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了社会意义,焕发出现代思想的光辉。杂文在理直气壮而从容裕如的语言
运作中,透出广博的知识性和盎然的趣味性。

(张金印)

记念刘和珍君①

鲁迅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
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②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
外徘徊,遇见程君③,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
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
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④全
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
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
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
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
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


痛者的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
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
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
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
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了。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
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
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⑤。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
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
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
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
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
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⑥,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
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
观⑦,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
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
就是永别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
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
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
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
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
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
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
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
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
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
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⑧君想
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
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
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
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
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
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
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
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
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
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
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
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
的旧影。陶潜⑨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
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
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
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
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
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
而终于没有消亡地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
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
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四月一日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1926 年4 月12 日《语丝》周刊第74 期。
②刘和珍(1904—1925):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
杨德群(1902—1926),湖南湘阴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学生。

③程君:指程毅志,湖北孝感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
④《莽原》文艺刊物,鲁迅编辑。1925 年4 月24 日创刊于北京。初为
周刊,附《京报》发行,同年11 月27 日出至第32 期休刊。1926 年1 月10
日改为半月刊,未名社出版。1926 年8 月鲁迅离开北京后,由韦素园接编,
1927 年12 月25 日出至第48 期停刊。这里所说的“毅然预定了《莽原》全
年”,指《莽原》半月刊。
⑤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的风潮中,杨于1925 年5
月7 日借召开“国耻纪念会”为名,强行登台做主席,但立即为全场学生的
嘘声所赶走。下午,她在西安饭店召集若干教员宴饮,阴谋迫害学生。9 日,
假借评议会名义开除许广平、刘和珍、蒲振声、张平江、郑德音、姜伯谛等
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
⑥偏安于宗帽胡同:反对杨荫榆的女师大学生被赶出学校后,在西城宗
帽胡同租赁房屋作为临时校舍,于1925 年9 月21 日开学。当时鲁迅和一些
进步教师曾去义务授课,表示支持。
⑦学校恢复旧观:女师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斗争,在社会进步力量声援
下,于1925 年11 月30 日迁回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原址,宣告复校。
⑧张静淑(1902—1978):湖南长沙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
受伤后经医治,幸得不死。
⑨陶潜:晋代诗人。这里引用的是他所作《挽歌》中的四句。
《记念刘和珍君》导读

1926 年3 月18 日,段祺瑞执政府残暴地镇压爱国请愿的青年学生和群
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女师大的学生刘和珍等人在这次惨
案中壮烈牺牲。这篇散文就是鲁迅为悼念自己的学生刘和珍而写。

这是一篇战斗的檄文。鲁迅先生怀着极度的悲痛与愤激,无情地揭露、
抨击了军阀政府的凶残与流言家的下劣。面对四十多个青年的血,鲁迅“只
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他“艰于呼吸视听”,悲愤到无话可说的地步。尤
使鲁迅“觉得悲哀”、“出离愤怒”的,还有那几个所谓文人对遇害的爱国
学生的污蔑。鲁迅先生愤激到了顶点:“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尤使我耳不忍闻。”“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如同岩浆奔突般的怒火,焚毁了军阀政府及“帮闲文人”的一切假面,使
“非人间”的现实大白于天下。

这又是一篇至情的悼文,热烈的赞辞。鲁迅深情记述了刘和珍生前的真
诚与善良,尤其详细描述了刘和珍等人前仆后继、饮弹喋血的壮烈情景,字
里行间浸透着鲁迅对自己的学生的崇高敬意。鲁迅对罹难的学生表达了最大
的哀痛,奉献了“我的悲哀与尊敬”,他盛赞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
青年”,高歌青年女学生从容就死“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鲁
迅以真挚的情感热烈赞颂了爱国青年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这篇散文以抒情为主,同时也贯穿作者的理性思索。作为敢于正视淋漓
的鲜血的真的猛士,他清醒地意识到庸人们在麻木健忘中暂得偷生,“维持
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他为此要“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以警
醒世人。鲁迅还深刻总结了斗争的经验教训,他凭着自己对人类社会严酷的
斗争历史的深切体察,不主张采用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但他也坚信:“苟


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所有这些,都凝聚着鲁迅本人丰富的斗争经验,显示出理性的光芒。

融叙事、抒情和议论于一体,是这篇散文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点。作者
行文中,或先叙事后抒情、议论,或以抒情、议论为主兼及叙事,或侧重叙
事,灵活自如。叙事是基础,重点是抒情、议论,叙事中也包孕着浓烈的情
感,三者达到了水乳交融,使全篇既有感情的震撼力,又具理性的穿透力。
这篇散文语言凝炼、含蓄、深邃、犀利。有热烈的颂赞,冷峻的针砭,也有
入木三分的反语,还有凝结着感情和识见的警句,再加上对偶、反复、排比
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全篇语言显示出刚健之美。

(嘉慧)

夜颂

鲁迅

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
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暧,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
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
糟。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君子们
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
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
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
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
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

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得很起劲,但鼻尖也
闪烁着一点油汗,在证明她是初学的时髦,假如长在明晃晃的照耀中,将使
她碰着“没落”的命运。一大排关着的店铺的昏暗助她一臂之力,使她放缓
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这时才觉得沁人心脾的夜里的拂拂的凉风。

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

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
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
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
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

六月八日

夜的诚实和现实社会的大黑暗

——《夜颂》导读


鲁迅侧重抒情的杂文《夜颂》最初以笔名游光发表于1933 年6 月10 日
《申报·自由谈》,后收入《准风月谈》。30 年代的上海,国民党当局加紧
反革命的文化围剿,现实比幽玄的夜更为黑暗恐怖,而资产阶级文人学士却
为虎作伥,或粉饰现实。鲁迅感慨系之作成此文。

鲁迅一贯旗帜鲜明地揭露黑暗,诅咒黑暗,抗击黑暗,为何又偏偏歌颂
夜呢?原来歌颂的是夜的诚实,诅咒的则是现实社会“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杂文开篇说:“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
者。”意即尚有与之对立的健朗者,劳动者,战斗者,追求光明者。之所以
爱夜,是因为在夜的幽玄的天衣笼罩下,能脱去假面,赤裸裸地露出真相。
“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这是表
明清醒的战斗者要耳聪目明,透穿黑暗,明辨真伪,分清善恶,不被黑暗吞
噬,也不被黑暗迷惑。作者爱夜,首先透视了资产阶级文人学士的本相:夜
的降临,抹杀了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恍然、
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白天
的官样文章,或者超然于世,或者糊涂混世,或者恍然不清,或者怒形于色,
或者笑影灿烂,俨然正人君子笼罩着学识不凡的金色光圈。其实,他们不过
是摇尾乞怜的叭儿狗,谄媚邀宠的可怜虫,摇唇鼓舌的骗子手,捣鬼有术的
帮闲帮凶。作者以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揭破其假相,暴露其本相。于是
爱夜的人得到了诚实的夜赐给的光明。继之写初学时髦的摩登女郎在夜的臂
助下,摆脱了明晃晃的照耀中的“没落”命运,享受沁人心脾的拂拂凉风。
是诚实的夜坦露了官僚政客灯红酒绿中的罪恶和花花公子杯光舞影中的堕
落,同时给爱夜者的恩惠。接着,抨击一夜尽后依然弥漫的“惊人的真的大
黑暗”。高墙后黑狱里有血腥屠杀,大厦中客室里有金钱交易,深闺里有色
情艳影,秘密机关有特务奸笑。结尾点题,光天化日是“黑暗的装饰,是人
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
间作《夜颂》。”揭穿了黑暗制造者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表达了鲜明的爱憎。

杂文鲜明的观点寄于曲笔象征中,本是黑暗的夜却象征诚实和真实,从
而区别于统治阶级制造的人间大黑暗。蕴藉而精炼的短章不取论辩方式和幽
默姿态,而是灌注了浓郁的诗情。散文诗般的笔法涌动着对黑暗的诅咒,对
光明的热盼,对帮闲的鄙夷,对弱者的同情,充满了抒情美感。

(张金印)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只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
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
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
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
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
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
园的人家都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