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课:十一月一日
临时大学大体上照上列计划在进行,惟因长沙城内房子不够,遂将文学院设在南岳的圣经学院;工学院土木系设在长沙城内;电机系和机械系因无设备,送到岳麓山湖南大学工学院;机械系航空工程研究班,在南昌航空学校寄读;化学系在重庆大学寄读。原来三大学南来同学一千四百五十九人(包括清华六三八人,北大三四二人,南开一四七人,新生一一四人,借读二一八人)于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正式上课(此日即为后来西南联合大学之校庆日)。三大学教授亦陆续南来。根据柳无忌教授的记忆,当时文学院教授有朱自清(佩弦)、闻一多、陈梦家、叶公超、罗皑岚,金岳霖(龙荪)、冯友兰(芝生)、吴俊升(士选)、罗廷光、周先庚及英人燕卜荪诸先生,后来有陈雪屏、刘崇■(寿民)、容肇祖诸先生陆续到校(见柳著《古稀话旧集》),自然还有柳无忌先生。至二十日计清华七三人、北大五五人、南开二○人,共一四八人。此时前线军情紧张,后方日夜空袭,临大师生坚苦卓绝,固守岗位,仍然弦歌不辍。但随着上海和南京的沦陷,临时大学在长沙仅一学期,遂于一九三八年二月决定迁往昆明。
从长沙到昆明,分两批进行。一批二百四十四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由黄子坚教授任团长,教授有闻一多、许骏齐、李嘉言、袁复礼(希渊)、王钟山、曾昭抡、毛应斗、郭海峰、吴征镒诸先生;同学则分成二大队、三中队,当时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特派费时岳领队。队伍于二月十九日出发,步行从长沙经湘西穿越贵州,翻山越岭,夜宿晓行,全程一千六百六十三公里(号称三千五百余里),耗时两月零八日,于四月二十六日到达昆明。赵元任教授夫人杨步伟女士、蒋梦麟校长夫人陶曾谷女士、黄子坚院长夫人和他们的女儿还向第一批到达的师生献花,并给大家做了一顿饺子吃。全体抵昆明后,黄子坚团长宴请全体师生于海棠春饭馆。这乃是我国教育界在抗战期间之一项壮举,钱能钦同学有《西南三千五百里》纪其事(商务版)。另一批约八百余人,由长沙乘粤汉、广九铁路到香港,再乘船到海防,由海防乘滇越铁路到昆明,全程约十天。还有三百五十余位学生留在长沙。
…
李钟湘:西南联大始末记(2)
…
一九三八年四月,临时大学奉令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也是因为昆明房子不够,文、法商学院暂设蒙自,假歌胪士洋行上课。时,云南省的治安不大好,有女同学曾于晚间在小巷遇土匪,因而晚间下课,女同学均有人持红缨枪护送。一学期后,由于敌机轰炸后方各大城市,昆明各中学疏散,联大乃得商借各中学校舍,法商学院和理学院设在昆华农校和昆华师范,文学院亦自蒙自迁回昆明。半年内,在大西门外建筑了文、法商和理学院的简陋茅屋教室和学生寝室,这便是联大的“新校舍”。工学院设在昆明拓东路三会馆——全蜀会馆、迤西会馆和江四会馆,其后全蜀会馆重办小学,男生宿舍又迁到由盐仓改建的民房里。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又增设师范学院。至此联大规模已具,教学乃顺利进行。
历史社会系于一九四○年六月十日,分为历史与社会两系。并和北平图书馆合作,设立“中日史料征集委员会”,广事搜集抗战史料。次年,社会系划归法商学院。
西南联大校务,由北京大学蒋梦麟(孟邻)校长、清华大学梅贻琦(月涵)校长、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三位常务委员负责主持,梅任常委会主席。张长年在重庆,蒋亦不常在昆明,因而学校大部分行政责任都落在梅的身上。梅先生以艰苦卓绝的精神,从无疾言厉色,亦不慷慨激昂,默默地领导着大学的工作。一九四五年,蒋梦麟出任行政院秘书长,由傅斯年(孟真)继任,傅又荐胡适以自代。一九三九年教务长是樊际昌(逵羽)教授,其后潘光旦教授兼任一个时期,杨石先(绍曾)教授继任。最后杨先生辞职,梅贻琦自己兼任,直至联大解散。训导长查良钊(勉仲)。总务长郑天挺(毅生)教授,是明清史专家。西南联大除常务委员会外,另有教授会组织,由全体教授和副教授组成。
一九四○年,设立分校于四川叙永,地址在文庙、南华宫、春秋祠、帝王宫、城隍庙等处,分校主任为杨振声(今甫)教授,于三十年元月上课,后来当时教育部又决定一年级全设昆明,叙永只设先修班四班,当然大学部同学也全部迁回昆明(其后先修班也迁回昆明),联合大学分未久而又合。有一篇回忆文章写道:“三大学在平津时代,各有其学风和传统,它们是不同的。但其相同相和之处,又如此之多!正因为‘和而不同’的精神,更育孕出联大的优良校风。‘自由教学’是它的显著特点。这里所谓自由,并不是错综复杂和散漫紊乱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有组织的、负责的、尊重个性和学术独立的自由。不合理的自由,为联大所不取;合理的不自由,同为联大所尊重。”大学教育必须由学校负责人的精神和人格,教师们作学问的认真态度,培育出一种追求真理、热爱自由、优良传统和合乎理性的气氛,来薰陶学生,联大八年始终在这种优良的气氛里成长与发展。
文学院
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多是好学深思之士。教授来自三校,各具不同学派的观点,历史上百家杂陈的局面,又在联大复现。教授们各就所长与爱好开课,其特点是学术自由空气的浓厚、课程名目繁多,有宁坐三年牢不愿看一句新词的卫道之士,也有决心改革中国文化的进步学者,而且各有自己的体系。
院长冯友兰(芝生),是中国哲学史的权威。他一方面讲中国哲学史,一方面讲哲学研究方法。他的哲学史,陈寅恪在审查报告里说:“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他分析内圣外王之道,(陆续发表了)《新世论》、《新理学》、《新世训》等在当时颇有影响的著作。他把人类的行为分为三种:道德的,如爱国助人;不道德的:如出卖国家,陷害他人;非道德的,如一切自然行为。人类的成功,也有三方面:立德——道德的成功,靠努力;立功——事业的成功,靠机运;立言——学问的成功,靠智慧。冯氏讲话有些口吃,一句“学而时习之”的“而”字,要“而”……一分多钟,在同学中传为笑谈。
中国文学系主任,先是朱自清(佩弦),继为罗常培(莘田)教授。其后罗常培教授赴美,由罗庸教授继任。罗莘田教授在声韵学方面的成就,是举国公认的。朱自清(佩弦)教授的散文也是有口皆碑,每个中学生几乎都能背诵他的《背影》。他讲授中国文学史概要和文学批评,有他独到的见解。他不但讲书认真,还坚持要学生写读书报告。他不同意只顾教师自己研究学术。他认为“文化是继续的,总应该给下一代着想,如果都不肯为青年服务,下一代怎么办?”因而认真为学生改笔记,从不缺课。罗庸(膺中)教授温文儒雅,搜集很多资料。他用包剿围攻的方法讲《论语》和《孟子》。他不但深懂文学,对佛学也有很深刻的造诣。如果有机会和罗教授长谈,和听他讲《论语》同样有益。
闻一多教授讲唐诗、讲乐府。他著有《唐诗杂论》、《周易义证类纂》、《诗经今译》、《乐府诗笺》。他用人类学知识讲这些古代民谣。他对金石、诗词都有其独到之处。唐兰教授的中国语文专书研究和文字学,从甲骨到楷书,原原本本道出文字的构造和演变,真不愧为文字学的大师。他授《说文解字》,以菩萨心肠劝同学好好读书。杨振声(今甫)教授专授传记文学。浦江清教授的诗词,由每一个字讲起。此外教授还有游国恩、王力(了一)两位。
…
李钟湘:西南联大始末记(3)
…
当然,还有自称世界上自古至今只有两个半庄子(庄子自己和一个日本教授),而他是其中半个的刘文典(叔雅)教授。刘叔雅教授不但是庄子权威,他的骈体文也不让魏晋人士专美于前。他讲授文选,有时一个字要讲一小时。本来,一个字代表一种宇宙现象,要写好文章,就必须把每一个字认清楚,而且要多识字。副教授有许维■(骏斋)、陈梦家,教员则有邢庆兰、李广田、李觐高(次峰)、彭丽天、张盛祥、赵西陆、高华年,助教有冯钟云、王志毅、赵仲色、孙昌熙、周定一、陈士林、吴宏聪、姚殿芳等,当然也和其他各系一样,八年期间,时有变动。中文研究所则设在距昆明八公里的龙泉镇司家营,几个研究生在默默地作研究工作。
外国语文学系主任本是叶公超教授,叶教授未久去了伦敦,而由陈福田教授继任。外文系为抗战可以说做过一些工作。尤其自珍珠港事变之后,美国空军到中国作战,需要大量译员。外语系同学有许多参加译员工作,外语系教授则参加训练译员。系主任陈福田教授,身体壮健,一口华侨国语比英语差得多,哈佛大学毕业,热诚爱国,编有《大一英文》,固不仅联大采用为教本,且作为“大学丛书”风行全国。
教授吴宓(雨僧)讲授欧洲文学史、英国文学史、希腊罗马文学选读、欧洲名著选读、中西诗之比较、人文主义、文学与人生等。他手持从法国带回的手杖,是刘叔雅教授的传人。现在红楼梦已成世界学术界研究的对象,吴教授早就成为红学权威,可能“红学”(仅就“红学”二字,现在已成为一种学术)是由他开始。某同学在文林街开了一座小饭馆,名曰“潇湘馆”。雨僧教授一气之下,打毁了他的门窗用具。他认为不应该用林妹妹的公馆作饭馆的名字,小饭馆只好关门。
外语系教授还有莫泮芹、潘家洵(介泉)、冯承植(君培)、袁家骅、闻家驷、吴达元、陈铨(涛海)、杨业治(禹功)、陈定民、赵治熊、傅恩龄(锡永)、林文铮、洪谦、黄炯华(以尚)、李赋宁、薛成之、衣家骥、刘世沐、贾恩培、李华德、徐锡良、陈嘉,还有美籍教授温德(WinterPant)授“英诗”及“现代诗”,英籍教授白英(RoberPavyen)授“现代小说”和“伊利莎白时代文学”。
人在桥上看月,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月亮点缀了你的窗子,你点缀了别人的梦
短短几个字,卞之琳教授的新诗,写尽人生哲理。闻一多教授认为卞氏的诗是旷世之作。冯至教授专讲“歌德”,十分关心国事。柳无忌教授任教仅一年后去了重庆。教员有王佐良、王庆祗、杨周翰、区伟昌,助教有王还、周榆瑞、蒋智存、查良铮、颜锡瑕、林同梅、李■石、蒋铁云、陈祖文、俞铭传、张振先等。写《未央歌》的鹿桥(吴讷荪),也在联大任助教。杨西昆也曾在联大抱着儿子教大一英文,非常叫座。
哲学心理系系主任汤用彤(锡予)教授的《魏晋玄学之研究》、《魏晋文学与思想之关系》、《魏晋时代圣人之观念》,都是一家之言。他在印度佛学方面也有独到的研究,胖胖的身材,走起路来一歪一歪的,为人正直诚恳。金岳霖(龙荪)教授对逻辑和哲学问题,恐怕除了他吃饭睡觉时间以外,时时刻刻萦系于怀。他的知识论和“论道”均已享誉国际。冯文潜(柳琦)教授的美学,绝不让朱光潜专美于前,和蔼庄严,令人景仰。贺麟(自昭)教授是研究黑格尔专家,他讲“正”“反”“和”辩证法,“和”就是矛盾的统一,他认为以“不变应万变”是典型的矛盾的统一。一九四一年清华大学用一连串的演讲庆祝三十周年,哲学方面贺教授主讲。他说:“研究哲学如果不以国家为念,仅为哲学而哲学,将是玩物丧志。”他说美国杜威教授七十寿辰,各方哲学家用骂来祝寿,因而他也用“口不择言”来庆祝清华三十年。
冯友兰(芝生)教授前面已说过,他的中国哲学史不必再提。沈有鼎(以武)教授的形而上学,有时不知在讲什么。教授还有郑昕(秉碧)、王宪钧、周先庚、敦福堂、王淮诚诸先生,副教授胡世华,专任讲师熊十力,教员郑沛畛、曹日昌,还有助教石俊、任继愈、齐良骥等。
历史学系集三校教授于一处,都是一时人选,八音合奏,五色交辉。梅月涵校长在《复员后之清华(上)》(《清华校友通讯》新卅九期)报告上说:“教师皆系当代权威,学子受益匪浅。在校诸教师皆以治学谨严,蜚声士林。”系主任雷海宗(伯伦)教授的“中国文化周期论”,是划时代的创论,他把中国文化分为二周。所以他讲中国通史讲到淝水之战,这是文化第一周。淝水之战以后,便非常简单地叙述了。他认为那是第一周的翻版。他上课不带片纸只字,仅带一支粉笔。讲春秋战国的诸侯,和西洋中古史几十个国君,名字有长达十几个英文字母的,和他们的起迄年代,信手拈来,从不假思索。他有超人的记忆力和异于常人的见解。他最反对女人干政。他说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只要太后当政,朝政必致不可收拾,古今中外从无例外。他把国际关系分为“春秋式”与“战国式”,春秋式讲道义重礼节,“揖让而升,降而饮”。以宋襄公作代表,不鼓不成列。不讲道义专讲袭人不备,白起坑赵卒四十万人,则完全属于战国式。
…
李钟湘:西南联大始末记(4)
…
陈寅恪教授为旷代大师,先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又至德国柏林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研究,终身无任何学位,使他几乎进不了清华国学研究所。他不但能背诵十三经之大部分,对每一字均求其正解,而且精通梵文、巴利文,也曾学过蒙文、藏文、满文、波斯文、西夏文及土耳其文,当然英、法、德、日,再加上拉丁、希腊文全精。陈寅恪真是无所不通。昔仲尼博学无所成名,而陈氏博学的重点则在于史。他的著作大半也属于史的方面,在联大授“魏晋南北朝史”和“梵文”。貂皮帽、衣狐裘、围围巾、手提蓝布小包袱,坐在南区小教室里,有时微笑,有时瞑目,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同学如坐白鹿洞中,教室虽无绛帐,却也如沐春风。至于陈寅恪的诗,俞大维说:“寅恪先生佩服陶、杜,他虽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如果寅恪先生重写诗品,太白与义山诗,恐将被列为二等了。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香山。”记得胜利之后,成都某一家报纸,刊登先生一首七律: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竹门松菊家何在,且认他乡作故乡。
这真是一首好诗,令人低徊哦吟,伤感不已。可惜陈寅恪教授在联大仅一年,即因健康关系而他去。
姚从吾教授毕生致力于宋、辽、金、元史,晚年对元史尤有创论,对邱处机特别推崇,在联大讲授宋史和史学方法。毛准(子水)教授史籍名著:《史记》和《史通》,并曾教授科学概论。郑天挺(毅生)教授和孟森(心史)教授衣钵相传,授明清史,再传至何鹏毓(耀南)。向达(觉民)教授也授明清史,但对中西交通史享名当世。皮名举、蔡维藩(文侯)两位教授的西洋通史,每课学生挤满一个大教室。皮名举教授用“组织能力”和“发明天才”来决定一个民族之优劣。刘崇■(寿民)教授西洋近世史也是权威之论,待人和蔼可亲,热诚爱国。张荫麟教授不但授历史,而且还讲逻辑,仅“1”的独特与发展,就发展一个学期。外籍教授葛邦福讲授西洋上古史。王信忠(迅中)教授是日本通,授中日外交史。吴晗(辰伯)和丁则良教授授中国通史。邵循正教授年轻叫座,他对蒙古史颇作了些研究。此外有白约翰(佩之),讲师杨志玖,教员何鹏毓、游任达、赵玉良、李忻、宋泽、邵景洛等。皮名举教授说,唯有北大、清华才能养住这一群教授。
理学院
再说联大理学院,更是漪欤乎盛哉。三校教授聚于一堂,虽然在简陋的环境里,又没有理想的设备,但研究工作何曾一日稍辍!甚至有些位教授专事研究而不开课,难怪当时有人曾责怪联大“囤集教授”。“南清北合,联大开花”,一位与三校有渊源的人士,目睹联大盛况,曾为此盛况而如此歌唱,理学院与有荣焉。院长吴有训(正之)调长中大之后,由饶毓泰(树人)教授兼任。数学系主任江泽涵教授对微分几何有特殊研究。作人态度和蔼,治学认真谨严。华罗庚虽然走起路来“八面威风”,但他教授近世代数却是一绝,他的“素数论”曾震惊当世。此外,还有姜立夫、杨武之教授(杨振宁之父)教微积分。姜教授为数学界前辈,江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