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彩裁淳拷病段牟劬蹑镂摹罚病短细杏ζ罚蛭氐勖砼员吖┭奈牟劬N颐强吹酱蠹以诎菸牟劬颐蔷徒病段牟劬蹑镂摹贰!赋l洞舜ψ帧埂N以谛录悠拢熘鹘痰男夼胛业剿悄歉龅胤饺ソ病睹倒寰罚胰ソ擦肆酱危苡幸庖濉N颐亲鹬厮堑淖诮蹋颐浅缇此撬┓畹纳衩鳎颐亲鹁此堑拇淌Α⑺堑男磐剑涑梢患胰恕⒑门笥眩诮逃胱诮讨涞奈蠡岣艉业比痪突饬恕�
所以有一次我们替回教筹款,举办一个健行,好像全程有七公里。主办单位请到新加坡外交部副部长参与,这位副部长是印度人,他也是印度教。我跟他两个人带头,我们一路走一路聊天,所以路虽然很长,一点都没有觉得。我们谈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他告诉我,宗教与宗教之间,法师要密切往来,常常往来,有助於社会安定,地区的和平。那一次的筹款成绩相当不错,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个就是不同宗教之间,要往来,要尊敬,更重要的是彼此教义上的交流,他们所依据的经典,我们所依据的经典。我们初交往的时候,方式是求同存异;我们经典跟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特别提出来,不同的地方暂时放下。实在讲不是不同,不同的地方那是高深的一部分,我们的境界还没有到。我们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那个从前不同的地方,现在一看也同了。所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贤教学真的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只要你细心去体会,所以这是不同宗教之往来。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兼显说法」,这一句非常重要。
下面有六首偈是一段,这个比较长六首偈是第八段,赞颂「依菩萨身住」。在长行里面只说到菩萨身,偈颂里头除菩萨身之外,还有佛身,那就是长行里面第九句,「或依一切菩萨身住」。菩萨身,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我们在这个里面去看,读《华严》,前面我们看得太多了。《普门品》里面讲三十二应,《华严经》里面讲五十三参,这些都是把它归类,每一个大类里面,真的是无量无边身,有有情身,有无情身。
这些事实,我们只要看看古时候中国佛教里面修行的人,他们有些在高僧大德座下,言谈当中开悟的;有些在山林树下,观察自然现象而开悟的;有人看山色,有人听水声。从这些地方开悟的,他不是偶然的,是佛菩萨示现,冥显加持。冥是加持你自己没有感觉到,显是明显,你自己感觉到佛在加持。这些例子太多太多了。我们看第九首,它一共有六首偈,我们一首一首来念:
【或依宝树平均住,香焰云中亦复然,或有依诸大水中,有住坚固金刚海。】
我们先看这一首,这一首里面讲到的树、讲到的水。树,菩萨示现的,水也是菩萨示现的。我们要问是不是所有的树都是菩萨示现的,所有的水都是菩萨的?可以这样说,也不可以这样说。我这个答覆你听了未必满意,但是我这个答覆是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在你有没有感!你有感,所有的树都是菩萨示现的,所有的水也是菩萨示现的。你没有这个念头,那就不是。
这岂不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一个总原则,境随心转。如果我一心向佛,一心向道,那统统都是的。我根本不喜欢佛,我根本不喜欢佛法,那就统统都不是。这样说你就明白了。所以一心向佛,他看这个树,他开悟了。别人看树,天天都在看,怎么不开悟?他看就开悟了。他也常常看,也没有开悟,这一天突然开悟了。这里头是什么原因?你知不知道?
苏东坡游庐山不是一次,很多次,为什么只有一次他突然灵感来了,写了一首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他怎么一下入这个境界?我们一般人叫灵感,佛法叫感应,刹那之间触动了你的灵机,契入这个境界。苏东坡是个文人、学者,他触动的灵机发挥在文章上。参禅学道的人不一样,他的灵感是悟入佛的境界。佛菩萨威神加持,佛菩萨威神加持也都有时节因缘。加持什么人?加持真正用功的人。像我们不用功的人,佛菩萨想加加不上,我们天天看山色,天天听流水的声音,不开悟。为什么?不用功。要怎样用功?用功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矣!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无量无边,你能放下一分,你就有一分悟处,你要继续不断的去干。
凡夫为什么没有办法悟入?今天放下了,明天又增长,这就是所谓进进退退,进得少退得多,怎么会成功?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永远精进而不退转,成佛一生的时间就有余,哪里要什么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不需要!佛在经上为什么讲凡夫成佛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他进得少退得多。退转太可怕了!为什么会退转?禁不起外面的诱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个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你接触到,你能不动心?功夫就在这个地方看。要真正做到不动心,若无其事,这个时候你就能觉察得到诸佛菩萨围绕著在你身边。
经上讲的诸佛护念,你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全是佛菩萨境界。这是什么?依佛身住,依菩萨身住!依佛身自己就像个佛,依菩萨身自己就像菩萨。哪个人、哪一桩事、哪一个物不是佛菩萨应化的?於是对佛菩萨才真正生起感恩戴德,知恩报恩。世间人为什么不晓得报恩?不知。他要知道,报恩的心才能生起来。这个东西固然要有人教,但是教是有限度的,你要不能体会,你要不能奉行,菩提道上一分一寸,你都进不了,只有往后退,不会往前进。这个是世人学佛学道的难处。
这一首偈里面『宝树』,在我们的境界里头,树木是草本、木本的,不是宝树,我们在佛经上看到的极乐世界是宝树,华藏世界是宝树。你要明理,你就晓得草本、木本跟七宝是一不是二。为什么?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有例外的,境随心转。这个话我只说到此地,点到为止,你慢慢去参去。后面这三个字『平均住』,平是平等,均是均匀,这个里面说明没有贪爱,常生欢喜心。
所以世尊当年在世,率领他的这些学生,这是一个相当有规模的僧团,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世尊教学生晚上住在这棵树下,明天换一个树,不要老在这个树下,老在这个树下,你对它产生了感情。这个树荫凉好,你起了贪心,那你就被它诱惑了,所以树下只准一宿。树下一宿,第二天一定换别的地方,这个树再大再荫凉,我也只住一晚上,决不在这个地方久住,於一切境缘不生贪念。在那个时代,世尊已经这样教了,这是我们中国古人讲的防微杜渐,真的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知道我们是凡夫,禁不起境界诱惑,这样教导,他自己以身作则,给大家做最好的榜样。
『香焰云中亦复然』。前面讲依树,这一句是「香焰云中」,有菩萨住在这边。你看看我们佛寺当中,总是唱赞,唱赞总免不了「香云盖菩萨摩诃萨」,这一句就是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第三句,『或有依诸大水中,有住坚固金刚海』。这两句都是讲菩萨现的身是大水、是海洋。五十三参里面就有观海而悟入的。修行人住在海边,每天观海,他开悟了,所以没有一样不是菩萨示现的。这个意思很深,没有契入境界很难理解。再看下面一首:
【或有依止金刚幢,或有住於华海中,广大神变无不周,毗卢遮那此能现。】
毗卢遮那是佛,前面讲菩萨,依菩萨住,长行里只有依菩萨,偈颂里头有佛,佛也示现,毗卢遮那佛,好!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自性佛。
『或有依止金刚幢』,幢是幡幢一类的,扁的是幡,圆形的是幢。这个幢不是普通布做的,不是的,这是以金刚做的。我们曾经看过有石头做的幢,有铜造的幢,在经典里面有七宝做的幢。古时候道场的幡幢,它是信号,因为从前道场的活动要通知远近的这些信众,要用一种标志传递这个讯息。不像现在,现在可以发函件,有邮局。从前没有邮局。现在可以打电话,可以传真。在古时候都没有。用什么方法?用幡幢。所以寺庙前面都有旗杆,那个不是挂国旗的,旗杆很高,如果今天道场里面做法会,多半挂上幡。远方的人看到寺庙旗杆上挂的幡,就晓得今天有法会,喜欢参加法会的,他就去了。如果悬的是幢,幢是圆桶的,圆形的,道场今天讲经,喜欢听经的,他就去了。它是一个讯号的传递,是这么一种工具。
现在在今天这个时代都不需要了。不需要是作为纪念,所以佛像两边悬挂著幢幡作为纪念。我们看到幢幡就要晓得,教化众生!这是道场主要的活动。有依止金刚幢的,也有住在华海中的,华海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花园,花园很大,品种很多,形容它是花海。有喜欢花草树木的,热爱花草树木的。下面一句是:
『广大神变无不周』,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身,这举几个例子而已。诸佛菩萨能现种种身,不一定是有情,无情的也很多,现无情身,绝对不会比有情身少。
『毗卢遮那此能现』,这是说出「佛住」,依佛身住。第十一首:
【或修或短无量种,其相旋环亦非一,妙庄严藏与世殊,清净修治乃能见。】
这首偈第一句,『修』是长,跟短是相对的,这是讲时间的长短,或者示现的时间长,或者示现的时间短,『无量种』!释迦牟尼佛当年应化在世间,住世八十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这是长。有许多人遇到佛菩萨的化身,像《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所说的文吉。他老人家朝五台山,那个不容易!三步一拜,三年才拜到五台山,这个精神毅力就叫人钦佩。在中途两次生重病,没人照顾,他并不退心,遇到这个要饭的叫花子,碰到了。叫花子好心照顾他,一直到他身体恢复了继续再走。
三年当中两次生病都遇到这个叫花子,所以他很感谢,问他你家住在哪里。他说他家住在五台山。他正好到五台山去,去拜文殊菩萨。他说:你到五台山去问人家,人家都知道我。他说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老和尚到五台山之后就打听,你们知不知道文吉这个要饭的这个乞丐,别人告诉他那是文殊菩萨。这个示现的时间就短,只有几天他就走了。走了,你也找不到他。短时。佛菩萨的应化,时间的长短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众生有感他就应现,感要是没有了、消失了,佛菩萨就走了。他那个身是感应的,应身。我们凡夫是业报身,不自由!他那个是感应自在。
『其相旋环亦非一』,他所示现的相状,有情众生的相,无情众生的相,旋是旋复,没有一定。他凭什么显现?我们要晓得,凭众生的业感。佛菩萨现身是自自然然的现身,佛菩萨并没有意思。所以这个经很不好讲,讲都不好讲了,当然不好懂,讲只能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什么人知道要现什么身?我们求佛菩萨保佑的人,有时候自己都不晓得。佛菩萨现身叫法尔如是,完全是自自然然的,没有一丝毫意思在里头。
如果有丝毫意思在里面,那是凡夫,不是佛菩萨。佛菩萨四相四见都断尽了,转八识成四智,完全回归到清净自性,丝毫妄念都没有了,怎么还会有意思?还会想我现个怎么样的身?没有!所以佛在经上只用个法尔如是,自自然然就是这样子。由此可知,众生的业感很复杂,不但是眼前,眼前是缘,还有因。因是过去生中的,过去生中修行决定不是一生,多生多世,那种善根所触动,加上现在的缘。所以佛常常讲无量因缘,这个话是真的。
『妙庄严藏与世殊』,他所现的境界,「妙庄严藏」是形容,境界无比的殊胜,世间所没有的,人间天上都没有。什么人能见?『清净修治乃能见』。换句话说,清净心的人,真诚清净平等这个心就见到了。这个心感应的缘,因缘具足,佛或者是菩萨所现的、变现的境界,你就见到了,这个境界无比殊胜。下面第十二首:
【如是种种各差别,一切皆依愿海住,或有国土常在空,诸佛如云悉充遍。】
这是总结上面所讲的『种种各差别』,实在讲我们在《华严经》前面读过。我们曾经读过天众、杂神众,杂神众里面有树神、有水神、有海神。你从这个地方去类推,树木花草皆有灵性,所以差别无量无边。
『一切皆依愿海住』,这一句话把因说出来了,菩萨本愿。本愿是什么?四弘誓愿头一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萨的本愿。菩萨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是因。众生的缘成熟,这是缘。众生有感,缘成熟有感,菩萨就现身就有应,感应决不失时。
『或有国土常在空』,都要有缘人才能见到,在空中见到佛菩萨的道场,见到佛菩萨数量之多,就像一层一层的云层一样。这种境界一般普通人看,这是一种虚幻的境界,不是真实的。他说这个话也没有说错,为什么?《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云层当中看到诸佛菩萨的道场,甚至於看到佛在那里讲经说法,大众围绕,在空中出现的时间不长,短暂,几分钟、十几分钟境界就没有了。这个事情很多。
我还听说那个时候妙善老和尚还在的时候,普陀山老和尚给我打过几次电话,他山上观世音菩萨开光,非常希望我去参加这个法会。我们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带了一个团去参加。我为什么不去参加?我是很想去参加,大陆那边的信徒太多了,信徒非常热情。我去的时候怕信徒太多,引起治安人员的困难,他们维持秩序不容易,是为这个原因我没有去参加。
李木源居士告诉我,那天开光的时候,看到空中,天上好像门打开了,打开之后有四朵莲华出来,接著四大天王,非常清楚。他们有录相、有照相,那一天参与的人听说有两、三万人统统看到,这跟经上讲的一样。他看到的时间大概有十五分钟,以后慢慢没有了,大家磕头祈求,那个天门又打开了,又看到了,五分钟。不可思议的境界。常在空,『诸佛如云悉充遍』。好,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二一卷) 2002/5/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21
诸位同学,前面讲到依菩萨身住有六首偈,后面两首没讲,我们今天接著讲第十三跟第十四:
【或有在空悬覆住,或时而有或无有,或有国土极清净,住於菩萨宝冠中。】
我们先看这一首。住处不定总是随缘,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完全是随众生心想而住。我们观察范围要深广,不能够只就我们人间的居处、住处,因为菩萨他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有许许多多的众生跟我们人间习染不相同,鸟喜欢住在树上,小的动物兽类喜欢住在山林洞穴之中,鱼、龙喜欢住在水里面。菩萨要度这些众生,一定要现同类身;不现同类身,怎么能度得了它们?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你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这些经文看起来就不会感觉到奇怪了。
怎么有『在空悬覆住』?我们一般常识里面看到在空悬覆,我们立刻就想到蝙蝠,蝙蝠住确确实实它的脚朝上头朝下吊在那个地方。吊在空中这种情形,有这一类一定就有很多类,我们没有见到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有许许多多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菩萨他们把所有时空的维次都突破了,他们看得清楚,他们看得明白,看到虚空法界这一切众生的思想不相同,见解不相同,爱好不相同,乐趣不相同,因此他们的依住千差万别。
『或时而有或无有』。或有或无,《华严经》里头有这个境界,「隐显自在」。有人看到佛菩萨在虚空当中,有人看到天神,有人看到鬼神,或有或无好像是飘忽不定,有缘的众生见到了,无缘的众生见不到。我们自己或者没见到,但是曾经听别人说过。有时候这种境界同时被许多人见到;有时候也有许多人在一起,只有少数人见到;或者是唯有一个人见到,我们常听说。在古人笔记著述里面也看到很多,世间将这些事情(实在讲这也都是事实的现相)写成了传奇小说,传奇小说虽然有渲染,它还是有根据的,加上文人的想像就变成小说。
『或有国土极清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像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住於菩萨宝冠中』,这个地方我们要明了,毛端里头有世界,毛孔里头有世界,微尘里面有世界,试问问哪个地方没有世界?我们穿的衣服,衣服要分析到最后也是微尘。由此可知,这一件衣服是多少微尘组成的,每一个微尘里面都有大世界,不是小世界,这是华严境界。佛如是,菩萨如是,众生又何尝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