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民主诗人”——贝朗瑞
贝朗瑞(1780~1857)是一位民主诗人,“大众的儿子”。他出身于平民之家。幼年时,他目睹人民群众攻打巴士底监狱的壮烈场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姑母的指导下,阅读启蒙大师的著作。他当过学徒、排字工人、职员。他的诗歌在当时独树一帜。他专门从事歌谣创作,与进步政治运动和人民思想感情息息相关。他的诗歌广为流传,成为打击国内外封建反动势力的战斗武器。统治者先是要软化他,继而迫害他,对他处以监禁和罚款。可贝朗瑞始终不曾屈服,受到人民的爱戴。
贝朗瑞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激进倾向,富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他最出色的诗歌是1813年写成的《意弗托国王》,不顾高压钳制,勇敢地塑造了一个善良、简朴、爱好和平的国王形象,讽刺拿破仑的骄横、奢侈、穷兵黩武。
波旁王朝复辟时,正是贝朗瑞刨作达到高峰期。他竭尽全力攻击复辟统治的旧贵族和反动教会。他痛斥封建阶级引狼入室,他们“交出了钥匙”,为敌人“打开城门”,使人民饱受侵略者带来的灾难。在《加拉巴侯爵》(1816)中,侵略军庇护下的贵族回到失去的天堂,猖狂的反攻倒算。他们叫嚷:
你们这些贱民,像牲畜一样,封建义务的鞍子你们还得驮上。
只有我们可以打猎,你们家里的小姑娘,承受我们的初夜权,这是为自己增光。
这短短的几句歌词,把复辟后的旧贵族阶级的狰狞嘴脸,刻划得非常深刻,真可说是入木三分。
诗人在《传教士》中,愤怒地揭露最反动的教权派要“把祭坛放在宝座之上”,恢复教会在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地位。宗教的虚伪妄大,假仁假义和骄奢淫逸,统统在其诗作里原形毕露。诗人也谴责了资产阶级篡夺七月革命的果实,他们像强盗一样巧取豪夺。诗人在《邦迪》诗里写道:
用他人天才的劳动,用他人绝望的眼泪,自己却不知道羞愧。
面对这严峻的现实,诗人预言新的革命即将爆发,君主们的末日必将来临。诗人在《洪水》(1847)里预言:“旧世界里将有洪水泛滥”,“它在怒吼、暴涨”。那些可怜的“国王”,“都要葬身波澜”。诗人在许多诗篇中号召“你们手拉着手吧,各国人民结成神圣的同盟”,争取民主自由和解放。贝朗瑞歌谣风格表现为适用丰富多采的手法,巧妙多变的艺术构思塑造艺术形象。同样是写拿破仑的题材,有的用假托,有的则用谈心方式;有时是叙述往事,表达不同时期诗人对拿破仑的态度,使读者毫无雷同之感。贝朗瑞歌谣的语言易懂,但又不表现出浅薄,简洁而不简陋。韵律明快动听,口语化的语言,流畅自然,富于乐感,洋溢着浪漫主义自由奔放的风格。贝朗瑞在法国诗坛上,的确占有独特的地位。
二、后期浪漫主义的新发展
1830年后,浪漫主义运动进入后期阶段,后期的特点是,浪漫主义有了新的发展,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派作家,高举人道主义大旗,把浪漫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由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使两者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就不免形成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因此,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由于现实主义因素的渗透,使其更具批判性。
1。浪漫主义文学的泰斗——雨果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伟大旗手,杰出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家。他的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他既是诗人、小说家,又是剧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他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作为浪漫主义文家的泰斗,雨果称雄于整个十九世纪。
雨果是一位心灵向世界开放的作家,他有着炽热的民族灵魂,广阔的文学天地,开拓的精神视野,可贵的艺术探索。他的作品,反映了半个多世纪法兰西民族生活的进程,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特别是那种除他之外、别人不可能具备的力量、气势和风度。像长风出谷,大川决口似的令人慑报。而兀立在他所有作品之上的则是他本人的精神形象,又是那样的热烈、坦率和豪迈。他的人格、风采、胸怀、情愫,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雨果从十四岁开始写诗,直到八十三岁逝世,从未间断过他的写作。他一生写下了各类作品达七十九部之多。无论在诗歌、小说、戏剧、评论等方面,均有卓越的成就。巴尔扎克曾满怀激情地说:“他的名字是一面旗帜,他的作品是一种学说的表现,而本人又是一位至尊。”
作为诗人,雨果一生写下了二十六部诗集。他的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一直没有脱离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现实,没有违背社会进步的潮流。他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自由解放事业的向往,对专制暴政的憎恨,对社会不正义的抗议,构成了他创作中高昂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基调。他的代表作《东方吟》(1829)、《赞美诗》(1831)、《惩罚集》(1853)和《凶年集》(1875)等,就是最形象的说明。
《惩罚集》充满了革命的气势,素以巨大的战斗力量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著称。诗集以拿破仑第三政变为中心题材,对拿破仑第三扼杀共和,背信弃义,作了辛辣的讽刺和诙谐的詈骂,表达了对政变中广大受难者的同情和蒙受耻辱的法兰西民族的悲愤,以及正义终将抬头,光明一定到来的乐观的信念。读者从《最后的话》中听到:
如果只剩下一千个人,我定是其中之一;
万一只剩下一百个人,我还是不放下武器;
假若只剩下十个人,我就是第十名,一旦只剩下一人,我就是那最后的一个!
就不能不对诗人的这种誓死不妥协的坚贞而肃然起敬。
除了社会政治的主题外,雨果还写了不少的抒情诗。发表于1856年的《静观集》,概括了作者从1830~1855这二十五年间的思想感情,在此诗集里,既有描写民生疾苦的社会诗(《忧郁之神》),又有歌咏柔情脉脉的恋情诗(《来一支看不见的芦管》)、有探索宇宙人生之类的哲理诗(《阴影巨嘴的启示》)、有记述童年往事的家庭诗(《弗伊杨丁故宅纪事》)、也有士女云集、春意盎然的华宴诗 (《戴勒兹家里的宴会》)以及为浪漫主义辩护的论战诗(《对一份控诉状的答辩》)等等。值得一提的,雨果的哲理诗既没有悲欢、阴暗的灰色情调,也没有沾染同时代浪漫派诗人“世纪病”的忧郁和孤独。在家庭诗里,雨果则是这个家庭的“好家长,好父亲”。一幅阖家和睦、家庭欢乐的图画映入读者眼中。特别是悼念其大女儿莱奥波尔迪娜的篇章《赠维勒基野》,痛定思痛,感人至深。被视为法国抒情诗中的佳作。
雨果还是一位杰出的史诗诗人。从1859年起,他开始发表《历代传说》(共三卷)。诗人力图从神话、传说、历史中再现人类的发展过程,阐明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哲学观点。史诗以巨大历史画幅,展现了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的具体性和造型美,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诗篇的结构和故事情节,组织极为严密。史诗在雨果诗歌创作上占有特别重要地位,也是法国诗歌史上光辉的一页。
一般而言,形象丰富是雨果诗歌的一大艺术特点: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形容一个事物,用连续的诗行来丰富一个形象,抒发一种情思,以造成色彩缤纷的场面,反复吟咏的旋律,感情奔放的气势。从意境上看,雨果的诗像一幅奇丽的画卷。就形象的细节而言,雨果的诗以严格的准确性见长。在起承转合,布局谋篇上,雨果也独具匠心。他的诗,脉络清晰,结构谨严。叙事不落平板,力求富于戏剧性。在诗歌形式上,雨果的诗,词汇非常丰富,锤字炼句,又很注重音乐效果。总之,他的诗,不仅诗情画意,而且都具有优美的诗韵。真可谓是不露雕琢之痕,达炉火纯青之境。
作为小说家,雨果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岁月里,共创作了二十部小说。人道主义这条红线,一直贯穿于他小说创作的始终。雨果真不愧为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崇高的理想,雄浑的气势,浪漫主义的激情,五光十色的画面,构成了雨果小说的主要风采。
《巴黎圣母院》(1831)是法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作品。它以十五世纪巴黎圣母院为背景,中心情节是克罗德付主教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的故事。情节紧张离奇,极富戏剧性,场景宏伟,变幻多姿。作者在叙述之口,掺杂着抒情和议论,表达非常自由,显示出典型的浪漫主义特点。小说里,广泛地运用了对照手法,把封建王国和乞丐王国、教会的伪善和人民的善良、高贵与卑贱、美与丑、外形与内心等,都是一一地予以对照。如克罗德付主教,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却无比阴险狠毒;队长比斯风流倜傥,内心卑鄙自私!敲钟人加西莫菲多外貌奇丑无比,内心真诚善良,品德高尚。吉卜赛女郎热情坦率,自由真诚,能歌善舞,既能于舍身救人,又能保持自我尊严,是真、善、美的化身。作者通过这种种对照,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小说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揭露与抨击,也显示了对底层劳苦大众悲惨命运的同情,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正是通过对爱斯梅哈尔达的赞美和对克罗德的批判而体现出来的。关于克罗德主教的塑造,体现了雨果人道主义的思想深度。一方面透过他,作为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予以狠狠地批判;另方面又表明,即使是这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同样是一个被宗教毒害至深的人。克罗德之所以堕落,正是他信奉上帝和多年修士生活和满脑袋的教义,既毒害了他的灵魂,也毒害了他那一生唯一的一次爱情。基督教给予克罗德的知识,不是帮助其更具备人的理性,反而掏空了他那颗本来也有着正常的感情和理解力的心。所以,克罗德同样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从教士本身来揭露宗教是“鸦片”,其效果不是更具有说服力的吗?
创作于流亡期间的三部长篇小说,也是雨果长篇小说中的力作。
《海上劳工》(1866)是一部浪漫主义手法占主导地位的作品。雨果以极大的艺术功力,描写了一位劳动者——吉利亚特和大自然所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主人公身上那种劳动人民的诚实善良、感情纯真、乐于助人、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高风亮节,无疑是雨果一曲伦理道德人道主义的赞歌。吉利亚特是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出来的理想化人物,尽管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德、坚强毅力、无畏精神和伟大壮举在小说中缺乏生活基础,然他身上所洋溢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和大自然搏斗的英勇气概,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信念,却不能不使读者发出由衷的敬叹。因为吉利亚特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无私无我的德行,以及他的那种征服大自然的表现的超人的力量,是属于人类精神文明财富的东西。因此,吉利亚特定这一光辉形象,既是作者理想的寄托,也是人类力量的象征。
《笑面人》(1869)则是一部浪漫主义性质的社会历史小说,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雨果在小说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真正题名应该是
‘贵族政治’。”小说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展示了十七、十八世纪之交一幅骇人听闻的英国社会生活画卷,有力地批判了贵族统治和专制残暴的邪恶势力。
主人公关伯仑,外形丑陋,内心纯洁。他头脑清醒,思想深邃。小说通过其个人命运的坎坷遭遇,无情地抨击了“贵族政治”的残暴。
关伯仑的容貌被毁,其本身就是“贵族政治”的产物。因为他的存在,威胁了一个实权人物的利益。为了不让阴谋暴露,就必须使关伯仑失去原来面目。在作品中,雨果努力地探索人生苦难的原因。尽管作者尚未有挖掘出这种现象的阶级根源,但通过关伯仑的不幸遭遇,已将封建贵族的种种罪恶作了有力的挖掘。小说充满了对贵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愤恨之情,指出了“贵族政治”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小说里,穿插了大量诗化的哲理性的议论,表现了雨果深邃的思想力度。深沉的忧愤和炽烈的激情渗透于字里行间。
《九三年》(1874)是雨果长篇小说“压轴”之作,也是作者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得最完整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压轴”之作里,雨果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论断。为了阐识他的这一论断,小说中虚构了这样一个极富戏剧性的情节。西穆尔登与郭尔,既有师生之情,又有同事的关系,前者为政治委员,后者为司令员。他们率领平叛的共和军——红帽子联队,将叛军首领朗德纳克等残匪围困于一座古堡里。朗德纳克与郭文是叔祖与侄孙的关系,而现在是敌我关系。因此,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的人际关系是较为复杂的。
叛军首领朗德纳克将三名为其劫持的幼童作人质,企图以此做交换筹码,请对手郭文司令员放他一条生路,这一要求遭郭文断然拒绝。朗德纳克见郭文不答应,在逃出古堡时,特意放一把火,拟将古堡燃烧并烧死三个幼童。在这熊熊大火中,朗德纳克于溃逃中,突闻到三名幼童的母亲的呼救声,唤醒了他心中的人性。稍经思索后,他毅然返回古堡,从火海中救出三名幼童,将其一一地归还给冲上前来的郭文手下的战士,因此,朗德纳克自己也作了共和军的俘虏。
司令员郭文深为其行为感动,私自到地牢里将朗德纳克放走。郭文认为,尽管他罪恶多端,但在紧要关头却恢复了人性,宁肯自己被俘,也把三名幼童救了下来。郭文知道自己违犯军纪,等朗德纳克走后,自己在地牢里坐着,等候军纪处分。
按军纪,郭文应处以死刑。西穆尔登为了维护军纪,处决了郭文。当郭文人头落下时,西穆尔登亦开枪自杀,以报郭文。
雨果之所以设置这一戏剧性情节,其用意无非是说明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道、人情、人性,毕竟是人的共性,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恶人也有人性闪光的一瞬。因为伦理道德的人道主义感情,总是人的基本属性,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以,雨果才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论断。
透过雨果的论证,人们不难看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既有它的积极性,也有它的局限性。雨果毕竟是一位浪漫派作家,毕竟是一位人性论者。因为生活中,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但不管如何,雨果追求真、善、美这一点而言,还是值得称道的。
《悲惨世界》(1862)是雨果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这部巨著,内容丰富,结构宏伟,情节动人。全部分五卷,由中心人物冉·阿让的经历予以贯串始终,穿插了滑铁卢战役和1832年共和党人起义等历史事件。尽管小说内容宠大,但雨果着墨重心,始终立足于那些生活在“悲惨世界”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人。
《悲惨世界》的思想意义在于: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困难的处境。冉·阿让为饥寒所迫,仅仅偷了一小块面包,却在铁窗里苦度了十九个寒暑;芳汀只是因为有了一个私生女,却被剥夺了工作和生活的权利;珂赛特这个私生女,在饭店老板的淫威下过着屈辱无告的生活。他们的悲惨遭遇,正是底层人民生活的缩影。雨果将其作了巨细无遗的描绘,无异是对悲惨世界的一份控拆书。
小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给予了有力的批判。雨果通过冉·阿让的服刑和出狱后的长期被追捕,以及芳汀的被工厂开除与警察逮捕她的细节描绘,集中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法律和道德是多么地不公正。小说还声讨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保护有产阶级的利益及其与人民为敌的反动本质。这种法律、道德对有产者是那么含情脉脉,对无产者却又如此虎视耽耽。“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是一个多么颠倒的世道。
小说对 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的揭旗起义的描述是全书最激动人心的篇章。革命青年在雨果笔下,表现得是那样崇高,那样英勇,那样无畏。他们为了共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可以昭日月,泣鬼神。在法国文学史上,还没有那位作家在对1832年的共和党人的起义作过如此的讴歌,也没有那一位作家象雨果一样把起义的场面写得如此壮阔。
小说还表现了雨果对伦理道德的人道主义的理想追求。作者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