗登极,将加重位,固请还山。至贞观九年(635),敕润州于茅山置太受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又降玺书以褒奖之。王远知历经齐、隋、唐三朝更替而恩宠不衰,为茅山宗在唐代成为道教主流的格局奠定了基础。道士薛颐也是如此,武德(618~626)初,当李世民作为秦王时,他即向其密告符命:‘德星守秦分,正当有天下,愿王自爱。‘李世民登基后便为他‘置紫府观于九緵山,拜颐中大夫,行紫府观主事‘。⑧唐代统治者之所以尊崇道教,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是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强大,若非系出名门,就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李唐统治者为了提高其门第,神化其统治,乃利用道教所奉的教主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的关系,即尊老子叙为始祖,宣称自己为‘神仙苗裔‘。这样,既可借神权提高皇朝地位,又可借此宣称李氏取代隋朝为‘奉天承运‘。因此,当歧晖、王远知等道士宣称奉老君之旨,向他们密告符命之时,便大肆渲染与赞赏。以后这类神话更是有增无已。据《旧唐书-高祖纪》《混元圣纪》《历代崇道记》等书记载:大业十三年(617),李渊与隋牙郎将宋老生交战于霍邑,‘会霖雨积旬,餽运不给‘,在即将退兵时,忽有‘霍山神称奉太上老君命‘告之曰:‘汝当来,必得天下‘。于是李渊遂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引师趋霍邑,斩宋老生,遂平霍邑‘。与此同时,据称老君又‘降于终南山,语山人李淳风曰:‘唐公当受天命‘。淳风由是归唐‘。《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载称:‘武德三年(620)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浮山县)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形甚伟,曰:
  ‘为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贼平后,子孙享国千岁。‘‘李渊即在羊角山建老君庙,祠祀其祖老子。宣称自己和老君乃一脉相承。武德八年,李渊正式颁布《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⑨明确规定道教在佛教之上,制定了有唐一代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次年五月,他又‘以京师寺观不甚清净‘为由,下诏沙汰僧尼道士。诏书一一历数佛教徒的种种罪恶,对道教徒则轻描淡写笼统谓之‘驰驱世务,尤乖宗旨‘;最后规定:‘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⑩表面上是道释二教都要进行沙汰,实际却是打击佛教,扶持道教的。因为当时佛教徒和寺院数目远较道教徒和道观为多。按照诏书规定,就是要使道佛二教的教徒和庙宇大体相等,显然是执行抑佛崇道的政策。诏书宣布后不久,即发生李世民诛杀其长兄李建成的‘玄武门之变‘,从此李世民掌握了政权,在宗教上按照其父李渊的既定政策,继续大力扶持道教。
  唐虽承隋的道佛并容政策,但隋以崇佛为主,而唐则以崇道为主。道佛二教则互相排挤,彼此都想一教独尊,而唐初社会上仍有重佛轻道的积习。李世民为使‘尊祖之风,贻诸万叶‘,遂于贞观十一年(637)继李渊之后再次下诏,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宣称:‘大道之行,肇于邃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外之形,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而亭育,故能经邦致治,返朴还淳。至如佛法之兴,基于西域,爱及东汉,方被中华。……泊乎近世,崇信滋深。……遂使殊俗之典,郁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流连忘返,于兹累代。朕夙夜寅畏,缅惟至道,思革前弊,纳诸轨物。况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自今已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学,畅于九天;
  尊祖之风,贻诸万叶。‘⑾这个诏书显然是崇道抑佛的命令。因此,诏下之后,佛教徒智实、法琳并约集法常、慧净等诣阙,上表力争,李世民令岑文本宣敕严诫,众僧饮气而还。唯智实固执不奉诏,乃遭杖责于朝堂,次年病卒。这是唐代道佛二教互争地位高低,道教在政治上得到李唐皇室支持,而取得第一次优势的地位。贞观十三年,道士秦世英又控告法琳毁谤皇宗老君,李世民派人严行勘问,将其流放益州而死于途中,再次给予佛教徒以沉重的打击。
  高宗李治,昏庸无能。嗣位之初,政权执掌在长孙无忌、诸遂良等贞观老臣之手,遵守贞观遗规,继续奉行崇道抑佛的政策。永徽五年(654),他从尼寺里召太宗时的才人武则天入宫为昭仪。次年废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皇后,并参预朝政,后称天后。显庆五年(660)以后,政权已全归武则天掌握,她欲以周代唐,便依靠佛教大造篡权夺位的舆论。因之,佛道轻重关系逐渐发生变化。但李治为维护唐王朝的统治,仍采取了以下一些崇道措施:
  (一)据《旧唐书-高宗本纪》下载:乾封元年(666)二月,他亲到亳州拜谒老君庙,追号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立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并改阳谷县为真源县,县内宗姓特免除徭役一年。
  (二)以《老子》为上经,令王公百僚皆习,并将其列为科举取士的考试内容。上元元年(674)十二月,天后上表,以为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请令王公百僚皆习《老子》,每岁明经一准《孝经》《论语》例试于有司。仪凤三年(678)五月,高宗下诏:‘自今已后,《道德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⑿
  (三)提高道士地位和优宠道士。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九载:仪凤三年(678),高宗李治令道士隶宗正寺,班在诸王之次。唐代的宗正寺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务机构,将道士归它管理,即视男女道士为自己的本家。高宗对王远知的弟子潘师正甚为崇敬,不仅亲切召问‘山中有何所须‘,还在他隐居的嵩山逍遥谷造崇唐观一所,岭上别起精思观以处之。又在谷口特为之开一门,号游仙门,于苑北置寻真门。时太常奏新造乐曲,高宗又令以《祈仙》《望仙》《翘仙》为名。前后赠诗凡数十首。其对道士的恩宠之隆,可见一斑。
  (四)兴建道观。高宗时,各地兴建道观较多。如显庆元年(656)立‘昊天观‘和‘东明观‘;显庆二年(657)立‘宏道观‘;乾封元年(666)于兖州界置紫云、仙鹤、万岁观,天下诸州皆置观一所。直到临死前,还于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四日下诏:‘朕之绵系,兆自元元。常欲远叶先亲,光宣道化,变率土于寿域,济苍生于福林。……可大赦天下,改永淳二年为宏道元年,仍令天下诸州置道士观,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观度道士七人,以彰清静之风,佇洽无为之化。主者施行,是则奉先尊祖,复朴还淳之旨也。‘⒀据说他在宣诏时,已经‘气逆不能上马‘,是夕,即‘崩于真观殿。‘⒁
  可见至死不忘尊奉老君,扶持道教,以维护李唐‘绵系‘。
  但武则天为欲依靠佛教势力,取李唐而代之,并且掌握了实权,故高宗李治已不能像太宗李世民那样给道教以强有力的支持。显庆元年(656)五月,以玄奘为首的佛教徒要求调整道先佛后的关系,李治于次年六月召集二教代表对此进行辩论,朝中大臣也有附和佛教者。到上元元年(674)八月,李治只好下诏宣布:‘公私斋会及参集之处,道士女冠在东,僧尼在西,不须更为先后。‘⒂道佛二教平起平坐。武则天上台后,一面对佛教徒厚加赏赐,大肆营造佛堂、佛像,尽力扶持佛教;一面又毅然改变高祖李渊以来的崇道政策,下令削去太上老君的‘太上玄元皇帝‘尊号,规定‘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接着又罢贡举人习《老子》的规定,自制《臣轨》两卷,令贡举人为业。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崔玄暐、敬晖等以恢复李唐为号召,诛杀武则天的嬖臣张易之、张昌宗,迎立中宗李显复位。中宗复位后,立即于同年二月‘复国号,依旧为唐。……老君依旧为玄元皇帝。……令贡举人停习《臣轨》,依旧习《老子》。‘⒃但中宗李显也是庸懦无能之辈,即位不久,皇后韦氏干预朝政。韦氏复仿效武则天,依靠佛教势力,并与武氏集团相勾结,阴谋篡夺政权。于景龙四年(710)六月,毒死中宗李显,临朝称制。道士冯道力‘善于占兆‘,向李隆基密布‘诚款‘,李隆基帅兵‘斩关而进‘,尽诛韦、武党羽,拥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睿宗在位不久,即传位李隆基。
  玄宗李隆基鉴于武氏、韦氏均依靠佛教势力篡夺李家王朝的事实,自即位之日起,便大力推进开国以来的崇道政策,以提高道教地位,促进道教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唐代道教的全盛时期,这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玄宗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量神化‘玄元皇帝‘,掀起崇拜狂热。首先,他本人多次亲到玄元皇帝庙谒拜,并不断提高老子封号。天宝二年(743)追尊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载又尊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载再次尊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同时并为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加‘大圣皇帝‘之字,太穆、文德、则天、和思、昭成皇后加‘顺圣皇后‘之字。这样,使唐代开国以来的帝、后均和‘大圣祖‘老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借以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次,一再令天下诸州普遍建立玄元皇帝庙,并给其庙改名。开元十年(722),下诏令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依道法斋醮。开元十九年五月,令五岳各置老君庙,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又诏令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在玄宗的一再诏令之下,全国各地都兴建了玄元庙,其建筑也极其富丽堂皇。又多次下令给玄元庙更改名称,加西京改太清宫,东京改太微宫,诸州改紫极宫,并为之选配道士,赐赠庄园和奴婢等。再次,大肆制作玄元皇帝神像,分布天下。据《唐鉴》卷九记载,开元二十九年正月,玄宗自称梦见玄元皇帝,并告之曰:‘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汝遣人求之,吾当与汝兴庆宫相见。‘玄宗遂遣使求得于周至楼观山间,闰四月,迎置兴庆宫。五月,令图写玄元真容,分送诸州开元观安置,并诏令所在道士女冠等皆具威仪法事迎候,像到七日夜,设斋行道,仁各赐钱用,充斋庆之费;自今以后,常令讲习道经,以畅微旨;所置道学,须加倍敦劝,使有成益。诏书又令:‘今者真容应见,古所未闻,福虽始于邦家,庆宜均于士庶,其亲王、公主、郡主、县主及内外文武官等,并量赐钱,至休假之辰,宜以酒食,用申庆乐,诸道节度使及将士等亦且准此。‘⒄他不仅图写‘真容‘,而且还于天宝三载三月,令两京及天下诸州于开元观以金铜铸玄元等身天尊各一躯。太清宫成,又命于太白山采白玉为玄元圣容,又以白玉作玄宗圣容侍立于玄元之右。天宝八载又于太清、太微宫圣祖前,更立孔子及‘四真人‘像以列左右;并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之像作为玄元的陪祀,从而树立了老君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天宝元年正月,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见于丹凤门之通衢,告赐灵符在尹喜之故宅。‘⒅玄宗即派人就函谷关尹喜台西发得之,乃置玄元庙于大灵坊,并以函谷宝符潜应年号,改元‘天宝‘,又改桃林县为‘灵宝县‘,晋升田同秀为朝散大夫。
  时人皆疑宝符为同秀所作,而玄宗却大加赞赏。此后,人称亲见玄元皇帝者不绝。正如范祖禹《唐鉴》所称:‘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矣。明皇崇老喜仙,故其大臣谀,小臣欺,盖度其可为而为之也。不惟信而惑之,又尝以劝之,则小人孰不欲为奸罔哉?‘
  第二,尽量提高道士的社会地位。首先,他于开元二十五年(737)七月,再次下令重申:‘道士女冠宜隶宗正寺,僧尼令祠部检校。‘并规定:凡道士女冠有犯法者,须按道格处分,州县官吏一律不得擅行决罚,违者处罪,借以维护道教的尊严。其次,他经常召见道士,拜官赐物,甚至亲受法箓,以道士为师。开元九年,玄宗遣使迎天台道士司马承祯入京,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及还山,玄宗赋诗相赠。十五年又召至都,并令其于王屋山自选形胜,为之建阳台观,玄宗亲自题额,并赐绢三百匹,以充药饵之需。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韬至其所居修金箓斋,复加赠赐。对其弟子李含光也甚尊宠。天宝四载十二月,玄宗命中使赍玺书征之入京,馆于禁中,每欲咨询,必先斋沐。含光还山,乃敕杨、许故宅紫阳观居之,并明令禁止樵采。天宝七年三月十八日,玄宗受《上清经箓》于大同殿,先遣使至茅山告含光受经箓之期,遥礼度师,赐号玄静先生,并赐法衣,以伸师资之礼。
  第三,规定天下诸州均须遵守道教节日制度。开元二十二年十月十三日,玄宗下令:‘道家三元,诚有科戒……今月十五日是下元斋日,禁都城内屠宰,自今已后,两都及天下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起十三日至十五日并宜禁断屠宰。‘⒆开元二十五年又下令规定:每年道教教主玄元降生日,天下诸州皆须设祭祀。天宝七载又下令规定:‘自今已后,天下每月十斋日,不得辄有屠杀。‘并且对道教代表人物和各地的灵山仙迹,都规定了崇礼醮祭制度。
  第四,设置崇玄馆,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并设置玄学博士。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令士庶家均须藏《老子》一本,每岁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开元二十五年正月,初置玄学博士,每岁依明经举。二十九年正月,制令两京及诸州各置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称为‘道举‘。另外又‘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