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蚬9┰谡饫铮形颐强吹剑嵝盐颐且厥右蚬灰蚝茫欢ê茫≌飧鲆馑肌�
六度是菩萨行门的归纳,为六大类,展开叫万行,无量无边的行门,修因!我们不能不知道。每一个修行的方法,我们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每一个法门都能启发你的觉性。换句话说,每一个法门修学的目的都是教你开智慧的,都是帮助你断烦恼、开智慧,所以叫觉性,这就是光明。断烦恼是除暗,生智慧就是光明。『种种光明』就说明因地修行是种种法门,一个法门里面要细说也是种种。我们今天修的净土法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活活泼泼的在应用,我们现在人讲在落实,那不是「种种光明」吗?
『香』,清凉大师注得很清楚,「普熏」,普是普遍、又是平等,接受佛法的薰陶。我们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就是接受经论的薰陶。经上教我们做的一定要依教奉行,经上不许可我们做的,我们就不能违犯。但是你一定要晓得,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在做的时候是活的,不是死的。譬如佛法修学第一个课程,第一个阶段的课程,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不持戒怎么行,你怎么能成就?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但是戒是活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你不能不懂;你要不懂,你就死在戒条之下,你不能活用。所以它是活的,这里头要有智慧,要通权达变。
除了戒之外,还有斋,现在斋的意思大家也不懂了。现在人把吃素当作斋,这个错了。斋的意思是什么?日中一食,过中不食,那叫斋。现在很多人不晓得这个意思,错会了。佛陀当年在世,他们生活方式是采取托钵。什么时候去托钵?大概九点多钟就出门去托钵,一定要在十一点半之前吃完。为什么?不能过日中。我们晓得每天日中时间都不相同,每天差不多相差四分钟。所以要持斋现在比从前方便,从前是用日晷,但是天阴、下雨,没有太阳,你就不晓得什么时候是日中。现在方便,用天文日历,你到天文台可以买得到,每天日中是几分几秒,几点几分几秒,每天不一样。你不能过这个时间,过这个时间你再吃东西,这个斋就破掉了。但是在十一点半之前,你要是吃完,决定不会违犯。因为这个时间幅度没有这么大,十一点半钟以前,肯定不会破斋。现在我们一般人误会,把素食当作持斋,这个错了!不是这个意思。
你要晓得世尊当年在外面托钵,所有出家人托钵,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随缘而不攀缘。佛法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人家家里吃什么东西,他就给你什么东西,不能给出家人单独去做,那不叫找人家麻烦吗?现在诸位如果到泰国、到缅甸去,那边是小乘国家。印度的斯里兰卡,你们去看,他们出家人还是出去托钵,施主给什么吃什么,没有选择的。全世界的佛教都过的是这样生活,都没有像中国人吃素食的。我们中国的出家人到外国,人家看到我们很奇怪:为什么不吃肉?外国人没有这个忌讳,就是连韩国、日本都没有这个忌讳。我们知道他那个作法也是正确的,我们这个作法有好处。素食是中国梁武帝提倡的,常识一定要懂,为什么?到外国不要被人笑话。所以素食只有在中国,外国没有。
佛法里面只有讲不杀生,吃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不见杀,你没有看到杀;你没有听到杀的声音,叫不闻杀:不是为我杀的。这个肉就可以吃,叫三净肉。如果你看到杀,不忍心;听到杀的声音,不忍心;为我杀,我有过失。所以施主布施供养的,你没有见到杀,你没有听到杀,他不是专门为你杀的。佛教出家人外面托钵吃三净肉,佛出去托钵亦复如是。佛教传到中国,当时那些法师大德也是吃三净肉,接受中国帝王的供养。我们知道佛教最初来到中国是竺法兰尊者、摩腾他们两个人,接受中国皇帝,那是汉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去求法,这二位法师发心到中国来。来的时候,接受中国帝王大臣的供养,那个时候他们也是吃三净肉。到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读《楞伽经》,佛在经上说: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吃众生肉。梁武帝看到这句经文非常感动,触动他的善根,他发心素食,把肉食断掉了。他是佛门的大护法,在寺院里对出家人提议,我们搞素食运动。所以梁武帝发起的素食运动,当时寺院出家人就响应。当然那时候响应不是全国,是局部,以后慢慢的全国都受到影响。不但出家人受到影响,在家居士也受到影响,都采取素食。
素食真的好处很多,尤其是近代。近代在这半个世纪,二次大战之后,随著科学技术的发达,化学的饲料愈来愈多了。家里面养的这些畜生都用化学饲料,化学饲料有毒。我前几年还在台湾讲经的时候,有同修告诉我,现在他们养的猪六个月就长得又肥又壮。给它吃什么?吃荷尔蒙,长得快!半年就卖去杀掉了;鸡,六个星期。所以它的肉质里面有毒素。现在人吃肉食得奇奇怪怪的病,病从口入。你们也许问,可能海鲜比较好一点?海鲜从前是好一点,现在不行了。海水污染,特别是沿岸近海。还没有受到污染的是深海,距离陆地很远的地方,稍微好一点。河水的污染更严重!
我们是五十年跟肉食断绝了。我曾经有一次问过方夫人,方东美先生的夫人。我问她:你们现在吃的肉食,吃的猪肉、鸡肉,跟三、四十年前吃的肉食,味道相不相同?她大概想了五分钟,很冷静的想,最后告诉我,不相同!没有以前那个味道的鲜美,没有了。什么原因?从前一般养猪的人家都是养在野外,没有杀的时候,它活得很幸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真的它很快乐。现在猪只怎么养的?从小就关在笼子里面,天天喂它,吃完了睡,睡好了就吃,等於说终身生活在监牢狱里,没有离开它的猪圈。你就想想,它是什么样的心情?鸡也是如此,鸡孵出来之后就在笼子里养。我们看到养鸡场,我们虽然没有亲自看到过,在电视里面看过。你看养猪,一大群一大群,猪圈;养鸡的,排上架子,鸡一只一只挨在一起。你就想想,它是什么样的心情?哪里像从前农村里面养的鸡都在野外,没有杀它的时候,它的生活确确实实很自由、很自在的,心情不相同。我们将心比心,畜生跟人没有两样,终身监禁,心情不好就影响生理,它的肉质怎么会好?
我们这几年住在澳洲,看到澳洲牧场,那是真的不一样。它地太大了,那些牛羊都等於是野生的。问主人:你这个牛羊有多少只?不晓得!所以它那个肉质不一样。澳洲,我住在乡下,乡下人养鸡跟我们从前五十年前的农村一样,鸡在院子里到处走,不一样!那个鸡生下来的蛋,跟我们现在市场买的鸡蛋的味道完全两样,怎么会相同!所以现在一般社会大众奇奇怪怪的病那么多,从哪里来的?从饮食来的,古人讲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点都不错。我们要能守得住。但是科技发展到今天,素食也有问题了,也不清净了。蔬菜有很严重的农药,素食里头都有毒,所以菜要洗很多遍。往年我们在台湾,韩馆长在的时候,买的那些蔬菜,回来要用淘米水来洗,要洗很多遍,你说多痛苦,菜的味道也失真了。
所以有一年,广州光孝寺老和尚请我去讲经。第一次我住三天,本焕老和尚接待我,办了素席给我吃。我就跟老和尚说:我们出家人不要这么客气,那些东西都很名贵,什么香菇、木耳这些东西。我说:我们出家人青菜、豆腐就好,不要这样破费。他说:你喜欢吃什么?我喜欢吃青菜,绿色的。到第二天开饭的时候,满桌像菜园一样,全是绿色的。我吃起来味道好,台湾吃不到的。由这个地方看,那个时候广东这个地区农民所种植的蔬菜还没有被污染,化肥、农药可能还没有,现在我就不晓得了。味道不一样。第二次我去讲经,隔一年,我第二次去讲经,讲了五天,在广州住五天。
所以现在就是素食,蔬菜都很麻烦。现在听说有什么有机的蔬菜,价钱比普通的价钱要贵。是不是真的有机的?现在冒充的太多太多了,我们怎么能辨别?生活不容易!我们现在在澳洲,澳洲土地面积很大,我们的小道场有二十多万尺的土地。我们自己院子里种菜,各式各样的菜我们都种。我们没有用化肥,也没有用农药,那真的是有机,味道不相同。我们用肥料是用堆肥,就是草、树叶,我们把它挖个坑埋在地下,大概两个星期就腐烂,就变成肥料,这是最健康的。我们净宗学院在图文巴山上有两个菜园,我们的菜供给一百多人吃,吃不完。自己种,不但种很多种菜的品种,我们还种了能做主食用的,我们种花生、马铃薯、蕃薯、玉米,这些可以做主食用的。都是自己种。可是在今天都市,人口多,土地面积小,没有法子自己种。
李老师以前常常讲,晚年很感叹的说:我们哪里是吃饭,三餐服毒。一生素食,现在到晚年三餐服毒,连米都掺著化学东西在里面,那个米好看漂亮。现在世界到这么一个程度,这很悲哀!这是我们从普熏、从香的意思来说,所以要懂得。我们中国人采取素食,在现在来讲,特别是对中年以上的人,对於他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我学佛二十六岁,我学佛大概不到六个月我就吃素,知道素食的好处,我吃素吃了五十年。
素食里面戒五辛,这个要附带跟诸位说说。五辛,佛法讲荤腥,那个腥是肉字边,荤是草,是草字头;五辛是荤,肉食叫腥,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佛对於初学,五辛要戒。但是托钵的时候就没有法子,人家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这个道理必须要懂得。五辛是什么?大蒜、荞头(就是小蒜),葱、韭菜、洋葱,洋葱在佛经叫兴渠,那个时候中国没有,现在都有进口。这五种东西,佛为什么不准初学人吃?《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生吃它影响你的生理,生吃、熟吃都影响生理。生吃容易动肝火、发脾气,这个对於修行有妨碍;熟吃,这个东西产生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这个对於修行人真的是妨碍,佛法要断贪瞋痴,所以佛禁止。但是它有开缘,你必须晓得,开缘是药用,你生病的时候需要这些东西做药引,这是开缘。为什么?那个量少,不起作用,这一定要懂得。
在现代人医学上讲,这五种东西对人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实在讲它有一害,但是利多於害。这五种东西杀菌,像现在饮食里面带的病菌很多,这个东西杀菌,防止疾病的。我给同学们报告,过去韩馆长主持「台北华藏图书馆」,规定图书馆每一个星期大众要吃一次大蒜,要吃一次韭菜,这是韩馆长规定的。为什么?为了健康,为了防止疾病,伤风感冒叫你吃大蒜。我们吃大蒜会不会产生作用?不会。为什么?量少不够。生大蒜很难吃,比辣椒还难吃,我们通常能吃多少?两瓣、三瓣。要发生作用是什么?像山东人吃蒜瓣像吃花生米一样,那个我们不行,我们受不了,那个才能发生作用。所以你一定要懂得。
像酒,酒是五戒里头的。酒怎么样才能产生过失?酒醉就有过失。你酒要不喝醉,不会发生过失。但是为了防止,所以禁止,不让你喝酒。早年李炳南老居士跟我们讲《礼记》的时候,那时候《礼记》采取的注解是郑康成的,郑玄。他讲郑玄的故事给我们听,郑玄酒量大了。他离开老师的时候,老师带著同学到十里长亭给他饯行,每个人敬他三杯酒,他喝三百杯。这个三百杯是有典故的,就是郑康成,三百杯酒喝下来之后,他小小的礼节都不失,海量!所以李老师讲如果我们人人都有像郑康成这个海量,五戒里头不饮酒这一条就没有了。酒是遮戒,不是性罪,它本身没有过失,酒醉之后乱性。所以,你要懂这个道理。现在素菜里面有用酒做佐料行不行?行!为什么?不会醉。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厨房里面给李老师做的素菜,里面都用酒做佐料,有没有过失?我们知道没有过失。所以每一条戒,佛制定的因缘一定要懂。为什么制定这一条戒?这一条戒我们要怎样受持?要了解开遮持犯。当我们身体需要的时候,都是开缘,用量你捏住分寸,决定不能超过;超过它就起副作用,不超过,它的作用是正常的。
韭菜它的作用是清除大肠,我们一般讲通大便。大便困难,我们现在一般用西药来帮助你,但是那个药有副作用。最好的用韭菜,不过量,帮助你通大便,没有副作用,这叫药用。平常菜里面用蒜泥,大蒜捣碎做为香料用,这个没有过失,做佐料。特别是对初学在家居士,因为你要是劝他吃素,连这些东西都禁止,这个素食不好吃,没有味道,他还是吃肉去了。这是开缘,对於初学的人我们对他开缘,这个不禁止。素菜不错!味道很好,很好吃!他不吃众生肉,不造杀生的业,这个对他的帮助就很大了。同时跟他说明这些道理,他逐渐明白了,知道怎样在饮食上调适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健康的身体不是为自己,为众生服务,为自己早就选择往生了。现在众生还需要这个工具,怎么样把这个工具调理好,多替众生服务。饮食起居是大学问,不能不知道。
初学佛的人问你:佛教为什么这个不能吃,为什么那个可以吃?你要把道理说出来,别人听了心服口服,知道学习。我们自己的形相,那是个招牌。特别是七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上开缘就很多。为什么?身体体力衰了,衰退了,血液循环缓慢了,帮助血液循环最好的是酒。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常亲近华严莲社,华严莲社的老和尚,智光老和尚,那是当时的高僧大德。我们那时候年轻二十几岁,常常到道场做义工,所以老和尚常常叫我们跟他一起吃饭。他没有忌讳,他每一餐饭有一杯酒,我们看到奇怪,不敢说。以后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我才把这桩事跟老师说出来。李老师说:对!年岁大了,他这一杯酒是开戒,这不是破戒,不是犯戒。他身体需要,帮助血液循环。他没有喝醉,他只有那个小酒盅一盅。我们晓得了,明白了。所以懂得戒条每一条戒都是活的,不是死的,在不同场合当中,你要懂得怎么样去做,自他两利。佛法自始至终活活泼泼,不是死呆板的。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到第二段表法。「所发万行,一一觉性,故曰光明」,注解里面讲「此约表法,但通相表行」。花表六度万行,如果别说,在《华严》里面讲就是十波罗蜜,显示自性这十种的德能。大师也讲了十句,第一「开敷鲜荣」,花开得美,开得好,让一切众生欣赏,赏心悦目,这是什么?这是布施。我们的修学,布施就是放下,在一切时一切处,我们要能舍,要肯放下,为众生服务。财布施有外财、有内财,法布施有世间法、有佛法;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佛当年示现在世间,他老人家一生就是修这三种布施。每天教学,不辞辛苦,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二时讲经;二时讲经就是每天教学八个小时,跟学生在一起。佛所讲的多半是学生问的,为学生解答问题,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无问自说很少,这样的教学不多。用体力,这是内财布施;教学的内容是法布施;让这些学生无论是在家出家的,闻到佛法之后,依照佛法修学,各个开悟了,成就戒定慧三学,远离颠倒恐怖,那是属於无畏布施。一次把三种布施都圆满了。
我们看到佛的相好,看到佛的光明,看到佛的健康长寿,果报!从形相上显示出来了。你修行有没有功夫,不看别的,看你的形相,瞒不过人!这一点一定要懂得。修行有没有功夫在你的面孔,在你身体的形相,这个不能骗人,欺骗不了人。自己修行得的利益,最明显的利益就是形相好。再观察你的生活,你生活有规律,身心清净,没有烦恼,没有忧虑,常生欢喜心,常生智慧,这是现前得的果报。一般普通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个就能度众生。
众生他不知道佛法好处,他没有这个意愿来学佛。但是他要健康,他要长寿,他要相好,他要身体好,这个不管什么人他都需要。无论是哪个宗教,无论是哪个族群,哪个不希望自己相好,哪个不希望自己身体健康长寿,他希望这个。所以佛的相好,摄受许许多多众生!跟佛学习的人里头,有不少人是因为看到这个果,果报!我修行,把这个果报呈现给你看。
阿难尊者发心出家学佛,就是看到释迦牟尼佛这个果报。果报太殊胜,太希有,绝对不是父母所生的,他一定是修行成就的。他想得到这个好的果报,他才发心出家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楞严经》一开端就是这个故事。所以相好摄受人心!现在商业,工商业讲包装,讲宣传,佛用什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