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几任经理在这里都遭到滑铁卢,总公司甚至曾有撤销这个分公司的计划。邱经理到任之后,虽然绞尽脑汁却无良策。后来他想通了,告诉自己:“闭门烦恼不是办法,怪这些部下也没用,唯今之计,只有靠我自己的 力量先举绩再说。”
他奔波、策划了半月之久,终于签下两笔大生意。这个刺激使部属也开 始动起来。
在他就任的第一月,分公司的业绩,居然一下子窜升为全省冠军。 妙就妙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佳绩,一连维持了三个月,部属们似乎也对自己有了信心,整个分公司的空气,也起了大变化。 大家变得精力充沛,群起直冲,造成一股锐不可当的气势。
在那一年,分公司的总业绩,居全省亚军,到了第二年,跃升为全省冠军。 邱经理在分公司服务了五年后,晋升为总公司协理。
与他同甘共苦的那些干部,后来,不是调升主管,就是升为其他分公司 的经理。
从此之后,分公司的员工,一直秉承传统,士气高昂,业绩居高,成为 全公司人才辈出的单位。
从这个例子,不难知道下面的事实:(1)先在工作上让部属获得成功,使其产生自信,提高他们的“燃烧度”, 才能培育出干才。
(2)工作意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作为,完成高业绩之后,部属自会向另一 个高目标挑战,能力也日渐提升。
(3)反之,则整个单位必定消沉无劲,人人大发牢骚,冲突频生,人才也 无从成长。
基于这些缘故,一个新到任的领导者,到了新单位之后,务必趁机改革, 使那个单位气象一新。
部属的工作意愿,全靠上司巧妙地“激起动机”,使其完全“燃烧”起 来。一个人充分燃烧之后,必定朝着好的方向变化。活力的创造也就“自动 化”了。
部门构造的改革过程
中坚干部的能力可分为四个等级:(1)业务的维持与管理还不周密的阶段。
(2)业务的维持与管理已经正常化的阶段。
(3)对部门构造改革的被动阶段。
(4)对部门构造改革的主动阶段。 任何中坚干部的能力,必定是这四个阶段中的一种。 上司必须依照这些阶段,循序教导,逐步提高他的能力。部门构造的改革过程,一般而言是这样的:(1)先产生与以前不同的新创见。
(2)将它变为具体的构想或是改革计划。
(3)说服上司、同僚、部属、其他部门、外界有关人士。
(4)将它付诸实施,获得成果。
创见与方法部门构造的改革,比业务的维持与管理复杂得多。 尤其,最初的创见最为重要,缺乏创见,改革就无法成功。 构造改革方案,分为创见与方法两大部分。
例如,以贩卖汽车来说,从原先的访问销售方式,改为柜台销售方式,这样的构造改革,可以使公司的营业量大为增加。 这时候的创见就是:由访问销售(在顾客的地方推销),到店头销售(把顾客集到店里推销)——的转变。 由于这个新创见,产生了女性推销制度、电话推销、DM(邮寄广告)、周六为中心的营业体制等的“方法”。
填补断层要使还留在“业务的维持管理阶段”的中坚干部的能力,提升到“对部 门构造改革的主动阶段”,他的上司(例如,经理)必须运用如下的指导方 法:(1)上司先亲自做各种调查。
(2)思考与以前大小相同的新创见。
(3)将它交给中坚干部,激发他根据新创见想出改革的方法。 这是顾客、技术、条件都不断变化的时候。企业必须对销售的方法、生产的方法、开发的方法、处理事务的方法,时加变革。 可是,内部创见与外界变化之间,容易产生断层,所谓部门构造的改革,它的意义就在,如何填补这些断层(差距)。
使中坚干部面对“异质的创见”
因此,经理有必要使中坚干部面对“异质的创见”,让他的思维方式, 有个转变。上司必须反复强调这件事,鼓起热劲向他说明:为什么以前的创意已经落伍? 目前需要的是怎样的创意? 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创意?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务必彻底议论,然后,经理才引导他使他根据新创 见,想出新方法,且付诸实施——这是经理无可推卸的任务。
增加或减少负荷量
为了提升中坚干部的能力,经理必须采取的重点是:(1)潜力颇大的人,要不断增加他的负荷量。
(2)能力平庸的人,要减少负荷量,使他从起点重新挑战。 例如,张主管对交付的工作,大致应付得来,而且还有一些余力。这时候,上司就应该给他新的工作,加重他的负荷。 刘主管对目前的工作,应付得很吃力,虽然认真工作,成果总是差一截。
这时候,上司就该解除他某一部分的工作,减轻他的负荷量,使他从头挑战。 如果,经过这样的调整,情况转好就略为扩大他的工作范围。
要是减轻工作之后,还是做得不顺利只好再减轻他的负荷量。 又如,在企划部门工作的中坚干部,若是过去的实绩表示他颇有能力,上司就该逐渐使他负责大而难的企划工作。 若是年资已深,但实绩不佳,上司就该让他负责小规模而易做的企划工作,等到进展顺利,才给他较难的企划工作。如果还是做不好,就让他做更 小的企划工作。
对负责的工作能够应付得绰绰有余的中坚干部,要是任他保持现状,他 就容易因自我满足而习惯于安逸。
提高育才的速度
活用中坚干部很重要的方法之一是给其更多的工作,它的好处是:(1)可以提高生产力;(2)逼他非“伸腰”不可,因此更能成为企业大才。 目前还不能达到理想状况的中坚干部,一定是能力与负荷不成比例,所以,减轻他的负荷,先让他把工作做得近乎完美,就能使他获得成就感与自信。 这种育才策略,应该针对工作,而不论年资之深、经验之久。如此这般,有潜力有才华人,定能崭露头角。 经营管理上万万不能忽略的是:提高育才的速度。 我们甚至可以更干脆地想:企业的组织与职位、工作的分担,就是培育人才的一种手段。
直截了当的方法假设,你托部属拟定某种方案。 当你对他提出的方案,觉得一无是处的时候,你将如何告诉他? 大部分的上司都会直截了当地说:“这样的方案是行不通的,这里要改成这样??,这一点必须削减?, 这一条要改成这样。懂了吗?”
部属唯唯称是之后,上司就说:“那好,把它修改后赶快送给我过目这 个方法颇有研究的余地。因此,此一方式对工作的完成或有帮助,但是,对于激发员工活力培育人才来说,却是最差劲的方法。
“见机而教”的方法育才能手的上司,遇到这个情况,先想到的是“何时之前把这件事处理 好”的时机问题。如果,这个方案明天之内呈报即可,他就采取下列见机而 教的方式。
(1)暂时不说出该修正的地方与修正的方法。
(2)稍微提示说,该方案何以不妥,并且指出不可缺的观念与大方向。
(3)部属了解之后就叮咛说:“今天晚上你好好思考一下,明天早上我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 如此一来,部属在当天晚上,定会自己大动脑筋,想出比原先更好的方案来。
教材型与处理型的差别 经过这样的训练过程,部属的工作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通常,擅长育才的上司,总是在部属的每一个工作过程中,抓住机会,把那些工作,当做育才用的教材来活用,使部属有机会去思考、判断。 拙于育才的上司,却不知“把工作当做培育部属能力的教材”,只会一心一意把工作赶快处理好,平白丧失了培育部属的机会。
前者称为“教材型上司”,后者称为“处理型上司”。 教材型的指导,在时间上起初似乎比处理型的指导耗费较多。可是,那只是第一次,日后部属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却能正确、快速地自行处理,无 形中减少了上司在指导上耗费的众多时间。
“上司运”可以决定部属的将来最重要的是,如此日积月累之后,部属的能力就越来越高,上司也越来 越轻松,可以有很多时间去思考、策划大局性的问题。
就部属而言,上司运可以决定他的将来。即使起步时能力甚低,由于有 幸在前面所说那种培育能手的上司手下做事,他就会成长得很快。
希望你也成为这样的上司。
使部属下定全力投球的决意企业中的工作与学生时代不同的是,仅靠知识并不管用,还得靠实际的 判断或是行为。也就是说,除非实际去经验,都无法使一个人拥有新的能力。
现在具备的能力,说穿了,都是在过去,向未曾经验的工作挑战的结果。
因此,当部属已经大致熟练于目前为止的工作时,上司就得立刻给他未 曾经验的工作,且为了使他如期完成那个工作,妥加支援。
当你给了部属未曾经验的工作,最要紧的是:使部属下定“全力投球” 的决意。
防止因“爆胎”而丧失自信“因为上司叫我做,所以,我只好遵令而做”,部属若是只抱着这种程 度的意愿,那就注定失败。
当部属有了强烈的挑战意愿,你就对他的工作过程细加观察,予以应有 的支援。
因为,面对新经验的工作,中途必定遭到各种障碍,如果部属无法克服 它,就会“爆胎”而丧失自信。那时候,部属得到的,就是相反的教训,他 会想:“唉,没经验的工作还是不碰为妙!” 这么一来,他将来“能力向上的可能性”就全部化为乌有。 当部属在工作中克服了某些难题,上司必须称赞他。
通过称赞,部属就有了“我也能做”的自信,以后,即使你不给新经验的工作,他也会自动要求你给他未曾做过的工作。 这样周而复始,不断扩增自信,部属就能自动向新的课题挑战,且不断“成长”。 对所有的部属完成这种方式的指导,便是上司的任务。
激励部属做好“头一次”
整个成败的关键就在,头一次要部属做未经验的工作时,上司必须对退 缩不前的部属(这种部属相当多),说出如下的激励话:“我相信你有提升能力的愿望,要达到这个愿望,你必须向未曾面对的 问题挑战。就因为我相信你有完成这个工作的能力,我才叫你去做这个工作。
我会支援你,不管如何,先做做看,你定能做到的。“
畏缩不前的部属,如果任其下去,此后的成长就完全停止。 上司千万不要放弃畏缩的部属,务必想尽办法说服他向未经验的工作挑战。
不要开口就否定对中坚从业员还有一件事,是特别要注意的。当上司或是资深前辈,要 他们对某种企划方案提出意见的时候他们往往劈口就否定说:“这怎么可能?我无法做到呀。”这种态度令人不敢苟同。 竞争日烈的工商界,事事要向未经验的事挑战,再大的困难也要设法克服。处境如此,对一个方案的执行,在未经思考、调查的情况下,劈口就说:“我不会!”
“我做不到!”
“缺乏人手!”
“没有预算!” 以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大唱反调的人,老实说,在这种时代实在难以生存下去,说他毫无将来性也不为过。
限期提出报告上司一听到部属说出这样的话,必须立刻以坚决的口气回说:“你必须 先想一想有什么突破困难的方法。想都没想就否定它,保持这种态度,你就无法成长,无法成长你就永远落于人后,惨遭淘汰呀。”
同时,还要告诉他:“不管怎样,你一定要在某月某日之前,对这个方案做个分析,向我报 告结果。”要是这么交待之后,他还说“我不会”,你就问他:“为什么不会?把理由说来听听吧。” 听完他的理由后,你就以下面三个步骤开导他。
(1)告诉他改变方法。
“不会”的理由,多半是为了拘泥于旧习。由于人人认为只有旧方法才 行得通,所以,懒得思考新方法。也就是说,“不会”的意思是,采取原有的方法才“不会”,如果换个方法就行得通。
(2)告诉他无须立刻完成总目标。 一开始就想做到十全十美,才有“不会”的念头。“没有预算”啦、“人手不足”啦,就是属于这一类。
达成度无法做到 100%,就该想到,如何排出预定进度,一步步完成。 例如,先想出在今年度的人员、经费的预算下,可以做到的方法,然后拟定计划。明年就试着实行,出现实绩之后,第三年度就做更进一步的计划。
如此循序渐进才对。
(3)告诉他借重别人。
“不会”的第三个理由是,误以为做一件事定要靠自力来完成。 由于对自己的能力不敢寄望太高,他就存心打退堂鼓。其实,只要想出“借重别人的方法”以及“借重哪些人”,问题往往很快就迎刃而解。
改变部属的习惯、能力、态度
“培育”或是“培养”,说来,是相当抽象的字眼。
假设,有人问你:“你是不是在培育人才?” 你的回答,可以是“当然在培育”,也可以是“没有在培育”。 也就是说,“培育”这个言词,有它含糊、模棱的一面。
说句老实话,如果对“培育”两个字没有确切的界定,你当然无法从事“培育”人才的工作。
“培育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人与社会人的成熟度,对实际从 事“培育”工作的人(包括各级干部与资深职员)而言,“培育”的定义应 该是:使对方朝着好的方向有所变化。 也就是说,这是“唯结果是问”的一件事。不论你有多努力,论结果,要是对方一点也没变好,那就表示,你没有完成“培育”的工作。 怎样才算使一个企业人有了好的变化呢? 到底有没有引起好的变化,衡量的重点有三个。
(1)纠正了他的不良习惯吗? 通过你的忠告、劝言,将部属的不良习惯矫正过来。 例如,不善于联络、没有团体精神、不会做报告??等,应加以矫正的坏习惯,可说是无可计数,如果任其下去,不但降低工作效率,也得不到别 人的信赖。
(2)使他添加了新的能力吗? 每天、每月都能使部属学到他以前不会的事。 要求公司调薪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也必须相对地年年增加。至于是不是增加了新能力,可从两方面来观察。
(1)他本人对该项能力是不是有了十足的自信?
(2)以上司的观点来看,部属的能力是不是确实增加?
(3)改变了他的态度吗? 对事情的观念、态度,是不是转为“善性”?
例如,以前只在毫无计划之下盲撞,现在却变成准备周全之后,一鼓作 气,把工作三两下就做好。
又如,以前只要给一些没经验的工作,部属劈口就说:“我怎会做这种 工作?”
现在却变成“凡事都肯积极挑战”。 如果,你做到这三点——使部属朝着好的方向有所变化——那就表示正在培育人才了。容我们再问一句:你是不是正在培育人才?
顾客才是衣食父母观念上必须先让新人彻底了解的第一件事是:薪水不是来自公司,而是 来自顾客。
创业期的公司,通常都在零顾客的情况下,千辛万苦地逐一开拓顾客, 获得顾客长年的信用后,好不容易使公司有了今天的局面。
历经创业艰辛期的人,对顾客都有一种“形同衣食父母”的感恩。可是, 在公司已经略具规模的阶段才进来公司的那些新人,却缺乏这种观念。
他们看到的是,已经变成顾客的消费者,因此容易起了这样的错觉: 即使不去销售,也有顾客(订单)上门,这表示我们公司知名度大,影响力惊人。 新人不知来龙去脉,如果在这方面不加强教育工作,就容易产生偏差,遗害无穷。尤其是大企业或是生产企业,若是让新人有了这样的错误观念, 是极为危险的事。
其实,稍微一想就知道,自己的薪水来自购买产品的顾客,没有顾客, 自己也无法在这家公司生存下去。
这个道理浅显到了家,但是,没有特别挑出来教育,新人就是悟不出这 个真理。
利润的获取 如果让新人有了不重视顾客的观念,就会产生如下的现象: 待客简慢,例如,与顾客应对时,措词不当;电话中不讲应有的礼貌;在公司遇到顾客时,对顾客不屑一顾??。 企业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竭尽所能为顾客服务。 也就是制造更好的商品,更好的服务,以更便宜的价格,提供给顾客,做到这个地步,企业就能获得应有的报酬——利润