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飧鲂钠鹱饔镁褪侵腔邸R前研牡乩锩娴脑尤境簦纸溆泄Α�
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教导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毫分是很少很少,极少不善不净夹杂,我们的智慧就不开。学佛的同学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所求的没有别的,求开智慧。智慧的障碍,就是清净心里头夹杂著不净、夹杂著不善,就这么个道理。你把这些夹杂完全除掉,你的心地纯净纯善,自自然然生智慧。眼见色生智慧,耳闻声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不是智慧,就是惠能大师讲的「常生智慧」。智慧生起来,智慧起用,一定是慈悲心,大慈大悲。所以我们常讲,世间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爱」。我们的说法都从果上说,仁慈博爱的因是真实智慧。所有宗教教化众生的目的,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也是果报,因是破迷开悟。诸位想想,要想离苦得乐,就得要破迷开悟;要达到破迷开悟,一定在教学。在宗教仪式里面破迷开悟的,有没有?有,那是极少数,真正是根熟的众生。不是一般人,一般人是不可能的,一般人要靠教学,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
我们净宗学院设立在此地,我们佛学讲座的法会,我们一年办四次,春夏秋冬,每一季办一次、一会,一年四会,一会七十天,十个七。希望我们这种会,长年不断的办下去。讲经的法师,无需要特殊的训练,我们完全遵从老祖宗的方法。我们的老祖宗是谁?阿难尊者。世尊讲经说法,阿难尊者复讲。所以佛法从阿难开始,一直传流下来到清末民初,讲经法师出身都是从复讲,在佛门里面叫「讲小座」,从讲小座里面选拔训练成就的。现在佛学院很多,用的是新的一般教学方法,我们的学院依旧遵从祖师大德的传统,我们用传统教学的方法。所以,每一会来参加的同修,因为我们场地不大,被环境限制,实际上这是好事情,人太多就杂,很难收到效果。我们这边将来一直办下去,我们的名额每一届限定四十八个人。如果这一届报名的人多,我们收四十八位,其余的可以到下一届去,下一届是三个月以后,一年有四届,春夏秋冬,我们用节气来做法会的名称。这一届是二零零二年冬季,这是第一会,下面一届是春天,澳洲跟北半球季节是颠倒的,我们要以此地的季节来说。九月、十月、十一月,这是春天。二零零二年春季,我们是冬季开始,冬季之后是春季,十二月、二零零三年一月、二月,这是夏季,二零零三年夏季。我们这样子作法,一年四会。
真正发心学讲经的,你就好好的听,听了以后复讲。你肯发心复讲,我们会全心全力协助你、成就你。到底下一会,就是下一届,可能我们的教室还没有完成,我们的教室听说要年底才能建好。到第三届、第三会,我们就可以分班来教学,我们有十个教室。真正发心的同学们,无论在家、出家,我们这里有十个教室来练。学成之后,诸位要是有缘,你就到有缘的地方去教学,弘法利生。要在讲台上千锤百炼,希望大家真正发心。我们今天对自己很了解、很清楚,我们并不是上根利智,我们是中等根性的人。中等根性的人在一生当中要能学成,最好是效法古大德,一生专攻一部经,至少这一部经要讲一百遍、二百遍,然后我还有余力,我可以再学一部经,这样子好,你会有成就,你心清净,你心定了。你学多,你学杂了,你的心永远是漂浮不定,你的成就当然就难,你不开智慧,这个很苦!心清净、心定,这才开智慧,我们以这个为目标;这跟世间求学目标、方式、方法,迥然不同。现在这个时代,跟过去不一样,科学技术发达,传播资讯便捷。今天在全世界,需要什么样的老师?要专科、顶尖,才能受到社会大众欢迎,这正是古大德教导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一门就是专科,长时薰修自己才能有高深的造诣。所以不求多,我们要求专精,在这里面开智慧,在这里面生起大慈悲心。
心量要大,众生无边誓愿度。清凉大师讲,这个「大」是弥法界。我们不但是要帮助眼前这些众生,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个地区,帮助这个世界,还要发大心,要帮助遍法界虚空界,像《华严经》上讲的,世界海微尘数刹土,这刹土里头的一切众生,要发这样的大心。你讲《十善业道经》,你就是十善菩萨。你讲《地藏经》,你就是地藏菩萨。你讲《弥陀经》,你就是弥陀菩萨。往年清凉大师一生专讲《华严经》,大家称他华严菩萨,这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我们自己能够在无量法门里头,代表一个法门,你成功了。你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求生佛国,必定得生。自己一生在一部经上学,在一部经上修,务必要把你所学的这部经,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百分之百的落实,把它做到。经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这个经、就是这个法门,你就成功了。心量不能不大,心量不大,不开智慧;心量小是障碍、是染污、是不善。心量要大!大到无穷大,没有界限。再看下面第三句:
【净修广大诸胜解故。】
清凉大师给我们说,「法门胜解,皆已净治,约位地前」。约位,位是地位,他是什么地位?地前;地是十地,十地之前,我们晓得是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由此可知,这三个位次上,专门在学解。解得不深、解得不透,怎么能行?由此可知,什么地位是真正修行?登地。十地菩萨那真的是行,三贤位是求解。清凉大师判这部大经,你看看它的架势,信、解、行、证。我们今天是在什么地位?一定要清楚,我们在「信」,我们还没有到「解」,这个修学不能躐等。「信」好比是小学,「解」是中学,「行」是大学,「证」是研究所,这是天然的秩序,没有人能够破坏的。也许你说,这个世间还有一些天才,他可以不要读小学、中学,他就直接念大学、念研究所,十一、二岁他就念博士班,天才!对,没错!我们肉眼凡夫只看到这一世,他的前世呢?再前世呢?你如果有前后眼,我们讲如果你有天眼通,看到他的过去生中,他还是从信解行证,还是这么进来的。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这种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就知道,我们过去生中虽然有修学,成绩并不是很殊胜,依旧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信」这个阶段,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要认真问问你,你对佛法信了没有?「我信了,我很信佛」。没错,你说你很信,佛讲的不杀生,你做到没有?蚂蚁来骚扰你,你会不会把它杀掉?蚊虫来咬你,你会不会一巴掌把它打死?那你就不信了嘛!试问问,你还有没有损人利己这个念头?你要讲真话。你还有损人利己这个念头,你的盗心还在;虽然「我不偷盗」,但是念头没断。你跟人家往来的时候,你的言语诚不诚实?你还会不会欺骗别人?你还会不会隐瞒自己?所以,一条一条去追究,说老实话,不信!信佛,谈何容易?你为什么不信?因为你没有真智慧,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为什么别人能信能行?他了解、他知道,随顺佛陀教诲对自己有真正的好处,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对自己实实在在不利。他知道,所以他才肯干。
我们自己要认真去思惟、反省检讨,确定自己在什么地位上。这四个阶段,你是在哪个阶段?不要别人说,别人说的不准,自己反省,那非常准确,然后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修学。古德教人、教初学,十信位,「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到信心圆满,信心增长,就入了解门。解门,这是广学多闻。像五十三参教导我们的,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中,成就圆满的信心,十信心满,毕业了,入初住。入初住,这就是参学,这一条讲的「法门胜解」。从初住到十回向,三十个位次,求解,所以在《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这个时候才真正叫广学多闻。广学多闻的目的,是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诸位要晓得,第一个阶段信心圆满是根本智成就,广学多闻是后得智圆满,五十三参成就后得智,无所不知。我们要在这些地方学习,成就自己真实的智慧,成就自己真实的功德。菩萨跟凡夫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这一定要清楚。凡夫的心是迷邪染,佛菩萨的心是觉正净,这不能不晓得。觉就不迷,觉一定正、一定净,净一定正、一定觉;觉正净这三个字,一个得到,其余两个必定同时得到。所以我们要想,我们有没有觉?学习禅宗的,学习性宗的、学习般若的,他走的是觉门。到底觉了没有?那可以看看,他是不是有正知正见?是不是有清净心?如果心地真正清净,一尘不染,他觉了。如果心地不清净,还有污染,他没有觉。他还有分别、他还有执著,这个没有觉悟。我们学净宗,修清净心的,我们的心到底有没有清净?那就看我们有没有觉?有没有正、有没有正知正见?如果我们还是有邪知邪见,没觉悟!什么是邪知邪见?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这是迷,这是不觉,你哪里来的清净心?学教的人,走正门,学教的人随顺经典教诲,正知正见。如果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还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是邪知邪见。你要是不觉,染而不净,怎么能大开圆解?
我常常告诉同学们,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要真的反省、真的去检讨。想想我今天一天,我的思想、我的见解、我的言语行为,跟我所学的经教,对照一下,哪几句我今天做到?哪几句我今天违背?你在这个地方才能够有长进,才会有进步。你要真干!不能够自欺欺人,要真干,要实干!这个样子,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善财童子,这真是好榜样,不断的向上提升,从初住提升到二住,他参访吉祥云是初住,参访海云是二住,到最后参访弥勒、参访普贤,达到究竟圆满,一生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他为什么能够圆满?没有别的,真做功夫,时时刻刻在反省。
古德教我们:静坐一个人,没有跟别人接触的时候,常思己过。我这个时间没有浪费,常常想自己的过失。怎么想法?跟经典对比,就显示出来了。像我们脸上肮脏,照照镜子就看出来了。经典是一面镜子,我们读经就是照镜子,经照我们的心行,照我们的思想行为,有没有过失?我跟佛相比,像不像?在迷的时候,经典是一面镜子,是我们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的标准。到修行功夫圆满的时候,这个经典它的作用是给我们做证明,证明我们有没有真正的成佛、成菩萨。这是证明,初学人的标准,毕业的人这是证明。佛佛道同,古佛、今佛,此方佛、他方佛,没有两样说法,所以我们称佛为如来。如来,《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意思虽然很多,里头有一个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为什么?他相同,没有一样不同,都是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见到真相的人又不同,为什么?各人猜测、各人在幻想,想的不一样;真正见到了,就想通了。为什么?没有妄想,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了。你要是问他,他为什么断掉?真相摆在面前,还有什么妄想?还有什么分别执著?没有了。那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等觉菩萨还差一分,还不圆满。
所以我们读经,一定要晓得怎么学。注解里讲得好,「法门胜解,皆已净治」。治怎么说法?对治、治理,它治病,我们一身的毛病。要用法门,法门是药、法药,来治我们的病。病根,自己一定要晓得,病根是什么?病根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为自己,你病根没有除。从这个病根,就长出三毒,三毒是毒瘤。毒瘤从哪里来的?从这个病根生出来的。这个东西要命,要什么命?要你的法身慧命。要你法身慧命,当然也要你的身命。人生活在世间,为什么会得病?病根在哪里?总得要晓得,病根就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如果你把这个东西放下、除掉了,你就不会生病,病根没有了。佛菩萨不生病,他没有生病的缘,也没有生病的因。病是果,因跟缘都没有,他怎么会有生病的果?我们要懂!有时候经上也看到,释迦牟尼佛生病,维摩居士生病,这怎么说法?那是示现,那是在演戏,那是在教学。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表演生病,不是真的。佛法妙,就妙在此地!他表演给凡夫看,让凡夫在这里面觉悟。觉悟,不是每个人看到都会觉悟,有一类根熟的众生。最明显的代表,真的,还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作太子的时候,我们在传记上看到,他出游,到外面去游玩,看到什么?看到生老病死,他觉悟了。生老病死,是菩萨在那里示现,根熟众生一看就觉悟了。
世间人,年轻、成年了,都希望成家、结婚生子,以为这是人生乐事。我年轻的时候,对这个事情害怕、恐惧,什么原因?我生在战乱的时代,中国跟日本的八年抗战,抗战爆发,我十一岁,八年打完,我十九岁。这八年当中,我们天天在逃难,我们是两条腿在走路,我走了十个省,走了几万里路,看到逃难的这些人,家亲眷属流离失所,那种悲惨的局面,我亲眼看到的。所以,我害怕、我恐惧,这不是乐,这是苦。有家累、沉重的家累,在大灾难来的时候,你怎么办?我看得太多了。所以我这个思想里头,没有成家立业的念头,对我来讲,它很恐怖、很可怕。一个人,大灾难的时候容易躲避,没有牵挂,哪里都可以去,没有负担。这都是环境这种示现,我们在里面亲身经历所体验的,所感触的,在佛法里面讲,觉悟!我知道自己应该走哪一条道路,所以接触到佛法,我感到无量的欣慰,无量的欢喜,茫茫苦海当中,找到了一条生路,看到一线光明。这是得三宝加持,遇到真善知识,善知识真实教诲,对治自己烦恼习气,让自己恢复了清净心。自己有一点成就,我们要报佛恩、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老师恩。用什么方法报答?唯一的方法,把自己修学的成就与一切众生分享。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第四句:
【观察一切菩萨境界而安住故。】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就是「初地证遍行如,故云观察一切境界。生如来家,故云安住。」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如」。遍行如,这个话怎么讲法?遍行如,就是『一切菩萨境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行。现在的术语叫活动,佛法里面的术语叫行,行就是活动,活动就是行。活动那个范围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生活活动,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身、语、意」,总不外乎这三大类,所以佛法归纳来说,叫三业行为。三业的行为,要能跟如相应,「如」是什么?「如」表自性,性德。这个名词,初学的同学比较难懂。换句话说,「如」就是自然。现在有很多人讲,回归自然、随顺自然,跟佛法这个「如」很接近,自然的性德。行为跟自然的性德相应,这叫行如。遍行如,那是讲到究竟圆满,换句话说,无有一法、无有一行与性德不相应的,这个人是菩萨。什么菩萨?给诸位说,法身菩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初地」。这是行,前面胜解是三贤,解透彻、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宇宙人生真相相应;这个如就是宇宙人生真相,这个大家好懂,讲自性、讲性德都不好懂,我们讲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这样解释大家好懂。与这事实真相相应,没有一丝毫的违背,这个菩萨在佛法里面讲,是地上菩萨,初地。
初地证遍行如,遍是等法界虚空,等是平等,跟法界虚空平等。什么平等?心平等,起心动念跟法界虚空平等。念平等、行平等、心平等,跟诸位说,身也平等。很不可思议的境界!跟你说心、说念、说行,大概你不会反对,你能接受,要说身,要说行为,那就很难,特别是讲身,身怎么能跟虚空法界平等?真的是平等,一点都不假。《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如是说,文殊、普贤如是说,诸佛菩萨如是说。你体会不到这个,我同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我们的心行跟事实真相相违背。事实真相里面「无我」,我们执著有个我,事实真相里面「无私」,我们执著有个私;事实真相里头没有名闻利养,事实真相里头没有贪瞋痴慢,这我们都有!我们有这个,就是与事实真相相违背,用佛学的名词来讲,与性德相违背。
菩萨随顺性德,菩萨这个名词,要是用中文翻译过来,是觉悟的有情众生,玄奘大师把它翻作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他没有成佛,如果成佛了,那个情就转变成智慧。所以情跟智是一桩事情,觉悟的就叫智,不觉的就叫情。所以转迷为悟就是转情为智,把你的迷情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