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的诺言。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
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破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
“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
姐姐的死讯。我的哥哥用了颤抖的哭诉的笔叙说一个善良女性的悲惨的结
局,还说起她死后受到的冷落的待遇。从此那个做过她丈夫的所谓温良的人
改变了,他往一条丧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结果却不停地向下面落,
终于到了用鸦片烟延续生命的地步。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
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
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只有偶尔在梦
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起睛睛做梦。我望着远远
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
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沉重的梦压住我的心灵,我好像在跟许多无形的
魔鬼手挣扎。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我只有一个渴望:
飞!飞!那些熬煎着心的日子!那些可怕的梦魇!
但是我终于出来了。我越过那堆积着像山一样的十八年的长岁月,回到
了生我养我而且让我刻印了无数儿时回忆的地方。我走了很多的路。
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
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
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
欢笑和眼泪。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关在这个
小圈子里,我禁不住几次问我自己: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难道在这许多
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我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给一个回
答。
在这个我永不能忘记的城市里,我度过了五十个傍晚。我花费了自己不
少的眼泪和欢笑,也消耗了别人不少的眼泪和欢笑。我匆匆地来,也将匆匆
地去。用留恋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这应该是最后的一次了。我的心似乎
想在那里寻觅什么。但是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那里找到。我不会像我的一
个姑母或者嫂嫂,设法进到那所已经易了几个主人的公馆,对着园中的老树
垂泪,慨叹着一个家族的盛衰。摘吃自己栽种的树上的苦果,这是一个人的
本分。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脚迹。几次
走过这个地方,我所看见的还只有那四个字:“长宜子孙”。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
下的东西罢。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
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
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
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
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
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
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
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践了,
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
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
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于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依旧是十八年前的那些人把我送到门口,这里
面少了几个,也多了几个。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
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一个叔父和一个堂兄弟到车站送
我,十八年前他们也送过我一段路程。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
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
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
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
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
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
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
应该走的路。
1941 年3 月在重庆
观与感的完美结合
——《爱尔克的灯光》导读
这是一篇反对封建礼教的战斗檄文,文章矛头直指“长宜子孙”这一禁
锢青年、麻醉青年、毁掉青年的封建家训。作品中写道:祖上的遗产并不能
长宜子孙,只有培养后代使之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并掌握生活的基
本技能,冲出狭小的家,到外面的世界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才是真正的长宜
子孙。
文章以“灯光”为线索谋篇布局,几种不同的灯光有着不同的感情蕴含
和象征意义。首先出现的是旧宅内的灯光,它是旧家庭罪恶和没落的见证,
这“灯光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头的黑暗”。但这灯光却唤起了“我”
对于姐姐的怀念。由此,“我”联想起关于爱尔克灯光的欧洲古传说。姐姐
一定曾像爱尔克盼望弟弟一样盼望着“我”的归来。在这里,爱尔克的灯光
是姐姐对于弟弟的爱的象征。这灯光终于召唤“我”回到了家乡。然而,却
使“我”很失望,因为在这里“我”看到的是悲剧的不断重演。“我”意识
到,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于是,“我”按照“我”心灵的灯的指引,
走向广大世界。“我”的心灵的灯象征着作者进取的、开放的理想追求。
整篇文章将观与感结合起来写,将灯光与人生道路交织、穿插在一起,
在反复、照应中深化了主题,显示了作者结构文章的深厚功底。
(王卫东)
龙
巴金
我常常做梦。无月无星的黑夜里我的梦最多。有一次我梦见了龙。
我走入深山大泽,仅有一根手杖做我的护身武器,我用它披荆棘,打豺
狼,它还帮助我登高山,踏泥沼。我脚穿草鞋,可以走过水面而不沉溺。
在一片大的泥沼中我看见一个怪物,头上有角,唇上有髭,两眼圆睁,
红亮亮像两个灯笼。身子完全陷在泥中,只有这个比人头大过两三倍的头颅
浮出污泥之上。
我走近泥沼,用惊奇的眼光看这个怪物。它忽然口吐人言,阻止我前进:
“你是什么?要去什么地方?为什么来到这里?”
“我是一个无名者。我寻求一样东西。我只知道披开荆棘,找寻我的道
路,”我昂然回答,对着怪物我不需要礼貌。
“你不能前进,前面有火焰山,喷火数十里,伤人无算。”
“我不怕火。为了得到我所追求的东西,我甘愿在火中走过。”
“你仍不能前进,前面有大海,没有船只载你渡过白茫茫一片海水。”
“我不怕水。我有草鞋可以走过水面。为了得到我所追求的东西,甚至
溺死,我也毫无怨言。”
“你仍不能前进,前面有猛兽食人。”
“我有手杖可以打击猛兽。为了得到我所追求的东西,我愿与猛兽搏
斗。”
怪物的两只灯笼眼射出火光,从鼻孔中突然伸出两根长的触须,口大张
开,露出一嘴钢似的亮牙。它大叫一声,使得附近的树木马上落下大堆绿叶,
泥水也立刻沸腾起泡。
“你这顽固的人,你究竟追求什么东西?”它厉声问道。
“我追求生命。”
“生命?你不是已经有了生命?”
“我要的是丰富的、充实的生命。”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它摇摇头。
“我活着不能够做一件有益的事情。我成天空谈理想,却束手看着别人
受苦。我不能给饥饿的人一点饮食,给受冻的人一件衣服;我不能揩干哭泣
的人脸上的眼泪。我吃着,谈着,睡着,在无聊的空闲中浪费我的光阴——
像这样的一个人怎么能说是有生命?在我,若得不到丰富的、充实的生命,
那么活着与死亡又有什么区别?”
怪物想了想,仍然摇头说:“我怕你会永远得不到你所追求的东西。或
许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东西。”
我在它那张难看的脸上见到一丝同情了。我说:
“不会没有,我在书上见过。”
“你这傻子,你居然相信书?”
“我相信,因为书上写得明白,讲得有道理。”
怪物叹息地摇摆着头:“你这顽强的人,我劝你立刻回头走。你不知道
前面路上还有些什么东西等着你。”
“我知道,但是我还要往前走。”
“你应该仔细想一下。”
“你为什么这样不惮烦地阻止我?我同你并不认识。我甚至不知道你的
名字。告诉我,你究竟叫什么名字!”
“已经有很久没有人提起我的名字了,我自己也差不多忘记了它。现在
我告诉你:我是龙,我就是龙。”
我吃了一惊。我望着那张古怪的脸。
“你是龙,怎么会躺在泥沼中?据我所知,龙是水中之王,应该住在大
海里。你为什么又不能乘雷上天?”我疑惑地问道。这时天空响起一声巨雷,
因此我才有后一句话。我看看它的身子,黄黑色的污泥盖住了它的胸腹和尾
巴。泥水沸腾似地在发泡,从水面不断地冒起来难闻的臭气。
龙沉默着,它似乎努力在移动身子。但是身子被泥污粘着、盖着、压着,
不能够动弹。它张开嘴哀叫一声,两颗大的泪珠从眼里掉下来。
它哭了!我惶恐地望着它的头,我想,这和我在图画上看见的龙头完全
不像,它一定对我说了假话。它不是龙。
“我也是为了追求丰富的生命才到这里来的。”它止了泪开始叙述它的
故事。它的话是我完全料不到的。这对我是多大的惊奇!
“我和你一样,也不愿意在无聊的空闲中浪费我的光阴。我不愿意在别
的水族的痛苦上面安放我的幸福宝座,我才抛弃龙宫,离开大海,去追求你
所说的那丰富的、充实的生命。我不愿意活着只为自己,我立志要做一些帮
助同类的事情。我飞上天空,我又不愿终日与那些飘浮变化的云彩为伍,也
不愿高居别的水族之上,我便落下地来。我要访遍深山大泽,去追寻我的梦
里见到的东西。在梦中我的确见过充实的、有光彩的生命。结果我却落在污
泥里,不能自拔。”它闭了嘴,从灯笼眼里流出几滴泪珠,颜色鲜红,跟血
一样。
“你看,现在污泥粘住了我的身子,我要动一下也不能够。我过不了这
种日子,我宁愿死!”它回过头去看它的身子,但是眼前仍然只是那一片污
泥。它痛苦地哀叫一声,血一样的眼泪又流了下来。它说:“可是我不能死,
而且我也不应该死。我躺在这里已经过了多少万年了。”
我的心因同情而痛苦,因恐惧而猛跳。多少万年!这样长的岁月!它怎
么能够熬过这么些日子?我打了一个冷噤。但是我还能够勉强地再问它一
句:“你是怎样陷到污泥里来的?”
“你不用问我这个。你自己不久就会知道,你这顽固的年轻人。”它忽
然用怜悯的眼光望我,好像它已经预料着,不幸的遭遇就会降临到我身上来
似的。
我没有回答。它又说:“我想打破上帝定下的秩序,我想改变上帝的安
排,我去追求上帝不给我们的东西,我要创造一个新的条件。所以我受到上
帝的惩罚。为了追求充实的生命,我飞过火焰山,我斗过猛兽,我抛弃了水
中之王的尊荣,历尽了千辛万难。但是我终于逃不掉上帝的掌握,被打落在
污泥里,受着日晒、雨淋、风吹、雷打。我的头、我的脸都变了模样,我成
了一个怪物。只是我的心还是从前的那一颗,并没有丝毫的改变。”
“那么,你为什么阻止我前进,不让我去追求生命?”
“顽固的人,我不愿意你也得着恶运。你是人,你不能活到万年。你会
死,你会很快地死去,你甚至会毫无所获而失掉你现在有的一切。”
“我不怕死。得不到丰富的生命我宁愿死去。我不能够像你这样,居然
在污泥中熬了多少万年。我奇怪像你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值得留恋?”
“年轻人,你不明白。我要活,我要长久活下去。我还盼望着总有那么
一天,我可以从污泥中拔出我的身子,我要乘雷飞上天空。然后我要继续追
寻丰富的、充实的生命。我的心在跳动,我的意志就不会消灭。我的追求也
将继续下去,直到我的志愿完成。”
它说着,泪水早已干了,脸上也没有了痛苦的表情,如今有的却是勇敢
和兴奋。它还带着信心似地问我一句:“你现在还要往前面走?”
“我要走,就是火山、大海、猛兽在前面等我,我也要去!”我坚决地
甚至热情地回答。
龙忽然哈哈地笑起来。它的笑声还未停止,一个晴空霹雳突然降下,把
四周变成漆黑。我伸出手也看不见五根指头。就在这样的黑暗中,我听见一
声巨响自下冲上天空。泥水跟着响声四溅。我觉得我站的土地在摇动了。我
的头发昏。
天渐渐地亮开来。我的眼前异常明亮。泥沼没有了。我前面横着一片草
原,新绿中点缀了红白色的花朵。我仰头望天。蔚蓝色的天幕上隐约地现出
淡墨色的龙影,一身鳞甲还是乌亮乌亮的。
7 月28 日
矢志不移义无反顾
——《龙》导读
这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写于1941 年。表达了作者要冲出封建牢笼去创
造一个新世界的革命激情。龙象征了革命先驱,它生活的泥沼象征了黑暗社
会,“我”象征了不屈的斗士。龙的性格是伟大的:它历经磨难、坚贞不渝、
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仍自强不息。这是最为作者称道的,是革命者精神的体
现。
读着这篇作品,使我们联想到巴金1935 年翻译的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
槛》。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龙》对《门槛》的借鉴和吸收是比较明显的:
它们的主题都是歌颂看准既定目标义无反顾的英雄,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故
事都在梦境中发生。但两篇作品的不同之处也是明显的:这首先表现在两位
作者的人生态度不同。《门槛》的作者比较悲观,因而文章的结尾给人一种
前途吉凶难测的感觉,而《龙》的作者对前途则充满信心。文章以“龙”了
结了心愿结束,显示了作者对前途的乐观主义看法。其次是两篇散文所达到
的梦幻效果不同。《门槛》虽说是在梦境中,但所写情景都很清晰,不太像
梦。而《龙》的梦幻色彩就比较浓,如古怪离奇的“龙”的意象,出人意料
的晴天霹雳,瞬间转换的泥沼、草原等,都比《门槛》更强烈地写出了梦的
荒诞性。另外,《门槛》中阻止姑娘前进的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而《龙》
中考验“我”是否心诚志坚的则是志同道合的先驱。
总之,《龙》所反映的思想是与作者一贯的冲出狭小的生活圈子,到外
面世界中经受锻炼的思想是一致的。作者用寓言的曲笔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和
砸烂旧世界的必胜信念。
(王卫东)
怀念萧珊
巴金
一
今天是萧珊逝世的六周年纪念日。六年前的光景还非常鲜明地出现在我
的眼前。那一天我从火葬场回到家中,一切都是乱糟糟的,过了两三天我渐
渐地安静下来了,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在五十年前
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可是一九七
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
句话。我痛苦地想,难道给关了几年的“牛棚”,真的就变成“牛”了?头
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像冻结了一样。我索性放下笔,什么也不写
了。
六年过去了。林彪、“四人帮”及其爪牙们的确把我搞得很“狼狈”,
但我还是活下来了,而且偏偏活得比较健康,脑子也并不糊涂,有时还可以
写一两篇文章。最近我经常去火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大
厅里,我想起许多事情。同样地奏着哀乐,我的思想却从挤满了人的大厅转
到只有二、三十个人的中厅里去了,我们正在用哭声向萧珊的遗体告别。我
记起了《家》里面觉新说过的一句话:“好像珏死了,也是一个不祥的鬼。”
四十七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