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作品相关 编辑推荐
凡事先重视智慧的员工,必然是最受欢迎的员工;凡事先讲条件的员工,必然是最不受欢迎的员工
著名畅销书《方法总比问题多》已印刷30余次,发行50多万册,在“雅虎中文”发布的读后感及新闻达1300多万条,名列中国培训图书第一!
本书是其姊妹篇,进一步倡导超一流员工的核心素质——少向外界要条件,多向自己要智慧!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作品相关 内容简介
该书是我社畅销书《方法总比问题多》的姊妹篇。
《方法总比问题多》已经出版将近3年,持续畅销,总销量达50多万。此书继承原版的理念“不找借口找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即心态、智慧上发挥开来,明确提出“多向自己要智慧”,什么是“大智慧”,怎样开发自己的智慧,系统阐释了智慧型员工的特质。当然,其中的体悟和理念,相信对于每一个想在职场快速发展的人都有很大的启示。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作品相关 前言
一流的人,总是找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末流的人,总是找借口回避问题。
在该书中提出了“不找借口找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的理念,并进一步强调最优秀的员工,应该是“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在此基础上,让人们掌握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将问题变为机会。
这样的理念,不仅是一个让员工态度负责、办事聪明的理念,更是一个让团队绩效提升的理念,同时还是一个层层解放管理者的理念——当中层管理方法总比问题多的时候,高层就可以更好地被“解放”;当员工方法总比问题多的时候,中层管理者就更好地被“解放”;不管是员工还是任何级别的管理者,当他能方法总比问题多的时候,他也就能使自我得以解放。
正因为这个理念能够给管理和工作带来实际的效果,不少读者和培训对象在认可《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的基础上,纷纷建议我再写一本《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通过多方面的思考与调查,现在,《方法总比问题多Ⅱ》终于能与读者面世了。《方法总比问题多Ⅱ》一方面延续了《方法总比问题多》的传统,即“一流=主动负责+工作高效”,另一方面,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总结起来说,本书讲述的是“四少四多”:
一、“少向外界要条件,多向自己要智慧”。这是本书的核心理念。
《方法总比问题多》所针对的,是遇到问题先找借口的习惯,所以要强调“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而本书所针对的,是要先讲条件才去解决问题的习惯,所以要强调“少向外界要条件,多向自己要智慧”。
强调这样的理念,就是要让大家明白“外在条件有限,内在智慧无穷”、“先讲条件举步维艰,先讲智慧前途无量”等,并自动地开发人人都有的智慧潜能。假如我们能根据这样的理念去实践,不仅能成为单位最需要的员工,同时也能开发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潜能,成为最有价值的人才。
二、“少一点苦劳,多一点功劳”。
这是针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理念而提出的。在工作中,永远要避免陷入忙而无功的陷阱。固然有时候需要苦干,更多时候却需要巧干。我们应该通过方法和智慧的提升,忙得更有效率、更有效益。
三、“少一点阻力,多一点助力”。
这更多是从做人的角度来探究成功之道。在单位和社会上要成功,单做好事情还不够,还得充分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聪明的人,总是能够获得更多助力;愚蠢的人,总是遇到更多阻力。做人的智慧能让我们得到更多帮助,走一条更顺利更快捷的路。
四、“少一点小聪明,多一点大智慧”。
这是避免员工学了方法以后,将自己停留在小聪明的水平。通过“巧诈不如拙诚”、“聪明人更下笨工夫”、“把握‘小’与‘大’的辩证”、“出彩,但不出事”等方面的阐述,让大家更好地全面提升自己,从而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员工。
通过《方法总比问题多》的学习,我们将拥有方法,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通过本书的学习,一切以智慧作主,我们就能让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解决问题就是创造财富,解决问题就是提升效率,解决问题就能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人才!
通过对许多单位的调查和分析,本书还得出“三种员工三种命运”的结论:
第一种:智慧型员工,最受欢迎,有发展前途;
第二种:苦干型员工,较受欢迎,发展慢;
第三种:问题型员工,不受欢迎,没有前途。
本书明确地提出:“智慧型员工是钻石”,每个员工都应力争成为单位和社会最需要的“智慧型员工”!
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各方面领导及编辑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谢。
甘霖智慧培训国际机构编辑魏敏、徐增情在文字整理方面也为我提供了有效帮助,特表感谢。
2008年7月于北京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作品相关 目录
序智慧为王:彻底解决问题
第一单元少向外界要条件多向自己要智慧
一个联想智慧型员工的传奇及启示
智慧型员工:当代最受青睐的员工
条件有限,智慧无穷
与其强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重视比尔盖茨的忠告
超凡智慧创造超凡机会
改“尽力而为”为“全力以赴”
掌握升迁的四大要点
第二单元少讲“苦劳”,多讲“功劳”
穷忙、瞎忙是职场大罪
“老黄牛”也应插上智慧的翅膀
成功=想法+章法+方法
要事半功倍,不要事倍功半
要守规矩,更要会创新
方法一改就成功
机会之门这样打开
别人的缺点,我的机会
越是不可替代,越有发展前景
以四两拨千斤方式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少一点阻力,多一点助力
智者多助力,愚者多阻力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少点“我认为”,多点“别人怎么想”
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要圆通,不要圆滑
要“恃才助上”,不要“恃才傲上”
只有你对别人关心的事关心,别人才会对你关心
越能掌握人性,就越能成功
快快听,慢慢讲,慢慢生气
弯腰是为了挺得更好
水是最好的老师
要争气,不要生气
不因脸色改变态度,而要以态度改变脸色
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几个字
化阻力为助力,变对手为帮手
第四单元少一点小聪明,多一点大智慧
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巧诈不如拙诚
把握“小”与“大”的辩证
“不知常,妄作凶”
标准要提高,姿态要放低
出彩,但不出事
为人厚道,做事精明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知识重要,智慧更重要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作品相关 样章
与其强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我们常常因为对环境不满,就怨天尤人,甚至消极怠工,一蹶不振。
其实,这世界上很少有一个环境是完全如意的。与其强求环境,不如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永远要记住:没有一个单位是为你量身打造的。单位不是天堂,你也不是天使。只有你通过改善自己去改善单位,通过改善单位来改善自己,你才能获得与单位的共同发展和“双赢”。
你可飞到天边去,却飞不出那层薄薄的皮肤
“这单位太没意思了,工作太没劲了,我再也不想干了”!
一个年青人怒气冲冲的向一个比他年长的人说。
年龄大的人是他哥哥。他用慈祥关切的眼光看着弟弟,沉默了半天,然后说:
“弟弟,我觉得你已经养成了挑剔单位的不好的习惯。记住,这是一个年青人最不好的习惯。如果你带着这种心理到新单位去。那时,你又能跑到哪里去呢?”
这话深深震撼了弟弟,他觉得哥哥说得很有道理。是啊,再这么挑剔下去,何时是头呢!
于是,他潜下心来好好工作,终成为单位里最优秀的员工,得到领导的高度肯定。
不仅如此,他从此不断发展,最后成为了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企业家。
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日本高科技时代最著名的企业及领袖、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
这个故事的情节,会不会让你感觉很熟悉呢?
在当前的职场中,许多人总是对自己的的单位不满,或因为呆久了厌烦,或抱怨单位不给自己发展的机会,或者挑剔单位这样那样的问题,却从不想到如何进一步改善自己,只想换一份工作。
换工作、转换环境,都是想改变命运。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想改变环境却不改变自己,他的命运能够改变吗?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们足够的启示:
一只猫头鹰想搬家。
斑鸠奇怪地问:
“为什么呀?”
“我的生活是昼夜颠倒的,又喜欢在夜里唱歌,动物们都讨厌我。他们嫌我晚上不睡觉,歌声难听,吵得他们不能安心睡觉。”
猫头鹰哭丧着脸说。
斑鸠说:
“哦,是这样啊!那你就不必搬了。”
“为什么呢?”
猫头鹰觉得很奇怪。
“问题出在你自己的身上。首先,你可不可以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和其他动物一样呢?
如果不行,那你可不可以在晚上不要唱歌呢?
如果晚上一定要唱歌,能不能唱一些轻柔动听的歌呢?
如果你不改变自己,搬家也没用啊。”
猫头鹰搬家的故事与我们一些人不停地换单位很相似。
为什么我们要不停地换单位呢?
是它不能给你发展空间,还是它不够重视你?还是单位不符合你意愿?
你要明白,任何一家单位都不会是为你量身订制的,不符合你的意愿很正常。
但没有一个单位会拒绝有发展、能创造效益的员工;
我们不是反对换单位,正常的换单位,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我们所反对的,是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好,就一味地挑剔单位、指责单位,最后弃单位而去。这样的换单位,能达到你理想的效果吗?
未必。
这就像那只想搬家的猫头鹰,你可飞到天边去,却飞不出那层薄薄的皮肤。如果你不改变和改善自己,你到别的地方也不如意,也得不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
要在职场有好的发展,首先就要成为一流的员工。而要成为一流的员工,就一定要明白:与其强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与其强求单位适应你,让单位额外给你机会,不如改变和改善自己,自己主动去适应单位,创造机会。要知道,现在没有一家单位是专门为谁量身打造的。一个人要在职场好好发展,必须学会适应单位,同时也学会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促使单位的完善。
只有你通过改善自己去改善单位,通过改善单位来改善自己,才能创造个人与单位的共同发展和“双赢”。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一单元 智慧型员工是“钻石”(1)
第一单元少向外界要条件,多向自己要智慧
第一章
谁都希望成为单位的“钻石”。但唯有智慧型员工,才能真正成为单位最有潜力、最有发展、最受器重的“钻石”。
纵观那些杰出的成功人士,在他们刚刚起步、还只是普通员工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不同一般的智慧,而这些最终使得他们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最耀眼的“钻石”。
总结起来,智慧型员工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少向外界要条件,多向自己要智慧,时时以智慧去解决问题;能苦干,更能巧干;会做事,更会做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智慧。
三种状态,三种命运
“假如你有智慧,请你贡献智慧
假如你没有智慧,请你贡献汗水
假如你两样都不贡献,请你离开公司。”
这是日本松下集团的著名理念。
在《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出版后,这段话在广大读者和我培训的对象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在许多单位的老总和人力资源总监中,得到了很多的认同与共鸣。
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反响和共鸣呢?
通过对许多单位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有三种员工,他们有三种完全不一样的命运:
第一种:智慧型员工,最受欢迎,有发展前途;
第二种:苦干型员工,较受欢迎,发展慢;
第三种:问题型员工,不受欢迎,没有前途。
毫无疑问,排在第一的员工——智慧型员工是单位的“钻石”,他们在单位,一定有最大最快的发展,并获得最好的回报与发展空间。
不妨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星期天,联想集团一个普通员工去电脑城给自己买东西。很偶然地,他听到一位顾客和销售经理吵架。
他开始也没觉得什么,但仔细一听,就觉得不能不关心了——因为顾客吵架的原因不是别的,是为一台联想的电脑而起了争执:
原来客户买了这台电脑回去后,觉得有些地方不满意,于是找到销售商。但销售商觉得这不是自己的责任。两边谈不拢,于是就吵起来了。
照一般人的理解,对这样一件事情,这位普通的联想员工完全可置身事外,因为这与他的本职工作无关。但是这位员工并不这样想。他觉得这件事与联想有关,自己作为联想的一分子,就不能不管。
于是,他主动走过去,介绍说自己是联想的员工,询问他们争执的原因。
两人一听他是联想的员工,竟然将矛头对准他了,把他当成了联想的代表,将他狠狠地批评了一通。
他没有生气,而是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之后,这位员工给联想的有关部门打了很多个电话,不断地协调,前后花了整整几个小时,将此事圆满解决。
他超越分内事帮客户解决了问题,回到单位后,却没有向任何人讲起这件事情。
但是,他所做的好事并没有被人忘记。这位顾客和经理都很感激,于是写了封感谢信,直接寄给了联想集团总经理杨元庆。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一单元 智慧型员工是“钻石”(2)
杨元庆看到这封信后十分感动,立即号召公司员工向他学习。那年,联想集团的最高奖——“联想奖”也颁给了这名普通员工。
有了这样的好基础,他以后在联想的发展机会和空间,难道不是可想而知吗?
讲述这个故事的人,是联想控股集团人事部副总经理李小姐。讲故事的地方,是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白领成功训练营”上。这个训练营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白领人士,更有来自联想、红牛、清华同方等众多知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参加。
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是,作为主讲老师的我,怎么也无法忘记所有与会学员对这位普通员工的认可和赞扬。大家一致认为:
“要在单位中有大的发展,这位联想的员工就是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由于“白领成功培训训练营”做得深受欢迎,后来新浪网还为我们的培训开设了一个特别专栏《白领成功大课堂》,并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详细介绍,在广大网友们中产生了热烈反响。
后来,我在不少的课程中多次讲过这个故事,并让大家对这个故事进行分析。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个员工加以称赞,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他为什么成功进行了全面分析。
当我在写作本书的时候,这位员工的形象又重新出现在我眼前。
综合大家的分析,我觉得,这个员工是真正的智慧型员工,他的经历,给所有想有最大发展的员工们很大的启示:
(1)问题是发展的最佳机会
很多人害怕问题,但是智慧型的员工不仅不害怕问题,而且还会很高兴与问题相遇。为什么?
我们不妨听一下有关领导的意见。
我曾经在北京住总集团连续做了七期培训,许多管理者和员工针对如何在单位有更好发展这个话题,纷纷发表意见。在这些意见中,我格外欣赏北京住总房地产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姜水的观点:
“单位是什么?单位就是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