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先时对这个人有批评,这个人是什么?心行不善,教我们对他要敬而远之,不要受他的害。过两年之后,那个人改过自新,转恶为善,佛对他有赞叹,劝导我们要常常亲近他。绝对不是佛教导我们前后矛盾,不是!你要体会这个意思。某个人前些时候很用功、很如法,佛对他非常赞叹,劝导我们大家亲近他。几年之后,他被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迷,道业大幅度的退转;佛在这个时候劝勉我们,对这个人有批评,劝勉我们要远离他,也不是前后矛盾,前后释义不同。
也许有人问,佛的神通广大,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没错!是不错。佛教化众生是要帮助众生此时此刻要得利益,不是讲过去,也不是讲未来,要抓住现在,所以佛的说法善巧方便。佛的说法就像大夫治病一样,给你处方;处方就像是说法,昨天处方跟今天处方不一样,昨天病况跟今天病况不相同,有了变化,或者是好转,或者是恶化,到明天可能跟今天又不一样。有智慧的人、觉悟的人抓住现在,要明白这个道理。
佛教学不容易,我们做弟子的人,听佛菩萨讲经说法也不容易。尤其是我们去佛年代久远,外国人的说法是二千五百多年,中国人的说法是三千二十多年,留下来的经教,又由於我们的文化水平不相同,古人传下来的这些经教,我们现在未必能看得懂,这是重重障碍。
我们应当怎样去修学?过去我的老师教我用「至诚感通」,教我用这个方法。经教太多了,我们一生的时间精力都学不完,何况还有世间法不能不知道,想起来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唯有至诚恳求佛菩萨加持。佛菩萨会不会加持?会。为什么会?真诚到极处!人心真诚到极处,自然跟佛菩萨就通了,自然跟宇宙之间的大道理也通了,跟世间人情世故也通了,妙不可言!
现在关键在这个「诚」字。什么叫诚?过去曾国藩先生讲得很好,「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念是妄念,一个妄念都没有,他就能感通。为什么?因为一个妄念都没有的时候,性德自然就流露,自然就现前,诸佛菩萨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自自然然感通,这个道理很深。中国古人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念妄心,妄心里头对我们伤害最大、最严重的是自私自利、是迷惑颠倒,只要有这个念头生起、夹杂在里面,我们的真诚就被破坏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全部都被破坏,於是感应就不能现前,我们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这是在末法时期,我们修学环境障碍很多,唯一可行的办法,从「真诚心」能通诸佛菩萨教化的义趣。唯有明了佛菩萨教化义趣,我们才真正能够懂得怎样依教奉行,怎样能得佛陀教诲的真实利益。请看下面这一段经文,这段经文科题「大众得益」:
【普贤菩萨从如是等三昧门起时。】
这句是说明大众得利益的时候,也是大众得利益的因由。『普贤菩萨从如是等三昧』,这句总结前面所说,这句话意思很深。大众怎么样得利益?普贤菩萨要为大众说法,为大众开示,教导大家,劝请大家,大众方能得益。普贤菩萨教化众生的智慧、能力、辩才从哪里来的?从「三昧」中生起的。我们今天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辩才,原因是什么?我们的心思是乱的,意不真诚,心不清净不平等,自私自利,没有智慧,当然就没有能力,没有辩才。
前面跟诸位说过,普贤是等觉菩萨、是如来化身,哪里还有什么入定、出定?大经上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个意思前面清凉讲过是示现给我们看的,为我们做榜样的。告诉我们要想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特别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你要有善巧方便为他说法,去教导他。这些善巧方便一定是从戒定当中来的,自己不能够勤修戒定,哪来的智慧?所以为诸菩萨说法,普贤菩萨先入「法界大定」,不是普通的定,也就是《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在《华严》称法界大定。从这个定起,智慧、德能、相好都现前了,这才有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帮助一切众生化解他的疑虑。我们应当要学习。
怎么学习法?在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在这些环境里面,有顺有逆;物质环境有顺境有逆境,人事环境有善缘有恶缘,必须要在这个境界里头得定,得三昧。这个三昧就是一切顺逆环境、善恶之缘,我们六根面对它们,要保持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觉」,决定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就叫「入定」。
这个入定不是盘腿面壁,那是形式,形式不重要;是要在一切顺境逆境都能够不动心。不动心,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性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五句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所以这叫性德。这就是《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是说什么?真诚是善,清净是善,平等是善,正觉是善,慈悲是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现在我们的性德完全失掉了,为什么失掉?是被烦恼障碍住,习气使我们距离本善愈来愈远了。如果我们把烦恼习气放下,我们的性德就现前,我们的本善就流露出来了。所以这个心稍稍有一点波动,本善、性德就不见了,变成烦恼,变成妄想分别执著,那就错了,这是根本上的错误,我们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所以这一句是讲时节因缘,「菩萨从三昧起」。下面这是正说,「大众得益」,一共有九句:
【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云。】
清凉大师说这个九句,前面五句「得菩萨法门」,每一句有一个意思;又说这五句「后后成前前」,后面四句是讲「得佛果法」。
我们现在看这一句「诸菩萨众」。实在讲,如果我们能懂这个意思,这『其诸菩萨』里面就包括我们在内;如果我们不懂得佛菩萨说法的义趣,那我们就在这「其诸菩萨」之外。今天我们既然展开经卷读诵经文,理应入佛境界,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
经文上说得很清楚,『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云』,这句在此地我们读了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前面我们已经读了很多。「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叫正受,也翻作禅定。我们先要把这个名词术语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受是享受,正是正常,佛菩萨的享受是正常的,所以叫正受,正受就是禅定。
我们凡夫的享受不正常。不正常的享受,佛给我们讲,可以归纳为五大类,佛经上讲的五种受,那是凡夫的享受,「苦、乐、忧、喜、舍」这五种。身有「苦、乐」两大类的享受,心里头有「忧、喜」两大类;身的苦乐暂停,心的忧喜暂停,这个暂停的状况叫「舍」受。实际上,舍受就是正受。为什么舍不叫正受?你的时间很短暂,刹那之间,你的烦恼又起来了,你保不住。如果舍永远保持,那就叫三昧,就叫正受。由此可知,我们修行就找到一个秘诀,怎么修法?顺境、善缘不生欢喜心,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心。在这个境界里修什么?修清净、平等心,这叫功夫。你会用功吗?六根对待外面境界,永远是感恩。我们在三年前写了六条,「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是正受。
正受又叫禅定,禅定是什么意思?六祖惠能大师解释禅定,「外不著相是禅,内不动心叫定」。他这两句话是出自《金刚经》上的义趣,佛在《金刚经》教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代佛教化众生。佛告诉他,弘法利生要用什么样心态,你才能做得圆满?教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这叫禅定;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
这个说法还怕初学同修听不懂,我们再换句话说,对外一切人事物,我们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决定不被它所动摇,绝对不被它影响,这叫禅。譬如现代人,现在在中国大陆也很普遍,家家差不多都有电视,看电视也是修禅定。电视里表演,他笑你跟著他笑,他哭你跟著他哭,你就完了,你的禅跟定都没有了。为什么?你的心被他所转,你错了。应该怎么看法?《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个电视画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笑也好,他哭也好。我怎么样?我清清楚楚,如如不动,这就叫修禅定。清清楚楚是慧,如如不动是定,定慧等学。
你跟家里人一起在看电视,你们家里头一些人随著电视的画面心随他转,你在此地练习不动心,不为他转;同样看电视,各人修各人的。你真正在修行的时候,你旁边的人都不知道,不晓得你在用功。大家都笑,我也可以莞尔一笑,那是什么?随顺大家,不做出怪样子来。大家哭的时候,我也感叹一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看电视是修三昧。电视的画面众多,那就是「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世界海微尘数,统统都要能作如是观!境界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了,要如如不动。
我这一次访问日本、韩国十三天,我们同行的同参道友三十多人,节目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很少时间自由活动。回来的头一天在大阪,中午吃饭在一个餐厅,餐厅附近有很多卖土产的,同修们顺便去看一个百货公司,去买一点纪念品。我就告诉大家,你们下去逛百货公司是修止观,还是去观光。观光是什么?你到那里一看,你口袋的钱都光光了,这叫「观光」。止观是什么?我只是在那里看,看得清清楚楚,绝不动心,决不会被那些琳琅满目的货品所诱惑,如如不动,那就是修禅定,就是定慧等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心里如如不动,没有一样东西我想买你的,你诱惑不了我。这是什么?这不是观光,这是止观,修止观!看到这个也想要,那个也动心,那你就观光了,你身上的钱就光了。
佛法跟世法没有界限,实在讲是一念之差。有些东西确实是我们必需要的,那可以买,我需要用的;不需要的,就用不著多花钱多破费。所以三昧的意思甚深,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普贤菩萨从法界大定起,众菩萨各个都得普贤三昧;换句话说,受普贤菩萨的感化,这是三轮教化,普贤菩萨有这样大的威德,有这样大的神通。第二句:
【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
前面是「其诸菩萨,一一各得」,这句是一直贯下,贯到底下五句,作文章这个省略掉了,实际上讲解的时候,应当要这样念法,「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
「云」的意思在此地不要多说了,前面讲过,讲了很多,讲得很详细。它是表非有非无,表智慧的观照。什么是「陀罗尼」?陀罗尼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总持,所谓「总一切法,持一切意」。要用我们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总纲领、总原则。这个总纲领、总原则通世出世间一切法,菩萨得到了。普贤菩萨从大定起,这些菩萨们一见到普贤菩萨出定,他就得到了。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普贤菩萨威德的摄受,不必说话,让你自自然然就感受到。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磁场,感受到那个磁场;中国人所谓的气氛。这个磁场、这个气氛里面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会的人他都能得到。
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总纲领掌握住了,这个原则、纲领也是无量无边,所以说「世界海微尘数」。真的!你的智慧开了,无论办什么事情,你都会有原则,你都会有方法,有条不紊。当然这些原理原则,还是有一个总的。在佛法里面,这个总的原理原则是什么?「戒定慧」。世法里面跟诸位说个老实话,还是戒定慧。戒定慧通世出世间一切法,它是总纲领,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三学」。「戒」,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合理的方法,我们中国人一般讲合情合理合法,情理法统统都顾到;「定」,刚才所说的,就如《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大众得益第三句:
【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
这句的意思还没有说尽,我们得补充几句。「陀罗尼」就是现在人所讲的纲领、原则,世出世间法总的纲领原则就是「戒定慧」三学。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百姓也是抓紧了纲领、原则。譬如在《易经》里面,我们看到的讲到天地纲领,这是阴阳在天,在地这是讲刚柔,在人这是讲仁义,这也是中国古大德所说的总纲领。再落实到人文,人文的总纲领就是伦常,「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叫天道,天然的秩序。圣人讲伦常,伦就是刚才讲的五伦,常是讲的常德,佛家讲的性德,「仁、义、礼、智、信」五常。五伦五常是天然之道。人生在世,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只要不离这个常道,社会就是安定的,天下太平。他的果德,在儒家讲的是「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如果这个原则、纲领失掉了,我们不去尊重它,也不去学习它了,社会决定动乱,天灾人祸决定不能够避免。可见得陀罗尼的重要。陀罗尼从哪儿来的?从三昧来的。没有三昧,哪来的陀罗尼!再看底下一句:
【世界海微尘数诸法方便海云。】
『诸法方便』是从陀罗尼里头开来的。所以前面讲过这个五句后后深於前前,后面包括前面的,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后面决定包括前面。那个文也像前面一样的念法,「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诸法方便海云」,我这么一念,大家就很清楚,这些菩萨一一都得到。
「诸法」是一切法;「方便」,方是方式、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这个方式这个方法恰到好处。这里面当然是世界海微尘数。无论办什么事情,都有规矩,都有方法,所谓是不用规矩就不成方圆。我们画圆要用规,画一个方形要用矩,那是工具。所以无论世出世间哪一法,在我们世间讲一个人日常的生活穿衣吃饭都有规矩,都有方法,而这些方法规矩与总的纲领原则一定相应,这就是健康的,这就是圆满的。如果违背了自然的法则,那是不健康的,那是病态的。
我们今天的社会出了问题,众所周知,世间人人都担心,都在忧虑,都知道这个世间会有灾难。如何能躲避这个灾难,成为现在人可以说最热门的话题。但是有没有方法?方法是有,不是没有,但是很难。难在哪里?难在一般人不知道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在大乘佛法里面,这个方法在《四书》、《五经》里头。现在人《四书》、《五经》不读了,不要了,佛法也不要了,你到哪里去找方法!你用什么方法能解决问题!如何能唤醒大家觉悟,重新认识《四书》、《五经》,重新认识大乘佛法,这是我们当前首要的课题。我们知道这个东西真正能解决问题,真正能够帮助社会安定,促进世界和平,能令世界一切众生获得幸福美满。可惜人不知道!
诸法是一切法,每一法都有它的方便。我们讲饮食有饮食的方便,穿著有穿著的方便,交通有交通的方便,旅游有旅游的方便,工作无论你从事於哪个行业,你有这个行业里面的方便,那就是最适合的方法,所以方法确确实实是无量无边。下一句:
【世界海微尘数辩才门海云。】
我们知道佛的辩才无碍,菩萨也有无碍辩才,他的『辩才』从哪里来的?从三昧、陀罗尼、方便而来的,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有很深的体会。所以没有三昧怎么行!没有三昧,你在一切诸法里头,就找不到纲领原则;没有纲领原则,你就没有最适当的方法;方法没有,哪来的辩才,你怎么能教化众生!
佛经里面讲有四无碍辩才。我们在这段经文里头,这个经文好,让我们知道辩才是怎么来的,我们应当怎样来学习。绝对不是说,我读得很多、记得很多,那是记问之学,连儒家都说不足以为人师也。由此可知,儒跟佛都重视悟性,你要开悟才管用,不开悟不管用。这个道理,我们要多想想。
现代学校里面,一般学生受高等教育的,大概到大学,尤其是研究所都要写论文、写报告。论文、报告自己要去搜集许许多多的资料,先订一个题目,写一个大纲,然后去搜集资料,写出这篇论文报告,不是从自己心性悟出来的。所以我们看到一篇论文,后面他都列出他的参考书目,他参考多少种书,完成他这一份著作。
我们再看看古人,大家最熟悉的叫《四书》,《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